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30年以来,张瑞敏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持续发展,将海尔推向了全球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的宝座。对于海尔的崛起,张瑞敏有十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 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 量金奖。
观点之二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国内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美好初衷。从1984年到1991年,张瑞敏把这7年叫做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7年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
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 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
1992年起,海尔开始“多元化发展阶段”。如今海尔产品有58个系列,9200多种,既有白色家电,又有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其中: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器等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张瑞敏把海尔的这种多元化战略概括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观点之三
海尔精神不能走
在海尔兼并的18家企业中,有一家1997年12月进来的4000人的国营黄山电视机厂。 1998年6月2日,该厂部分员工罢工上了街,原因是接受不了海尔的管理:把海尔派去的孙部长也打了。张瑞敏一看闹到这种地步,“不是你愿不愿意干的问 题,而是我让不让你干的问题”,下令无限期停产整顿。
也没有无限期,两天,大家就想明白了:海尔不这么做,企业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企业站不住,员工也就没地方开工资了。
孙部长正给职工代表开会,宣布“明天可以复工了”,手机突然响了老婆要来合肥接“卖力不讨好”丈夫回去。孙部长气道:“看你们把事情闹的!”这 时,一位职工代表碱了三句口号 “孙部长不能走!海尔不能走!海尔精神不能走!”到1999年,该厂一个月电视机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一年半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