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持善良。
阳光真好
自我提升的5个好习惯 |
好的人生,需要学会归零前段时间,朋友跟我抱怨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公司新调来一个年轻领导,一来就毙掉了他精心筹备了两个月的策划方案。朋友心里很是不服,便争论了起来。
2 4
听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创业初期吃了很多闭门羹,没有人把这个岌岌无名的毛头小子放在心上。客户对他呼之即来挥之则去,在外人看来他简直就是个受气包。但他始终满面春风、笑容温和,看不出任何的愠怒。
直到有一次,朋友无意中去拜访他,发现他在家中拿着一把锤子和数块木头“叮叮当当”地做手工家具。朋友非常意外,称赞他是才不外露。他解释说:“每次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做一个手工家具,看着钉子一点点地将木头拼接起来,一个个完整的作品诞生,心里的不快与愤怒也就随之放空了。”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懂得适时地释放情绪,让一切负面的心绪得以归零。心情烦闷的时候,就戴上耳机听一首治愈的歌,或者看一本有趣的书,让身心得以舒展。
没有过不去的门槛,没有翻不过的高山。与其让自己沉溺在繁杂的负面情绪中,不如试着放下,给心灵一个休息的时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学会妥善地释放坏情绪,才能不被阴霾吞噬。把烦恼清空,才有富余的地方盛放幸福。 人生一辈子,总是光鲜和落寞并存、好事与坏事交织。学会常常归零,你终会发现,每一次都是新的成长。 |
与其知难而退,不如迎难而上上周,领导把一项很重要的报表分析任务交给我和同事,让我们三天内务必完成。回到办公室后,同事就忍不住抱怨:“这么多数据,三天根本不可能做完,领导这种安排分明是在故意为难我们。”要对接十几个单位,还要收集数据、做分析、写总结,工作量确实很大,但与同事不同的是,我并不打算打退堂鼓。
听着她的抱怨声,我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迅速整理出任务框架,并做好相应分工。同事擅长沟通,就由她来联系其他单位提供所需的数据;我擅长整理,就由我来做分析和总结。三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我们如期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
同事后来感慨地说,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难度这么大的工作,居然真的能在短短三天之内顺利完成。我笑着朝她眨眨眼:“只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你就能为自己创造奇迹。”
畏难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如果一开始只想着逃避,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那步步后退的结果就是让自己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能从即刻起就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在和困难的交手中不断提升自我,那困难对我们来说才会变得越来越小。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登门坎效应”。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有难度的要求,而是乐于去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等到较小的要求被实现后,往往就会去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挑战困难的过程就好比登阶梯,只要迈出第一步,后续的潜力自然就会被激发。所以,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并非我们做不到,而是在一开始我们就拒绝打开那道门罢了。
两年前,我曾跟一位好友一起报名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因为听说通过率很低,加上工作也很忙,没多久我就弃考了。朋友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事实上,她那时的处境比我更辛苦,刚休完产假,不仅要应付繁忙的工作,下班还要赶回家照顾孩子,但她却没有把这些当成限制。
从备考开始,她就对时间做严格的规划,坚持每天晚上哄孩子入睡后看书学习,第二天再早起背书、做题。整整一年的时间,她拒绝了许多娱乐活动,就连上下班路上都会抽时间听音频课。一年后,朋友顺利通过考试,后来跳槽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如今已圆了自己当律师的梦想。
我既佩服又惭愧,向她讨要学习心得,她给的答案是:“心得谈不上,我这条路会很难走,但我想给自己机会去尝试。尽力之后,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遗憾。”
成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难题的过程。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在每一次与它较量的过程中,你都会发现更强大的自己。每战胜一场困难,你都会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强者,藐视困难;弱者,仰视困难。与其知难而退,不如迎难而上。做一个不怕难的人,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将你难倒。 |
人生的三把钥匙:不争、不辩、不拧巴不拧巴
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的确如此。要知道:
只有摆脱他人的期待,不困于名、不囚于利、不乱于情,才能不与自己拧巴;
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恋过往、不迎未来、不负当下,才能与自己和解。
人生苦短,何必负赘太多?
《记游松风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苏东坡想去松风亭玩赏,然而他爬山爬到半山腰时就感到腿酸疲乏,筋疲力尽。
当他仰望山顶的松风亭时,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呢?
他不禁仰天长叹,一脸沮丧。站在山腰处,他与自己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许久之后,恍然大悟:“爬不上去又怎样呢?在这里也可以休息呀!”
顷刻之间,他一身释然,好比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于苏轼而言,登不上的松风亭,放下它就是与自己的和解。
放下登顶的风光,不与自己拧巴,才得一身释然。
对我们来说,得不到的名利情,放下它们就是与自己的和解。放下世俗的目标,不与自己拧巴,方得万般自在。
人生苦短,不过三万天;生活实难,半是辛与苦。
唯有学会与自己和解,遇人遇事别太拧巴,才能将经受的辛苦变成生活这锅大杂烩的调味料,最后在苦短的岁月里活出自己的甜与美。
余生很短,别再与自己拧巴。
毕竟,懂得放过自己,苦难生活才会又甜又美;
不与自己拧巴,人生路上才会春暖花开。
人生不过三万天,过一天就少一天,别为难自己。
人生的根本,是与自己和解
曾经有人问国学大师梁漱溟:“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道:
诚然如此。
人这一生,就是一段不断与自己和解的旅程: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
人生的根本,是与自己和解。
一个人,也只有在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之后,才能在生活的山穷水尽处,又逢柳暗花明时。
往后余生,愿你看淡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笑对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愿你不争、不辩、不拧巴,与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共勉。 |
余秋雨:人生下半场,做到这件事才能不留遗憾余秋雨先生曾在书中写道:“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其实,在很早之前,余秋雨先生就已经是履历辉煌的研究型学者了。
记得电影《大鱼海棠》中有这么一句台词: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逍遥游:文化在生命中扎根
正如这句“那就骑上快马驰骋吧,我愿率先开路”,几十年来,余秋雨先生是先驱,亦是始终如一的践行者。
人生实苦,我们不妨也学着动用想象:
见得多了,更相信自己的脚步
|
70年,永念今天,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此刻,转发这条微信,告慰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 |
做人,要知分寸、懂换位有一次,她和老公从广州去香港一日游,朋友们得知后,纷纷让她帮忙买东西,其中有位朋友让她帮忙带指定牌子的奶粉。结果买奶粉时,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当她帮朋友们买完所有东西,已经到点需要回家了,她丝毫没有享受到游玩的乐趣。回来后,当她把奶粉交给朋友时,朋友非但没有感谢她,反而说她买贵了。 |
越过越好的人生,都戒掉了这6个习惯 |
成年人的世界里,梦想到底是什么小时候,老师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相信我们会一本正经的回答:当科学家!成为人群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长大以后,朋友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却会说:过好自己平凡的生活就行。
我们对小时候的梦想没有了期待,每天都在忙着应付生活里的各种烦心事,再也没有精力和勇气去追求那颗闪闪发光的金子。
这其实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在追求梦想中的几个小插曲。
这本书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在160多个国家畅销,同时也登上20多个国家畅销榜的第1名,获得了33项国际大奖,全球销量超过6500万册。
这本书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只是缺乏了能够实现梦想的信心。
同时它也教会我们如何打破墨守成规的生活,去勇敢追求梦想,让我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执着与生活经验去指导我们自己的人生。
|
人生的三把钥匙:不争、不辩、不拧巴知乎上有个问题:“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是:忘不掉,放不下,输不起,自己与自己拧巴。
诚然如此。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自己和解。不是屈服,亦非妥协,而是选择放过自己。
毕竟,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执念太深、不知和解,只会自己囚住自己。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
生而为人,不争、不辩、不拧巴,便是最大的自由。
不争
《增广贤文》有言:“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诚然如此。
不与人较劲,就是不争;不争,才能与自己和解。
世上烦恼千千万,得到爱情未必得长久,拥有金钱未必有快乐,身体安康未必就幸福。
而我们的烦恼就在于:得到了爱情还想争长久,拥有了金钱还要争快乐,身体安康了还不忘争幸福,一旦其一无法满足,就郁结于心、闷闷不乐,放不下执念,也放不过自己。
我们不妨看看,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烦恼、忧愁、苦恼,哪样不是由于自己非得与人一争高下而生出来的: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人要常有欢喜心,有虾摸虾,无虾洗裤,并常把福分给予别人。”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摸到虾,还记挂着别人篓里的鱼;捉到鱼,还惦念着海里的鲨。最后,在与别人的争斗中,捆绑了自己的一生。
英国诗人兰德在诗中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曾获得洛仑兹奖和诺贝尔物理奖等荣誉,在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后,有记者采访他:“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加入阿尔法磁谱仪研究的团队呢?”
丁肇中只说了两个字:“不争。”
是啊,人生在世,少与人争,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少与己争,方可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用心计较般般错,越是较量越烦忧。
不争,才能在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不辩
有人说:“这世间,多得是流言蜚语,也多得是恶意中伤、乱管闲事之人,与他们争辩,除了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感情,毫无益处。”
深以为然。
人生一世,不和烂事纠缠,不与烂人争辩,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正如戴尔·卡耐基说的那样:“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换言之,辩说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不说、不辩。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提笔能文,才华出众,范仲淹评他:“有王佐之才”。
一次,富弼被一个秀才挡在大街上。秀才挑衅道:“听说你博学多才,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
富弼笑笑说:“愿闻其详。”
秀才问道:“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么做?”富弼假装不解:“不知。”
秀才哈哈大笑:“人家说你满腹经纶,我看也不过如此!”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毫不在意,继续赶路,他的随从愤愤不平:“这么简单的问题,老爷为何要装不知?”
富弼说:“此人是轻狂之人,如与他驳辩,定会言辞激烈。不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更何况此人既然能做出如此行径,必是心胸狭窄之人,事后定会记仇。我与他又无甚纠葛,与其如此,不如不辩。”
随从听后,恍然大悟。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
“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是啊,人这一生,开口争吵容易,闭口不辩太难。
不吵,是修养;不辩,是修为。
世上口舌事太多,去一桩又来一桩,与其喋喋不休,不如闭口不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