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申居郧说过一句话:“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深以为然,拒绝听自己的过失,却总是挑剔别人的过错,这样的人是愚蠢的。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两个包袱,一个装着自己的过失,另一个装着别人的过失。
可很多人常常会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胸前,一低头就能看到,把自己的过失背在身后,轻易忽略。
有次,三只老鼠相约偷油吃,它们打算用“叠罗汉”的姿势轮流喝。
但是,最上面的那只老鼠刚爬上去,油瓶却意外地被打翻,它们吓坏了,惊慌而逃。
最上面的老鼠说:“因为中间的老鼠动了一下,我才碰倒了油瓶。”
中间的老鼠说:“是最下面的老鼠突然抖动,影响到我了。”
最下面的老鼠说:“我似乎听到外面有猫叫,所以才会惊动。”
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先挑剔别人的过错,推卸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典型的“老鼠心态”。
意思是,小人总认为错的是别人,君子则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爱挑剔别人,习惯性地从外部找原因,掩饰自己的过失。
而对自己多一分审视,对他人多一分理解,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更是不可多得的智慧和格局。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善于解剖自己,更多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们懂得只有向内归因,才能向外成长,优于过去的自己。
把一束光投射在房间的墙壁上,然后把手放在光源的前方,此时墙壁上就会出现你手掌的影子。
如果你想让影子的形状大小产生变换,能直接在墙壁上操作吗?
遇事向内求,从自身找原因的人,意味着他们在想着改变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
当年王阳明初创立心学,被许多人攻击称作是邪说异端。
他的弟子们愤愤不平,抱怨道:“他们不懂老师的学说,就随意评论。”
之后,王阳明开始大力宣扬解说心学,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崇尚心学,逐渐与正统理学分庭抗礼。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向内寻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拓宽格局,走出人生困境,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日益强大。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责任是最有效的方法。”
更难得的是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这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在妈妈挑选水果时,儿子觉得十分无聊,就偷偷用手抠他面前的桃子,到家后,他才和妈妈分享这件“趣事”。
果真看到了很多被抠破的桃子,在和水果摊老板说明缘由并道歉后,便把这些桃子全买了下来。
儿子很是疑惑,妈妈解释说:“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它们买回家啊,还不能浪费,要全部吃完。”
接下来几天,餐桌上顿顿都有桃子,儿子吃得苦不堪言。
妈妈的教育缺失是错,儿子随意损害他人东西是错,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从头到尾,这位妈妈没有责怪自己的儿子一句,也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用自己的行为让儿子就此学到了什么是担当和责任。
真正的强者,遇事不怕事,善于反省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承担责任。
遇事不推责,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
人这一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少指责他人,多审视自己,敢承担责任,做人清醒,行事坦荡,无愧于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