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爱抱怨的人
生活中,你最怕遇到什么人?借钱的?嘴碎的?还是催婚的?
我最怕遇到“祥林嫂”——就是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幸,把别人当垃圾桶一样接收自己负能量的人。
我表姐就是这样的人。
这两年,在老家家族聚会的饭局上遇见她,她都是一副不修边幅、追着孩子喂饭的形象。
我习惯化妆,跟家人外出吃饭也会稍微打扮一下。表姐看我穿得比较正式,就开始感慨:如果没有生孩子,我也有钱买漂亮衣服。
紧接着,就是一番老公挣钱少、自己连生了二胎只能在家带孩子、没办法出去赚钱等抱怨。
你不打断她,她就能追溯到“为什么我当年不好好读书考大学”“为什么我不去大城市打工要那么早结婚”。
其实,她也没自己说的那么惨。县城小洋房住着,老公挣得不多但工作稳定,双方父母都能帮忙照看孩子,还经常补贴小两口。
她却哪哪儿都不满意。
很多有“祥林嫂”倾向的人,并不是真的过得不好,他们只是喜欢抱怨。
抱怨老公不体贴、抱怨婆婆带娃;抱怨领导偏心,抱怨同事不友好;
抱怨小区物业不负责、抱怨家门口的臭水沟没人管;抱怨装修公司坑你,抱怨新买的家具甲醛超标……
很多明明自己多动点脑子、多花一些时间能改善甚至解决的问题,“祥林嫂”们就是不行动,把时间浪费在抱怨、指责。
以为世事皆在刁难,所以一直抱怨自己的不如意;觉得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所以处处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但是抱怨完了,问题依然杵在那;而抱怨的人和听抱怨的人,除了浪费一段宝贵时间,一无所获。
成长就是少说话、多做事
还有一些人的负能量,不在于纠缠自己的不如意,而是因为看不惯并不完美的社会百态。
我曾经暗恋过一个学长就属于这样的。
他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但他表达的方式时常让周围人感觉过于激进。
学长口才很好,曾经是学校辩论队的主力,在打比赛的时候总是慷慨激昂,让观众也觉得热血沸腾。
他关注社会问题,会给当地报纸投稿,抨击一些不道德、不合理的现象。
生活中,他也经常“收不住”,喜欢吐槽这个、抱怨那个。很多人都说他是个“愤青”。
没想到,毕业后,他选择回乡创业,做果蔬物流,还帮村里搞电商扶贫。
和一家巨头电商平台谈好合作那一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
“学生时代的我,总在提出问题。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能变成那个解决问题的人。”
几年过去,我才明白他这条朋友圈的意思。
并不是说那些总喜欢批评外界、针砭时弊的人不好,而是对于他而言,所谓成长,就是放弃一些低质量的抱怨和批判。
这是他对自己提的要求。
参加工作之后,他的朋友圈里,几乎看不到那个曾经的“愤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理性的思考。
他曾经是个“鞋控”,喜欢买各种好鞋。后来因为经常下乡,车开不进去就要走土路,太费鞋,他干脆买了几双廉价的胶鞋换着穿。
如果换在以前,他大概要质问一下村里镇里为什么不能好好修路,搞得一下雨就满是泥泞。然后抱怨完了就没了下文。
现在,他把关注点从自己的鞋,变成了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写了一篇调研报告,从财政支出、修路对村民生活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了修路的必要性,尝试去推动修路这件事。
我不会说学生时代那个“愤青”学长不好,毕竟正是那样的犀利吸引了我。
但如果时过境迁,他还停留在“耍嘴皮子”的层面,我大概会觉得幼稚。
最近,他微信签名从“保持愤怒”,改成了“时间,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
我觉得自己年轻时的那段暗恋,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