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拆 分 问 题
深 陷 绝 境
拼 图 游 戏
那些吸引人的好故事,都离不开这个万能技巧
拆 分 问 题 深 陷 绝 境 拼 图 游 戏 |
30年后才发现,人与人最大的差别01 三十年前,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分配到同一单位。
A聪明灵活,嘴甜腿勤,很快就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
B聪明沉稳,少言寡语,只会埋头干活,对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敬而远之。
十年后,两人都已娶妻生子,在城市扎下了根。
工作上,两人也渐渐有了差距,A得到了上司赏识,被提拔为单位中层。
B工作卖力,但老实木讷,渐渐地落在了A的后面。
二十年后,B也干到了单位中层,A已向着管理层迈进。
三十年后,A做到了管理层,B依然在中层踏步。
三十年来,A始终在心理上占据着优势,他觉得自己无疑是比B成功的,无论B怎么努力,还是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B呢,依然每天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脸上始终挂着淡定的笑容。
直到有一天,B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选择了提前退休。
“退休后工资会减少,何不再坚持几年呢?”A劝。
“挣的钱够花就行了,多少才算多呢。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
“为了孩子,也得坚持吧?”
“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事不用我操心。”
02 B的孩子从小成绩优越,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
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并且与研究生同学定下终身,两个人拒绝了双方父母的资助,选择了自己还房贷。
现在,孩子成家立业,B选择了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孩子们也都支持。
这个时候,A忽然发现,其实真正占据上风的是B,自己早已被B赶超。
看看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成绩马马虎虎,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像样的大学,为了孩子的前途,夫妻俩坚持把孩子送去镀金。
在外面混了几年,回去没找到什么像样的工作,时常需要家里接济,每次往家里打电话都是要钱,女朋友还没有着落。
B退休的那天,A请B喝酒,酒过三巡,A问出了那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
“这些年,我自认不比你差,工作也同样卖力,可在孩子这一点上,怎么比不上你呢?”
B笑了一下,问了一句:“这些年,有多少个晚上和节假日你是在家陪孩子的呢?”
A沉默了。
在他的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为了家庭,他必须要在外面全力以赴,白天工作,晚上应酬,每月在家吃饭的日子屈指可数,对儿子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这些年,他自认比大多数人干的成功,可谈起儿子,却让他感到心寒。
他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子,儿子却跟自己并不亲,爷俩单独相对,常常无话可说。
他想传授儿子一些人生经验,儿子不屑的说“早干嘛去了”。
03 A和B的故事,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很多人身边的真实的故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选择。
前一阵子,跟几个牛娃的妈妈取经,如何改变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态度。
一个妈妈直接怼给我,你现在给任何一个孩子下这样的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
你为什么说她学习态度不好?
你分析原因了吗?
你分析她的心理了吗?
你跟她心平气和地谈过吗?
我答,她平时作业拖拖拉拉,明明能够提前做完,非得拖到很晚才做。
另一个妈妈说,那是你的方法不对,你是不是在她做完作业后,又额外给她加了任务,她做完越早,你加的任务越多?
我不接茬,继续说,她不爱读书。
“她读书的时候,你们家长读书了吗?家里有读书的氛围吗?你讲究方法了吗?”
一圈问下来,我发现,每一个牛娃的背后,都有一个豁得出去的家长。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上学后,需要全身心的陪伴学习。
就像牛娃妈妈们所说的,辅导的时间要靠上,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端正,辅导的方法要科学。
辅导全靠吼?那是简单粗暴的无能表现。
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辅导不好的家长。
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首先是家长出了问题,或者时间不够,或者方法不对,或者态度不好,或者分析不到位……
看,这就是牛娃家长们的逻辑,奇怪的是,他们的观点出奇地一致,他们的孩子都是牛娃。
04 要想30年后做一个幸福的退休老人,从娃出生的那一刻,就要努力了。
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投资,因为几十年后,你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孩子怎么样。
当然,投资孩子,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和孩子都加注到孩子身上,自己只会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咱家以后全靠你了。”
投资孩子的同时也要投资自己,培养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共成长的过程。
投资孩子不是炒股,不能速成,投资孩子更像基金定投,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
投资孩子更像是种庄稼,一颗种子种到地下,无论你如何着急,它都只能一天天长成,而不能速成,你必须时时刻刻浇水、施肥、除草,等待它慢慢成熟。
投资孩子,是最不能做假的工作,你投入了多少,二三十年后会看的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才明白,事业再成功,孩子不成器,一切的奋斗都是泡影。
因此,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做投资那样,经营好这一份最大的事业。 |
“对事不对人”,和“对人不对事”。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常常会听到两种主张:“对事不对人”,和“对人不对事”。 支持“对事不对人”的人觉得,这更加公平,不带偏见;支持“对人不对事”的人觉得,人的本质和能力才是决定事情的关键因素。这两种主张,你怎么看呢? 韩 非 的 警 告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乱荆,其好士则同,其所以为则异。公孙友自刖而尊百里,竖刁自宫而谄桓公,其自刑则同,其所以自刑之为则异。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虽然做的事表面一样,但做事的那些个人和驱动他们的逻辑完全不同,将来的后果也不一样。同样是喜欢交结豪雄延纳贤才,有人用来卫国,有人用来篡权。同样是自残,有人为国忍辱,有人为了富贵进身。神经病在街上乱跑,追神经病的人也在乱跑,乱跑一样,道理不同。 对人不对事,难在看人 “对人不对事”不能无限延伸
|
疫情之下,我建议你认识这三个人(作者:Kris)因为疫情,一些人和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自救?
今天推荐的文章,来自于刘润,关于自救的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
复工后迎来报复性消费?别太乐观了 (作者: Kris)1 第一, 经济会复苏,但和你没啥关系。
这段时间,政府肯定会频繁发布各种经济和财政手段促进热度,加大流动性,而这两天大家也已经看到了降息。
但是,老铁们注意,恢复整体经济和恢复你的个人钱包,是两码事。
国家放水,股市这段时间大涨,尤其创业板,涨到让价值投资者信仰崩塌;还会利好各种大基建大国企,但是并不一定会落实到你个人的实惠。
你的工资收入提高了么,你拿到国家的福利补贴了么,抱歉,倾盆大雨下,雨露并不均沾。
如果你是大企业,或许还能拿到当地政府的各种税收减免,但是多数的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其实还轮不到你的。
甚至你和房东说,能不能减免这两个月的店铺房租呀,房东又气愤又无奈地回你一句:
“我们自己都活不下去,你来让我免房租,谁来管我死活呀。”
现在有房一族们,平时最大的开销,应该是房贷了吧,断了这两个月收入,银行会主动说要不这两个月房贷不用还了,或者少还点么?
别闹了。
所以,消费的前提是荷包鼓,现在从中产到大众,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又在透支现有的成本用于各种生活开支,根本没有报复性消费的基础。
2 第二, 低欲望消费观养成,我们终于明白, 原来我们不需要这么多身外之物。
那些在这次疫情中没有破产的中小企业,我先说声祝贺,能活下来本来就是一种胜利;
但是我也要提醒,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很多消费类企业被市面上的一种声音所迷惑,说等疫情结束后,被压抑了好久的大众,一定会选择报复性消费,之前没买的要买,之前没看的电影要看,啊,我要消费,我要“报复社会”。
这种想法的人,呵呵,我只能说, you are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有些东西,压抑久了会爆发,比如情绪;但是有些东西,压抑之后,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消费观。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在这次疫情下,我发现平时我每天都要喝的咖啡,不喝也是没关系的;
隔三差五都要下各种馆子的,我这天天在家吃得清淡,饮食口味都变淡了;甚至都学会断舍离了。
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不需要太多东西。
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很多人,包括我,都快养成低欲望的消费习惯。
所以报复性消费,在我这根本不存在,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3 第三, 民众财富已缩水, 大家对于金钱观已经变得保守。 |
悲观者感叹寒冬,创业者捕捉机遇(作者:丁吉昌、李开复)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按了“暂停键”,也给中国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生死考验。今天分享一篇创新工场投资的大宇无限创始人、前豌豆荚团队创始成员丁吉昌的年度总结。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 “所谓寒冬,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生,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就像2003年的SARS让无数企业哀鸿遍野,但也造就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也许再过十年,一定会有另外一批伟大的企业在这一次大考中诞生。” 悲观的人总是感叹寒冬,创业者眼中却充满机遇。这篇文章来自创业者丁吉昌的2019年度总结。站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开年,主题是“穿越寒冬”。 丁吉昌是大宇无限创始人、前豌豆荚团队创始成员。10年前在创新工场起步,如今大宇无限每月服务超过1亿海外用户。他有一个延续了十多年的习惯,就是在春节假期写总结,记录自己的成长与经历。 今年的春节假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整个国家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我工作十年来,第一次有了超2个星期假期,第一次破天荒的竟然全国推迟复工时间。朋友圈的恐慌和悲观情绪每天几次过山车,正如最近的股市,看得懂的看不懂的,每天都在发生着。 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战的极度恐慌,见证了英国脱欧的历史性事件,现在正经历病毒全城肆虐,甚至第一次经历朋友圈集体悼念一位普通医生,这几天的文章铺天盖地都是在讨论企业如何艰难,中国经济和社会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等。 2020开年时,我用「穿越寒冬迎春来」给公司做2019年总结,如今看来,也许这个词比过去一年全社会的年度词汇「我太南了」更适合我在2019的年度总结。 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有人跟你竞争 有一天,Quora突然给我推送了一个话题,中国会在2019年崩溃吗? 这位名为「罗伯特」的答案很好,他罗列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三十年里每年标志性的恐慌性报道中国会崩溃的标题,正如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的标题党「今年是历史上最难的一年,这困境百年一遇」。 实际上,如果你拿这个标题在Quora上搜索,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和答案。包括问中国有没有高速公路?中国有没有车?中国是不是安全等等。 很幸运的是,这些人的预测全部都失败了。 也有很多人会说,之前不会出问题,并不能保证接下来一年不出问题,你看Balabala这么多问题,听起来就是这么无懈可击。是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写保证书看谁会吹牛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从概率上来说,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一个公司还是个人,时间如果放长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其能一直成功的概率基本都会低于1%。所以预测一个事情将来会失败其实没啥意义,怎么样穿透迷雾,看到一个组织、一个公司能克服各种挑战走向成功关键因素,躬身入局,真的把事做成,才有真正有意义的洞察。 创业十年来,我越来越钦佩那些组织能力超强的公司和组织,组织持续的生命力不因某个人的缺陷而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总能触底反弹,持续迭代,持续生长。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这可能都是最为重要的素质,这种能力不会随一时一地的环境变化而快速消失。 2016年前一家创业公司豌豆荚卖给了阿里巴巴,我们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大宇无限。 作为曾经经历过2009-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大增长的亲历者,感受到的已经是当时市场普遍感慨的资本和创业寒冬,很多人非常不解的劝我们不要在资本寒冬时候出来创业,反过来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压力和刺激,团队全体铆劲狂奔熬到了2017年,结果发现资本更加寒冬了,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更难了。 当大家都以为2018年也许会更好的时候,O2O和共享经济却面临崩溃,中美贸易战说来就来,在文娱游戏苦苦煎熬时,美团老王「不是寒冬,是下半场」继续给大家输送信仰,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决定2019年退休了。终于熬到了中美贸易战停歇,英国脱欧确定,大家觉得可以有一定经济确定性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却重击所有人的乐观信心。 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这2020开年太难了,我可以把时间直接拨到2021么?我们重新过新年。 不知道是我们从小的生长环境,还是受了《从零到一》还是《三体》的影响,我们也许一直都太关注竞争了,甚至是关注短期竞争了,总感觉只有竞争才能赢。 在2019年,长期主义这个词被刷爆,正如前几年「做时间的朋友」,每个企业都开始在讲我们自己是怎么样做时间的朋友的。 但是,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腾讯和阿里巴巴亦或是今天的华为,他们从非典过后的 2004 发展到 2019 年,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几亿美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五六千亿美金的世界级公司,足足增长了一千倍。 真正能够跟随这些公司在过去十五年,无论是持续成长,还是引领成长,亦或是持续投资持有的人,真的真的都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中间不断的被震下车,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今天你还想找一个成长千倍的企业,去投资或加入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在可展望的未来很显然已经没啥机会了。「十年才能做成的事,没人跟你竞争」,这句话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正站在未来四十年的历史性机遇面前 四年前,我们开始做大宇无限这家公司时,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未来十年,能成为世界级科技企业一定都是国际化公司,而且一定会有一大批中国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甚至大概率能占到近一半数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半以上业务将会来自中国之外,就像今天美国、欧洲、日韩、新加坡甚至海湾国家的企业一样。 而回到2015年,这样的公司在中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基本上当时中国企业99%都是中国境内业务和营收。当时相信我们这个判断的投资人后来不少都成了我们股东。 就我自身感受而言,经历过2018-2019的中美贸易战,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往外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从连接中美到转向连接中国-东南亚,开始考虑进军印度,投资中东,远赴非洲,关注拉美,越来越重视国家在五年前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过去十年时间,因为业务和公司发展的需要,我跑遍了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被欧洲「Developed Country」的发展停滞意外过,也羡慕过美国加州民众的高素质,更被埃及开罗的时间凝固和烂尾楼震惊过。而巴西墨西哥的贫民窟、印度的老德里,更让我回忆起的是过去一二十年中国的农村乡下,或是东莞樟木头的衰老甚至是握手楼的深圳城中村。 在开始出国的前几年,每次跑的都是西方国家,我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的,是不是全世界都只能像美国一样,富人一个区,社区及其干净和安全;穷人一个区,又脏又乱又危险。无论是欧洲、北美、南美、中东北非甚至是东南亚,我看到的都是这样。我一直也没有想明白中国政府一定要把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放在一起,做大社区的思路到底是什么,以及是不是就像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吐槽那样,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直到去年跑了几次日本,发现无论是大城市东京、老城京都还是神户这样的小城市,都像中国城市一样极其安全,无论多晚你都可以相对放心的步行,不必担心像呆在纽约、旧金山或圣保罗一样,晚上日落就闭门不敢外出了,甚至满大街躺着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者。 这些观察,也让我更加坚定中国经济未来一二十年仍然会有大发展的,首先不可回避的是美国科技和基础研究的领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但同时我认为未来十年更触手可及的是像日本城市的干净、高密度的铁路系统和市民高素质。试想,如果中国所有的公共厕所都像日本一样,无论是公园、餐厅还是火车站,都能有非常干净的智能马桶,而且市民也能维护的非常好;城市每条马路都能一尘不染,每个家庭都能垃圾分类做到极致,每个紧邻城市之间的交通都能像坐公交一样通过高铁每半小时一小时就能顺利抵达,这得拉动多大的经济发展?随着今年中国人均GDP到一万美元,整个国家在科创和基建的大力投入,未来几十年追上美国的基础科研能力,还是可以预期的。 要知道即使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30%,但占全球GDP也不过16%。如果回顾上个世纪美国 GDP 超过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到真正成为引领世界的第一级尚且花了 50 年,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如果中国能够在未来五十年成长为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力量,我们有生之年都还能够看得见。站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抱怨还是将其实现? 试想,如果中国的人均GDP未来20年能赶上日本甚至未来50年赶上美国,中国的发展将会拉动全球多少人脱贫致富?中国将会拉动世界上多少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序列?中国将需要多少对世界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有了解、有深究的专业和管理人才? 我这些年越来越有一种感觉,这过去的四十年,对于我们父母这一辈人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时代机遇。而已经工作的80/90甚至00后,中国走向全世界,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四十年最大的历史机遇。 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世界分工合作甚至国家之间的合作是有很大问题的,而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又是可能见证新历史的人,我们能不能在未来几十年认真的做点什么,展现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探索出更好的和世界各国相处的方式呢? ▌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如果说这一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可能都不是上面写的这些,而是一句话「阻碍一个人成长的,不是经验匮乏,也不是无知或智商缺少,而是傲慢和偏见。」 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自己情商不行,也难接纳别人的看法或是批评,甚至觉得真理是掌握在其这样的少数人中,而这恰恰会让其沉浸于自我欣赏,直至停滞不前。 最早这句话是在很多年前从《三体》中看到的,但当时并没有特别记忆深刻,这些年不断的经历和成长,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了很多快速成长的前辈,更加认识到这句话的力量。也反过来鞭策团队,不要成为那个傲慢的代名词。 在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所谓的「寒冬」,正如最近的疫情导致很多现金流很好的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但在做 PE的朋友却说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原来那些现金流很好的线下企业资本根本就投不进去,人家压根不缺钱,现在恰恰是PE资本能帮助到这些企业过冬的最好机会。 所谓的寒冬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经济发展变缓,这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生,穿越周期才能历炼弥久的企业。 2003年的SARS让无数企业哀鸿遍野,但也造就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伟大的企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两家中国民营企业站上全球市值前十名。关明生前些日子分享了一个回忆录「17 年前,阿里巴巴如何应对非典」,也许最多再过十年,一定有一批伟大的企业和个人将在这一次大考中诞生或升维。 |
极寒的冬天过后,一定会是更温暖的春天,希望每个人都能顺利熬过去。所有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的结果。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2015年,60岁的比尔·盖茨,在TED上做了一场关于瘟疫的演讲。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尔·盖茨给出鲜明的预判: 未来几十年里,全球人类最大的灾难,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杀死上千万人,那很可能是个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核战争。 当时台下哄笑声一片,很多人以为只是个玩笑,却没想到盖茨一语成谶,短短几年时间,人们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2009年,始于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造成了全球163.23万人感染,最终28.45万人死亡,死亡率达17.4%。 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则造成2442人感染,波及20多个国家,死亡率接近35%。 2014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病毒,大半年时间内近2万人患病,近万人死亡,死亡率更是超50%。 此后的2017-2019年,埃博拉病毒每年都卷土重来,2000多人不治身亡。 据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超过40种新发传染病被发现,全球每年死亡人口中有25%死于传染病,在非洲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 这些病毒,几乎都是人类作死从野生动物身上吃出来的。一再应了黑格尔那句话:人类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极寒的冬天过后,一定会是更温暖的春天,希望每个人都能顺利熬过去。 |
开工指南 |
来自一只绝望的穿山甲 |
来自一只绝望的穿山甲你好啊,人类。没错,我们打洞速度是很快,但也只限于刨个坑……像山上那种石头,是万万凿不开的! 而且,说出来很不好意思,我们不仅力量没那么大,甚至有点害羞...... 偶尔,也会和同伴嬉笑打闹,那可是很珍贵的快乐时光了…… 因为我们的构造和习性,我们对其他生物的攻击力几乎为零。 你们甚至还会设计圈套,让我掉进坑里都不知道…… 我没有办法,只能拿出自我保护的终极武器——蜷缩成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