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孤独”这件事。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突然被一篇名为《65岁陈道明再度爆红: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独来独往开始》的文章刷屏,开篇一个观点就丢了过来: 越孤独,越优秀。
并且罗列出陈瑾、丁俊晖、季羡林、丁辉、陈果、周国平等人说过的各种话,来佐证这个观点。我看到好多朋友点赞这篇文章的同时,其实也在私底下偷偷做着“杠精”: 照这个意思,一个人如果忍受不了孤独,总需要跟人有来往和打交道,那就说明这个人不够成熟和优秀咯?
这个观点我还真不是“为了杠而杠”的,因为众所周知,我目前是钻研并培训心理学的,在我接触了许多心理学流派之后,我愈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性格:
【主动】爱社交、愿意在社交场合介绍他人;
【外显】情感外露、更容易被了解、自我表露;
【广交】需要归属感,有广泛的交际圈;
【活跃】乐于互动,希望与他人接触;
【热情】活泼、精力充沛、要做人际中心。
【被动】沉默寡言、低调、倾向于得到引荐;
【内敛】克制的、难以理解的、私密;
【深交】追求亲密关系,一对一,关注个人;
【内省】旁观,倾向于保持距离,喜欢读和写;
【沉静】冷静、喜欢独处、尽量不引人注意。
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给出的内外项性格的特征,我们会轻易地发现,对于内向的人,他们天生喜欢独来独往,不太爱主动攒局,哪怕攒局也就三五个最亲密的好友,有时也不希望别人能打扰到他们,哪怕参加聚会也是有选择性的,所以工作中他们往往是狼,单打独斗时可以一人顶三人。
而他们下班后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在家里,用各种项目填充自己的生活,如果把他们强行投放到一大群人(哪怕这群人他都认识)的环境中,他们会感到极度的不适;
而对于外向的人,他们是非常喜欢聚会的,也非常喜欢与人交流,并且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爱的流动”,他们希望被别人理解和注意,同时也会热情地给予别人关心和帮助,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他们最舒适的状态,所以在工作中,他们往往具有羊的属性,团体作战才能让他们释放激情,而他们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在自己60岁高寿的时候,所有的同事、老同学、发小、亲友、社团成员、客户都能参加他的聚会。
可假如让他们一个人长期憋在家里学习“享受孤独”,那还不如早一点放他们上天堂,好歹在那里,他们还可以约上帝一起聊八卦搓麻将。
在MBTI这个心理学体系里,提及了E类型(外向)和I类型(内向)的大量区别,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发现其中一个很有趣的区别是,但凡是E类型的领导在工作中大都特别喜欢头脑风暴以及开面对面的会议,而且对于现在疫情期间的网络会议感到非常不适应,尤其在许多人不露脸也不吭声的情况下,因为E类型的人只有在嘴巴动起来,并在与别人频繁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脑袋才会高速运转,以涌现出各种想法,但如果让他们一个人憋着想,想好了再通过网络以文字形式进行交流,他们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然而这种方式让I类型的人无比头疼,因为I类型的人在工作中大都喜欢一个人静静思考,完全想好了再通过严谨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而他们大都很讨厌面对面头脑风暴这种开会的形式,不但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没有效率,同时也对这种氛围感到拘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都拒绝快速发言,而更倾向于会议之后想清楚了再与大家沟通。
试想,如果让E类型的人享受独处,那将多么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因为E类型的人只有在与外界频繁沟通的情况下才能获取能量,那是他们的阳光、雨露和空气!
试问,这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么?
而在性格色彩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会提及某位老师的岳父的故事,说这位老岳父在她妻子眼中一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家基本不说话,也不跟她交流,平时如果问他对某件事情有什么意见,他也是不吭声的,所以一直以来,他的妻子总认为他是一位内心保守的丈夫。
然而某日,当这位老师对老岳父进行性格色彩卡牌测试的时候,老岳父却摆出来了一张“乐于分享”。
这让老岳母大为诧异,并且直接否认了老岳父在性格上的自我认知,因为这和她长期的观察完全不同,结果老岳父的一番抱怨揭露了真相:
原来这么多年,他的老婆一直都是个很强势的人,总是打压和管束他,时间长了之后他不但对老婆有所畏惧,而且还不愿意与她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因为只要一和她交流,接收到的永远都是不屑的眼神、冷漠的表情与一股脑的批判与指责,而这恰恰也是他现在开始做打车软件司机的原因,因为他天性是非常希望与人互动与交流的,在他和乘客自如地侃大山的那些时间里,是他一天里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刻!
我们能说这位老岳父“不成熟”么?我们能指责说他是个“不懂得享受孤独的人”么?我们能把关于陈道明的文章丢给他,然后劝说他放弃做打车软件的司机,一个人在家下棋看书么?
不能!他会憋坏的,况且这么多年下来他其实早已经憋坏了,否则也不会跑出去做打车软件的司机。
瞧见没,对于外向类型的人而言,与外界频繁互动是他们感到舒适的方式,而与他人进行交流是他们脑电波发射的最佳措施,这就是他们存在于世界中的最佳运行模式,怎么就被人硬生生扣上“不成熟”的帽子呢?
前段时间认证了FIRO施测师,这个工具是1958年美国的威尔·舒茨开发,旨在测量被测者在人际关系上的需求程度,换句大白话来讲,就是测一个人到底有多么需要人际交往,而经研究表明,这个工具和MBTI的外向-内向(E-I)维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总分在0-15分的人,和内向性格(I类型)的相关性很高,对他们而言身边有人没人是无所谓的,他们只有自己的小圈子,且只要在这个小圈子关系好就可以了,所以与人交往的选择性极强;
而得分在16-26分的人(比如我):怎样都行,但倾向于静下来,且在交际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于27-38分的人,他们坚持聊得好了就多聊,其他人不啰嗦的原则,不过有趣的是,他们表示挺少见到聊不来的;
而得分落在39-54分的人,会感觉每天都好忙,他们要见好多的人,而且工作中要开的会议也很多,不过他们并没有感觉沮丧,反而充满了兴奋,一天下来也很有成就感,因为身边真的好多人啊好多人,好开心啊好开心!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和外向性格(E类型)的相关性非常高。
所以发现没,是否能做到“享受孤独”这件事情只关乎性格的不同,却根本不代表着这个人是否成熟和优秀,假如懂得享受孤独就等于优秀和成熟的话,那外向性格的人听到这个观点怕是要跳脚了。
而且我可以大胆判断,但凡是写出这种文章的人,以及给出“人要懂得享受孤独”这种类似观点的金句的人,几乎都是内向型性格,因为这属于典型的自我标榜,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自己的习惯是好的,同时在别人的行为习惯上猛踩几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种不能归为“成熟”,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呢?实际上在关于陈道明的文章里提到的下面这个观点,我还是认同的:
“独来独往,亦有风景可观
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亦是清欢。”
这句话用了两个“亦”字,没有彻底否定外向,而是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有另外一种选择:和别人一起玩乐当然很好,但一个人玩也有不同的乐趣。
在我看来,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指的是这个人不但能在自己天性的舒适区中驾轻就熟,同时也能在违背自己天性的非舒适区里游刃有余,他可以控制住自己,自由游走在两个区域之间,且并不感到不舒服,而不是一辈子仅仅局限在舒适区里面。虽然有人会坚持认为自己就该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我们当然也允许他们这样做,但他们总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因为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而错失许多人和机会。所以我们心理学的老师往往鼓励大家“有空回家坐坐,有事出门做做”,就是希望大家要学会扩张自己的舒适区范围。
举个例子,许多像我这样内向型的人,其实并不太喜欢跟不熟悉的人聊天,电梯里遇到别人突然跟我打招呼,那是会让我冒冷汗的,在陌生的一群人面前更是感到有压力,而在工作中,我们这种类型也更愿意大家通过文字来进行反复的沟通和磋商,一旦下了班就必须找很多时间来独处,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往往天性不适合做公众讲话。
但如今的我们有许多依旧做了培训讲师,并且到了台上可以像外向性格的人一样疯,这是受到长期训练的结果,让我们可以在天性的非舒适区游刃有余,然而一旦到了下课,就会想尽办法迅速钻到某个角落里躲起来,一句话都不讲,只想静静,不希望任何人打扰,哪怕是爱人还是父母,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持续独处个把钟头,我们才能缓过劲儿来,这个就是上面所说的“有空回家坐坐,有事出门做做”了。
努力扩大我们的舒适区,直到全世界都是我的舒适区,这个就叫做“个性修炼”了。
也正因为如此,想借这篇文章告诉大家,有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或者名人名言,或者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虽然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也只对某些性格有用,而那些话恰恰也是某些性格的人说的,千万不要把别人的观点盲目又粗暴地直接套到自己的身上,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人生无须太多的准备,上帝给了我们腿与脚,就是让我们不停地前行”,这句话非常适用于黄色性格这样的行动派,但对绿色性格则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绿色的人只会认为平躺的人生已然知足,而前行只会让自己累到;
再比如“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黄色性格的结果导向,但对蓝色性格而言则是谬论,因为对他们而言,抓老鼠的目标很重要,但用什么样的猫抓同样很重要,结果和过程都要被严格关注;
再比如“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对红色性格来说并不是100%的金玉良言,因为红色性格在遭遇不能承受之重,精神几乎要崩溃时,把内心的垃圾吐出来大哭一通,向亲朋好友倾诉一番,其实是排解压力很有效的方式,而红色性格又大都不喜欢单打独斗,他们更擅长团体作战,并且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在如今资源高度互换的时代,假如离开了别人的援手和平台的扶持,靠自己是很难成气候的。
所以金句可以听,好文章可以看,名人名言可以背,但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照单全收并付诸实践,那就真的是庸人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