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深度

管理小故事--所长无用 |
管理小故事--留个缺口给别人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
习惯养成的原理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变得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简单的四个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首先是提示,提示触发你的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我们的祖先会特别留意那些表明重要生活基本物资所在的线索,比如食物、水和异性。而今天,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金钱、名誉、地位、认可、赞同或个人满足感等回报的线索。这些线索是我们接近最终奖励的第一个迹象,它会自然导致人们滋生渴求。 其次,渴求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我们渴求的不是习惯本身,而是它带来的状态变化。每一种渴求都与改变你内在状态的强烈愿望有关联。 第三步是反应。反应是你思想上或行动上的实际习惯。反应发生与否取决于你有多大的动力,以及所需要采取行动的难易程度。只有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习惯才会出现。 最后,反应会带来回报。获得奖励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我们追求奖励的目的,一是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是它们对我们有益处。奖励的目的是满足渴求,其次,奖励教会我们哪些行为值得记住并能应用于未来。 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如此反复,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 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就是将习惯形成的每一个步骤,转化为一个实用的框架。借助它,我们可以设计好习惯并消除坏习惯。 |
为什么难以养成好习惯尽管我们深知良好习惯能带来惊人的好处,但我们却仍然难以持之以恒。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太难以觉察了。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临界点,才能跨入新境界。我们期望日新月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在最初的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内,任何明显的变化几乎都看不到,这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在白费功夫。 这是任何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 另一个造成习惯难以改变的重大原因是,我们以错误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习惯。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 每个行动体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体系,与身份不相符的行为不会持久。如果你从未改变支配着你以往行为的潜在信念,你很难改变你的习惯。 习惯时体现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铺床,你体现着一个有条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要训练,你体现着运动员的身份。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良好习惯能够给我们带来惊人转变的原因。 |
微习惯的惊人力量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谷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我们常常说服自己,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无论是减肥、创业、写书、赢得冠军,还是其他任何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努力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改进。 与此同时,改进1%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来,它可能更有意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就可能带来惊人的不同。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你习惯的是效果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内,你觉不出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数月和数年后,你会发现它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当那个时候,你才会发现,好习惯的价值之高和坏习惯的代价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
管理小故事--第一名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 但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的走上台。 之后,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样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没听清楚?" 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它同学没听清楚。" (名与利是多少人的捆绑、多少人的心结?我们被教育要争气、要出头, 但是争气出头的,但是是少数人,沉默的大众毕竟还多数。 想一想,有那么多人都和你我一样,不也是很兴奋的一件事吗?) |
管理小故事--原来如此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日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 乙:「的确可恶!你是否有立刻报警?」 :「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 在你应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 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秀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 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
管理小故事--后生可畏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明白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样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个性容易栽跟斗。 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
管理小故事--不必紧张小明洗澡时不留意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 医生说:"我此刻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前,我该做甚么?"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能够让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放简单些,生活何必太紧张?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应对。担心不如宽心,穷紧张不如穷开心。) |
管理小故事--神谕请战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一个团队总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再逊的人总有一方面较他人一日之长。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不在于他自己能做多少事情,而在于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在适当的时候派“逊色”的员工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容人之量,也许说是容人之智更恰当,工作就是工作,千万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喜好。也许你这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得力之臣。 用兵无固定方式,如水无固定流向,能依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