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深度

鹦鹉 |
镜子有两件事,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其中一件是老外干的,另一件也是老外干的。我把它们分述如下。 第一件事: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 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务,敬请业主注意。 真是闻所未闻!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 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怎样的一种因素 (体制?岗位责任制?金钱的诱惑?铁的纪律?敬业精神?个人品德?还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日常的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在时空中更新换代了数茬人的机构,虽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仍然守着一份责任,一个承诺?面对咱自己的豆腐渣工程,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第二件事:在东北地区滨洲铁路穿越小兴安岭那条最 长的隧道的山顶,有一座方方的石碑,那里长眠着一位异 国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曾负责这条隧道的设计。当工程 进度由于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时间打通时,这位工程师开枪 自杀了!她以自杀来抵补自己的失职和耻辱。 这种自责方式对我们来说也许太陌生了。我们太习惯 于在失败面前寻找 “客观原因”了,我们也太习惯于在失误面前为自己开脱了。一个肩上负有责任的人,出了天大的责任事故,别说引咎自杀,辞职谢罪的也少有。一位异国女工程师喷洒着鲜血的自责行为,让我异常分明地看到了我们灵魂中的暗点。 以上两个故事,将是我后半生永不丢弃的镜子,既照 我的言行,也照我的内心,我愿意把这两面镜子送给所有有自省精神的人。 任何落后必然是物质精神的双重落后,所以学习也必须是两方面的学习。 |
暗示死亡
有个国王非常残忍,茌每次处决死刑犯时,他都要想些新鲜的花招。 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明天将被处极刑,行刑的方式 是在他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流尽鲜血而亡。犯人惊恐之至,百般哀求,但终无用处。 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带到一个房间中,锁在一面墙,墙上有个小孔,刚好可以把一条胳膊穿过去。刽子手把他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在手下边还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 “嘀嗒,嘀嗒……”,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静极了。墙这边的犯人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声音,他觉着浑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条胳膊涌去,越来越快地流问那个瓦罐。不一会,他的意志也随着血流走了,他无力地倒下来,死了。 在墙的另--边,他手上的那个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 刽子手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软管往下边的说罐中嘀嗒。 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犯人自己杀死了自己。由此故事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暗示力量的强大。 |
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国王的年纪逐渐大了,但膝下并无子女,这件事让国王很伤心。终于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选子的标准很独特,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义子。 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 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有个叫雄日的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去连芽都没冒出来,别说开花了。 苦恼的雄日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把土换一换,但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决定的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衣裳的孩子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精神漂亮的孩子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忽然,国王看见了端着空花盆的雄日。他无精打彩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花,国王把他叫到跟前,问他 “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雄日抽咽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摆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在别人的花园中偷过一个苹果吃。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 出了最开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来,高声说:太好了,我找的就是你!“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是煮过的,根本就不能发芽开花。“ 捧着鲜花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他们全都另播下了种子。 评语: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不诚实的人不能信任,更不能被委以重任,你永远得努力地分辨他是不是在骗你。 |
做事情和做事业这个公司给我的薪水是2000块,那个公司能给3000块,当然要去啦。 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中,我几乎每年换一个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觉着卖保健品挺赚钱的, 就应聘去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去做推销员。没干多久,保健品就臭了街,这时有位朋友拉我去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能开到1耐元,我第二天就去报到上班。在这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了一年,收入虽然较以前多了不少,但离脱贫致富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上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开了一家小贸易公司,从广东往北京捣腾一些热门商品,“钱”景诱人,我于是又加盟了他的贸易公司。干了半年,公司的生意 一天不如一天,我又去了一位朋友开的广告公司。没多久,遍街都是拉广告的业务人员了,我又去报社当记者...... 直到30岁过后,漂泊的人才安定下来。我问自己: 我这样能做成什么呢?每次只要去别的公司能赚到比现 在公司更多的钱,我就欣然前往,可忙到现在,虽赚了些小钱,生活得到了些许改善,可是却一事无成。在任何一个行业中我都没有打下坚实的根基,培养起自己的资源。返回头来看,当年曾并肩战斗过的同事,许多都在原来的领域成名成家了,我却只是改善了伙食标准而已。 经济上的窘迫会促使人们做出急功近利的现实主义的决择。但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要在心中弄清楚: 自己适合于做什么,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才是自己终生事业所在。 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应该选准一行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也许在开始的时候或某些阶段,经济上的 收益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是兴趣所在,这一行真的适合自己,则就应该不为眼前所动,咬牙坚持下去。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明天成功的基础,你也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此这般,日积月累,成功是必然的,它可能早一天来,也可能晚一个月到,但无论迟早,它肯定要来。 做事情也许只是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短期行为,做事业则是一个终生的追求。 |
陈阿土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 SIR!”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
等价交换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 的活对得起这些钱就行了。 许多时候,我们会听见许多人在抱怨:我们那个老板太抠门了,只给我们开这点儿工资,公司一年赚那么多钱,全是他一个人的。或者是:经理干的活也不比我多多少啊,可他的薪水比我高出一大块,他拿的多,就 该干的多嘛,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 不可否认,在一个单位或组织中,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付给员工的薪水或其他奖励也 有不公允之处,要知道这是难免的。但在所有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中,上述这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我是在为老板工作,薪水一定要和我的工作等价交换 (超额当然更好),也就是说,你在用钱来购买我的劳动,你出什么样的价钱,我就提供什么样的质量。 这种想法有以下几个错误: 首先,工作的目的与回报并不只是薪水。人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归属与认同,而且一个人的才干只有在工 作的磨练中才有可能长进,也只要用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工作,才能在自身进步与工作成绩中获得一种成就感的享受。如果你对工作环境与报酬不满意,完全可以与老板沟通或另谋高就。消极抵抗的作法只能是自毁前程: 自己业务没有进步,工作不认真负责,当然不会招人喜欢。 其次,在衡量一个人工作成果时,也许会有暂时的标准差异,但不可能长久失衡。也许从一开始,老板并 没有意识到或发现你的能力,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而给你定了一份较低的薪水标准。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消极怠工,那么你的实力大部分被你冰冻起来浪费掉了,你的薪水也很难有提高的可能,因为老板还在想: 这小子就这么两下子,他对公司的贡献比给他的薪水还低呢。 还有,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自己书写的档案。消极工作会给老板、同事、客户留下一个不敬业,对自己、对公司不负责任的印象,这种负面影响不定会对你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什么障碍呢。 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消极怠工是最不可取的一种。 |
鸽子与广告牌这个故事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 1995年,一位厂长考虑到厂里效益不景气,决定带领全厂职工全员皆兵地搞传销,通过关系链七弯八拐地找到我,希望我做他的下线。 我问:“你们厂里是生产铝制品的,怎么想到要整体去搞传销呢?” 他说:“厂里效益不好,很多工人都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我作为厂长;总得让大家都有口饭吃呀。” 我问:“你认为传销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一副神往的态度:“(听说)传销是最后一班致富快车,我们当然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口渴的鸽子,看到广告牌上画着一杯清水,它不知道这只是一幅广告牌,便高兴地振翅扑过去,狠狠地撞在广告牌上,结果翅膀撞成重伤,摔在地上动弹不得,刚好一只狼从此经过,把它吃掉了。 厂长听完故事,莫名其妙地笑了一笑。 去年岁末,我与厂长通了一次电话。他说:“我就是那只撞成重伤的鸽子。只要来一只狼,你的那个故事就被完整地演绎了一回。” 我同情地问:“你现在该怎么办呢?” 他叹道:“有什么办法?只有无可奈何地等待最后的结局。” 可能这个厂长的故事比较特殊一点。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企业中层出不穷。 |
做事情和做事业这个公司给我的薪水是2000块,那个公司能给3000块,当然要去啦。 大学毕业后的前几年中,我几乎每年换一个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觉着卖保健品挺赚钱的, 就应聘去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去做推销员。没干多久,保健品就臭了街,这时有位朋友拉我去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能开到1耐元,我第二天就去报到上班。在这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了一年,收入虽然较以前多了不少,但离脱贫致富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上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开了一家小贸易公司,从广东往北京捣腾一些热门商品,“钱”景诱人,我于是又加盟了他的贸易公司。干了半年,公司的生意 一天不如一天,我又去了一位朋友开的广告公司。没多久,遍街都是拉广告的业务人员了,我又去报社当记者...... 直到30岁过后,漂泊的人才安定下来。我问自己: 我这样能做成什么呢?每次只要去别的公司能赚到比现 在公司更多的钱,我就欣然前往,可忙到现在,虽赚了些小钱,生活得到了些许改善,可是却一事无成。在任何一个行业中我都没有打下坚实的根基,培养起自己的资源。返回头来看,当年曾并肩战斗过的同事,许多都在原来的领域成名成家了,我却只是改善了伙食标准而已。 经济上的窘迫会促使人们做出急功近利的现实主义的决择。但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一定要在心中弄清楚: 自己适合于做什么,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才是自己终生事业所在。 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应该选准一行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也许在开始的时候或某些阶段,经济上的 收益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是兴趣所在,这一行真的适合自己,则就应该不为眼前所动,咬牙坚持下去。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明天成功的基础,你也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此这般,日积月累,成功是必然的,它可能早一天来,也可能晚一个月到,但无论迟早,它肯定要来。 做事情也许只是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短期行为,做事业则是一个终生的追求。 |
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上"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