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练状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状况:在一个单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最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练条例仍因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在过去,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此刻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主角了,而马车拉炮也早就不存在了,但*练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因此才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军官的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企业的管理者应有一根敏感的神经,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能较早地发现变革的导火线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同时,管理者要有系统的观念,在实施变革时不能忽略工作流程的调整,从而发现哪些工作已经不再需要,或者工作流程的哪些环节已发生了变化。 经理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程序中变异的种类,以便采取适宜的行动去改善它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深度

不拉马的士兵 |
为什么难以养成好习惯尽管我们深知良好习惯能带来惊人的好处,但我们却仍然难以持之以恒。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太难以觉察了。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临界点,才能跨入新境界。我们期望日新月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在最初的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内,任何明显的变化几乎都看不到,这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在白费功夫。 这是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 另一个造成习惯难以改变的重大原因是,我们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 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持久。如果你从未改变支配着你以往行为的潜在信念,你很难改变你的习惯。 习惯时体现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铺床,你体现着一个有条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要训练,你体现着运动员的身份。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良好习惯能够给我们带来惊人转变的原因。 |
习惯人生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
习惯养成的原理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变得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简单的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首先是提示,提示触发你的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我们的祖先会特别留意那些表明重要生活基本物资所在的线索,比如食物、水和异性。而今天,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认可、赞同或个人满足感等回报的线索。这些线索是我们接近最终奖励的第一个迹象,它会自然导致人们滋生渴求。 其次,渴求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我们渴求的不是习惯本身,而是它带来的状态变化。每一种渴求都与改变你内在状态的强烈愿望有关联。 第三步是反应。反应是你思想上或行动上的实际习惯。反应发生与否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动力,以及所需要采取行动的难易程度。只有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习惯才会出现。 最后,反应会带来回报。获得奖励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我们追求奖励的目的,一是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是它们对我们有益处。奖励的目的是满足渴求,其次,奖励教会我们哪些行为值得记住并能应用于未来。 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如此反复,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 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就是将习惯形成的每一个步骤,转化为一个实用的框架。借助它,我们可以设计好习惯并消除坏习惯。 |
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
商务礼仪--名片1名片的准备
|
商务礼仪--名片2名片递送
|
商务礼仪--名片3名片的接收
|
当老虎来临时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
微习惯的惊人力量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谷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我们常常说服自己,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无论是减肥、创业、写书、赢得冠军,还是其他任何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努力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改进。 与此同时,改进1%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来,它可能更有意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就可能带来惊人的不同。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你习惯的是效果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内,你觉不出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数月和数年后,你会发现它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当那个时候,你才会发现,好习惯的价值之高和坏习惯的代价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
志愿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 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四十八、手环 一个标价五百五十元,另一个却只标价二百五十元。 她大为心喜,立刻买下二百五十元的手环,得意洋洋的走出店门。 临出去前,听到里面的店员悄悄对另一个店员说:「?看吧,这一招屡试不爽。 (注:试探如饵,可以轻而易举的使许多人显露出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亏受骗的开始。) |
我是陈阿土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
扁鹊的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明白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
放权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但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一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就应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 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
曲突徒薪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望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身旁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推荐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这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此刻论功行赏,原先给你推荐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推荐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
欠着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注: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
用 途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
真爱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 墨西·孟德尔颂是德国知名作曲家的祖父。他的外貌极其平凡,除了身材五短之外,还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一天,他到汉堡去拜访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有个心爱的女儿名叫弗西,墨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弗西却因他的畸形外貌而拒绝他。 到了必须离开的时候,墨西鼓起了所有的勇气,上楼到弗西的房间,把握最后和她说话的机会。她有着天使般的脸孔,但让他十分沮丧的是,弗西始终拒绝正眼看他。经过多次尝试性的沟通,他害羞地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 她眼睛盯着地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 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许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 “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 当时弗西看着墨西的眼睛,并被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所搅乱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
第一名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 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的走上台。 后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没听清楚?" 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它同学没听清楚。" (名与利是多少人的捆绑、多少人的心结?我们被教育要争气、要出头, 但是争气出头的,不过是少数人,沉默的大众毕竟还多数。 想一想,有那么多人都和你我一样,不也是很兴奋的一件事吗?) |
管理小故事--三个金人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
管理小故事--三只鹦鹉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十分灵活可爱。这人转阿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潜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印象中的优秀管理者仿佛必须要是潜力十分全面的人,其实不然,真正的领导人,不必须自己潜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懂择,管理并团结自己的下级,就能更好地利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从而自身的价值也透过他们得到了提升。相反许多潜力十分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管理就是你不做事,让人做事,让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怎样样让别人去做,并且别人愿意去做。 |
管理小故事--不必紧张小明洗澡时不留意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此刻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前,我该做甚么?"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能够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放简单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应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
管理小故事--且慢下手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一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后,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此刻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前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一个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新上任后的表现和之后的开刀阔斧,必须感到不解。此刻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 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对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杂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株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居然把牡丹当草给割了。之后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却是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这个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阿。”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员工的价值高低绝不能凭我们管理者一时的观察或是只看他表面的现象。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观察。只有透过了细致彻底的观察,才能正确评估出一个人的价值并给他适宜的工作。 花匠总是勤于给花草施肥浇水,如果它们茁壮成长,就会有一个秀丽的花园,如果它们不成材,则把它们剪掉。 |
管理小故事--以柔克刚《明史》记载,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 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貌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乔宇所用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这一招也是十分有用的。人的性格千奇百怪,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就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你该怎样办呢?其实,以柔克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就应怎样应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听指挥的我就辞掉他!这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要明白一个企业解聘一个员工很容易,如果不是太差的企业招进一个员工也不难,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员工就真的十分难,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一些好的员工,对企业就是相当大的损失,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群众的战斗力。 这时候就需要领导发挥以柔克刚的本领了,首先承认错误在自己,让他的气有地方撒,然后再施以缓兵之计,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有的放矢,不是很好吗? |
管理小故事--佛塔上的老鼠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