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 年12 月10 日)
李鸿章
奏为钦奉谕旨,详细筹议海防紧要应办事宜,恭摺密陈,仰祈圣鉴事:
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1874 年11 月7 日)承准军机大臣密寄:"奉上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海防亟宜切筹,将紧要应办事宜,撮叙数条,请饬详议一摺。沿江沿海防务,经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并存该将军、督抚等随时筹画,而备御究未可恃。亟应实力讲求,同心筹办,坚苦贞定,历久不懈,以纾目前当务之急,以裕国家久远之图。该王大臣所陈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各条,均系紧要机宜。著李鸿章等详细审议,将逐条切实办法,限於一月内覆奏。此外别有要计,亦即一并奏陈,不得以空言塞责'等因。钦此。"旋又准总理衙门钞奏知照,以丁日昌续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① ,请饬汇入该衙门前奏,一并妥筹覆奏。奉朱批:"依议。钦此。"仰见朝廷思患预防力图自强之至意,钦服莫名。
臣查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无事则同居异心,猜嫌既属难免;有警则我虞尔诈,措置更不易周。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经总理衙门王大臣与该使多方开谕,几於管秃唇焦,犹赖圣明主持於上,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於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臣於台事初起时,即缄商总理衙门,谓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兹总理衙门陈请六条,目前当务之急与日後久远之图,业经综括无遗,洵为救时要策。所未易猝办者,人才之难得、经费之难筹、畛域之难化、故习之难除,循是不改,虽日事设防,犹画饼也。然则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
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庚申(咸丰十年,1860 年)以后,夷势駸駸内向,薄海冠带之伦,莫不发愤慷慨,争言驱逐。局外之訾议,既不悉局中之艰难;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探讨明白,但欲逞意气於孤注之掷,岂非祖国事如儿戏耶!臣虽愚闷,从事军中十余年,向不敢畏缩,自甘贻忧君父。惟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於彼己长短相形之处,知之较深。而环愿① 当世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於成法,牵於众议,虽欲振奋而末由。易曰:"穷则变,变则通?quot;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谨就总理衙门原议,逐条详细筹拟切实办法,附以管见;略为引伸。丁日昌所陈间有可采,一并汇入核拟,以备刍荛之献。仍请敕下在廷王大臣详晰谋议,请旨定夺。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时势艰危之极,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积诚致行,尤需岁月迟久乃能有济。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汇。彼族或以万分无礼相加,不得巳而一应之耳。所有遵旨详议缘由,谨缮摺密陈,并将议覆各条,缮具清单,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李鸿章出自曾国藩幕府,经曾推荐,在安徽募勇,自成一军,是为淮军。经过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直达权力中枢,参与执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入侵台湾,此次危机激发了海防议兴。
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纷纷上奏,纵论国防要务。《筹议海防折》就是李鸿章的奏折,主张海防,放弃西北塞防,与左宗棠的海防陆防并重的主张向左。
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无疑大错特错,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可取之处,如应依据“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的原则来选择国防重点。又如,李鸿章把当时中外形势特点概况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在很多人还抱守残缺的年代,称得上振聋发聩,催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