人们总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比自己大,这种影响机制在传播学中被称为“第三人效果”。
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联合光明日报、澎湃等主流媒体,发布了献给新一代的演讲视频——《后浪》,刷爆朋友圈,很多人感慨“小破站终于出圈了”。
654字的文稿,充满对年轻人的肯定、理解和赞赏,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在3分钟内用铿锵的声音娓娓道来,再加上B站UP主们的精彩片段,按理说,应该会被年轻人刷爆朋友圈,然而事实不是。

年轻人根本不买账,意料之外的是,刷屏的是中年人集体。但不论如何,能获得央视、民间媒体与社交朋友的立体式传播,播放量超千万,在顶流盛行的今天,无疑是成功了。

为什么献礼年轻人为名的广告片,却未被年轻人认同?因为青年“被”代表了。简单的“讨好”,定位的不准确,并没有打动年轻人。就像“90”后还是孩子的时候,前辈们因个别现象给所有“90”后扣上了“非主流”和“不靠谱”的帽子一样,前辈们似乎永远觉得自己所认知的年轻人就是他们真正的样子,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刻板说教”。
就像“90”后当年被前辈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时,清楚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一样,《后浪》发布的今天,他们依然冷静且更理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糟糕透顶,但也没有十全十美,不会顶着“赞美”光环沾沾自喜,反而审视这条广告背后隐藏的狭隘说教视角和商业诉求。
每代人最好的时光应该是青春时代了,那是最敢爱敢恨和无所畏惧的时光,棱角还没被生活磨平,梦想还是充满希望,青春蓬勃,生命丰盛。不完美、有缺点,却相信向上的力量。每一代人都不需活成他人想象的样子,做自己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在《后浪》中,何冰所代表的“前浪”,主动走向“后浪”,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礼赞。殊不知,这并没有站在平等的视角对话沟通,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慢。无论是“一无是处”,还是“你们是好样的”,都是站在前辈视角的评判。有朋友说,赞扬的对象其实很狭隘,能承担起的主要是那些有资本的富二代,而不是千千万万办公室里的白领族或体力劳动的年轻人。


相比时代的机遇,年轻人所需承担的压力成本更高。前所未有的高昂房价和生活成本,沉重的工作压力,再加上很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生活的艰难可能比上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新时代下,青年的思想和兴趣的多元化程度由于信息的纷繁复杂而加剧,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好在他们能看清自己,知世故而不世故,即使困难重重,压力山大,他们依然愿意热爱这个世界,为自己爱的人拼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家一起奔涌吧,在时代的浪潮下各自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也让自己和所在意的人变得美好,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努力向前,才是最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