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一鳞半爪、难窥全貌,其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从内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统化培养出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系统地制定出相对应的行动方案。
简单说,就是能够对一件事进行高度概括,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来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的一个故事,刘文典上课很“奇葩”,他经常说“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有一次学生问他:“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
刘文典信口答道:“问得好!”然后写下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
学生看完一头雾水,刘文典解释道:
观,即多多观察生活;
世,则指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强调写文要讲究音韵;
菩萨,便是说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简简单单五个字便把写文的标准给立了出来,这便是结构化思维的厉害之处,当大家写文没有头绪,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时,对照一下这五字箴言便会找到方向。
人类的思考总是天马行空,不成体系,而人类大脑却又钟爱规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