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自然灾害、子女外出求学、家人生病……当这些事突然发生在我们身上,心灵受到的打击有时会击垮整个人。尤其是对于儿童,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难以挽回的心理障碍。此时,若身边的家人朋友了解一些心理急救的常识,就可以尽早识别和及时干预,帮他们走出阴霾。
心理急救分为四个步骤:看、听、连接、结束。
首先是“看”,即观察
看自己以及受助人是否安全、是否有重伤、是否有基本生活需求、是否表现出应激综合反应、是否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是否表现出行为异常,例如酗酒、自 杀等。当我们接近需要帮助的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在尊重对方的习俗、文化的前提下,向其介绍自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来提供帮助的;在征求对方的同意后, 尽可能找个令受助者感到安全和安静的地点来谈话;谈话时,注意要用一些自然的行为使对方感到舒心、安全,例如提供饮水和食品;此外,还应该尽快将受助者从 危险中转移,保护对方隐私和尊严,如果受助者情绪不稳,需保证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其次是“听”
询问受助者所需和担心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可近距离接触受助者,但不要催促对方讲话。如果对方想要谈谈,我们只要 倾听就可以了。但如果对方表现出极度应激状态,我们就需要保持声音平静柔和,帮助受助者恢复现实感,并确保他们不会独自一人。如果受助者表现茫然,我们则 应建议他们活动一下脚,使其感到自己的脚踏在地上;用手指或手掌拍拍自己的大腿;鼓励他们慢节奏的呼吸。
再次是“连接”
首先要满足受助者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卫生用品、医疗用品等;对受助者应对困境的能力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包 括:1.休息充足;2.规律饮食;3.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交流;4.与信任的人讨论问题;5.做放松活动(散步、唱歌、与孩子玩耍);6.体育锻炼。保证 他们不会通过乱服药、吸烟、饮酒、整日睡觉、不停工作、远离朋友和亲人、忽略基本的个人卫生、冲动等消极的做法应对变故。
最后一个环节,是如何结束心理急救
所谓的结束绝对不是简单的告别。首先,我们应该向受助者解释将要离开的原因;其次,如果有其他人将继续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应尽量将受助者介绍给那个人;再次,如果为受助者联系到其他服务机构,应让他知道可以从这个机构获得什么;最后,我们还要表达对受助者的希望和祝福。
需要提醒的是,作为心理救援的一方,我们要遵循如下原则:
心理治愈和自愈相结合
虽然经历灾难后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但其中大约有70%的人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愈。因此,心理急救的同时要引导受助者认识到出现这些反应是正常的,树立他们接纳创伤的态度,引导他们自己处理和消化创伤(yiQIg.cOM)。
专业与热情相结合
如果救助只凭满腔热情,而缺乏心理救援的经验,其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开展急救的同时还要接受专家或同辈的督导。
自我卷入与自我保护相结合
心理救援人员要始终体会受助者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保证必要的休息,不被坏情绪干扰。一旦发现自身情绪失调,应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必要时停止急救。
化解消极与植入积极相结合
灾难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使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阴影。这也正是心理急救所需要去化解的消极因素。如果心理救援人员能够把事故后的温暖、团结、尊严、生命的意义等积极因素植入受助者内心,那么就可以使灾难事故转化成生存的能量,让人们更加珍爱生命、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