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登者》,看过预告片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说的是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和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电影剧情一波三折,雪崩、搭人梯……看的时候紧张到人手心冒汗(不影响大家观看我们就不剧透了)演员阵容不用说,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几人可圈可点,演技都在线,小岁月观影团的好几位都很喜欢张译的表演。
不过,《攀登者》钻入了一片无人区。因为很多中国观众,对“冒险片”是没概念的。而在好莱坞,它有一个专门的类型:Adventure。它所指的,是人物面对血肉之躯难以抵抗的强大阻碍时,一切试图达成目标的行动。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主旋律电影,在这个国庆档并不是唯一一部。
那么,中国有多少人愿意买张票,去看一群人登山?
《攀登者》上映,其实是在赌。
中国人的登山记录,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成帝时期。
《汉书》里记载,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曾经报告,他所代领的队伍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山口和乌鲁拉巴山口时,曾经集体发生了头痛、呕吐、发烧等症状,于是他将所行山口命名为“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遭遇的高原反应。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不仅带回了真经,也在途中为中国登山史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他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
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登山的理解,仍旧是——行路中的一种体验。攀登险峰被认作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英国探险家荣赫鹏在《埃佛勒斯(即珠峰)史诗》中这样写道,攀登珠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征服”。他说,“当我们看到一座山的时候,我们迟早都会被努力达到它的顶峰的欲望所驱使。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山对我们形成了挑战。我们必须通过和它的较量来显示我们能够达到山顶。
可是,《攀登者》里的登山行为,并不是为了征服。
1955年,当时受苏联影响,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登山运动。苏联的登山发展很快,但苏联境内没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于是中苏两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境内共同登山。
攀登珠峰,对于中国人还有更多一层意义。当时中国与尼泊尔正在商讨珠穆朗玛峰主权归属,中国主张一国一半,尼泊尔则认为珠峰属于自己,理由之一是尼泊尔登山队曾于1953年成功登上珠峰。
1958年,中国登山协会成立,队员们在苏联进行训练,并在当年年底到达拉萨,筹备联合登山计划。但等到1960年,苏联和中国决裂了。
好吧,没有老大哥,我们还有自己。
1958年,27岁的河北人刘连满,已经是经验丰富的攀登者了。
从前,他是哈尔滨电机厂的消防队防火组组长,兼职文书。能文能武,天生神力。
600斤一担的煤桶,挑起来能走个百八十米;跟人摔跤玩,连赢了八场,才知道自己赢了全国摔跤比赛季军。
但经验告诉他,高山对高人,也不会展露一丝慈颜。
1956年初,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届登山训练班。
班上的许竞、师秀、杨德源和周正,是苏联老大哥训练出来的,中国第一批登山运动员。
第二年在贡嘎山上,刘连满眼睁睁看着师秀和两名队友从自己身边擦肩而过,飞一般地坠下悬崖。
《攀登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登山故事,他向我们每一个观影者展现的,是一种属于攀登的力量,这种独有的力量,最终转化为更高的向往:一种对自我极限的征服,一次与至高对话的机会。作为普通人,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有攀登高峰的机会,但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攀登一座又一座心中的高峰。
因为山在那里。
因为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