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10张PM工作细节逻辑图,值得认真学习!
来源于:PM圈子公众号
在职场上,许多项目经理往往都会忽略的一个事情是:过于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工作细节的把握能力,今天环环分享10张逻辑图,送给在职场奋斗的项目经理。
KM系统B环境测试KM系统B环境测试 |
KMb环境测试KMb环境测试 |
2023年上半年GDP增长
|
小红书、视频号、抖音流量算法机制小红书、视频号、抖音流量算法机制
转自微信公众号:晏涛三寿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在这互联网时代,更是流量为王。各个平台里的每个视频、每张图片,背后都有着算法的身影,支配着所有人的流量。 作为内容创作者及运营者来说,除了制作高质量的内容以外,也需要掌握平台的机制和算法规则,才能更高效地获取流量。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三大主流平台抖音、小红书和视频号的流量算法底层逻辑和优化建议。 想提高自己的流量,建议认真看完,最好收藏。 小红书小红书的流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有四个部分:关注页、发现页、搜索页和本地页。其中,发现页和搜索页是两个最主要的流量入口,重点说下这两个入口的算法机制。 1. 发现页算法逻辑发现页是大部分人笔记的主要流量来源,正常来说笔记都会有基础的流量池,如果你的笔记有较好的数据就会被推送到下一个更大的流量池中,以此类推。 那如何获得更大的曝光呢? 这里涉及到另外一种模型算法机制CES。 CES评分标准: CES评分=点赞数×1分+收藏数×1分+评论数×4分+转发数×4分+关注数×8分
笔记发布后,小红书根据学习模型对笔记质量进行打分,根据分数决定笔记初始排名和是否继续给笔记推送流量。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引导粉丝做好关注、转发、评分、收藏、点赞这几个互动动作。 只有一直有互动的动作,笔记就可能获得长久的流量,甚至发布几个月、一年后能还有流量推荐。 2. 搜索页算法逻辑发现页之外,搜索页也是一个较大的流量入口。小红书官方也公布,有 30% 的小红书用户进入 APP 后会直接开始搜索。 在搜索页,小红书则是按照排序逻辑分配流量,排序越靠上的笔记,获得的曝光量也就越大。但这个排序并不是固定的,笔记的排序也在随着算法的实时演算而不断变化。 主要有两点影响因素:
结合以上的流量逻辑,对于运营者来说要如何提升曝光? 1)做好内容 没有好的内容做太多都是无用功,重要的是能为用户提供价值。要么是使用价值,要么是情绪价值。 2)做好互动 无论对于哪种流量算法来说,互动始终都是十分重要的。运营者需要在笔记内容上思考如何引导互动以及评论区的互动。 3)深耕细分,做好关键词布局 账号做的越垂直和细分,获得曝光和推荐的可能性就越高。可以多留意近期相关领域内的热词,在标题、内容以及标签标题中做好露出。 抖音抖音是流量最大,也是算法最为复杂的平台。但根本原则一直保持不变: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让优质内容有最大的曝光机会。 推荐的算法也是典型的“标签”对“标签”的平台。 无论是用户还是创作者,自身都会不断形成“标签”。创作者发布视频后,视频会根据创作者标签匹配相似的用户标签,然后通过该视频的数据表现来衡量该视频是否值得进一步的推荐。 视频刚发布并通过审核后,系统将会分配给你一个初始流量池:200-500在线用户。抖音会根据曝光所产出的数据,结合你账号分值来分析,是否给你加权。 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抖音冷启动流量池推荐的机制,分成8次分级推荐。 如下图所示: 如何能一步步突破流量池,主要有5个关键数据可供参考: 1. 完播率完播率越高,说明作品越吸引人观看,大盘的合格率在15%-20%左右,50%以上的完播率就已经很优秀了。 为了提高完播率,常见的方法是在视频开头设置悬念或引导观众参与评论,以延长观看时间,建议前期视频时长不要太长。 2. 点赞率点赞量越高,推荐量才会越高。 第一波推荐的点赞率至少要达到3%-5%——也就是说每100个播放量,至少要有3-5个点赞。 3. 留言率可以确定的是留言率的表现越好,视频的加权推荐就越高。为了提升留言率,可以在视频中、文案或评论区主动引导观众发表评论。 4. 转发率转发率对于还在初级流量池流传的视频影响并不大,但想要突破流量层级,转发率就是很关键的指标。 5. 转粉率也就是路转粉的比例,单条视频带来的新增粉丝率,同样是冲击高级流量池的关键数据。 如果你的视频一直卡在 500的播放量上不去,就要及时做出改变。 几点建议:
视频号视频号与抖音、快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分发和推荐模式。 在抖音上,只要你有优质的内容,无论你的账号粉丝数量如何,之前作品的播放量如何,只要内容受到平台用户的认可,就能够迅速走红。 然而,在视频号中情况截然不同。 以数据量化的方式来看,在抖音中,内容占据了90%的重要性,而在视频号中,这个比例甚至可能不到50%。 换句话说,在视频号中,内容并不一定是王者。视频号的本质是私域流量撬动公域流量。 目前视频号的算法推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私域流量推荐,第二种是兴趣算法推荐。 1. 私域流量推荐私域流量推荐是指用户点赞和互动,这些用户的微信好友有可能会看到你的内容。然后,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互动,可能会触发系统的推荐。 系统会判断你的内容是否优质,并将其推荐给更多用户。用户点赞后,他们的朋友也有可能看到你的内容,从而引发社交推荐。 基于这种算法逻辑,创作者需要自己引发第一波社交推荐。如果没有初始的播放和互动,即使内容质量很高,也很难被系统发现。 因此,一旦内容制作完成后,首先要分享给好友、微信群和朋友圈,启动第一波播放和点赞互动。 2. 兴趣算法推荐个性化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日常行为、活动轨迹和兴趣、职业、年龄等标签,通过一系列大数据算法,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 逻辑类似于抖音的“标签”对“标签”。创作者需要多添加话题和定位,有助于个性化推荐。 另外几个重要指标也是决定能否获得大量曝光的基础,关键指标衡量排序为:完播率>点赞数>评论数>点击扩展链接数>转发数>收藏数。 因此,在没有建立起流量基础的情况下,初期的内容应尽量控制在一分钟以内,以确保高的完播率。保持频繁更新和提升内容质量是获得官方推荐的关键。 写在最后以上就是关于三个平台的算法解析和建议。其实理解和掌握算法逻辑,只是做好基础,真正重要的还是内容。 正所谓三分靠运营,七分靠内容。持续不断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关键,而精细和科学的运营可以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
【商业洞察】用IA(idea)拥抱AI用IA(idea)拥抱AI 5月26日, WPS Citytalk城市对话沙龙珠海站在金山办公珠海总部圆满举办。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KVP专家——秦阳、伍昊、黄靖宇和周泽安和30余位行业伙伴受邀出席,分享了他们对AI的深刻认知,展示了AI技术与办公场景结合的多样可能。 此外,WPS产研团队也在活动现场进行了演示分享,让与会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WPS AI的发展进程,并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与探讨。 01AIGC时代,WPS AI带来办公无限可能AIGC的出现,将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释放更多的生产力,加速创新进程。 WPS产研团队详细介绍了WPS AI的阶段成果,向大家展示了AI在办公的各种可能。目前,WPS AI已全面接入轻文档、文字、演示、表格、PDF等等组件。 比如:直接向WPS表格提问,即可得到结果,公式自动生成;根据指令,WPS文字可自动生成内容,可理解文意,划重点;根据关键词,PPT内容、演讲备注自动生成;提供长文档,PDF可进行内容识别与文意理解……在内容生成、辅助阅读、数据分析等方面,WPS AI都具备相当的实力。 WPS AI项目负责人汪大炜认为,未来,AI会颠覆办公的交互形态,操作界面会变得简单,由AI 引导用户去使用功能,帮助用户掌握更多办公能力。 在AI的研发路上,汪大炜期望聆听更多专家的声音:“未来欢迎KVP老师多提建议,提想法。金山办公会不断地优化产品,给大家更好的 AI 能力,更好的交互,让产品能真正为不同用户所用。” 02KVP专家倾力分享,打开AI办公无限想象KVP专家深耕办公行业多年,既对办公软件有着深刻了解,又与一线用户持续保持紧密联系。结合各自领域的经验。几位KVP专家对于AI未来在办公场景的应用,提出了丰富的畅想。 秦阳:“用IA(idea)拥抱AI”当AI出现,会给自身业务带来哪些可能?AI是否会取代人类?艾迪鹅创始人秦阳用《AI+办公,畅想未来办公无限可能》主题分享,给出了回答。 秦阳是艾迪鹅创始人、PPT畅销书作者,在 PPT 演示领域深耕多年,创办了多个行业顶尖活动赛事。秦阳结合自身业务,围绕PPT定制、企业培训、品牌策划板块畅谈AI场景。 在PPT定制场景,AI可协助整理素材、生成文案撰写、版式等。以品牌策划为例,需要做调研,AI能帮助提炼录音要点;做策略分析,可以让AI找相似的案例作为借鉴;以前需要设计师来建模和做设计,现在AI可以秒速把自己的创意落地,有了AI的协助,效率极大提升。 未来,大家是否会被AI取代?秦阳认为,工作流程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每个环节用的工具,以前用软件工具,现在用AI工具。但是idea(想法)——永远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把 idea 落地的手法,工具可以让 idea 更有效率地实现。所以与其想想你会不会取代,不如用我们的IA(idea)去拥抱AI。没有想法,有工具又如何?有想法,有工具,有效率,你才能够做得更快,做得更好。” 伍昊:“复杂技术不用学,WPS里直接用”AI新纪元的到来,对WPS而言意味着什么?表格专家伍昊看到了机遇。 伍昊,表格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表格14年,是表格畅销书作者,更担任企业管理培训导师。伍昊的主题演讲《当办公软件进入AI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其对表格与AI技术的思考,更畅想了未来WPS的各种可能。 伍昊认为,WPS 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应用,如拆分合并单元格,一个按钮就做完,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功能。AI的到来,让办公软件学习门槛变低,交互更简单,WPS过往的很多功能可以被快速应用。AI时代到来,对WPS而言是机遇。 对于数据处理工作,伍老师结合AI提出了系列设想:如AI+表格,让用户躺着说指令就能排序;基于长文档做解读分析,直接生成数据报告;日常无需刻意分类,AI就能把数据做集合、打标签、给结论。 对于未来,伍昊老师表达了期盼:“未来接入AI后,办公软件是最简化的界面,用最简单的指令去调用。就能帮你实现你想要的目标。这样很复杂的技术都不用学,WPS里可以直接用。” 黄靖宇:“用AI赋能教育,学习更高效”在AI对工作产生深刻改变的当下,WPS可以做什么? 在《用AI赋能教育,让学习更高效》主题分享中,知名教育博主黄靖宇向我们清晰地阐述了AI如何在教育领域赋能,并针对WPS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黄靖宇,中国科学院博士在读,新浪微博知名教育博主,《最强大脑》第十季选手。其在全网分享计算机一级/二级WPS考试,全网影响粉丝量20W+,内容曝光超百万。 黄靖宇认为,在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AI将带来许多便捷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些颠覆:比如辅助计算,根据案例,自动修改函数;辅助学术研究,快速找到同类论文,分析目前空白的研究领域;辅助面试,根据面试岗位,对简历进行润色……借助AI,在未来的学生学习场景中,也许并不需要老师。 黄靖宇表示,WPS 要教会用户怎么使用AI,如何更好地与AI对话,实现自己的需要。 “首先,说明你的身份角色;其次,设立场景,你在什么场景;再者,明确需求,具体美化成怎么样;最后,是优化反馈,立刻给AI反馈,告诉它好不好,不好要怎么改。” 周泽安:“面对变化,回归问题,看用户需要的是什么”作为AI从业者,面对变化,未来需要关注什么? 必优科技创始人周泽安带来主题演讲《AI与未来办公下的应用探索》,从技术人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了关于AI的前沿信息和观点。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AI应用探索者,周泽安曾是金山办公资深Office产品经理,后成为了一名AI创业者,创立必优科技。 周泽安认为,未来,会以“Model To View”视觉诞生新文档格式。比如能把所有的聊天、邮件信息全部打通,想呈现的是一个PPT,那就生成 PPT;要数据分析类行业报告,那就呈现报告……文档格式,只是为了受众需要而呈现。 而随着AI的技术进步,产品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从大模型、开发接入、产品化,再到用户化。全新的工具会出现,可能只有一个对话框。 在周泽安看来,行业从业者更应积极拥抱行业新变化和新技术,密切关注用户和市场需求。尽管行业的变革变幻莫测,始终应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关注用户正在面临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才是当务之急。 周泽安认为,未来,办公软件从业者或许可以实现行业模型Office LLM ,快速打造通用与基座模型服务。通过不同行业的模型,提供更多细分领域应用,服务不同企业、个人。 在热烈的探讨中,WPS Citytalk城市对话活动接近尾声。KVP专家的精彩分享、专家与产研团队的精彩碰撞,给后续WPS AI的研发迭代之路,打开了更多思路。 AIGC浪潮来袭,用户交互体验变得更加简练,势必会推动各行业革命性的变革。
--以上内容为源作者观点,知识管理平台不参与评论 --来源金山办公
|
【职场精选】好的人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好的人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
来源:公众号-职场厚黑学
好的人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
没有谁会一路风光无限,也没有谁会一直失意潦倒。
只要“熬得住”,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周易》中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认知的不同。
若一直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若不断自我反省,修正认知,就会看到更多可能。
突破认知局限,打破思维惯性,是实现个人跃迁和提升自身维度的最好方法。
荷花开满池塘需要30天,但开满半池的时间却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荷花想要开满塘,需要不断积蓄力量;人想要一鸣惊人,也需要前期的自我沉淀。
笑到最后的赢家,往往都能熬。
《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每个人的起点都各不相同,但决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后的积累、沉淀。
起点再高,如果没有后期的持续积累,最终只会才华尽失,泯然众人;
起点再低,如果能够不断地沉淀自己,一定会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自己。
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才能“熬”浓未来的资本。
人生,万事难如意;生活,处处皆辛苦。每个人,可能都会走过一段难熬的日子。
处在低谷时,我们孤单、绝望,希望有一双手拉我们一把,但大部分时候,免不了失望。而失望的源头,又是指望。
比如,指望别人对你好、指望别人温暖你、指望别人帮助你......最后你会发现,你很少能够指望得了别人。
成熟的人,最应该失去的,是对别人的指望。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警醒。 ...............................................................................................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当你看清了这个事实,你的心就会敞亮很多。
熬过去!与其总是奢望天降救星,不如学会自救,变得坚强。靠独处消化烦忧,靠心态稳定状态,掌控节奏,稳步前行。
常听人抱怨生活无趣,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然后继续一边悔恨一边茫然地过余生。
与其囿于过去的平淡,不如勇敢尝试,实现人生华丽转弯。
清华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总结其个人科研经历时用了四句话:
两次考研的失败,七年读研的坎坷,八年留学的苦乐,十五年创业喜悦。
这背后,是屡战屡败,然后再屡败屡战的尝试与坚持。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
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件想做却迟迟未能行动的事情。
有人说:“算了吧,都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呢。”有人说:“真好啊,这个年纪,我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前者是台下的观众,羡慕着舞台的华丽璀璨;后者是台上的演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不要害怕走错路,重要的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坚持走好每一步。
敢于尝试,不言放弃,才能“熬”出真正的自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排版】这页PPT超过400个字,该怎么排版?【PPT排版】这页PPT超过400个字,该怎么排版?来源于:利兄日志公众号
hello,大家好,我是利兄 这个时候,我们通过怎么办呢?比如下面这样一页PPT,字太多了。
当你看到这样一页PPT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大家可以先说说看。
其次,这个文字堆砌严重,找不到重点。
1、先简化一下,背景去了,文字排版工整。
做这种文字很多的页面,其实超级简单,要奉行一个顺序原则。 先内容,后逻辑,再排版
2、我们先把内容梳理一下,提炼小标题,强化重点信息。
我们来看一下梳理后的PPT,是不是重点更突出。
3、接下来是梳理逻辑,这个页面的逻辑很清晰。就是赛事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 我们打横并列排版,就可以了。
4、最后才是排版。这个页面说的这五块内容,都是可以找到产品图的,这样是不是更形象更一目了然。 我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内容更好的呈现,内容更好被理解和而设计。
5、前面这些都是必须要的,接下来就是丰富设计,看怎么做出创意,怎么做更形象。 比如上面我们可以加上一些世界杯比赛的背景图。
很多人,看到这里,是不是又要加色块了 其实加色块是可以,就是会让文字版心变的更小,行宽变窄了。
我们如果说要加一个主图上去,我们还可以这样去加, 先把文字标题放到左侧,右侧放正文。
然后在左下角,添加图片,一下子就有效果了。
或者,不加色块,我们简单的调整一下,变成下面这样的排版,也很不错,重点更突出。
6、再往下就是花样设计。 比如这种半圆的环绕式。
或者是下面这种,色块拼接的效果,也很不错。
最后我们再来一个深色的,纵列式的排版。
这些都是一些尝试。
(完)
|
【Excel高效办公】别再Ctrl+V!这个函数1分钟帮我干完1小时的工作!
【Excel高效办公】别再Ctrl+V!这个函数1分钟帮我干完1小时的工作!来源:秋叶Excel公众号
=P_NUM() 再放两个 P=P_EN() 一键提取英文 =P_CN() 一键提取中文
|
【项目管理】10张PM工作细节逻辑图,值得认真学习!
【项目管理】10张PM工作细节逻辑图,值得认真学习!
来源于:PM圈子公众号
在职场上,许多项目经理往往都会忽略的一个事情是:过于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工作细节的把握能力,今天环环分享10张逻辑图,送给在职场奋斗的项目经理。 小事中的卓越思维
在职场上,很多项目经理都会抱怨重复性工作,枯燥、无趣得不到发展,但是你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同质化的时代,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体现产品唯一的差距就是细节的能力,所以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从而训练自己细节的处理能力及培养心智成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切忌好高骛远。
坚持写工作日志
遗忘是获得项目经验最大的杀手,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牛逼的人总是能够通过记录自己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的原因,进而获得持续的成长。
进行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的本质是时间管理问题,而非逻辑分类问题。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小于3分钟的事情立即解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
管理项目中的文件也是如此,很多人下载了一个文件,就自动存放在桌面或默认文件夹中,后来文件数量越来越多,当你的电脑有上千个文件的时候,你就麻烦了。
不懂就问,问前三思
不懂就问,问前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学会思考及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对于不确定的地方,再找老同事或者老板及业内高手请求帮助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对于向同事请教,在这里需要注意两条原则:
1.不要问“度娘”都知道的简单问题,如果你问的问题太低级,只能说明你懒。 2.不要埋头苦干,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零。
专注工作
在今天工作效率最大的杀手是手机:广告电话、微信、股票、朋友圈都会让你的时间碎片化。
工作中最高效率的法则是25+5的原则:飞行模式25分钟、静音模式或手机屏幕朝下放,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然后用5分钟再处理手机中的重要事情,这是避免时间碎片化最好的法则。
不要忘记忠诚
不要忘记忠诚,这虽然听起来挺土的,但却很真实,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组织的利益,反之亦然。
这将帮助项目经理很好地从公司的角度看待问题。不管是企业创始人,还是企业的管理者,最终信任与提拔的下属,总是那些值得信赖的人,而不是能力高但自私自利的人。
建立利益共同体
多用我们少用你们,可以让项目经理的朋友更多,“敌人”更少,这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开始,也是良好合作的开始。
做自己的老师
反思是最好的自我学习,但是这被很多身在职场的项目经理所忽略:学1000个知识(990个会被忘记),不如彻底反思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
培养边界敏锐度
建立跨界思维,跳出传统的边界看问题,是未来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谁最先具备了这种敏锐度,谁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大牛。
懂得信任的基础算法
合作的本质是信任,你能赢得多少人的支持,取决于多少人愿意与你交往,取决于项目经理与他人建立互信的能力。
以上的10种思维逻辑与工作细节习惯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成为日常的行为模式,却需要不断践行。
项目经理的工作复杂繁忙,但是只要我们选择相信、选择行动、选择坚持,就一定能跑赢职场,跑赢自己。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30个提升你思考力的小建议,马上学起来【职场精选】30个提升你思考力的小建议,马上学起来
来源:张良计公众号 文 · 张良计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变通的智慧是古今中外思考者们的共识。 剧变的时代里,面对疫情的反复无常、突发的地缘政治危机、由此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我们的心理适应性都在经受考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变通思考的力量。
高端的思考者,往往从多个方面获取“重新思考”的能力,通过质疑和反思,破除固有思维的藩篱,为旧的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让旧的解决方案适应新的问题。
作为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位居“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列。 他的新书《重新思考》认为,重新思考和忘却知识的能力远比原始智力更重要,书中为各个领域的思考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30个建议,帮助你掌控“重新思考”的力量。
个人层面的重新思考
1.养成重新思考的习惯 (1)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当开始形成一个观点时,要抵制住传教、控诉和玩手段的诱惑。 把你的新观点当成一种直觉或假设,并用数据进行检验。有的企业家会把商业战略的制定当成科学实验,借鉴他们的做法,保持观点转换的灵活性。
(2)用价值观而不是观点来定义你的身份。 如果不把过去的观念作为当前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你就更容易避免固守以往的观点。把自己看成一个看重好奇心、学习能力、思维灵活性和求知欲的人。当形成观点时,列出会改变你想法的一系列因素。
(3)寻找与你观点相反的信息。 要积极地了解那些挑战你的想法的观点,以此对抗证真偏差,打破“过滤泡”,逃离“回音室”*。即使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你也要先跟随那些能让你思考的人,这是一个简单的起点。 *我们的错误观念被过滤泡屏蔽了,只能看到支持自身观点的信息。我们的观点被封存在回音室里,在那里我们只能听到别人强化和证实这些观点。
2.校准你的自信 (4)不要被困在愚昧之巅。 不要把自信和能力混为一谈。达克效应*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你越是认为自己做得好,就越有可能高估自己、停滞不前。为了防止对自身知识过于自信,请反思一下你对某个既定主题的阐释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能力缺失。这种现象现在被称为“达克效应”,指的是我们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过度自信。
(5)利用怀疑的好处。 当发现自己怀疑自身能力时,重新把它定义为一个成长的机会。你可以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的同时,质疑自己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专业知识的第一步是知你所未知的事情。
(6)拥抱犯错的喜悦。 当发现自己犯错时,把它当成发现新事物的标志。不要害怕自嘲,这可以帮助你将关注点从自我证明转向自我提高。
3.请他人质疑你的想法 (7)从遇到的每个人身上学习新东西。 每个人都会比你更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问问别人最近在重新思考什么问题,或者与他们谈论在过去一年中你改变想法的情况。
(8)除了支持网络,还要构建挑战网络。 有啦啦队队长式的鼓励固然很好,但你也需要来自批评者的挑战。周围哪些人是最有想法的批评者?一旦确认,就邀请他们质疑你的观点。提前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尊重他们的反对意见,以及他们的意见在何处发挥了最大价值,这将确保他们知道,你对不同意见持开放态度。
(9)不要回避建设性冲突。 分歧不一定让人不快。虽然关系冲突通常令人难受,但任务冲突可以帮助你重新思考。试着把观点分歧看成一场辩论,这样人们会倾向于理智地对待分歧,对事不对人。
人际层面的重新思考:
1.提出更好的问题 (10)练习说服性倾听的艺术。 当我们试图打开别人的心扉时,倾听通常比交谈效果更好。在谈话中,如何让对方明确自身观点,并激发他们的兴趣,探索自我改变的原因?一个好的开始方式是增加提问,减少陈述。
(11)问对方怎么做而不是追问原因。 当描述自己为什么会持有极端的观点时,人们往往会强化对观念的承诺并加倍固化其观点。而当试图解释如何将想法变成现实时,人们往往会意识到自身理解的局限性,并开始调整一些想法。
(12)询问“什么证据会改变你的想法”。 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同意我们的意见,通常,询问他们什么能令他们敞开心扉,然后看看能否以他们的方式说服他们,这样会更有效。
(13)询问人们的观点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如同我们的刻板印象,我们的许多观点都是武断的;我们在没有严谨数据或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形成了观点。为了帮助他人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我们要问问他们如果出生在不同的时代或地点,他们的观念会有怎样的变化。
2.将分歧视为舞蹈,而不是战斗 (14)承认共同点。 辩论就像舞蹈,不像战斗。承认共性并不会使你变弱,这表明你愿意讨论什么是真相,并促使对方考虑你的观点。
(15)记住,少就是多。 你如果列举了太多不同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就可能让听众产生防御心理,并可能导致他们用最不起眼的观点反对你的整个论点。与其让太多论据淡化论点,不如先从你的几个最强论点开始阐述。
(16)强化选择自由。 有时候,人们拒绝辩论,并不是因为不屑,而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行为被控制的感觉。因此,你需要提醒人们,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相信某种观点,从而尊重他人的自主性。
(17)就对话的感受进行沟通。 如果对话过于情绪化,那就尝试着将讨论调回正轨。谈判专家会评价自己的感受,并检验自己对对方感受的理解是否准确。你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有时可以表达自己的失望或沮丧,并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
群体层面的重新思考
1.进行更细致的对话 (18)使有争议的话题复杂化。 每个故事都不止两面。不要像对待硬币那样对待两极化议题,要用棱镜的多个镜面进行审视。看到问题的灰度能使我们更加开放。
(19)不要回避警告和意外事件。 承认有竞争性的观点和冲突性的结果,并不会让利益或信誉受损。这反而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方法,还能促使他们保持好奇心。
(20)扩大你的情感范围。 想要进行富有成效的谈话,不必消除沮丧甚至愤怒的情绪,只需要将更多情绪混合在一起,你可以试着表现出一些好奇,甚至承认困惑或矛盾的心情。
2.教孩子们重新思考 (21)每周进行一次打破迷思的讨论,可以在晚餐时进行。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揭穿错误的观念会容易得多。这也是教孩子们养成重新思考习惯的好方法。每周选择一个不同的话题(这周可能是恐龙,下周可能是外太空),由家庭成员轮流负责,带领全家讨论这个迷思话题。
(22)让孩子们做多版草稿,多寻求他人的反馈。 创作不同版本的图画或故事,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并理解修改想法的价值。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持续完善自己的标准。他们可能学会了接受困惑,并在第一次尝试时不去期待一下子达到完美。
(23)不要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孩子们不必用职业来定义自己。单一的身份会关闭替代选择的大门。与其试图缩小孩子们的选择范围,不如帮助他们扩大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不必是单一目标,孩子们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3.创建学习型组织
(24)放弃最佳实践。 一旦有了最佳实践,那就表明理想的路径已经设定好了。如果想让人们不断重新思考工作方式,那么最好采用过程问责制,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实践。
(25)建立心理安全。 在学习型文化*的组织中,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去质疑和挑战现状,而不会因此受到惩罚。构建这样的心理安全,往往需要领导者做出示范,虚怀若谷。 *在学习型组织文化中,人们要知道自己的无知,怀疑现有做法,并对要尝试的新方法保持好奇心,这才是常态。
(26)用重新思考记分卡持续记录。 不要只根据结果评估决策的好坏,还要跟踪过程中对不同可选方案的思考深度。浅层的过程带来正面的结果,这只是运气。而一个深层的过程和一个负面的结果,却可能是一个聪明的实验。
4.对重新思考未来保持开放心态
(27)扔掉十年计划。 去年你感兴趣的事今年可能会让你厌烦,而昨天让你困惑的事明天可能会变得激动人心。激情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不断培养的。只需要提前一步计划,你就能重新思考。
(28)重新思考行动改变,而非环境转换。 追逐幸福可能会把幸福赶跑。换一个新环境并不足以得到幸福。快乐盛衰不定,意义却会历久弥新。采取行动建立使命感,通常可以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或者增加对他人的贡献开始。
(29)安排一次“人生体检”。 人们很容易陷入不断承诺升级却得不到满足的境地。就像安排健康检查一样,每年做一次或两次人生体检是值得的。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评估自己学习了多少新知识,你的观念和目标是如何演变的,下一步计划是否需要重新思考。
(30)抽出时间重新思考。 当查看自己的日程表时,我发现大部分安排都是要做的事情。我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花一小时思考和学习。 现在我决定更进一步:我每周安排一次重新思考和“空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要去见挑战网络里的朋友们,了解在他们看来,我应该重新思考哪些想法和意见。最近,我的妻子阿莉森告诉我,我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蛋黄酱”这个词的发音。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于亚当·格兰特的新书:《重新思考》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每日精进】这么写周报,才不会沦为形式主义
【每日精进】这么写周报,才不会沦为形式主义
来源于:张丽俊公众号 文 · 张丽俊
导语:你平时写周报吗?你是怎么写的?应该如何写?本文与你一起探讨。
最近这一段时间疫情形势又变得严峻。
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的部分区域进入临时管控状态。
在此期间,很多企业都主动或被动选择居家办公。
因此,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沟通问题。
你在办公室,我也在办公室,沟通就可以很简单,很高效。
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对方,一张嘴就可以安排工作,也可以及时感知到对方的工作状态。
但居家办公,见不到面,不知道他有没有在认真工作,你也无法感知到他的状态。
为了保证效率,做好目标管理,那么就要加强沟通。
加强沟通有很多方法,比如早会、晚会、日报、周会。
之前写过关于日报的文章,今天是周五,这一周工作结束了,也要写周报了,我们刚好来谈谈周报。
不是周报没用,而是你没有用对
之前很多人跟我说,写周报没有用。
我说,如果你觉得周报没有用,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你用错了。
比如有人写周报,花了大量的时间做PPT,甚至把周报写成了1000字小作文,搞起来了文学创作。
还有不少人的周报没有深度思考,变成了流水账。
这样的周报是形式主义,当然没有用,我坚决反对写这样的周报。
但实际上,正确的周报是非常有价值的。周报是一种很常见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员工,都非常有益。
对管理者来说,周报是及时了解下属工作状况的窗口,可以看到下属的问题,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下属必要的支持和辅导。
同样,他们周报里的信息,也能帮助你做决策。
对员工来说,周报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通过周报,你能进行自我总结和规划,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
周报,也是一次进行深度复盘的机会,帮助你深度思考。
在过去的一周当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拿到结果?
拿到结果,是做对了什么?
有没有哪些知识是可以提炼出来,并且总结成方法论,能否迁移到别的地方?
深度思考有助于摆脱肤浅综合征,从表象找到问题的本质。
你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合作团队同步工作进度。
如果没有周报,协同部门一定会通过其它方式来询问。但因为没有合理的信息传播途径,很多时候不得不一对多,同样的事情跟不同的人讲数遍,工作效率也会因此而降低。
周报还是非常高效的获取信息方式。我们也可以看到别人的周报,他的周报是深思熟虑后的信息,其中有他的经验沉淀和方法论,可以彼此赋能。
……
所以我想说,如果你觉得周报没有用,其实不是周报本身的问题,工具无罪,而是你没用对。
写好周报,注意这6点
一份优质的周报绝不是流水账,而是要有业务进展情况,有分析总结,也有未来规划。
那么具体该怎么写?
1.分析结果 用周数据链路推导工作情况,展示自己的工作进展和工作结果。
通过结果数据来回顾上一周的工作,这也是在向他人同步自己的工作。
并且要对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
2.分析过程
对结果进行分析后,也要对过程进行分析。
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工作结果?具体做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变量?
不断问自己,你才能得到改进方案。在做得好的地方做得更优秀,通过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改变劣势。
3.分析团队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那么你还要对团队进展进行分析。
人是最重要的,目标拆解得再清楚,都不能保证拿到结果,人才是成事的关键,要看他们的能力和状态。
所以要花时间在团队上,在这一周中是否有进行培训,有没有进行团建活动,对员工是否做了辅导等,主要关注团队的变化。
4.下周计划
不要只关注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因此要梳理下周的工作重点,明确接下来在新的一周要做的事情,并排好优先级。
在规划未来时,我们一定要聚焦,解决最重要的3件事。
事情不能太多,如果你要处理10件事,那么也说明你的工作没有重点,到最后什么都做了一点,什么没有做好,这样的勤奋是伪勤奋。
在罗列自己的工作重心时,也可以思索:
如何才能更贴近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你的重点,思考你的策略和方法,调整每一项事项中需要使用的时间,以期拿到更多的工作结果。
5.协同支持
接下来,你则可以写下你所需要的协同支持和资源。
这时候他人也可以通过你的需求,给予你相关的反馈。
6.漫谈感受
最后,写下你在本周的收获和感悟。收获不局限于拿到结果的方法思考,也可以聚焦到你拿到结果的感受,或者是如何搞定客户的,是如何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如何锲而不舍,当时有着怎样的心态。
这些感受,很宝贵,能体现出你的用心,你的诚恳,也能给同事们提供正向的力量。总之感悟没有限制,但前提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所以写周报是非常有价值的,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我们可以通过周报主动复盘,发现、归纳、反思问题,从而日复一日地精进,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数字化转型】简单点,数字化的方式简单点
【数字化转型】简单点,数字化的方式简单点
主笔 / 蕉皮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708篇原创文章
那么,经营服务的效率呢? 不会发票信息出错,也不会沟通信息错漏。 西贝,就通过多维表格这个工具,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率。而经营效率,太重要了。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完)
|
【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
观点 / 李东来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53篇原创文章 最后的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Excel高效办公】电脑文件整理费时费力?用Excel轻松又高效!
【Excel高效办公】电脑文件整理费时费力?用Excel轻松又高效!
本文作者:King 本文来源:秋叶PPT(ID:PPT100) 本文编辑:竺兰
实际工作中,制作表格,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需求。
有些需求,如果没有真正碰到过,根本没法想象。
但是,碰到了,你就得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件管理问题。
经常要管理很多档案、商务文件的小伙伴今天有福了。
拉登教你批量管理文件的 3 个妙招,一并解决如下各种文件管理难题:
快速添加分类名称
按类别查看文件列表
按类别统计数量
批量创建超链接
|
【职场充电站】那些工作很厉害的人,都是怎么思考的?【职场充电站】那些工作很厉害的人,都是怎么思考的?
作者 | 张良计 来源 | 张良计(ID:zhang_liangj)
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叫斋藤孝。他在这本书中对工作和职场都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在我的印象里,日本人都非常善于从日常细节小事里提炼出有价值的心得,这本书也不例外。 今天我摘取了书中一些写得不错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启发到各位的思考。
全面把握职场伙伴的脾气秉性、策划项目及研究战略战术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
长岛茂雄一直凭借着“自己要把打到内野的球全部接住”的干劲参加比赛。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人都应该拥有这种“野心”。 摒弃“有十个人呢,自己不思考也没关系”的想法、以“我的意见最后一定要被采纳”的决心参会的人,才能提高思考层次,拥有长足竞争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成长】如何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职场成长】如何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
观点 / 谢春霖 主笔 / 蕉皮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00篇原创文章 很多人经常问我一个问题: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 因为在充满变化的环境里,需要拼命提升自己。 毕竟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一切的关键。 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谢春霖老师。他是《认知红利》和《效率红利》的作者,富研社的创始人。一个真正的、扎实的顶尖高手。 听完他的分享,我的感受是,有时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认知的优势。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既能把事情做对,还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同样思考和执行一件事情,顶尖高手的思路和做法,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谢春霖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我也把这些启发,分享给你。
刚刚说到,所有的优势,可能都是认知的优势。 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 但是,什么是“效率”? 请注意,如何理解效率,这个问题本身就能体现不同人的认知水平。 有的人说,效率,就是速度嘛。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还有人说,效率,就是时间管理。能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效率就高。 这些回答都对,但不全面。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人做事的“速度”很快,“时间管理”也很好,但效率依然很低。 时间都填满了,忙忙碌碌一整天,甚至忙忙碌碌一整年,但回头一看,没做成几件事。 这不是效率。或者说,这不是好的效率。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效率。 效率是什么? 效率=目标×能力×速度。 找到对的目标。 拥有达到目标的能力。 还有具体做事情时的速度。 发现了吗?很多人对于效率的理解,只是顶尖高手的1/3。有差距,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如何找到对的目标?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讲。
如果目标不对,那我们做再多事,最终也是徒劳无功。 目标错了,我们越努力,就越糟糕。 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还安慰自己,我一直很拼命啊。这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剧。 那要如何找到对的目标? 答案是,这件事能带来的“社会总收益”为正。 也就是说,你定的这个目标,带来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坏处,那就是一件对的事情。 听起来很简单,但具体怎么思考? 你可以仔细想想这三个方面,确保目标的正确。 第一,对方能获得什么? 所有思考的起点,都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想别人要什么。 做一款产品,先思考用户是谁?用户要什么? 写一篇文章,先想想读者是谁?读者为什么要看? 否则,就是一种“自嗨”。自嗨的东西,一般只能感动自己,无法俘获他人。 对方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自然就走了。 牢牢记住这句话:如果你能成功,那很多时候是别人希望你能成功。 所以,不是你想做某件事,而是别人需要你做某件事。你做到了,他满意了,他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自己应该要什么呢?这就要思考下一个问题。 第二,我能获得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回报,一般有两种。狩猎式的回报,和种田式的回报。 什么意思? 狩猎,就是早上你提着一把枪出去,看到一只兔子,抬手把它打死,晚上就有肉吃。回报周期很短,努力就有收获。 种田,就是春耕秋收。你做一件事,当下不会有明显的收获,甚至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这些努力会有累积效应,直到秋天获得丰收。 狩猎,是短期。种田,是长期。 顶尖高手,会通过短期的狩猎,保证自己能存活下去。然后通过长期的种田,获得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思考自己的回报时,也要长短结合。 第三,时机到了吗? 做一件事,是需要时机的。这个目标,符合时机,就会更容易成功。 这个时机,就是“势”。 怎么来判断“势”? 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提出过一个概念,点线面体。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分析。 梁宁老师,也举过很精彩的例子。特别有启发。 一对双胞胎,大学毕业后,一个加入腾讯,一个去了报社。 几年后,在腾讯的那个年薪百万,在报社的那个混的很一般,报社这个行业甚至都快没了。 命运的巨大差别,不一定是能力的差距,也不一定是领导的好坏,而是所在的“经济体”不一样,一个在崛起,一个在衰落。 普通人的努力,是一个点。而当下的点产生的收益,微乎其微。 顶尖高手,往往是借助线,甚至是面和体的力量。 这就是点线面体。 看看自己的目标,是哪个点,附着在哪条线,哪个面,哪个体上。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所以,如何确保自己的目标正确? 1、思考对方能获得什么? 2、思考自己能获得什么? 3、思考时机到了没有? 找对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有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是执行。 执行,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能力。 但普通人的问题是,勤于工作,而懒于学习。摸爬滚打十几年,还是没有太多成长。这就是低水平的重复。 而顶尖高手们,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是系统地提升能力。 因为提升能力,也有四个层级: 入门→高手→专业选手→职业选手。 想要达到每个级别的认知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入门级。 入门级,就是快速学会一项陌生的技能。 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 很多人的学习,是本末倒置的。比如做短视频,研究了一堆买什么相机,如何切换多机位,运镜怎么办,剪辑怎么做,等等等等。 把自己都学晕了,最后觉得好难好复杂,放弃了。 这样的效率,是最低的。 刚开始入门时,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应该模仿。看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赶紧行动。 先有个60分,完整地跑一遍。完成比完美重要。 第二,高手级。 但是,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成为高手,应该怎么办? 继续深入模仿吗? 不是。要回过头去,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组成这个技能的一个个最小单元。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谢春霖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喜欢打乒乓球。13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训练期间,是不打比赛的。 那练什么呢? 就是每天训练最基本的动作。步伐、发球、接发球、正手攻、反手攻、正手弧圈、反手削…… 刚训练的前两周,每天就是上午1小时的体能训练,2小时的正手攻球;下午2小时的反手攻球,再练2小时的步伐;晚上,练完1000个发球后回家。 但是,仅仅是这样练了2个多月后,出来打路人局,基本上就像砍瓜切菜一般,随便打。 这就是基本功的力量。 第三,专业选手级。 当我们把基本功练扎实了,也就是高手了。但还不是专业选手。 谢老师说他的乒乓球水平,如果遇到真正的专业选手,那也就是一盘菜,经常被打到怀疑人生。 差距在哪里? 练习时长,是重要的原因。毕竟只是练了2个月,而别人练了2年、5年、10年。 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专业选手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很多战术套路。 也就是说,想成为专业选手,要把练习过的基本功,彼此搭配,成为一套更有效的组合拳。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专业级别,首先还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花大量时间琢磨练习各种套路,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但是,但是,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第四,职业选手级。 职业选手,是真正能把这个东西当饭吃,而且比绝大多数人都厉害。这才是我们说的真正的顶尖高手。 想要达到这个层级,就要训练另外一项重要因素:硬件条件。 前面的三个阶段,都更像电脑的软件。但是软件再好,如果硬件性能不够,整体的作用都要大打折扣。 硬件,是一切技术、套路得以发挥的基础设施。 比如职业运动员,他们大量的训练时间,是用来提升力量、速度、耐力等等,身体的硬实力。 比如职业作家,他们的硬件,是知识量,是人生阅历。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和套路了。知识和阅历的硬实力,是支撑他们能走更远的保证。 所以就像我经常说的,初级商业人士,拼体能。中级商业人士,拼技能。顶级商业人士,又回到拼体能。 这,就是训练自己能力的四个层级。 入门级,靠模仿。 高手级,训练基本功。 专业选手级,把扎实的基本功,组合成套路。 职业选手级,训练自己的硬件设施,打开更高的天花板。 这就是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差距。这里的差距,可能不是1倍,10倍。而是100倍,1000倍。
知道了如何找对目标,也知道了要怎样提升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做事的速度呢? 记住这四个字母组成的方法:FOTA。
我们也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F,Focus,聚焦要事,怎么做? 做重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分辨? 我们可以把所有任务大致分为两类:建设类任务,和运营类任务。 建设类任务,就是说那些要开启,建造某个项目要完成的任务。 有一本书,叫《用户体验要素》,里面的核心框架非常有意义,可以迁移到所有建设类的任务中。不管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建一个软件系统。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在建设类的任务中,前面三层,也就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对系统的成败影响巨大。 比如说做一场直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思考如何打光,视觉风格应该是什么。 长得再好看,直播间再漂亮,PPT再专业,但是讲的内容没有价值,那直播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讲什么内容,能给用户带去价值。这场直播,一定要交付个人成长的干货和方法,不能糊弄。 然后,设计好每个模块的关系。就像前面讲的,效率=目标×能力×速度。那就必须掰开揉碎,把每部分讲好。 这是建设类任务。 那运营类任务呢? 你把事情设计好了,接下来要做,是把这个系统运行好。 运行好,就是想办法找到增强回路,然后想办法降低风险。 还是说直播。内容在直播前都已经准备好了,那在直播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才能形成增强回路呢? 是互动。互动越多,直播间热度才会越高,带来更多观众。然后又带来更多新的互动,继续提高直播间的热度。 而降低风险,就是要保证系统不出问题,能一直运转下去。 直播中设备的管理,订单系统的管理,活动的链接等等,都不能出问题。不然机器没电,网络卡顿,用户无法下单,那直播就崩了。 这就是F,Focus,聚焦要事。做好建设类任务,做好运营类任务。 第二,O,Ordering,梳理日程。 很多人在说时间管理,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时间不能管理,我们真正应该管理的,是我们自己体内另一个“时间”,也就是“生物钟”。 梳理日程,更高效使用时间。因为同样1个小时,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可能是5倍甚至更多。 清晨良好的记忆力,上午的专注力,午后的乏力等等,都是因为生物钟。 谢春霖老师根据某位医生列出的生物钟,简化出一张时刻表,你可以参考。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分配一天的工作。 1、专注两个工作区:8点-12点;15点-18点。这时注意力最容易集中。 2、设立两个学习区:6点-9点;20点-22点。这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要浪费。 3、安顿两个休息区:13点-14点;23点-5点。让自己精力充沛。 这,就是梳理日程。 第三,T,Three Timelines,三线并进。 什么意思? 首先,专注主干线。 主干线,就是你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间段。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工作区(8点-12点;15点-18点),两个学习区(6点-9点;20点-22点)。 所有的重要的工作、学习,应该安排在这些时间段。 而且,想办法屏蔽掉干扰。关掉手机的通知提醒等等,专注,专注。 然后,占用自动线。 每天我们一定都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吃饭的时候,等车的时候,刷牙的时候。 这些时间,也不要浪费。我们可以把一些不用太耗费注意力的事情放进来,利用好这部分额外的时间。 边做地铁,边听课程。 边吃午饭,边思考手头的工作。 这样,大脑还在“自动”思考,任务也还在继续。碎片的时间收集利用起来,效率又能大大提高。 最后,购买第三线。 假如专注了主干线,占用了自动线之后,还有事情做不完怎么办?或者,有一些价值比较低的任务不得不做,怎么办? 这时,你可以考虑把这些事情外包出去。购买别人的经验和时间,来帮自己完成任务。 想了解一件事情的具体动态,没时间研究了,能不能付费请教一位领域内的专家,直接购买他的经验? 回到家很累不想收拾屋子,那能不能花钱请一位阿姨,直接购买她的时间? 这些,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 这,就是三线并进。 第四,A,Adapt to Change,随机应变。 最后,当我们做了计划,开始做事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意外的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 所以不死板,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计划。 用FOTA,提升自己做事的速度,你记住了吗?
最后的话 我们都想要变得更好,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 现在,你知道顶尖高手都是怎么思考和做事的。 顶尖高手的优势,是认知的优势。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既能把事情做对,还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效率=目标×能力×速度。 找对目标:思考对方能获得什么?思考自己能获得什么?思考时机到了没有? 提升能力:从入门级,到高手级,到专业选手级,到职业选手级。 提升速度:FOTA。聚焦要事,梳理日程,三线并进,随机应变。 做到这些,不容易。需要扎实的思考,扎实的执行。 但也是这些扎实的思考和执行,逐渐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希望你能变得越来越扎实,成为一个真正的顶尖高手。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管理干货】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管理能力,就看这2点【管理干货】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管理能力,就看这2点
来源:张丽俊公众号
有人问,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管理能力?
核心看2点就够了。
第一个,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
第二个,有没有培养人。
如果一个管理者持续拿不到结果,一直完不成目标,这样的管理者一定是没有管理能力的。
持续拿不到结果,人力资源就变成了人力成本。
管理者也要培养人,因为管理是通过团队拿结果。如果管理者是团队中最大的销售,是最厉害的业务员,那么管理者就没有发挥作用。
所以业务结果和人才培养,对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如果做不好,那么就没有管理能力。
针对这两点,我们展开说说。
没有结果,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先说业务结果。
业务目标一年会比一年高,他到底能不能带领团队完成?
如果拿不到结果,一切等于零。
拿结果,看的是他管业务的能力,这也是在管理工坊教给大家的目标落地八部曲中的核心内容。
比如要学会给员工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就是一根指挥棒,你考核什么,下属就会做什么。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管的是销售团队,你只考核GMV(交易额),并且销售根据交易额拿提成。
那么销售就会只冲着GMV去干,甚至会为了关单,做一些伤害客户的事。
你想通过低价的可乐搞促销,如果你只考核拉新,就会有销售刷单。
做团购的销售,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搞虚拟手机号刷单,然后将低价可乐再卖给超市,从中赚一笔。
他这么做,他的目标完成得很好,他赚到了拉新奖金,还拿到了差价。
对公司来说,表面上增长了几千个新客户,业绩也非常漂亮。
看似是皆大欢喜,实际上,对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因为这些账号都是无效的, 根本不会有复购。
你看,你只考核拉新数据,他就不会管你的用户体验,不会管你是否真的增长,不会管业务是否健康,他只会关心自己能拿多少Q,这就是人性。
这也要求管理者知道如何拆解为关键性的指标,知道什么对你要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定目标不是单一的只要,而是既要又要还要。
定目标后,还需要有看关键数据仪表盘的能力,仪表盘就是方向盘。
美团能够在千团大战赢下来,就是内部在数据化、量化和结果导向方面做得好,这也让王兴和王慧文引以为傲。
今天的社区团购,数据化依然是美团的优势,透过数据,能快速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美团的每个管理者都必须学会看数据,领导开日会、周会,过的也都是数据。
人会骗人,数据很难骗人。从结果报表、过程报表、财务报表三张报表就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复盘,也能从中找到增长策略。
既然数据化和过程管理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正确的动作,从来都是反人性的,很少有管理者能坚持下来。
然而一旦坚持下来,那么就有区别于普通的团队,也就等于在内部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工作系统,有利于拿到业务结果。
人才培养的四重需求
培养人才,也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有四重需求,分别是:公司的需求、团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员工的需求。
为什么是公司的需求?
丰田提出过“造物先造人”这一理念,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人才,即便是产品再好,也会走下坡路,因为不可持续。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如果产品跟不上用户的需求,那么迟早会被客户抛弃。
为什么说是团队的需求?
如果你只关注业务,可能他当前的能力,能完成目标。
但业务是动态发展的,目标会越定越高,他的能力没有提升,下一次可能就完不成了,团队的成果也将减少。
当员工得到成长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就会更大,团队的利益也就更大。
为什么是管理者的需求?
我曾说过,无后备不晋升。
什么意思?如果要提拔一个管理者到更高的位置,就要看看他有没有替补的管理者。
因为如果没有替补的管理者,就贸然晋升他,不能保证他在新的位置上干得好,但可以保证老业务一定会坍塌。
所以如果管理者想往上走,就一定要培养人。管理者要有格局,不要害怕培养他后超过你,你就没饭吃了。
而是要拼命栽培,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让他们强大到能顶替你,你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是员工的需求?
实际上,很多员工都有上进心,有变得更优秀的诉求。
但管理者都罔顾这一点,心里没有人,只有业绩。所以一心让员工勤奋,让他埋头到当前的工作中。废掉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勤奋到没有时间成长。
三年五年过去了,他的能力没有提高,就害了他的一生。
所以好的管理者,不是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是拼命栽培员工,让他能力强大到足以离开,同样也会对员工拼命地好,让他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有了培养人的思维,还要具备培养人的方法。
有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人才=意愿*能力。
管理学大师克瑞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曾经给能力做了这样一个定义:
“能力是在需要与环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表达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能力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需求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你看,意愿和能力是强相关的。当你找到了他的意愿,他自己也就找到了打开潜能的钥匙。
比如他原来只会剪视频,你告诉他,要是能自己拍出爆款视频,运营出来一个账号,给你几万块钱奖励,而且还给你分成。
如果他需要钱,他就会自主地去学习如何拍好视频,学习如何写脚本、如何做竞对分析、如何运营账号等等。当他干好了,得到了奖励,有了成就感,又形成正向反馈,表现也就更突出了。
有意愿,能力不够的,很快就能补上。如果没有意愿,即便能力很强,但他不去干,也无法产生价值。
因此,找到下属的内在动机非常重要,将他想要的和你想要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激发他的意愿。
有意愿有能力,这样的人才,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看管理者有没有管理能力?
核心就是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和有没有带出人。这两点,是判断管理者是否平庸的标准。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管理,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别让这 3 个逻辑陷阱,毁了你的深度思考力【职场精选】别让这 3 个逻辑陷阱,毁了你的深度思考力
今天总结了3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逻辑陷阱,希望能够帮到各位的思维能力成长。文章比较长,但大家看完一定会有所收获。
1. 逆推谬误:先有结论,再有过程
很早以前我在做咨询行业的时候,老板告诉我一条铁则:
“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举个例子。
比如现在你是一个电商营销经理,公司最近新推了一个口红出去,营销费用花了不少,打了很多广告,可用户增长一直做不上去,销售额也平平无奇。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找原因,做分析,对吧。
那最容易想到的原因有哪些呢?
脑子里很快蹦出来几个选项,比如产品本身的卖点不突出不吸睛;或者竞争对手是金主爸爸,砸的营销费用是我们的N倍;也可能是消费者的品味发生了变化,不再喜欢这种风格的口红设计。
以上这些,是最容易想到的3个原因。
那为了证明这些假设的原因,接下来会去做什么呢?
找support,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据。
产品本身卖点不突出,那就来看看具体有哪些卖点,再和同类的竞品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足够吸睛;
竞争对手花的营销费用更多,那就来看看他们把钱都投在了哪些渠道,估算一下整体的媒介预算花费有多少;
消费者品味发生了变化,这个更简单,去扒拉一下产品主页的评论区留言,看看用户们都是怎么评价咱们产品的。
到目前为止,这个思路似乎没什么问题,最后洋洋洒洒写出一个分析报告PPT,提给老板交差,大功告成。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bug?
以上这套思考路径,是按照先有结论(假设3个销量不佳的可能原因),再去论证(找资料和数据)的逆推逻辑来操作的。
但这么做是正确的吗?真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吗?
并不能。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所以我才拿出来举例,这件事最后真正的原因是:
电商平台的算法规则改了。
因为以往的营销流量打法,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新规则,所以才导致用户增长和销售额上不去。
通俗来讲,就是过去你可以100块钱全部梭哈买流量,可现在你要把100块拆成20块、30块、50块分别去花,去操盘不同的版块内容,最后形成营销组合拳,这样才会有效果。
而之前设想的3个原因,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
这就是逆推型的逻辑谬误:
只有结论,再有过程。
仅凭经验主义总结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出来,导致后面所有的论证都在潜意识里向这些方向去靠拢,而忽略了意想不到的新可能。
这和警察探案很像。
当警察带着主观意识去锁定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在找证据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朝着能证明TA有罪的方向去寻找,而忽略了能证明TA无罪的信息。
如果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个思维谬误,最后很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遇到问题了,我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经验先提出假设,再去做论证。这个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我们聚焦思考方向,但同时也屏蔽了其他更多的可能。
有一个词专门描绘这种现象,叫:
懒惰的真相。
在大众传播的语境里,人们更倾向于别人告诉他们真相,而不愿意自己动手去挖掘真相。
因为从无到有找寻一个真相,投入的成本太高。可如果事先已经有一个假设的真相存在,我们只用去证明它的对错,反而更容易。
面对简单的问题还好,一旦问题的复杂系数变高,这么做往往会离真正的真相越来越远。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把顺序倒过来。
过去是先有结论,再去证明。现在我们先找证据,再推理结论。
还是文章开头那个例子,销售额和用户增长上不去,这是问题。那么基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急着提出假设,而是去搜寻事实。
怎么搜寻?
三个字,找异常。
既然按照以往的经验操作,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那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异于平常的事情,你要把它们全部找出来。
当时我们事后复盘就找出了很多异常,比如媒体预算投入的ROI显著降低,追踪消费者的行为发现路径明显拉长,该出现我们产品广告的地方却出现了别的内容。
所有这些异常现象拼接在一起,推理出一个我们在过去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结论:
平台的规则改了。
2. 断层谬误:我以为你知道
大家一定玩过一个游戏:
你画我猜。
一个人在画板上画画,另一个人根据画板上的图案来猜对方画的是什么。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玩起来总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玩,我抽中了一句诗:
“锄禾日当午。”
于是我画了一个人弯着腰在锄地,头上再画个太阳,很好猜对吧?
但我那个二货朋友楞是猜了四五个都不对,急得我手舞足蹈跟他比划,而我又不能说话,最后时间到了只能含恨作罢。
事后我吐槽我的朋友,你搞什么飞机,这都猜不出来。
可他满脸无辜地望着我,表示这一幅图有很多种可能啊!
在这个例子中,其实我和我的朋友都没有错,错的是什么呢?
信息认知的不对等。
我拿到题目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的画面是一个人在烈日下锄地,这没有任何错误。
但我的朋友他不知道我拿的题目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句中文诗。
所以当他看到一个人在锄地的画面,会想到很多种可能。比如梵高有一幅画也是一个人在太阳下锄地,他当时猜的就是这个。
这种情况,在《让创意更有粘性》这本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概念来描述它:
知识的诅咒。
当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这里的知识,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它也可以是信息,事实,情报等。
而这就导致了我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逻辑谬误,沟通断层。
你以为对方都知道,可对方并不知道。你以为对方能对你感同身受,可对方与你的悲喜并不相通。
这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简直太常见了。 比如你在工作的时候,突然被叫入参加一个会议。
会上坐了七八个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地热火朝天,你完全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着急想着手头还有别的工作亟待完成。
会议结束,你的老大突然跟你说,刚才大家说的你都记下来了吧。这个新项目需要你来协助,你先把接下来的工作内容规划整理一下。
而你听完不知所措一脸懵逼地呆在那里,发出灵魂三问: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嘛?”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你的老大和你处于信息层级的两个维度:
他以为你对项目都知道,都理解。而你脑子里一片空白,连这个项目的前因后果都不晓得。
这时,你们的沟通就发生了断层。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再比如,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之间的沟通。
产品经理是市场导向思维,关注的是用户体验,是商业转化,是deadline。而程序员是理工科思维,关注的是可实现性,是因果转化,是问题聚焦。
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理想主义,两者的认知角度不同,就会导致日常沟通上的障碍发生。
产品经理说明天这个功能一定要上线,用户非常喜欢。可程序员拒绝,说实现这个功能等于要把之前的产品框架全部大改,不可能这么快做好。
于是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简单,在沟通之前,先弄清楚自己和对方处于信息认知的哪个阶段。这里有个NPA原则,大家可以记一下。
所谓的NPA,分别指代三个单词:
Nothing/Part of it/All.
它们分别代表了信息沟通的三个不同阶段。
Know nothing,是最初的阶段,对方对你要沟通的信息一无所知。
这个时候你就要从事情最初的起因背景开始讲起,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重点信息摘录出来告诉对方。
Know part of it,对方对你要讲的信息知晓一部分。
这个阶段,在沟通时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前情概要,一般不超过一分钟。
简单回顾事件之前的重要信息,然后开始说对方不知道的信息,做好承上启下。
比如:“上次不是说到......,现在有了新变化.....”, “之前有提到......事情后来有了发展......”
最后,Know it all, 对方对你要说什么完全了解。
此刻你要做的就不是告知信息,而是要基于信息进行讨论。这时就不需要前情回顾,而是针对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商量对策。
事先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阶段,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避免“知识的诅咒”产生。
3. 滑坡谬误:粗暴的因果推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团队管理】好的辅导方式,是帮助员工获得结果【团队管理】好的辅导方式,是帮助员工获得结果
来源:张丽俊 公众号
今日文章主题:管理干货
如果再选一次,你还会做管理吗?尤其是一线主管,又苦又累还迷茫。比如说,大家知道要辅导员工,那什么样的辅导才有用?为什么你带团队的时候,总是面临挑战?
我常说,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今天,我们聊聊辅导员工的话题。
为什么你对员工的辅导是无用功?
连麦答疑的时候,有粉丝问我:“Cherry老师,到底该怎么辅导下属? 我业务能力好才升职的,怎么就辅导不好员工呢?这几个月业绩都在垫底,我太崩溃了。”
我问:“你平时是怎么辅导的?” 他说:“把我的经验、方法分享给他们”
我问:“你和大家复盘过业绩垫底的原因吗?” 他说:“每周、每月都会复盘。”
我问:“那你每次复盘完有优化方案吗?” 他说:“我会根据每次的复盘,更新销售流程给到团队。”
我问:“你会持续跟进方案落地吗?怎么跟的?有效果吗?”他说:“我就经常提醒,但效果不好。问的时候都说在改了,做的时候还是老样子。”
我问:“发现这个问题后你又是怎么做的?” 他说:“我就开会再给大家辅导一下,有时候忙起来也会忘记。”
说到这儿,你觉得他这种辅导方式有没有问题?我们一个个看。 第一,复盘不深入,没找到根本问题
想辅导员工,你得知道他的问题在哪,如果你们复盘不深入,只能得出浅层次的原因,那你做再多辅导也没用。
比如第一个月,主管和老员工复盘,为什么业绩完不成?老员工说因为带新人,时间被占用,应该给他调整目标,然后你就给他调了目标。
第二个月还是没完成,这次复盘的结论是,线索质量不好。所以你就和投放部门反馈。到第三个月,你们复盘的新结论,是后台系统不稳定……你每次都被表层原因带偏辅导方向,自然没效果。
第二,不会做情景辅导
每个员工遇到问题的情景都不一样,这时候你只教给他方法没用。
比如销售拜访客户,一介绍产品,客户就不愿意听了。他问你怎么能让客户不反感,如果你只是跟他说,要学会挖掘客户的兴趣点,哪怕给的流程再详细,他依然很懵,因为他不知道在当下的情景里,用什么方式才能找对客户的需求。
第三,忽略了共性辅导的价值
辅导员工时,我们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一对一的个性辅导,肯定更有效。其实刚好相反,对于管理者来说,给团队做共性辅导更有价值。
比如你辅导一个人,用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但他不认同你的理念,那你的辅导就是无效的。有些人学习能力不稳定,也会让你的辅导效率特别低。
如果你把看好的员工放在一起,给他们做共性化问题的辅导,不仅能筛选出合适的人,悟性高的员工还能带动慢热的人,你辅导的效率会更高。
如何让你的辅导更有效?
想让辅导有效,首先要找到员工的根本问题,其次要根据员工情况做场景化辅导,最后在辅导人和辅导业务时,用好2个“十六字方针”。
1、如何用好复盘找对问题?
只有深度复盘才能找到本质问题。
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你要提醒自己复盘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制造问题。所以你可以说员工事情做得不好,不能随便质疑人家的人品。
至少问5个为什么:对你们复盘中有分歧的地方,你至少要深入问5个问题,就和剥洋葱一样。
这里很考验你的提问能力,所以复盘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从目标完成、业务情况、团队文化和你自身,都有深入思考,才能和员工找对复盘方向。
复盘后有总结、持续跟进落地情况:复盘完一定要有记录、有总结,形成优化方案,还要持续跟进。能落地的总结和经验,才能帮你拿到结果。不走完最后一步,是到不了终点的。
2、如何做好场景化辅导
当我们要辅导一个员工的时候,不要简单粗暴。你要分析他处在什么情景里,这个阶段他需要什么帮助,你就给他什么辅导。
比如说新员工入职2个月,对公司产品、文化、同事还在熟悉中。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懂。如果你天天他讲职业规划,他就无感。因为他最需要的是尽快熟悉、融入。
如果是职业倦怠期的老员工,你再跟他讲升职加薪,他可能也没动力,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用非物质激励的方式,比如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去帮他。
还有一种情况,是每个员工能力和状态都不同。什么意思?
比如说有人业绩好不服管,解决不好会影响你带团队。那遇到这种明星员工,该怎么辅导?我的建议是,不防先让他坐坐冷板凳。
我之前就有一个这样的下属,做业绩很牛、人也骄傲,你说什么她根本不听。我就从团队里选了一个执行力强的人,手把手带了他三个月,然后这个人就变成新的销冠了。刺头员工坐不住了,来找我聊,我们就找到一个好的相处方式。
3、用好2个“十六字方针”
在辅导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怎么理解呢?
首先你要能和下属共情,如果不共情,无论你讲什么,他听不进去也不愿意沟通。其次,你要和他分析问题、讲道理,比如你这么做对不对。什么叫诱之以利?就是你得告诉这么做,他能收获什么。最后是绳之以法,如果员工油盐不进,那就只能用制度来解决。
辅导业务的时候,就换成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
如果你要辅导下属的业务,就自己先做一遍,示范给他看,这就是我做你看。做完一遍,你要告诉他做这件事的重点、关键步骤是什么。再让他做一次给你看,你要看他哪里做得不对,及时反馈、纠正和指导。最后让他自己分析对比、总结提炼,才能真正消化掉。
最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厂裁员、企业倒闭的消息就没断过。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
作为管理者,这个时候要回归管理本质:通过团队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人。帮助员工达成绩效,是管理者该做的事情,否则再辛苦也是无用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经营管理】陈春花:如何理解成本?如何正确降成本?陈春花:如何理解成本?如何正确降成本?
成本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如果企业愿意在成本部分做牺牲,这种牺牲必须是有意义的,必须获得价值并被感知到。
没有系统理解成本,牺牲的会是价值本身。
春暖花开
好文1799字 | 3分钟阅读
来源:春暖花开 超过平均增长能活下来的企业 主要靠内部的成本能力
企业要高度关注「成本」这个元素,有两个理由:一是做所有经营都要依赖于投入;二是能否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很大程度上拼的是成本。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数量和时间轴之间的关系,大概分成四个阶段: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企业数量一直在增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行业中,推动行业的发展。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形,这个时候会出现为了价格竞争,规模化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此时20%的企业被淘汰。行业继续发展,开始朝着集中化方向变化,购并重组成为主要模式,此时又有20%的企业被淘汰;随后行业进入均衡阶段,继续淘汰20%的企业,使得行业能够回归理性的价值创造。
从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最终会有40%的企业存活下来,所以,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如何发展自己以使企业留在 40% 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其增长都能够超过行业平均水准。 举个例子。有一个企业家说他的企业去年增长率非常高,有60%。我没有表扬他,接着问他行业平均增长是多少?他愣了,查完后发现行业平均增长 68%。此时他的 60% 就没有他感受到的那么有意义。
所以企业能保持在 40% 里的标准就是增长超过平均水准。不用非要做第一,可以做得从容一点。
这 40% 超过平均增长能活下来的企业,其中一个需要关注的部分,就是内部的成本能力。
当行业达到饱和状态,供大于求的时候,行业中的很多企业会选择降价求规模,行业的价格衰减,在企业战略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降价只是一个决定,降成本必须是一个能力。
我一般不提倡轻易降价,因为价格是检验顾客和你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标志。
特别强的企业会选择两个突破,要么破最高价格,要么破最低价格。破最高价的企业对顾客价值很有信心,破最低价格的企业对成本很有信心。在任何一边破价格的都是在经营上有主导权的企业。
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
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当你考虑整个公司成本时,不要想这是钱、这是投入,一定要记住这是最重要的价值,它本身就是整个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
我对成本非常敏感,最敏感的是时间成本。有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是因为我对时间成本的尊重程度超过了其他。在成本上,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牺牲的其实是价值。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把成本看成是独立的、必须消耗的要素,所以,很多企业会一直想办法降低成本。但我需要纠正大家,这些认知与做法会把你带向歧途。正如我坚持的那样:廉价劳动力不能保证获得成本优势,同样寻求低成本不能保证获得成本优势。
在成本上如果没有整体的理解,牺牲的会是价值本身。比如,创业企业不需要有管理结构,因为那是巨大的管理成本,这个成本没有价值。但如果规模到了 100 亿,还没有结构,企业可能就没人去做未来的事,也没有人去做控制风险的事。此时你有两件事更重要,就是风险控制和布局未来。这两件事情跟当期都没有关系,但这个成本必须支付,它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
你是牺牲价值还是创造价值,这就叫成本习惯,一定要有这个习惯。
推荐阅读《陈春花:企业如何获得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
成本的核心是节省顾客时间
成本的核心概念是节省顾客的时间,是降低顾客的成本。成本并不是内部的事情,它实际上是顾客的成本、顾客的时间、顾客的效率。如果能回到顾客,就能真正理解「成本」,所有牺牲的成本就有意义。
美国西南航空是一个以时间成本取胜的公司,它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降低每一个来坐飞机的人在机场停留的时间。用同一机型,卖票直接卖座位,不用再换登机牌,不需要等候。每个航班都定点走,买到下一个航班也能坐上一个航班走。它把点对点的飞行都按公共汽车的方式设计,这使它在航空公司里脱颖而出。
第一,我们所降低的成本不是内部成本,而是顾客成本。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但牺牲必须换来东西,就是顾客和你之间的关联,所以降成本的核心方向是降顾客成本,不是降自己的成本。
第二,一定要节省顾客的时间。如果你能以这样的逻辑做成本,经营水平就非常高了。
最后请大家思考,你的企业成本优势来源到底是什么?(本文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商业观察】有赞白鸦对话刘润:保持增长的三个关键问题和未来机会【商业观察】有赞白鸦对话刘润:保持增长的三个关键问题和未来机会
6月29日,有赞MENLO 2022发布会上,有赞创始人兼CEO白鸦与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共同回顾了有赞过去一年所经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就「未来生意如何进化」展开了深入探讨。
今年MENLO发布会的主题是「跟客户一起成长」,对此白鸦解释,有赞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引领者,是因为多年来一直跟随着引领性的客户成长,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帮助这些客户成为行业引领者,有赞随之变成了商家服务行业的引领者。
而面对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保持平稳增长?刘润指出,在高速变化的时代,要多一点冗余,这就像建水库,把夏天多出来的水放到水库里面,到冬天水干的时候再放出来。白鸦则总结了变化之下平稳向上增长企业的三个关键:极度地关注客户,提升经营效率,积极面对变化。
关于未来的机会在哪,白鸦认为,新的结构性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带来的新机会;第二个机会在微信视频号。
了解更多开店相关信息,可点击进入有赞小程序:
以下为对话主要内容:
01.内外环境的变化
刘 润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面,有赞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白 鸦 :我先交代一下我们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再分享一下有赞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疫情加速了门店商家数字化的进程,大量商家快速地开自己线上的云店,快速地把线上导购的能力建立起来;同时疫情让消费者减少了外出,有更多的时间刷手机,这也快速地加速了直播和短视频电商的快速崛起。
从有赞的视角,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1、横向上,我们过去做了接近十年的有赞微商城,开拓了将近十万的开发者,有几千家服务商,还有几十个全国各地的商盟,我们将这些通用价值持续的做大,服务更多商家经营的场景。
2、纵向上,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深耕垂直行业,推出了有赞新零售、有赞美业、有赞教育等深度的解决方案。
3、在内部经营上,我们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追求快速的增长,回归到经营的基本面,不做过多的提前投入,控制好现金和维护好老客户,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4、总结一下就是,业务还在继续不断的深耕,不断的追求价值创造;经营上更加谨慎和务实,关注投入产出确保有能力持续健康的增长,这样才能保障持续的创造价值。
02.跟随引领性的客户共同成长
刘 润 :今年MENLO的主题是「和客户一起成长」,为什么会定这样的一个主题?
白 鸦 :我先解释一下,MENLO是我们每年一次给客户汇报有赞工作进展的会,今年定这个主题既是为了表达「有赞一直都在跟有赞的商家们一起成长」,也是为了提醒商家们「和你的客户,和你们的消费者一起成长」,更是强调有赞未来会重点去帮助商家们「和他们的消费者客户一起成长」。
1、首先,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不管我们的目标是健康地活下去,还是保持增长,前提都是「我们的客户过得怎么样」,我们的客户能健康的面对危机活下去我们才能活下去,有赞商家的生意在不断增长有赞才能不断增长。
2、其次,我们想给有赞商家传递一个经验:有赞之所以能持续作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是因为我们一直跟随着最引领未来的商家们一起成长,不断满足引领未来的商家们的需求,让我们自己也保持着商家服务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3、我们很想强调的是:没有天生的引领者,只有一直跟着最优秀的伙伴一起成长,才能成为真正的引领者。
拿几十年的消费行业来说,持续引领潮流不断壮大的品牌商,永远是那些持续跟随着主流消费趋势不断升级自己的品牌,运动品的安踏、李宁如是,美妆领域的上海家化、欧莱雅亦如是,新品牌的蕉内、观夏、teastone、每日黑巧等等。大家都是在不断跟随着自己主流客户的需求在升级,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03.从「做生意 用有赞」到「做生意 找有赞」
刘 润 :有赞的定位从提供工具进化到提供私域运营解决方案,这一进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白 鸦 :有赞是一个SaaS模式的商家服务公司,十几万商家几百万门店在同一个系统上不断创造无数的实践操作,和这些操作效果的实时反馈。让我们这种SaaS公司有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运营范式,那就是:不断和客户一起共创最佳实践,并不断地普惠这些最佳实践给更多的商家们。
可以说我们是最了解中国新零售领先模式的服务公司,也是最理解零售商家需求的公司。一方面我们可以做到给不同商家匹配不同系统方案,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这里商家们需要的远远不只是一个系统工具。
某种程度上,商家就不是来买一个工具产品的,而是来找我们帮他解决某个问题达到某个目的的。当我们产品还不够成熟的时候,我们主要的精力就是在产品上,提供闭环可用的产品,并和商家们一起迭代产品共创解决方案。
如今我们不管是微商城还是新零售、美业的产品都相对成熟了,同事们可以有更多精力在产品之外给客户提供更多类似咨询、营销、运营、人才、上下游对接等服务,我们能提供的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工具,而是覆盖多个行业、多个场景的全渠道生意解决方案。比如我们给农夫山泉提供的不只是私域经营的系统,还有业务诊断后的运营策略制定和陪跑、营销策划等等,完整的落地了他们的社区化运营,连接品牌-区域经销商-社区-物业-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 F2C 的数据一体化,并且以用户增长驱动着组织的提升;我们给泸州老窖、佳能、新希望乳业、才子男装提供的服务也都是类似这样。
所以对我们来说,有赞其实已经从一个带着一群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去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系统,变成了交付给客户一个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的一家公司,而且还囊括了整个生态里无数的服务商和开发者们一起给客户提供服务。有赞不只是用一个产品技术团队,为中国的商家提供私域经营工具,而已经是在用一个商家服务生态,为中国的广大商家群体提供全渠道的生意解决方案。
其实我们本来打算把slogan从「做生意 用有赞」改成「做生意 找有赞」的,但最近大家的主要精力都还在帮助商家如何渡过疫情上,没太多精力搞这个事情。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顺手给改了。请记住:做生意 找有赞。
04.增长回归常态,商家经营呈现两级分化
刘 润 :过去一两年里,商家经营环境面临很大改变,你怎么看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
白 鸦 :我们每年直接服务了一千来亿的交易,间接促进的零售生意大概有两三千亿,跟中国四十几万亿的社会零售总额来比非常非常小,还谈不上对整体经济环境有什么解读。
我们的观察仅代表零售行业里比较引领的一批商家,和一些比较代表未来的模式,不能代表当下整个行业的所有,但可以作为引领者们的缩影。就我们对有赞这批新零售商家的观察来说,确实有一些总结和思考可以跟大家分享。
1、首先。不同区域的商家整体状况略有不同,华北商家增速回落的最快,华南的品牌商们影响最小而且还有出海业务在促进者增长,华东不是那么稳但是因为直播带货的持续发展整体很不错,华中的新零售品牌们一直保持着实力,可能是未来后劲最大的一个区域。
2、其次。不管在哪个区域,商家的整体生意增速都没有过去快了,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的速度应该都开始回调,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四五线,整体都不再那么疯狂的增长,回到了常态。
3、然后。过去两年大家都经历了两次触底和反弹。第一次,疫情初期特别的紧张,新零售商家借线上找到了健康生存下去的点,21年线下基本恢复之后大家整体的生意得到了一次升级,你比如说像新秀丽、文峰大世界、都市丽人、伊芙丽这些疫情之中他们也得到了很好的成长;第二次,这一轮奥密克戎来的时候,大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这次某些区域的快递都停掉了,昨天官方公布的数据里3月份社会零售总额跌了 -35 、4 月份 -11、5 月份 -6.7 ,不过 5 月份开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6 月大家的生意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回暖回到 +6.7 应该没问题,像钟薛高理象国、认养一头牛、他们几个新品牌最近在我们这里就都做的不错,我相信接下来一切都会真正好起来,第三季度应该可以回到正常增长的状态。
4、在这两次往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商家们的经营也呈现出明显的两端分化,有的借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经营模式,有了很好的数字化、互联网化升级后一路向上,有的总是被搞到措手不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折腾两下就彻底不行了。
05.向上企业具备的三大特征
刘 润 :今天很多人都在讲U形反弹,就是遇到一个不确定性之后,可能会往下走,但一定有底、一定会反弹,我们都在期待这个反弹的到来。但还有另外半句叫K形分化。想象一个楔子在这,面对它的时候,有一群人向上,有一群人向下;那群建立了自己能力的人,有可能会往上走,另一群人就会往下走。这些人往上、往下,说得残酷一点,是对市场的一种肃清,将体弱、能力差的从市场里肃清出去,让优秀的企业变得更好。
有赞服务了大量商家,能看到众多企业的做法。那些向上的企业具备哪些特征?
白 鸦 :我们觉得企业的发展、增长,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
1、组织能力和过去品牌积累的溢出收益。
当你积累到比别人强很多的时候,总有某天某个合适的时候你突然就可以有很大收益了。比如刘畊宏健身跳操那么多年,确实很厉害,突然疫情加直播让他把过去积累的溢出收益呈现了出来,最近比较火的东方甄选新东方的直播也是,主播老师们在讲台上天然的才华、新东方的品牌背书和影响力、再加上过去小半年的新模式探索,终于在某个时间点被大家看到并热捧。这些是由长期积累带来的,有很高的门槛和可持续性。
2、市场出现结构性调整时,我是最被需要的那个,或者我是那个周期里市场的风口。
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这样的机会非常多,地产、文化、互联网等行业很多时候都是撞上了这样的机会,但现在这样的机会很少了,只剩下类似跨境电商、直播带货不小但也挤不下那么多人的赛道。类似我们企业服务这个行业,在疫情之后每个企业都在考虑降本增效,对外部采购系统和服务变成了首先选择,没想到也成了大赛道。
3、还有就是一些意外总是会来临,尤其是常规秩序在发生波动的时候,意外来的会尤其频繁。
比如俄乌战争会影响小麦等供应链的急剧波动等等,尤其是在市场调整期新秩序稳定下来之前,应付意外的能力也至关重要。过去世界形势比较稳定,经济结构也比较稳定,意外不是总来临,而且冲击没有那么大,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了这个能力。
刘 润 :所以在高速变化的时代,可能要稍微多一点冗余,这就像一个水库,夏天的时候水特别多,冬天的时候水就干了,建水库的目的就是把夏天多的水先放到大水库里面,到冬天水干的时候再出来,你建的水库越大,你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我们最近经常跟人分享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在二级市场里面经常被用到,叫 y=α+βX+u ,α 是什么?就是企业的基本功,与旁人的差别,产品区别、组织效率差、供应链差;β 就是结构性机会,像你前面提到的跨境电商,或者过去十年的互联网,都是一个结构性机会;u 是应对意外能力。借这个机会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白 鸦 :我们也确实看到,这一轮疫情期间在有赞持续向上发展的商家最主要是做好了三件事情:关注客户、提升经营效率、积极应对变化。
1、关注客户
首先,过去大家面对的消费者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消费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不断升级,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过去几十年我们零售行业核心是围绕着「货」在展开的。供应链生产匹配市场需求的商品、通过快速的手段将商品铺向各种渠道形成高效的资金和货物流通、通过规模化甚至轰炸式的营销让市场知道了解这个品牌,一切都很猛很快,品牌的经营模式主要围绕着货物在设计。
而现在市场的增速回到常态,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存量为主的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持续向上的企业已经将经营的轴心也从货调整到了人,到核心消费者,他们都在围绕着自己的顾客设计并开展企业的经营。新客户可以增长的不那么快,但老顾客一定要持续的复购。这些商家通过微信或者企业微信,跟顾客建立强连接,持续给这些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一方面顾客体验更好,另一方面顾客的复购源源不断,并且这些有信任基础的顾客在社交网络上的分享裂变还在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新顾客。
比如,做蛋糕的熊猫不走核心业务策略都是围绕着私域展开的,从公域投放开始都要考虑如何结合私域运营一起进行,他们的私域营收超过了60%、一半以上的会员续卡、70%以上的复购;超市便利的有家、兴隆广源、瑞和泰等等他们通过导购做团长发展老顾客社区团购等模式,持续保持着业务很好的增长;我们这里还有个做健康食材的品牌叫「昀蓉时光」,典型的小而美,食材安全、健康、优质,只围绕着万把个老顾客不断提供深度的惊喜的服务,很多顾客每年在他们店里消费十几万、几十万,一个很小的团队有爱的运营着一个很垂直的小程序,每年有上亿的交易额。这样的商家无一例外的都在往上走,经营很健康,很持续。
在电商行业这件事更明显。中国的网民已经有十几亿,这意味着不会再有增量的网民,中国现在人均上网时长五六个小时,醒着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上网,这意味着上网时长不会再有增量。电子商务总额超过社会零售总额的30%,基本上电子商务总额也不再增长了。因此电商也全部回归到了基于客户的经营上。必须关注消费者,什么样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给消费者匹配不同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商家。
2、提升经营效率
当市场增速很快,或者一片蓝海的时候,大家比的是快,越快抢占市场越好。那个时候效率、经营的合理性被放在了一边,等占据了市场之后再去优化。这样的情况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国新品牌崛起的时候非常普遍。
我们看到在过去两年,聪明的经营者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调整,他们不再只是关注速度,而是更关注效率。门店的坪效、导购能力利用的效率、新媒体营销的效率等等。快速增长,在现在这个时候远远没有健康的成长重要。
比如,奥康就用我们的有赞零售把三千多家连锁门店管理起来,实时在在线观察各店库存情况、销售状态,会员活跃状态,并且及时调整门店之间的货物调拨。整体的经营效率有非常本质的提升。还有三枪大概也有上千个门店在用有赞零售做完整的运营管理。
尤其是当门店和网店打通以后,商家们用同一盘库存服务线上线下两拨顾客,根据顾客的来源和区域决定门店还是网店发货,并且动态计算门店和网店的业绩提成,等等。
3、积极应对变化
过去两年持续向上还有了一个大家之前都不太关注的因素,那就是应对变化的能力。比如,以前我们总说在北方开店很吃亏,只有「三个半」,路太宽或者一修路对面不来了生意剩下半边街、一到晚上人们休息的早生意只有半天、一到冬天顾客不出来生意少的出奇只有半个季度。
如何面对顾客到店频率不稳定的变化呢?开一个网店啊,跟你们的客户在微信里加上好友,让他们在你的小程序里买单,给他送到家里去。把自己的9小时货架变成7x24小时货架,把只能服务周边小区的生意做到整个城市甚至全网。
再比如,疫情带了原材料的价格和产能波动,我是否提前准备好了足够应付半年的供给;如果我们的行业有那么一两个月没法开门,经营资金是否会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应付变化的能力。
06.帮助更多企业平稳向上
刘 润 :有赞能给这些试着向上增长的企业提供什么帮助?
白 鸦 :因为作为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公司,有赞的任务就是跟最优秀的人、引领者们一起基于底层系统去创造更多的最佳实践,再把更多的最佳实践普惠出去,服务更多商家。为此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
1、首先,在开设自己的网店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时长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持续做了十年,每年平均帮助每个商家多做上百万的增量生意。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还将持续做,持续的做到更好,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商家把生意做的更好。
2、其次,在围绕客户经营这个事情上。我们把企业微信、导购管理、会员运营跟网店结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私域解决方案。让门店,尤其是连锁门店企业可以更好的全渠道闭环运营。而且就好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工具,还有对应的服务,帮助大家把这套完整的私域经营落地。比如,哥弟、白小T、润百颜、贝恩施、爱特爱、三枪、新荣记、周黑鸭、万达、千岛湖啤酒等等,已经有几千个商家使用了我们完整的新零售解决方案和落地服务,而且正在变的越来越多。
3、然后,在提供经营效率这件事情上,我们经过七八年的技术算法和大数据积累,正式推出了数据智能产品Jarvis,一种类似生意大脑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用我们的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在进货、定价、营销、会员等等方面给商家们提供生意决策的支持。拿连锁店来说,过去对店长的的依赖很强,除了管理主要体现在「盘点和要货」上,多大的店长培养速度和能力,决定了开店的速度以及每个店的经营状况。我们通过系统算法,在产品上给出了「配货建议」,这样可以直接总部专家根据店铺经营情况和系统建议,来给每个门店配货,减少了对小店长们的依赖。
4、还有我们也提供了有赞分销、爱逛买手店这样的供应链平台,帮助商家们把优质货品匹配推荐给自媒体和主播,让商家的产品可以通过更多不同的渠道销售出去,应对传统渠道变化的不确定性。 首个私域人工智能引擎——有赞Jarvis
07.未来两大结构性机会
刘 润 :能不能从好的公司里看到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白 鸦 :围绕客户的经营,一定是一个大的方向式机会;提高自己的效率,也是一个方向式机会;应对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弹性,也是在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机会。而新的结构性机会有两个。
1、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新机会
虽然我们的人口增长放缓,但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新空巢族。6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一群人。
这群人的现状:第一,职业生涯差不多一眼望到头了,至少不会那么使劲了,所以有大量精力开始做别的;第二,工资还拿着,房有了、车有了,有钱;第三,儿女已经离开自己,最晚的上大学了,再早一点的儿女已经结婚、工作了,不需要他们管;第四,过去的人生里,一开始在父母要求下活着,然后自己做着父母为了儿女活着,现在终于为自己活着了,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极强,开始学会网购,买自己原来不舍得买的东西。
2、短视频和直播
虽然过去几年短视频和直播不断的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最先进的购物模式。但是,所覆盖的人群才只有中国网民的一半。还有6亿增量用户正在通过微信视频号进入这个模式,微信视频号不仅留住了高质量的早接触这个模式的人,也在吸引着更多人。
短视频和直播也正在从早期只要有趣就行,到要有用有价值,购物消费成为了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品牌商出货、让内容生产者赚钱并有动力持续创造好的内容、让消费者购买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商品,是少有的多赢模式。
我们看到视频号的客单价要比别的平台高很多,平均200多;他们单个观看价值也高很多,平均能到接近10块,购买转化率很高;覆盖的品类非常广泛,服饰、食品、美妆、家居、母婴、户外、数码、文娱等等。
08.有赞十年的变与不变
刘 润 :今年是有赞成立第十年,这十年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白 鸦 :这十年,不论有赞这家公司还是我自己,都有很多变化,也有不变的。
1、不变
没有变的就是,我和公司核心人员,做每一件事情都在从骨子里问,这件事情能不能创造价值?它是不是有价值的事情?它是不是有意义的事情?
举个例子,当我关注我是不是第一的时候,我关注的是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我能不能快速拿下这个市场;当我关注这件事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关注的是这件事情跟我和我的客户有没有关系,这件事情我是否在中间能真正的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感,这其中的差异非常大。
不只是我这样,我发现最亲密的这群有赞人都很相似。我们都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意义感」,很在乎这件事情是不是我们内心憧憬和追逐的「愿景」,如果是就会什么都不在乎了,如果不是就会眼里没光,甚至也会计较、抱怨。我们很在意自己有没有在创造价值,如果付出的努力创造了价值我们就会很开心,不然就会很沮丧。
2、变化
我们有很多机会去选,2018、2019年的时候,大家都劝我们做P2P,但我们觉得,这个事情跟我们好像没太大关系,就没有做。至少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对的选择。
三年前有个广告业务,至今仍然是腾讯品牌直营广告里最大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在有赞做,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最佳实践。把这个业务接了之后,我们就开了一个会,讨论是不是要帮商家一年做几十亿广告投放?很多广告投放,可能并不能创造多大价值,更多像是一个流水生意。这件事情,第一我觉得创造不了太大价值,第二我觉得好像没有太大意义;然后我们毅然决定几年前翻了八倍的广告生意直接砍到只能服务有赞自己的客户。
这次做新零售解决方案,非常非常难。我们结合了企业微信、SCRM、导购管理,这在任何一家公司做起来都非常麻烦,内部很多管理系统、会员系统要打通,光打通这件事的费劲程度都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我们做了很久很久艰难的考虑,最后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因为我们坚信零售会从以货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基于以人为中心运营效率提升的轴心三套工具,一定会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觉得它有意义,就冲进去了。真的做得很苦,无比多传统系统打通的细节,但是大家非常开心,我觉得这是有赞这家公司在过去十年很大的变化。
我觉得这家公司和我自己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这些,可能从纯商业看来,还有点莫名其妙,但是这些是真心的、内心深处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3、最难忘的事
最难忘的瞬间,是2020年疫情刚过去,我们在杭州组织了一个头部商家的聚会,因为我们有一个俱乐部,叫现实汇,主要是讨论、探讨、分享当下最现实的问题,一起解决当下最现实的问题。
那次聚会因为疫情刚过去,来了几十个商家,每一个人见到我们都说:「特别感谢你们,如果不是有赞,我们在疫情之下可能就倒闭了,因为原来用了你们,因为你们在疫情一开始的时候就联系我们,让我们开始做线上的生意,让我们开始在线上把客户维护起来,仓库里蹲着的货在疫情期间也能卖出去,我们的员工也没有闲着,疫情期间我们员工跟客户的关系更好了,而在疫情回暖之后,我们整个的能力变强了,因为你们,让我们变的更强了。」
当时我们自己就特别特别的感动,那天聚会结束之后,我们几个同事在那儿坐着喝酒,说我们觉得再累,这些年都值,就是觉得这件事有意义。
内部最感动的一次就是,去年我们把过去九年的最佳有赞人弄了一次聚会,我们在一起讨论,这家公司未来,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大家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我拿着麦克风站在台上,当时我自己都感动了,哽咽了,我放眼望去的人,都是最近大家还在开会,还在探讨问题的。也就是说,当年他们可能是一个一线的客服,可能是一个一线的销售,可能是一个一线的产品设计师,现在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他们现在已经管五十个人,一百个人,两百个人。
看到这些人成长了,自己觉得非常非常的开心,就觉得所有的奋斗、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熬夜都特别值得,就是觉得他们在这里成长了,就觉得特别特别有意义,不是我是不是行业第一名,不是别人对我们怎么评价,而是我们真的给别人贡献了什么,这个事情在自己内心深处里有没有意义。
有赞九周年 「最佳有赞人」聚会
刘 润 :这十年,很大的变化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找到意义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人成年特别重要的标志。我们经常说愿景、使命、价值观,但是在创业那一天就能找到,或者因为这个愿景、使命、价值观而创业的人,其实我见到的并不那么多。
但是你走着走着,就会遇到特别多挑战,也会遇到特别多机遇;机遇让你面临选择,挑战让你考虑要不要放弃。在面临这些东西的时候,人就开始寻找选择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终于有一天我想明白了,当时为什么要走到今天,我走到今天是为了给商户创造价值。
当把这个主心骨找到了,意义就找到了,你会发现,做决定变得简单了,一个公司的战略定力就会有,人就变得从容。
今年是有赞的十周年,这已经是一家成年的公司、成熟的公司,有自己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有自己的意义、标准、战略定力,我相信今后十年,一定会发展得更加好。
白 鸦 :前不久我们升级了有赞的愿景,还没有做过对外的说明,我想借这个机会公布一下,作为对谈的结束。得念,不然没有那么认真。
我们的愿景是:致力于成为商家服务领域最被信任的引领者,和成就优秀人才的美好组织。
因为:我们在乎所做事情的意义感,追逐内心憧憬。有赞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商家成功」,我们所有的选择都围绕着商家成功出发,每一位有赞商家都很重要,尤其是那些重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家。
我们帮助商家私有化顾客资产、拓展互联网客群,并全面提高经营效率,期望有赞商家都可以成为各自行业的引领者,同时有赞自己也将成为商家服务领域里的引领者。
作为引领者,首先要做到「最被信任」,然后才是市场规模和地位。我们需要持续为有赞商家创造价值,才能让商家信任我们的技术,信任我们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信任我们的生态,信任我们持续的成长和担当。
一路走来,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高质量连接,既享受面对问题时各抒己见探讨争论最后让负责的人决定,又享受大家在一起的说说笑笑开开心心,享受彼此了解和信任的感觉,享受协作和共创带来的成果。为社会带来正向的影响力,并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益。对于我们来说,共建一个相互成就的美好组织很有「意义感」。
有赞的愿景
很开心,所有的有赞商家们给我们这群价值创造者机会,让我们有际遇可以服务这么多优秀的品牌商和零售商,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看到自己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非常的开心、感恩。
谢谢大家!
*本文仅作为商业案例分享,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提高职场竞争力,你需要“有趣”
【职场精选】提高职场竞争力,你需要“有趣”
观点 / 刘润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58篇原创文章 有趣,可以提高职场竞争力吗? 当然可以。 上周直播间邀请到一位高手,朱老丝,他能帮助你把“有趣”,融入到事业和日常生活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说到朱老丝,他曾经是麦肯锡咨询顾问,拥有伦敦商学院的MBA学位,曾经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后来,他出来创业,经历了一百多次失败。 结果发现自己原来真正热爱的是讲课,于是他成为了一名企业培训导师,给腾讯、字节跳动的员工讲过沟通、情商、领导力的课程。大家都觉得朱老丝讲得特别有趣。 慢慢地,他就开始正式研究“有趣”这件事,一边讲课,一边做有趣的视频。 没想到,转型后的朱老丝,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视频博主,他也是抖音“年度职场创作者”,知乎“年度答主”。 朱老丝的有趣,不止是让大家笑了笑,还给他带来了实际的事业。 他自己因为有趣受益了,而且他希望别人也可以学到。所以,他花了两年时间,写了《有趣》这本书。 不管是做自媒体、创业、还是职场人,有趣,都是你能力的放大器。 今天,一起来看看朱老丝如何习得“有趣”的方法。
有趣,能给自己加分,能“嘭”地一下,让人记住你。 这道理大家都懂。 但朱老丝做了一个趣商测试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趣的人,其实是少数。 大部分人,都觉得有趣重要,也都向往成为有趣的人,但为什么自己却做不到呢? 很多人为什么没法迈出有趣的第一步? 最大的阻碍就是,他没有放下自我。 什么意思? 因为他总是在想,在考虑,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在这个环境中、这样做是不是不合适? 但其实,我们自认为的,很多都是假象。 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吉洛维奇教授,他把这个现象叫做“聚光灯效应”。 他做了一个著名的试验,让一些人穿上T恤,T恤上印着当红歌手的头像,然后走进一个有很多人的房间。 离开房间之后,穿着T恤的人认为,房间里大概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T恤。 但是,调查结果是,只有20%的人注意到了。 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我们总认为自己是被聚光灯照亮的那一位,被别人注视,但其实不是。 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我们。 所以,当这个心结被打开,会活的更自在。 放下自我之后,再试着放大自己的缺点,你会发现“不完美”的吸引力。 朱老丝在刚开始做培训时,每次上课前,开场都会有自我介绍,总是想把自己说得特别牛。罗列一堆听起来很光鲜的履历。 后来发现,把自己说得牛,其实没啥用。 因为牛不牛,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 于是,当他改了一个方式,比如他说:
结果立刻哄堂大笑。大家嘎嘎在那儿笑,这老师真有意思。 分享一些糗事,放大自己的缺点,有时候反而能让大家笑,瞬间就破冰了。 整个场域里的氛围好了,大家的关系也迅速拉近了。 不完美,有时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更真实的一面。 有趣,需要不完美。
如何成为有趣的人? 朱老丝说,有趣的密码就是4个: 1)内在系统,2)认知,3)表达(说话),4)行事(做事)。 刚才我们讲的放下自我,放大缺点,其实就是在改造自己的内在系统,让你迈出有趣的第一步。 如果把有趣的密码,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内在系统,就是树根。 你内心的状态要非常放松,和乐观。 然后,第二层是树干,也就是认知。 朱老丝说,如果一个人,脑子里一点儿料都没有,那他也很难有趣。 怎么办呢? 先丰富你的认知。 认知有一个“5分钟原则”。 就是说,你花5分钟和别人讲个东西,可以是一种动物、一个知识点、一个职业等等。 你能不能做到,让别人能一直听下去,而且还有点意思,有所得? 能听懂,有所得,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两点,说明你的认知,有料。 这需要不断拓宽你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你和朋友一起喝咖啡。 你可以聊,为什么卡布奇诺咖啡,叫卡布奇诺呢? 原来,卡布奇诺这个词,来自意大利圣方济教会修道士的服饰,Cappuccino。 人们发现,在咖啡里融合牛奶,再加上一层尖尖的奶泡,和这种衣服很像。 (图源:朱老丝《有趣》) 于是,就给这种咖啡取名叫做:卡布奇诺。 丰富认知,还可以找到看事情不同的面。 朱老丝举了个例子,假设你的朋友,很不幸,受伤了。子弹从后脑勺穿到了下巴。 万幸的是,没有性命之忧。 你去医院看他的时候,心情很沉重。 没想到,他却对你说,不就是破相嘛,现在,你成了我们俩里最好看的人。 这句话,多么温暖啊。 这位朋友,他的认知就跟别人不一样。他能看到跟别人不一样的面。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 除了正负面,朱老丝在书里还举了5组对立又普遍的切面,用来观察事物的多面性。 它们是:软和硬,内和外,远和近,顶层和基层,直接和间接。 未来你再看一件事情时,可以对照来看,你有没有看到另一面。
树干再往上,是树冠。 我们来到了表达和行事,这两个密码。 先来看表达。 说话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在表达的态度上,可以自嘲。 《活着》的作者余华,有一回记者问他:“你的文风很简练,怎么做到的?” 余华回答说:“因为我认识的字比较少。” 余华这一自嘲,立刻就让大家感觉到他的亲切、真实了。 这是自嘲、调侃的魅力。 朱老丝说,这个技巧可能很多人不敢用,他们不想“说自己不好”,但是,当你用的时候,真的效果奇好。 大家在自我介绍时,也可以试试用自嘲、轻松调侃的方式。 当你遇到自我介绍的场景,前半句可以先说这么一句话: “你们可能没有过......” 然后,接下来说一句大部分人可能没有经历过、没有做过的事。 这事,尽量只有你有,而且最好还有一点搞笑,或者有点丢人。 比如,“我这人特别爱折腾,你们可能没有过,我曾经有一天,早上弄了个羊毛卷,晚上又把它拉直了。把头发折腾坏了。” 自嘲,需要充分接纳自己,而且,自嘲要注意,不能影响别人,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把握好“度”。 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自夸。 还有什么表达的技巧? 第二个技巧,给表达的内容上色。 有一天,你朋友给你讲了个笑话,但是,这笑话你早就听过了。 你说,这笑话我听过了。 这就是一个平铺直叙的表达。 那怎么有趣地表达呢? 你可以说,这笑话,我估计恐龙也听过。 这话外音就是,连恐龙都听过,这哪一年的啊。 比如,你觉得你的朋友好好看,你想夸她。怎么夸? 你好好看噢。 这是平铺直叙。 我觉得,夸你需要一百年。 这就是夸大的幽默。 你会不会把你要说的东西,进行适当的夸大? 你善不善于用比喻? 比如,朱老丝有一场直播,主题是“职业转换”。如何从A职业,转换到B职业,换个赛道。 他要表达“你从A赛道到B赛道转换时,A和B之间一定要有一定的关联。不能彻底无关,不然风险太高”这个意思。 于是,朱老丝打了个比方,说: “这个关联,就像一座桥一样,它就是个小桥。 你要能从A走到B,如果没有桥,你要裸泳,那就很难游到对岸。” 后来,这场直播抽奖,要观众打关键词时,满屏都是“小桥”。 小桥,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 这就是比喻的力量。 什么是好的比喻? 朱老丝说,一定是大家熟知的,最好比较可爱的,更容易刺激对方的神经。 在现实场景里,我们去求职面试、销售、和客户谈判、谈恋爱,都需要有这个技能。 就是要让你说的话,有留存在对方脑中的能力。 有趣,背后其实有一种浪漫主义,超现实的浪漫。
最后,我们来看看行事,如何能帮我们实现有趣。 朱老丝说,第一个技巧叫做,形式的魔方。 什么意思? 如果你想让一件事情变好玩,就改变一个色块。 比如,讲课这件事,由在什么教室、讲什么主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讲组成。 你可以忽然改变它的地点,把教室这个色块,换成大树底下,给人新鲜感。 这就是把魔方的一个色块,给变了一下。 比如,拍短视频,朱老丝本来视频要拍的是给学生讲课,结果他换了一个元素,把学生换成了老奶奶,变成了《给老奶奶讲逻辑》。 忽然就不一样了。 观众看到的感觉是,太荒谬了。最后这个视频的效果巨好。 这也是转动的魔方。 还有一个技巧,叫做游戏般玩耍。 把事情做得更好玩的方法,可以用游戏化。 朱老丝有一次在思维训练课上,照例,要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了。 突然,他脑中响起了纸飞机那首歌,于是他心血来潮,没有直接提问、让大家讨论,而是让学员先比赛,玩纸飞机。 看哪个小组可以把纸飞机,扔得最远。 结果,比赛之后带来的讨论效果非常好。 所有学员一边享受着竞争的乐趣,一边积极地、甚至争先恐后地分享他们的想法。 其实,人本来就喜欢玩耍。把无趣的事情,转变成游戏,会给人带来新鲜感,还能唤醒大家的童真。 有时,只要改动一点点,就能让行事,充满乐趣。
最后的话 如何成为有趣的人? 今天我们分享了朱老丝的研究,有趣的密码有四位: 内心层面、认知层面、表达层面、以及做事层面。 每一层里,都有很多方法论。 想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在底层心态上,一定要放下自我。 因为有趣的表达,有时候不是装,也不是端着,而真就是把自己放下。 然后,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技巧。 技巧千变万化,可以让你变得更有趣,但底层修炼好了,能让你由内而外,都透着有趣。 朱老丝说,他写《有趣》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大家高兴一下,而是真的要回归到竞争力上。 不管在商业、还是职场上,回归到让我们变得更好、在这个时代里更有辨识度、拥有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 有趣,是一件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事,是新时代的竞争力。 绽放自己,让自己在更轻松、更积极的基础上,去拿到结果。 有人是把公司做成功,有人是在职场升职,有人可能只是把事情做的更愉快。 有趣的灵魂,并非万里挑一。 只要你想,只要你行动起来,你就可以习得“有趣”。 祝福。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Excel高效办公】这3个Excel文本函数,又是被低估了的函数!(建议收藏)【Excel高效办公】这3个Excel文本函数,又是被低估了的函数!(建议收藏)
本文作者:赵骄阳 本文编辑:竺兰
Hi,大家好,我是偏爱函数公式,爱用 Excel 图表管理仓库的大叔 Mr 赵~
在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文本处理问题,比如数字格式转换,文本的合并和拆分等等。
面对这些既常见又令人头痛的难题,Excel 有专业的文本函数来解决,比如 TEXT 函数,这也是大部分表哥表姐都曾用过的。
除此之外,Excel 也在不断更新优化 TEXT 函数,比如文本合并函数 TEXTJOIN、文本拆分函数 TEXTSPLIT。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三个案例,一起看看这些文本函数的具体用法吧。 TEXT函数转化文本格式
TEXT 函数可以将数字转化为自己想要的文本格式。
如下图,公司为了方便发放物资,需要将各部门小计的数量,单位转换后按部门发放。效果如 F 列所示。
(其中单位换算关系为:每箱 6 盒,每盒 10 块。)
在 F3 单元格输入公式:
=TEXT(INT(E3/60),"#箱;;")&SUBSTITUTE(TEXT(MOD(E3,60)/10,"#盒#块/10 盒;;"),"/10 盒",) ▲ 左右滑动查看
上面的公式两次用到了 TEXT 函数。
TEXT 函数通过第 2 参数格式化代码,对数字格式化,从而更改数字的显示方式。它的用法是:=TEXT(数字,格式代码)
TEXT 函数的格式代码与单元格自定义格式代码类似。它分为 4 个条件区段,各区段之间用半角分号间隔:[条件 1];[条件 2];[不满足条件 1 和条件 2];[文本]
默认的情况下是:正数;负数;零;文本
�� 公式解析:
❶ 我们回到案例中的公式: TEXT(INT(E3/60),"#箱;;")
首先 INT(E3/60)得到箱数,即: INT(393/60)=6。
然后用 TEXT 函数通过格式代码"#箱;;"显示值的方式:
如果是正数则显示多少箱,如果是 0 则不显示。6 是正数,结果显示 6 箱。
❷ TEXT(MOD(E3,60)/10,"#盒#块/10 盒;;")
MOD(E3,60)表示除去整箱数之后,还剩 33 块。除以 10 转化成小数多少盒,结果为 3.3。
然后 TEXT 函数将这个值转化成以 10 为分母的分数格式(如:3 3/10),得到结果 3 盒 3 块/10 盒。
再用 SUBSTITUTE 函数将多余的文字"/10 盒"替换为空字符。
❸ 最后将 TEXT(INT(E3/60),"#箱;;")和 TEXT(MOD(E3,60)/10,"#盒#块/10 盒;;")用连接符号「&」连接起来,得到最终单位转换的结果。
TEXTJOIN函数文本合并
如下图,需要根据 E2 单元格的姓名,把 B 列包含该姓名的所有特点,都合并到右侧 F2 单元格里,中间用顿号(、)隔开。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 TEXTJOIN 函数完成工作。
这个函数是 Office 2016 版本新增的文本合并函数。有了这个函数,单元格文本合并就变得轻松简单了。
在 F2 单元格输入如下公式: =TEXTJOIN("、",TRUE,IF(B2:B16=E2,C2:C16,"")) ▲ 左右滑动查看
�� 公式解析:
TEXTJOIN 函数基本用法为:TEXTJOIN(间隔符,是否忽略空白,要合并的内容)
❶ TEXTJOIN 函数的第 1 参数使用顿号作为间隔符;
❷ 第 2 参数使用 TRUE,表示忽略空文本;
❸ 第 3 参数 IF(B2:B16=E2,C2:C16,""),用 IF 函数判断 B2:B16 是否等于 E2 单元格的姓名,如果符合,则返回 C2:C16 中对应的特点,否则返回空文本;
❹ 最后再使用 TEXTJOIN 函数,忽略里面的空文本合并字符,就得到想要的结果了。 TEXTSPLIT函数文本拆分
怎么根据 B 列的规格直接转化成体积?效果如 C 列所示: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 TEXTSPLIT 函数轻松拆分「规格」中的数值,再进行计算。
在 C2 单元格输入公式, =PRODUCT(--TEXTSPLIT(B2,"*"))
�� 公式解析:
❶ 首先用 TEXTSPLIT 函数将 B2 字符串按星号拆分成一列显示;
TEXTSPLIT 函数的作用是根据分隔符拆分字符串。
TEXTSPLIT(文本,列分隔符,[行分隔符],[是否忽略空值],[填充文本])
本例中省略了最后 3 个参数。
❷ 然后用「--」将拆分后的数组转化成数值;
❸ 最后用 PRODUCT 函数求乘积,就得到体积。
小 TIPS: TEXTSPLIT 函数,目前仅允许安装 Office365 且加入预览体验计划的小伙伴使用。
针对这个新函数,我们之前也出过文章详细讲解,大家可以戳下面的文字链接查看↓↓↓ Textsplit,一个超强大的新函数来了!Excel出了一个新函数,太好用啦!但我不建议你们学……写在最后
❶ TEXT 函数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文本函数,它可以根据格式代码设置数字的各种文本样式。觉得还没学够,点击下方文字链接看往期文章:
Excel 里的「整容大师」到底 skr 啥?学会后颜值立马 level up!
❷ TEXTJOIN 函数可以将区域的字符按指定的规则,连接成字符串,解决了按照条件合并文本的难题;
❸ TEXTSPLIT 函数的作用是按照特定的分隔符拆分字符串,是一个强大的文本拆分函数。
|
【商业观察】不要和没有逻辑的人讨论业务
【商业观察】不要和没有逻辑的人讨论业务
观点 / 刘润 主笔 / 蕉皮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51篇原创文章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一个感觉: 不要和没有逻辑的人讨论业务。 话说半天,一句都说不到点子上,根本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浪费时间。 没有逻辑,杂乱无章,很多工作也没法落地执行,特别耽误事儿。 思考和表达都没有结构,是种灾难。 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李忠秋老师。他是结构思考力研究中心创始人,得到APP《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课程主理人,畅销书《结构思考力》作者。 听完他的分享,我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就是结构化的能力。 同样一件事情,能结构化思考和表达,可以节省双方更多时间,提高效率。你也会发现,越高级的管理者,越优秀的人,越重视结构化的能力。 李忠秋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 人人都可以成为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高手。我把这些启发,分享给你。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如果说,你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一个工作日的清晨,你接到了下属给你打的一个电话。 电话里面,他和你说了一个特别紧急的突发状况。 李总你好,我是小赵。 有件事情非常紧急,早上7点,我接到交通管理局的电话,6点10分在某国道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我公司销售部的小马,驾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小马当场死亡,对方司机重伤,目前正在医院抢救。 与小马同车的还有公司销售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三人都不同程度受伤,但无生命危险。 目前事故责任还不能确定,我准备立刻前往现场处理相关事务,希望跟您商量一下应对措施。 你知道,出车祸了。这时,作为领导,你怎么办?有什么措施?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说: 立即向主管总裁汇报。然后联系相关医院确保人员的全力救治,再联系保险公司,协商理赔事宜。还有,联系伤亡员工家属,也别忘了跟交警部门确定事故责任,一定要全力维护公司利益。 再跟销售部门说,让他们确保货物安全,做好工作交接,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请他们理解。 总之,就是按照公司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处理以上事宜。 对了,别忘了做好伤亡员工家属的安抚工作。 说完了。你觉得怎么样? 非常忙乱,没有逻辑,想到什么说什么,根本记不住。现场很多事情,可能一件都处理不好。 但是,如果能结构化思考和表达,双方都会更清楚,处理得一定会更好。 可以这样: 小赵,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组成事故处理小组,处理现场事故。第一,跟总裁汇报情况并联系销售部做好善后处理。第二,与医院、家属、交警和保险公司等多方协调维护员工和公司利益。 或者这样: 小赵,跟总裁汇报,根据预案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处理现场事故。第一,确保伤病员的全力救治,并做好家属安排。第二,与各部门多方协调维护员工和公司利益。第三,销售部做好货物和供应商的善后处理。 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会比最开始的杂乱无章要好。 你可能已经感受到,没有逻辑的人有多么可怕,一件事情即使知道要怎么做,但如果没有逻辑,自己说不清楚,别人听不明白,那还是一团糟。 这样的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中实在太多。 不管是上级还是下属,都要有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怎么办? 李忠秋老师分享了很好的方法:论证类比。
我们一个个讲。
什么是结论先行? 就是在工作、汇报、沟通中,先说结论。 有些人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报告,做了1个小时的演讲,你还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根本找不到中心思想,让人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效率。 结构思考力,强调的是先总后分。 先框架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结论后原因,先重要后次要。 这样,才能让对方第一时间抓住重点信息,知道我们要传递的核心内容。 李忠秋老师,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去一家电力公司上课,总经理每次听汇报都特别辛苦。 一个经理是这么汇报的: “配合抄表工作进度,在每月的特定几天内电费核算工作量相对集中,核算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较大,并需要尽快与电费催收相对接,工作积压、赶进度等现象都会影响电费核算的准确率……九家县公司辖区用户的集中核算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不知所云。“到底要说什么?” 这个经理只好接着说: “面对87万个用户的核算工作,核算员在审核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致使电费异常的用户也被发行归档,产生电费差错,引起用户不满……” 总经理实在不耐烦了,还是不知道要说什么。“说结论。” 然后,对方才说:“电费核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支持。” 这就是很多人沟通的问题。 最重要的观点最后才说,而且被淹没在各个问题中。听者没有耐心,很可能根本接收不到这个信息。 如果结论先行,一开始就应该说: “电费核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领导支持,希望增加3~5人的人力配置。” 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否则,很难说服对方,也浪费时间。 (图片来自《结构思考力》) 李忠秋老师说,想训练结论先行,平时也可以重点看看这三个领域,他们做得特别好。 政府工作报告,报纸,咨询公司的报告。 这些领域,都是结论先行,特别清晰。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是战地记者,枪林弹雨,说每一句话时可能都有子弹从脑门飞过,所以直切主题,不要说那么多空话废话套话。 结论先行。
证:以上统下
但是,有时候结论先行,领导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因为看似说了结论,还要有支持结论的依据。说完结论,接下来的论证也要完整。 这就是“证”,以上统下。 比如说,一个销售人员做报告,想要动员业务经理们大力推广新产品,主题就是《新产品收益高》,准备从6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显然,有了结论,但是没有以上统下。论证的部分,还是一盘散沙。 其实只要做点分析,就能看得出来,123点,想说的是产品收益高。456点,想说的是产品风险可控。 稍微修改,就可以变成更加结构化的金字塔表达: (图片来自《结构思考力》) 以上统下。 上面有什么,下面就应该有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看问题很准很快,一眼能抓到底,就是看逻辑,看结构。
说完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还要有归类分组。 归类分组,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否则以上统下,下面说了十几点,别人还是记不住。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人汇报演讲沟通,经常都是,“我想表达3点”,“我想分享5点感悟”。为什么是3点,5点? 因为人类大脑一次性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一般是5±2。也就是说,3点,5点,7点,不会给人太大的负担。 说3点5点,其实也是一种归类分组。 而在归类分组时,要注意一个原则:MECE法则。 它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被称为“不重不漏”。 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特别简单。MECE法则,就像是拼图游戏。 我们用一张张碎片拼出完整的拼图,如果拼得正确,最后一定是一张不多,一张不少。 问题,一定是全面而清晰地展开在我们面前。 比如说,如果要讨论新游戏的目标用户定位,你打算为哪个群体,开发一款新游戏? 先列出所有可能的用户定位吧。比如:男人,小孩,成年人,老人,宅男,二次元少女…… 看上去很丰富。但是这些碎片,明显违反了MECE法则。 男人和小孩有重叠,叫小男孩。宅男,和老人有重叠,叫孤僻的老头。而且,还漏掉其他一些角色,比如女白领。等等。 那要怎么列? 在第一层,按照性别的角度划分:男人,女人。 在第二层,按照年龄的角度划分: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每一层都符合MECE不重不漏的法则。 然后,你思考起来,也就会更有逻辑。 这样的思考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很有效率。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比如说出差。出差要带什么东西?很多人总是忘,清单怎么也列不全。 但是如果你有结构,就简单多了。 李忠秋老师就给自己的物品分为三类:电子用品、穿戴衣物、其他。 然后,继续分类,再根据重要性选择和增补,每次收拾行李都能有条不紊。不担心多带东西,更不怕少带东西。 (图片来自《结构思考力》) 这就是归类分组。
最后,还有“比”,逻辑递进。 我们结构化思考和表达,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是为了目标和目的服务。 逻辑顺序,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目的。 历史上流传曾国藩报战况的故事,他吃了几场败仗,但他不说“屡战屡败”,而说“屡败屡战”。 这就是逻辑顺序的不同,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完全不同。 那么,一般都有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呢? 最主要最常见的,有3种。 第一,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很好理解,在工作中用得也很多。比如日程表,完成目标的几个阶段,等等。 时间顺序,适用于项目进展,阶段汇报这样的场景。 比如说,过去—现在—未来,总结—形势思考—计划,流程1—流程2—流程3,阶段1—阶段2。 这种方式,能很快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建立一个横向思考的结构。遇到老板问,进展怎么样了?你可以马上汇报,上个月怎么样,上周怎么样,明天怎么样,下个季度怎么样。 第二,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就是把整体,划分成不同的部分。 比如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 结构顺序,适用于介绍公司的组织架构图,项目分解等等场景。 第三,重要性顺序。 按照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排序。 先说最重要的方案,再说次要的方案。 当我们一次性提出好几个方案,感觉有些相同,又各有利弊时,就可以根据重要性不同,进行排序。 (图片来自《结构思考力》) 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就是三种最常见最好用的逻辑递进。 记住,结构化思考和表达,同样是为了目标服务。
最后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重点,只是没有结构。 结构化思考和表达,是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片来自《结构思考力》) 这既是帮助自己梳理思路,也是帮助对方更好理解。这些训练,要努力地弄懂,弄透。用力扎破那层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窗户纸。 不要和没有逻辑的人讨论业务。 没有逻辑,你很难受,别人也很痛苦。 这也提醒我们,思考和表达时,要有自己的逻辑和结构。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祝你拥有结构化的能力,高效思考表达,高效推进业务,成为真正的高手。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充电站】你的提问水平,就是你的薪资水平
【职场充电站】你的提问水平,就是你的薪资水平来源:张良计
最近在家办公,感慨下属工作思路之混乱,于是翻出以前写的旧文发给他,也分享给各位读者,常看常新。
我做过一段时间咨询行业。虽然时间不长,但我往后这么多年的思维习惯,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今天的这个感悟,就和这段咨询公司的工作经历有关。
咨询工作的本质,是为客户解决特定的问题。
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商业经营,市场开拓,人力资源,投融资并购等等。当这些问题无法在内部得到解决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第三方的力量介入。而咨询顾问,就是帮客户解决问题的人。
关注我时间比较久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写一些逻辑分析,结构化思维的文章,但这些其实只是咨询行业的基本功。这份工作教会我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逻辑思维,而是一个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却十分重要的技能:
找问题。
一个正确的问题,胜过十个答案。
这话是带我的第一个老板说的,我一直记到现在。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不是“好问题”,而是“正确的问题”。
它们的区别在于,“好”和“不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判。一个问题在某些人看来是出乎意料并能启发思考的,他可能就会觉得“好”;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个问题早就被讨论过多次,能挖掘的价值已经见底,他可能就会觉得“不好”。
然而“正确的问题”就不一样。它看上去也许平平无奇,没有新意,也不怎么激动人心。但它逻辑简单,直击本质,我们经常说“就是这个问题,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这就足矣。
举个例子,营销咨询里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产品销量不好怎么办?”。
我认识一位工作多年的咨询业前辈。她在这个行业做了15年,是我见过少有的敢对客户说真话的人。面对这类咨询,她的总结通常都是:
“95%的产品销量不好,都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只有极少的5%才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然而,大多数咨询顾问,甚至是客户都不会直面这个问题。因为它太简单,太朴实,它不够“好”。
尤其是有些咨询顾问们,他们拿着不菲的佣金,做了一大堆调研,如果最后告诉客户这个答案,是要被炒鱿鱼的。
但事实呢?就是产品质量不好。
一辆汽车,买回来一年要返修两三次。即使你做再多的广告,找再多的明星,建再多的渠道,想再多的“颠覆式创新”,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一杯奶茶,用的茶叶就是不好,口感就是和袋装冲泡的一样,即使你提再高的溢价,门店弄得再漂亮,杯子设计得再好看,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同理,一个演员演技烂,即使你上再多的热搜,雇再多的水军,参加再多的综艺节目,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汽车是用来开的,奶茶是用来喝的,演员就该好好演戏,什么角色就是什么定位,不要舍本逐末。这些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有益,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失败的。
大家不妨看看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正确的问题,来自你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理解。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装点,也不需要逼格满满的描述。相反,它简单,清晰,甚至朴实无华。
这世上没那么多玄学,很多道理就摆在那里,只是你不愿面对。
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首先要学会去找正确的问题,而不是好问题。去看它是否完美对应和解释了眼前的现状,而不是考虑它说出来够不够惊艳。
这是我上的第一课。
我上的第二课,是如何判断“正确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做分析,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许多个问题。这时就要抽丝剥茧,找到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梳理问题之间的联系,甄别不同问题间的因果,这才是最考验思考能力的地方。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通常会遇到两类“关键问题”,下面分别来讲。
第一种“关键问题”:高维问题
什么意思呢?我先举个例子,大家往下看就明白了。
现在,假设你要开一家奶茶店,你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也许很多人会说,奶茶要好喝,要有自己的爆款,要有规模品牌效应,店铺要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没错,但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什么呢?我说一个,消费者的效益成本比。
即,消费者喝完奶茶后获得的身心愉悦感,与他购买一杯奶茶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甚至体力成本,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对比。 这个数值越高,生意越好;反之,则越差。
奶茶好喝重不重要?重要。但如果奶茶店开在一个人迹稀少的地方,这份“好喝”的奶茶能否厉害到让顾客不惜走半个小时过来购买?
人流重不重要?重要。但你的奶茶喝起来跟袋装冲出来的一个味道,即使你开在黄金地段,生意一样也会被其他奶茶店抢走。
规模化经营重不重要?重要。但你连一家店的服务都做不好,顾客抱怨连天,你去开100家店只能把你的麻烦放大100倍。
想要做一家受人欢迎的奶茶店,要么你去提升顾客使用产品的愉悦度(不仅仅只是喝奶茶,而是整个购买和体验的过程),即公式的上半部分;
又或者,你可以想办法降低顾客付出的成本,即公式的下半部分(如下图):
找到这个关键,接下来就可以列出行动计划,安排资源,一切顺水推舟。
但这还只是店铺的对外经营。对内的管理,又会有一大堆问题。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作展开。
其实岂止是开奶茶店,卖任何产品不都是这个道理吗?
在这个例子中,效益成本比就是一个高维问题。它是对影响奶茶店成功的低维问题(人流,口感,服务等)的高度概括总结。
当我们将不同的低维问题进行梳理和简化,再用一种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时,这就形成了一个高维问题(如下图):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复杂问题的分析中。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关键问题,是因为只看到了一部分关键,而非全貌。
有个成语很好地形容这个现象:盲人摸象。
在片面的现象上纠结不清,一条路走到底,那是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因为你的问题一开始就搞错了。
不想做“盲人”,就要学会看全貌。看完了全貌,接着去做总结。总结出来的东西,不用唬人,也大可不必“牛逼”,只要能完整对应和解释所有的现状就好。
如何去训练这个能力?很简单,多去看一些商业案例的分析文章,甚至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博弈,这都是很好的思维训练素材。
第二种“关键问题”:导火线问题
导火线,顾名思义,就是点燃一切的源头,它是所有原因的原因。
导火线问题和高维问题的区别在于,高维问题是对现有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是一种囊括与被囊括的关系;导火线问题不需要做总结,而是已经摆在那里,你要用火眼金睛把它揪出来。
如果用逻辑思维中的两种基本框架来类比,高维问题类似于归纳思维;导火线问题类似于演绎思维(如下图)。
下面我同样举个例子来说明。
我经常收到一类年轻读者的困惑,就是为什么一份工作坚持不下来,自己也总是不受重视。
很多人一份工作做了几个月就跳槽,再找下一份依然不满意,于是接着跳。纵观他短暂的职业生涯,没有一家公司呆过超过一年,也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什么事情都只知道三四成,专业就更谈不上。最后,他迷茫了。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我们用“导火线问题“的思路去探究,就很容易发现症结所在。
表面上看似乎有许多问题。用他们的原话说,“感觉老板不器重”,“就像个打杂的”,“接触不到核心工作”,“没有成长空间”......
但这都不是关键。因为任何一个年轻人,在刚毕业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的对待。这是普遍共性,大家都这样,不只有你面临这些。
这时我们可以往后推理,为什么老板不器重?为什么接触不到核心工作?为什么没有成长空间?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你觉得是什么?
这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如果器重一个人,愿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他身上什么特质才会让你做出这个决定?
我的答案是,潜力。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一定想得到这个答案。
因为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潜力,所以老板不重视你;
因为老板不重视你,所以交给你的工作都很普通;
因为交给你的工作都很普通,所以让你觉得没有成长空间;
因为觉得没有成长空间,所以你马上跳槽到下一家公司;
因为你没有意识到关键问题所在,所以你在下一家公司继续上一个轮回。
我们按照正向的逻辑捋一下,就不难发现,“没有展示潜力”这个导火线问题是如何引发一系列连环问题的(如下图):
此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呼之欲出,那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想办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行动力,这些都叫潜力。
如何去做,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篇幅有限,今天不作展开。
当然,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思维方法,所以简化了许多外在条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原因,比如展示了潜力但对方装作看不见,这时的导火线问题就变成“老板眼瞎”,你的解决思路也要随之改变。
这就是导火线问题的推导方法:打破沙锅,层层追问,最终抓住所有问题的源头。
以上就是两类关键问题的特征。我强烈建议大家,在开始任何一段分析的时候,先多花点时间去寻找正确的关键问题,这比你去找答案还要重要。
就像开车一样,找问题是“方向”,找答案是“抵达”。先有方向,才能抵达;没有方向,那是乱开,得回驾校重新学。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找对了关键问题?最后Boy 分享三个“灵魂拷问”,帮助大家做检查:
1. 它囊括了所有的已知问题吗?
2. 它是导致所有问题的源头吗?
3.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是否都能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感谢各位的时间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精选阅读】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精选阅读】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作者 | 栩然说 来源 | 栩然说(ID:xuranshuo)
01 无论身处哪种环境 毛泽东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
1918年,北京。
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
面对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去北漂。
虽然,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但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
为了省钱,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冬天冻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
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8元,然后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教授们。
他在这些人面前很低微,倒不是因为工资低。
主要因为民国“大师们”往往调子很高,对于这个看起来就像是穷山沟里跑出来的“穷学生”,是很难低下身子主动搭理的。
比如,胡适就曾经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泽东的提问。
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在文章里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说句实在话,今天的我们,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MD,今天冻成G了。
02 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这与他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有关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留在北京的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恹恹、脚步匆匆,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文章,小马在过河前各种担忧害怕不知所措,问这个问那个,其实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但当我去查阅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各种经历和文章时才发现,他从来不怕焦虑。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你去读他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一念毛主席的诗词文章。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乐观主义。但是,无论再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都曾经有过怀疑、彷徨甚至是悲观失望、脱逃背叛。“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只一个人问出来过。
但只有毛泽东作了正面且正确的回答。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限制,并最终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
在危险环境中表示绝望的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人,只是懦夫与机会主义者。
——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只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太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努力学习和实践这样的思维方法,去努力改变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最终改变自己未来的境遇。
这里,我把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总结为三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03 第一点: 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去寻求解决之道
能看到问题并且认清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真正出现问题和困难时的慌乱。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困难,就是要跳出舒适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逼迫自己去面对原本不熟悉的情况。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毛选第3卷》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毛泽东在5月31日作大会结论报告时,却出乎意料说要“准备吃亏”。
他一口气讲了十七条问题——
比如要准备挨外国人的骂;爆发内战;外国干涉,帮助蒋介石打我们;外国不承认我们;形势不利于我们时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
毛泽东在七大上讲十七条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七大代表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深深影响了那一代领导干部。
七大代表、后来担任过煤炭工业部部长的高扬文在晚年这样回忆说:
“虽然以后这些问题并未全部出现,但有应付问题的准备,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在谈到为什么要设想这些困难时,曾解释说:
“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
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现实是客观的。
虽然理想一定要有,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叫做“现实”。
——《毛泽东文集第3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克服焦虑心态的第一条就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极心态,永远不要有恐惧问题的心态。
就是做好一切情况都可能发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不惧怕失败,才不会失败。
记住毛主席说的话: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04 第二点: 在对规律的把握中练就一套万能法则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问题,就像是一把锁。要想找到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是不可能的,但要成为一个能打开所有锁的“专家”却是可能的。
长期的训练后,一些高明的锁匠可能看到一把锁就知道怎么开了。
只不过锁匠所进行的训练是技艺训练。而毛泽东所进行的,则是一种刻意的思维训练。
其实,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也是有很多忧心之事的。只不过这种忧虑不是情绪上的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思考。
1917年,他和萧子升穷游湖南,写了很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忧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才能唤起四万万民众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之上,他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手段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比如归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定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逆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最经典的,还是他早在1917年时就精确分析和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说的“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精确吻合,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几岁啊,令人震惊。
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思维训练中,他发现了决定和推动万事万物变化运转的根本,这个东西就是:规律。
只要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解开世间万物之间各种矛盾、联系的奥秘。然而每件事情、每个东西,它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就像毛泽东说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物理学界耗费多年的大一统理论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规律可以贯穿万物,但从每件事里去发现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对将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感到没有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训练,无法建立起接触一项工作、短时间就能摸透规律的信心。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摸透规律,核心除了刚才说的思维训练外,还有一样独特的法宝。并在他的推动下,成为了我党的重要法宝。那就是,搞调查。
关于毛泽东搞调查的事情,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插空做了一个《东塘等处调查》,但即使只是这次非常小的调查,毛泽东都觉得启发很大。
他自己说到,在这次调查前,对于很多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
而关于什么是调查,很多人可能都误解了。以为调查就一定是走出去,到乡下,到郊区,去挨个访谈才是。
其实,查资料是调查,看档案是调查,找人了解情况是调查,问问题是调查,亲自去操作也是调查。只要你是在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去了解更多东西,这就是调查。
相反,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封闭起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以为脑子里随便想想就能够解决,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却拒绝思考改变。
这种可以解决大量问题的法则,哪是速成能来的。你越想速成,不就又陷入了焦虑的陷阱里去了吗?
调查就像10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会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质规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修炼和精进的过程。
情况是逐渐了解的,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5 第三点: 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不断精进
直面问题也好,思维方法训练、调查了解情况也罢,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
就像小马过河前,如何犹豫害怕,多少人给他出了多少主意,真正要克服这个困难,需要的还是自己下河试试水。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核心就是一个字:干。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世上有多少年轻人,一谈起梦想,创业,未来,口若悬河,唾沫横飞。谈到第二步,写成方案或者企划书,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干了。
第三步具体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再到第四步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点还能坚持下去的,估计剩不了10%了。
记得当年有老师说,不要看每年那么多人准备考研,复习阶段就会有一部分人放弃,到确认考场交钱的时候又有一部分人放弃,再到考试当天又会有一部分人放弃。
所以,你就算什么都不做,只要坚持到考试进考场,都能淘汰掉一大堆人。
也就是老话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很多人就算是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价超过预期,立马就不干了。
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害怕犯错,就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选择和努力的关系。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永远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其实关键点就在坚持上,如果只喜欢做选择,却从来做不到哪怕一段时间的坚持,那肯定是努力重要;但如果努力了很久,坚持到筋疲力尽还是没有改观,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该换个选择了。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还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中间的这个度,依靠的就是对规律的掌握,你越能快速掌握一件事、一个行业的规律,就越能判断出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里应该投入多少,你到底坚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有利的情况。
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最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了放弃。
06 写在最后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是所有焦虑的源泉。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作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
然后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路径的关键。剩下的就是坚定的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
这几点本质上是一体的。
毛泽东说过: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
从直面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思考。你如果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害怕焦虑。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变的冲动,是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是达成目标时的激动心情。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伟人在前面指路,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栩然,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THE END
袋鼠深度精选上月好文: ●1 张清华大学“蹦迪照”流出,让我细思极恐:留给普通人的机会不多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成长】登上你的山顶
【职场成长】登上你的山顶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方雁橙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40篇原创文章 今天,我们把许单单老师在直播中分享的干货,书中精彩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一件事,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会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果一件事你判断和别人不一样,先不要否定对方,先花一点时间去思考,也可能是这件事情在当时超出了你的认知。 讲个故事。 许单单老师说,他刚毕业就去了腾讯工作,业余时间张罗校友会,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北大校友。 有一次,在一个聚会上,有个已经是投资人的师兄问他,“你在腾讯上班。” 他回答:“是的,但我下周一就要离职了,我要去 ×× 咨询公司, 年薪 20 万元,是在腾讯的两倍。” 说完这句话,他说自己心里有点小骄傲,因为当时研究生年薪十多万。 但师兄并没有恭维,而是说,“互联网行业不是挺好的吗,你难道为了 20 万元跳槽?” 当时他已经准备了很久,面试和offer就花了很长时间,就差最后一步了,总不能因为陌生人的一句话就放弃吧。 但他还是记住了那位师兄的话,回去后认真思考,觉得师兄肯定不会故意误导他,可能只是两人思考问题的维度不一样。 而从视野和眼界来说,师兄的判断可能更有远见。 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决定,撕掉写好的辞职信。 然后开始疯狂工作,跨部门找同事聊公司的产品,聊战略规划,跟不同的人请教。 一年后,跳槽去了一家证劵公司,又过了几年,跳槽到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做投资分析师,这时候工资已经翻了很多倍。 许单单老师说,如果当时,他没有把那位陌生师兄的话放心上,或者因为不理解,就冒出“你凭什么指导我”的想法,后来可能也不会获得快速的成长。 目标明确地跟人请教,比如行业高手,同门师兄,甚至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只要多一点点勇气,主动敲开那扇门,机会可能就藏在那扇门后面。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帮助那些志向远大、 真诚善良的年轻人。 讲个故事。 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在他的自传里写过他当年找工作的故事。 大学毕业前,苏世民写了一封信,给一位比自己高很多届、素未谋面的校友,跟他请教职业规划问题。 当时他还是个不被理解,四处碰壁的毕业生,但这位校友已经是很厉害的人物了,还当过美国纽约州州长。 但苏世民还是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真诚地请教对方。 就是这封信促成了青年苏世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午餐问道,不管他在那顿午餐里收获了什么,他都已经主动敲开了一扇长见识的大门。 当他鼓足勇气敲开那扇门的时候,也意味着已经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许单单老师说,他毕业后进入了互联网,后来想转行做金融,但是金融门槛很高。 怎么办呢? 他就上网搜索各种论坛的帖子,有一天偶然看到一篇互联网分析报告,这份分析报告,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写的。 看到这个报告后,他激动不已,觉得这就是他将来要成为的样子。 他看到报告的最后一页有对方的邮箱,就满怀激动地写了封邮件发给他。没想到,对方不仅回复了,还列了几个行业问题,问他怎么看。 他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认真查阅资料,梳理思路,然后写邮件回复。 没想到这件事,又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生涯。 后来对方升职了,问许单单老师对以前的岗位是否感兴趣。于是,他就这样得到了一家证劵公司的内推机会。 最后的话 感觉困惑的时候,保持阅读,保持独立思考,从书里找答案,到更远的地方感受认知碰撞,一步步摸清社会规律和常识。 但规律和方法绝不是捷径。把规律、方法和自身的天分结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朴实的现实问题,才能在时代的夹缝中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指数级增长之路,才能登上属于你自己的山顶。 祝福。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这8条职场建议,你越早知道越好【职场精选】这8条职场建议,你越早知道越好
来源:张丽俊公众号
又到毕业季,马上将会有很多毕业生踏入职场,进入真实世界的大海,有期待,也会有迷茫。
也会有人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每每看见这些年轻人,总是让我想起自己走过的那些路。
一个人想要从职场小白成长为一个职场精英需要7-12年时间,如果尽早知道一些真相,会少走很多弯路。今天,我把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总结出的8条感悟分享给你。
找到自己的兴趣
初入职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你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你才会不计回报的长期投入。
有人问张一鸣: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长很快?
张一鸣说:
因为兴趣,你就会投入,投入得越多,你的能力也会提高,这件事会成为你擅长的事。松浦弥太郎在《超越期待》中写道: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成功,都是基于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靠谱是一个人了不起的才华,试着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尽量做到凡事有交代,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有交代,做不了的事,要积极向上反馈。如果在你需要向上反馈时,也能给一些参考方案就更好了。比如说,你让领导做一个决策,选项有A和B,你能告诉他选A和选B都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就可以帮助领导做决策。
具备这样的闭环能力,你会赢得大家的信任。
信任就像是银行里的账户,想要取款,首先要存钱,你之前做的那些事,那些靠谱的行为,都是在存款。你存的款越来越多,你可以支出的金额也就越大。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今天这个共识稀薄的时代,人们意见总是相左,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说话,这时候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否则就容易被带偏。
怎样才算独立思考?
不盲从、不盲信,对现象、观点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尝试得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践去验证,长期的实践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可以练习一下系统化思维,系统化思维有三个维度:
深度思考,找到背后的本质原因,并把它体系化,可以试着连续追问。丰田常用的“5个为什么法”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剖析问题。
全局思考,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要在一楼看风景,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观察。
动态思考,随环境和边界条件变化,不断优化和修正。今天你想做成一件事,用老方法未必可行,因为条件改变了,要根据现在的情况而进行深入思考。
你的薪水不是由老板决定 而是由公司的竞争对手决定
我想告诉你,你的工资不是由HR决定,也不是由你的老板决定。
你的工资确实是老板给你发的,但你的工资是由公司的竞争对手决定的。
原因也很简单,你虽然在这家公司工作,但是也有机会另谋高就,如果别人出的工资高,你很可能就离开了这家公司,而这家公司为了留下你,一定会根据同行出的钱,来给你定价钱。
所以你的工资,是由你公司的竞争对手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市场决定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即便是把工作做得再好,老板也看不见,还是不会给我涨薪。
前面也说了,如果你的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这家公司和市场对你的价值认识存在不对称的情况,那么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精进,是一个人能力上升的最佳途径
初入职场,不要抱怨没有机会,实际上很多时候没有机会,是你并没有展现出能力,所以难以被伯乐发现。
年轻人应该主动一点,想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你不断精进,每天都会比前一天进步,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慢慢地,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你也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也将会越来越有价值。
千万不要看不起那些藏在角落里的不起眼的小事。
1906年,吉尔布雷思发现,数千年来,砖瓦匠砌砖的工具和技巧没有什么改变,仔细研究了砌砖的过程后,他能够在不增加砖瓦匠负担的情况下,将砌砖效率提高一倍。
原因也很简单,他设计了一款手脚架,将砖和灰浆的托板提高到了及胸的高度,每位砖瓦匠每天可以省去数百个俯身取东西的动作。
你看,微小的行动,如果选对地方,会带来可观的、持续的改善。机会,大概率都藏在小事里。
没人在意你的苦劳,请拿出你的功劳
在职场中,比较忌讳说自己很辛苦。
如果一个人说,我没有功劳,但我有苦劳,能信吗?
苦劳就是无效的劳动,无效劳动也是一种浪费,苦劳不产生绩效,只有功劳才产生绩效。
请记住,职场也很残酷,辛苦从来都不是议价能力,你贡献的价值才是议价能力。
所以要有策略和方法,让自己的时间更有价值,千万不要无效加班。无效加班,是对青春的亵渎和浪费。
你不是在为老板打工 而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工
在一家公司中,我们可能会遇见一些不好的人,有可能你的领导人品不行,或者他很不公平,你觉得他不喜欢你,你受了委屈,就想跳槽。
但我认为,一定要将老板和公司分开来看,如果你就因为你觉得他不喜欢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一个人工作都不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工作是借假修真,修炼的是我们本身。
我也曾遇见过不好的领导,也有过想辞职的冲动。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不是为我的领导工作的,我是为了自己上班的,我要在这家公司学到东西,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最后我“熬”下来了,我的领导离开了。如果你待的是一家好公司,那么会有反馈渠道,而且领导上面也有老板,他恶行累累,他的老板也会看不下去。
每一个人在职场中变得成熟,一定会经历一些“渣”的领导,这时候别立刻想着辞职,辞职是成全了渣领导。要当成是修炼的机会,连这样的老板都经历过,还有什么搞不定的人?
别纠结,干就对了
最后,我想说:当你做好思想准备,而且有了修炼的心态,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准备用奋斗来迎接新的生活。那么就别纠结,也不要惶恐,投入进去吧,干就对了。
祝你,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技巧】百度这份上不了台面的PPT!试着改了3个配色后,高级多了...
【PPT技巧】百度这份上不了台面的PPT!试着改了3个配色后,高级多了...
文:宋雪贤 来源:旁门左道PPT
这次实战改稿,咱们帮百度来修改一份 PPT,先来看下原稿的全貌: 图片网站:www.freepik.com 02 目录页
|
【Excel技巧】快记笔记!VLOOKUP公式中的IF{1,0}原理是这样的!
【Excel技巧】快记笔记!VLOOKUP公式中的IF{1,0}原理是这样的!
本文作者:拉登 Dony 本文来源:拉小登(ID:ladengchupin) 本文编辑:竺兰
我是拉小登,一个爱梳头的 Excel 老师。
有同学问,VLOOKUP 反向查找姓名,怎么用数组公式解决? 原理是什么?
不用谢!
夸我,好吗? 1 个字顶 1 块钱!
反向查找
来看下面这个表格,现在要根据【姓名】查找【员工工号】。
大家都能想到用 VLOOKUP 函数,但是 VLOOKUP 只能从左往右查找,也就是,只能查找【姓名】右边的数据。 【员工工号】在左边就查不了了。
想要查找也行, 把【员工工号】挪到【姓名】列右边去 ,然后正常写 VLOOKUP 函数就可以了。
对应的公式如下: =VLOOKUP(G2,$A$1:$C$30,2,0)
▋ 方法 2
把【员工工号】挪到【姓名】的右边,这是必须的一步,否则 VLOOKUP 没法计算。
如果不在表格里挪,那就用函数公式挪,所以就有了 IF{1,0} 的公式。
举个例子,下面的表格中,要把 A 和 B 列数据交换顺序,就可以用 IF{1,0}公式。
公式如下: =IF({1,0},$B$2:$B$7,$A$2:$A$7)
IF{1,0}是一个数组公式,本质上和下面的 IF 函数是一样的。
如果是 1 就引用 B 列【姓名】,如果是 0,就引用 A 列【员工工号】。
把两个公式合并成一个公式,参数 1 页变成了一个数组区域的引用$D$1:$E$1。
把返回值也改成数组区域引用,即: $B$2:$B$7 和$A$2:$A$7,就可以一个公式反馈两列数据。
最后把 D1:E1 的数值带进去,即{1,0},就得到了最终的公式。
公式如下:
VLOOKUP 函数中的 IF{1,0}也是一样的道理,用来交换两列的顺序。
明白了吗? 不要谢,请【点赞】。 INDEX 函数解决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我不推荐用数组公式,不好理解。
更为常见的方法,是使用 INDEX 和 MATCH 函数来实现。
▋ MATCH 函数
首先用 MATCH 函数查找姓名所在的位置。
公式如下:
▋ INDEX 函数
然后用 INDEX 根据姓名的位置,在【员工工号】列,查找对应位置的工号并返回。
公式如下:
▋ 合并公式
最后把 INDEX 和 MATCH 函数组合到一起,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公式更好理解。
公式如下:
写在最后
函数公式,其实就是把我们在表格里的操作,翻译成两个公式的操作。
这个和写代码是一样的,自己手动做的事情嫌麻烦,那就用代码来做。
无论是代码还是人工手动,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只不过代码做起来效率更高而已。
考考你:
我用 IF{1,0}写了一个公式,猜一猜公式计算的结果,应该是哪一个?
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是哪个?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帮忙「点赞」。
|
【价值观】田涛:华为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拼?【价值观】田涛:华为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拼?审校 | 余心丰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充满奋斗精神的人才。
在华为,有这样一批充满奋斗精神的年轻人群体,他们拥有高度统一的价值理念和朴实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取得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成绩。
此文是华为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顾问田涛老师先前在贵州大学做的一场讲座分享,讲述了华为年轻员工的奋斗故事。 作 者:田涛 著名管理学家、华为高级顾问 来 源:华营管理私塾(ID:qqshenwang)
小人物创造大历史, 成就来自群体奋斗
《枪林弹雨中成长》讲的是华为人远征世界170多个国家的故事,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华为泛90后员工的故事。什么叫做泛90后?学界有一个不太准确的定义,就是85年之后出生的人。
80后、90后经常说这两句话——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世界我做主。但是做主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自我承担和社会承担,为自己为他人承担责任,是成年人最核心的标准。
当然,跨出校园,同时仍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充满迷茫与哀愁、征服与反叛、焦虑与躁动,当然还有愤世嫉俗、还有意气风发,但这一切,都是在渴求一个宣泄的出口,让瀑布般咆哮奔腾的激情尽情地去激扬。
而事实上,你需要的是一个平台。平台非常重要,我今天介绍的是这样一个平台,叫做华为。
华为创立于1987年,创始人任正非是贵州镇宁县一个小学校长的孩子。30年前华为创业的时候只有3个人,21000块人民币起家。
30年之后,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形成了它的世界级的商业版图,它是世界500强,2017年排名129位,销售额是5200亿人民币。华为有来自165个国家的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18万知识劳动者,其中有5万多位泛90后员工。
那么华为的这种成功,背后是什么样的一种现象呢?
小人物创造大历史。来自贵州山沟里的小人物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走出了贵州的大山,到了另一片大山,开阔了眼界。
但是这个眼界不足以让任正非形成今天世界级的成就,当年任正非的梦想是什么呢?每天有馒头吃。伟大不是一开始就伟大的,伟大是在实践中行动上日益培育的。
任正非从国营企业离开以后,无路可走,创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此之后,一个贵州山沟里走出来的小人物聚集了一大批的小人物,今天有18万的小人物,小人物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全球通讯行业的大历史。
华为泛90后的故事: 奋斗背后是希望和快乐
今天我的重点不是讲任正非,不是讲华为的历史,我想讲一讲华为青春的一角。我之前在非洲、在中东访谈过很多华为员工,我听他们讲自我奋斗的故事,枪林弹雨中的故事,讲在极端艰难环境下的故事的时候,常常在震撼之余泪流满面,但讲述中他们眼睛中所呈现出的那种单纯、那种热情、那种激情也同时让我激动。
此前我在全国政协讲座的时候也讲到一点,我在中国久违那样的眼光。一群独生子女,有70后、80后、85后、90后,每个人的眼神都是阳光的、向上的、灿烂的、充满热情的。所以苦难的背后,奋斗的背后,是希望、是光明、是快乐。
我在南非访谈了30多个华为的中基层的主管和员工,我问他们,“你们在非洲的最深的共同体会是什么?”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是疟疾:“我们大多数得过疟疾,有人一个月得过4次”。所以,屠奶奶是在非洲的华为人最敬仰的一位老太太,她发明了青蒿素。
非洲的马拉维湖,很美丽,但一到潮湿的天气,湖面上就会呈现出巨大的龙卷风,那是由几十亿只蚊子所构成的龙卷风。有一位员工很夸张地对我说:“每次我回到宿舍,门一打开,我就感觉到有压力,蚊子扑过来的压力。”
甘颖昆,90后,22岁加盟到华为,在华为实习了5个月,主动要求去非洲,到非洲第一站是喀麦隆。
这个被称作阿甘的年轻人,3个月后被调到中非共和国办事处做代表。中非正处于战乱之中,公司在首都的中心租了一栋最安全的办公场所,吃住在一起。即使如此,有一天子弹仍然从窗户打了进来,玻璃都碎了。晚上睡觉时不能睡到床上,要把床垫放在地上,防止流弹飞进来。
各位,甘颖昆当年只有22岁!
我们再讲一个浪漫的故事,Linda,一个准80后。她高中时候最迷恋的是三毛,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大沙漠,还有一个很帅的大胡子男人荷西。
因此Linda考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了学法语,目的就是和三毛一样到非洲做一次激情洋溢的流浪。毕业之后加入华为公司,有人出钱要她到非洲去流浪,正中下怀。
她学法语,有同事得疟疾,她陪同事去医院,做翻译。当地的医院医疗器械差,针管特别粗,还有一个就是护士水平不高。在枪林弹雨中坚持的男子汉,打针的时候经常鬼哭狼嚎。没想到有一天她也得了疟疾,到医院去打针。
两天之后,她不想打了,但同事们坚持让她打。有一位同事说:“我会打,我来给你打。”她就半信半疑的让同事来给她打,结果还真不疼。大家表扬这位同事,这哥们儿说:“那是。以前在老家,我们家的猪仔都是我给打疫苗的……”
Linda在非洲待了整整8年,走了35个国家。有一天她在香港的机场,看到外面灿烂的晚霞,她对那个机场太熟悉了,一下子忍不住内心的兴奋,就把个人签名改为走遍世界无人去过的角落。
面包与诗,鲜花与使命
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那些年轻的华为人,那些年轻的男孩和女孩们,去接受如此的风雨、如此的挑战、如此的不容易?我想,无非——面包与诗,鲜花与使命。
李安是我最欣赏的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在演绎着人性的挣扎与抗争,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卧虎藏龙,这头卧虎是我们的欲望,也是我们的恐惧。”
在华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这些战乱、蛮荒落后的市场奋斗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从学校一毕业在公司培训了3个月,就要求到非洲来?
有个小伙子说我给你讲内心话,我起初的想法很简单,非洲的待遇高,3年赚够100万与华为拜拜,去美国留学。你看,这是最真实的、人性最基础的欲望,改变自己的经济命运,正如我们前面讲的5个里程碑的第3个,经济上的独立自主。
我说你现在是第5年为什么还没走?他说第二年我被提拔了。成长的欲望,或者说权力的欲望已经覆盖了物质的追求。什么叫做大学,大学首先是激发雄心的所在,一个缔造人的雄心、缔造人追求野心和梦想的地方。
几天前,我在华为的杭州研究所,和一个1987年的年轻人叫徐聪,有过一次访谈。这个小伙子,浙江大学毕业的。富家子弟,每天上下班开着路虎,早上8点左右到办公室,晚上10点离开。
这个小伙子管了大概几十个人,都是90后。而这些90后呢,多数人都买了房子,有些人还有车。这些90后孩子如此的奋斗,与华为的80后、70后、60后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奋斗、一样的努力!为什么呢?我问徐聪,他的回答很朴实:责任,一种责任感。
华为一个小国的业务代表,当年27岁。他给我讲:“田老师,我经常在非洲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看到一个景象,让我的内心很澎湃很激动。那些常年都吃不饱饭的非洲同胞,他们在马路上拿着手机在打电话。
我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自豪感,这个国家的通信网络是我和我的十几个弟兄牵头建设的,这是我们中国人建设的。”责任感和一种强大的使命感,驱使这些年轻人坚守在蛮荒的、贫穷的、战乱的市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是我们战国时期的伟大哲学家荀子在《劝学》中的一句名言。
一代又一代的华为人,40后的任正非到90后的这些员工,他们的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当然也有性别不同,18万千姿百态的华为人,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够英勇地去奋斗,努力地去创造?在静悄悄的无声战场——研发实验室,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在蚊子肆虐随时可能患疟疾的地方......
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一种价值观的力量,都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的力量。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还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
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要形成“英雄遍地下夕烟”这样一种氛围,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为英雄,成为勇敢的奉献者,这个组织的价值评价的标准,一定得是简单的、一元的、清晰的,这个简单一元清晰的价值观是什么呢?谁为了组织的目标,谁为了客户、为组织做出直接的、间接的、重大的、微小的贡献,他们就理应得到跟他的贡献相称的CF、相称的JS。
当然,这个组织还必须不断地倡导理想主义精神,这个理想主义精神说到底,就是行业的使命感、国家使命感和人类使命感。
我对华为的观感是,30年来,一边吹牛一边战斗,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宏大的愿景,但是每一个阶段都预期实现且超过了它的愿景。今天的华为可不但是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了,而是在通讯领域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导者。
任正非给一位年轻人在一页纸上写的寄语是:视野,意志,品格。一个年轻人,当他选择了拥抱时代,拥抱社会的时候,如果他拥有这样3个良好的个人禀赋,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他的所谓哀愁、所谓迷茫,所谓困惑也同样会有,但总的人生基调则更多的是阳光与奋进。
所谓视野就是要心怀天下、心怀世界。在座的年轻人都正在上大学,你们有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雄心,征服世界的野心。这种强大的信念从何获得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时我开玩笑说,现在的任正非心理年龄,大概和90后差不多,甚至比90后还90后,什么《奋斗》、《欢乐颂》这样的电视剧,他全都看过。
学习,学习,学习!读书甚多,什么样的书都读,就是不读管理的书,没读过管理的书。
任正非读书很快,有次我和他坐飞机,他看400页的书,坐5、6个小时那本书就看完了。但有一个坏习惯,看一页撕一页,看一页撕一页,我看着就有一点心疼,但是你会发现,要点他全都记住了。
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可以说走遍了世界的山山水水。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最落后的国家,他都去过。
第二是意志,严格意义上,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与否,决定了他大半的命运。自我战胜,自我挑战,让你们的神经要变得粗糙起来,过于纤细的神经,会让你一生长期处于一种表面安逸但内心焦虑的状态。构建自己强大的意志力,遭遇生命中一个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应该是迎难而上,而不是回避。
品格在我们的人生中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任正非如何能把全球18万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驱动起来,30年造就了如此气势磅礴的一页信息技术的历史,相当重要的一点是,任正非的个人品格在塑造华为的组织品格上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华为一位高管说,我对任总最高的评价就4个字,言行一致。这就是品格。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个企图实现梦想、达成自我雄心的人,一定得是一个奉献者、言行一致者。
让我们趁青春年华,去努力奋斗
青年朋友们,趁青春年华,去奋斗吧!
但奋斗总得有个目的,无头苍蝇般的奋斗,是没有意义的,奋斗要创造价值。
中国的未来在青年,中国的未来在90后、在00后、在你们在座的各位。我从不相信所谓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那一代是垮掉的一代。
我是1957年的,在我们那个年代的时候,上一代就说我们是无望的一代。后来又有人说60后、70后是垮掉的一代。有一本曾经流行一时的书,讲美国的60后是颓废的一代。但正是颓废的一代,后来把飞船送上了太空。
每一代的年轻人,表面上与上一代有许多不同,但在人性的本质上,其实并无不同,这个共同点就是,任何生命的个体、群体都是有欲望的,对财富、权力和成就感的欲望,这既是改变个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创造的冲动、成长的冲动,也是联结一代代人类精神的本能的力量。
企业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且最缺的就是奋斗者姿态的年轻人。
“华为的成功,很大意义上是人力资源的成功。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企业真正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任正非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商业评论】科沃斯CEO钱程:坚守商业本质,增长就会悄然而至【商业评论】科沃斯CEO钱程:坚守商业本质,增长就会悄然而至
最近几年来,全球商业环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来自内外部的挑战让企业经营者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市场信心在此时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它能够自企业领导者传导到所有一线员工,在企业内部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帮助企业在抵御危机的同时也不错过市场机遇。
当然,这种信心并不是无理由的盲目自信,而是身处不确定的环境中,依然有足够的底气去直面现实的挑战。正如科沃斯集团副董事长、科沃斯机器人CEO钱程近日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表示,坚守商业本质,扎实地做好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那么增长就会悄然而至。
科沃斯机器人CEO 钱程
这是钱程第二次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隔半年,伴随着商业环境愈加复杂化,钱程也展现出了自己更加成熟的领导心态:作为公司领导者,他带领科沃斯更加坚持自己的”农耕式“风格,耐心播种,让时间结出果来;作为青年企业家,他有了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让机器人 服务每个人”,为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创造价值;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CEO,他对创新的热情更加浓厚,在通过技术自研打造极致产品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业绩就是最直观的证明。这种心态让科沃斯在过去一年里收获颇丰,2021年财报显示,科沃斯在业绩层面保持着高速增长,全年营收达到130.86亿,同比增长80.9%;综合毛利率达到51.41%,净利达到20.1亿,同比增长213.51%。在大宗商品通胀、制造业成本承压的背景下,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实属不易。
那么,对科沃斯来说,保持信心的底气究竟是什么?
双品牌经营构筑长期增长曲线
每个品牌有它自己独特的人格、独特的定位和独特的能力,去服务于整体的战略发展。 ——钱程
自2019年起,为了建立第二增长点,代工起家的科沃斯策略性退出了服务机器人ODM业务,并在“科沃斯”品牌之外创立了新的“添可”品牌,形成双轮驱动的局面。如今来看,这一战略性举措成效显著。
自有双品牌业务收入占比明显提升,这是科沃斯最新年报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2021年,科沃斯品牌的销售收入达67.10 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收入的51.28%;添可品牌实现销售收入51.37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收入的39.25%。这也就意味着两大自有品牌业务合计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重已经达到了九成以上。
“双品牌的经营增强了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我们可以抓住更多的机会点。”在钱程看来,双赛道的协同发展,让科沃斯有了更多应对市场变局的底气。
当前,科沃斯品牌保持着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的龙头地位,而添可品牌也已占据国内线上洗地机市场69.7%的份额,持续位居电商平台洗地机品类榜首,并且构建起涵盖智能家居清洁、智能烹饪料理、智能个人护理、智能健康生活四大品类的智能物联生态体系,成为科沃斯集团第二大增长引擎。
在海外市场,双品牌同样表现出色。自科沃斯在CEO钱程的带领下开展全球化布局以来,至今已经建立起了以欧洲、亚太、美国、日本为核心、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全球经营网络,并搭建起了完善的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年报显示,2021年科沃斯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0.26%,添可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0.65%,占各自收入比重分别达到30.91%和31.66%。
这也打破了不少人最初对科沃斯双品牌策略的质疑。通常来说,多品牌策略会对企业管理构成一定的挑战。原因在于,虽然有着差异化定位的多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占领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对多品类产品的需求,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实际上如果管理不当,也有可能造成品牌间的内部竞争,反而会对企业发展形成掣肘。
不过,钱程并不这么看。“我们会将这些看成公司性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从品牌定位的层面去看。”他的观点是,如果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出发,这种双品牌策略就不仅仅是一种品牌行为,所谓内部竞争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科沃斯品牌一直以来聚焦的战略方向是一个做机器人的公司,持续追求在机器人领域进行拓展,而添可品牌追求的则是中国家电的智能化升级。每个品牌有它自己独特的人格、独特的定位和独特的能力,去服务于整体的战略发展。”钱程表示。
“真正的品牌其实具有一种内生的原动力,只有基于这种原动力,我们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在钱程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原动力让科沃斯和添可两大品牌在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消费升级中深刻把握住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海内外都实现业绩上的爆发式增长。
技术沉淀打造极致产品
走向高端化,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企业经营的必然结果。 ——钱程
在双品牌经营背后,如何将产品做到极致,击中消费者的痛点,真正契合人们高质量生活需求,这考验的是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因为机器人产品的核心依赖于芯片、传感器、视觉感知、语音交互等前沿技术,如果在这些领域没有一定的布局和沉淀,毫无疑问就难以做出真正好用的产品。
这也是科沃斯更大的底气所在。经过近20年的深厚积累,科沃斯在机器人建图导航、机器人避障等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核心技术上坚持自研,让科沃斯成了业内自研率最高的公司。
同时,基于研发能力和制造实力的优势,科沃斯已经发展出成熟的电机、电池、核心配件等自主产业链,能真正做到研发即制造,迅速把一个科技产品从概念到量产,然后推广到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有别于其他品牌需要依托代工厂等合作方才能实现产品落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1年,科沃斯推出全新品牌“氪见”,聚焦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并提供软硬件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由此跻身到产业链上游。
这种打造垂直一体化自主供应链的举措无疑是明智的,也是科沃斯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所做出的选择。毕竟,当行业新进入者增多或供应链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自主供应链不仅能够确保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还能形成领先于同行的软硬件一体的竞争优势,从而摆脱低价竞争。“我们希望通过提升制造效率,提升产业协同能力,来增强我们的产品定义能力、技术实现能力等,未来创造出更多好产品,在行业内保持持续优秀。”钱程表示。
也正因此如此,当最新年报显示,科沃斯自有品牌业务实现“量价齐升”时,钱程并不觉得吃惊。2021年,科沃斯、添可品牌产品出货量分别为340.4万台、267.1万台,较上年增长10.81%、242.45%。与此同时,科沃斯品牌出货均价达1963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43.67%,添可品牌出货均价达1923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9.13%。
外界有一种声音认为,这种表现源于科沃斯制定的高端化战略。但在钱程看来,这种逐步迈向高端化的表现,与其说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企业追求极致产品力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去追求所谓的高端化,更在意的是能否打造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产品要用好的技术,要具备更全面的能力,要满足大家对真正解放双手的机器人的期待。当我们做到了这些,有什么样的价格其实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钱程表示。
就拿科沃斯在2021年推出的地宝X1产品来说,首创了全能基站,集自动集尘、自动回洗拖布和自动补水等功能为一体,同时在行业内率先导入高算力人工智能芯片和语音交互控制,引领扫地机器人行业进入了真正的AI化发展阶段。同时,自上市以来已累计销售超2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人民币;2021年双十一期间的全渠道成交额、成交量均位列行业首位。
因此,在钱程看来,量价齐升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意味着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更加感兴趣,有了更高的接受度,认可科沃斯推出的产品就是同品类中最好的,同时也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持续的成长和提升。这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坚定信心服务每个人
品牌使命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也能够激发员工对企业更强的认同感。 ——钱程
在技术实力上遥遥领先于行业,让很多人好奇科沃斯独到的研发策略到底是什么?2021年,钱程在首次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提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产业有比较长远的思考,习惯用比较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将解决当下的问题与打造服务全球家庭的机器人公司的愿景结合在一起。我们专研技术,不仅是在解决当下产品体验的问题,也是在为我们积累未来机器人所需要的技术底蕴。”钱程表示。
近期,科沃斯将品牌使命进一步升级为,“让机器人 服务每个人”,这是科沃斯历久弥坚的初心,也是其全新的使命所在。全新的品牌定义更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在展示科沃斯科技实力的同时也注重诠释企业文化,建立与消费者的品牌联系,试图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过去大家可能认为扫地机器人只是一个家电产品,但我们希望它跟人之间更具交互性,在地域性、文化性等方面能够更加全面、个性化地服务好每一个人。”钱程表示,科沃斯希望重新解构“机器人的能力”,以用户需求为研发导向,去实现品牌全新愿景:打造生活、生产、生态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为每个个体带去智慧、便捷、人性化的崭新体验,从而创造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如此一来,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服务型机器人,科沃斯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而技术上的持续升级,已经让这一点逐渐成为可能。作为国内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企业,科沃斯的目标则是成为全球顶级的机器人公司,如今科沃斯已经将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不断融入智能语音、机器视觉、建图导航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新技术,可以做到相当程度的自主性、适应性、智能性。
当然,这种品牌使命升级背后的另一重考量是,让每一位员工都对企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面对挑战时,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科沃斯在未来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坚持的是什么?”钱程表示。
这种认同感,其实是保持市场信心更深层次的底气所在。当员工对企业有了认同感,也就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便能更加主动地成为企业变革创新的有力参与者和推动者。当危机发生时,这样的企业往往也更具韧性和竞争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更容易做到从容不迫。
麻震敏 | 采访 周强 |文 麻震敏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 周强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高级编辑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技巧】两块内容的“PPT对比页”,该如何排版?【PPT技巧】两块内容的“PPT对比页”,该如何排版?
来源:利兄日志
|
【Excel技巧】只会Vlookup函数out了!它是Excel中的万能查找函数,可惜90.9%的人没用过!
【Excel技巧】只会Vlookup函数out了!它是Excel中的万能查找函数,可惜90.9%的人没用过!
本文作者:十二 本文审核:小爽 本文编辑:小音、竺兰
单列条件查找
多列条件查找
关键字查找
任一条件查找
多条件查找
|
【组织的力量】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
【组织的力量】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
来源:张丽俊
千万不要成为一个“优秀”且“无用”的人。
什么是最速曲线?
什么是最速曲线?
伽利略其实是“最速曲线”问题的提出者。
他想,当一个球从同一个高度的斜坡滚下来,什么样的坡滚得最快呢?
在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并征求解答。
牛顿、莱布尼兹、洛必达等人都参与了问题的解答,次年有多位数学家得到正确答案。
如上图所示,红色的这条线是最快的,这就是最速曲线。
滑雪运动员在意的不是哪一条路线最短,而是哪一条线最快到达终点,最快的这一条线就是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也能给我们启示意义:选择最速曲线,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才更有价值。努力是支点,而选择才是那个杠杆。
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我认为,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很多年轻人出来上班,选择工作的参考标准,就是能赚多少钱。
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人,则是以成长为自己的目标,他们知道,只有成长才是最速曲线。当你成长了,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尤其是在非常年轻、不是非常缺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更多的是要思考:
是不是在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工作? 有没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老板? 有没有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共事?
这些才是宝贵的财富,字节跳动张一鸣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有人问张一鸣: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长很快? 张一鸣说:
“首先,我工作时,从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工作的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把成长作为最大的收入,这些在未来的作用,远远比当前的收入价值更大。
高瓴资本张磊说过一段很有启示意义的话:
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就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你不断成长, 疯狂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的知识能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你的视野会更宽广一些,在面临诸多选择时,你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在不断的正确选择中,会慢慢地形成马太效应。
所以在还非常年轻的时候,不要着急多赚钱,而是要成长。
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很多人赚不到钱?
巴菲特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肯慢慢赚钱。
钱要慢慢赚,但能力要快速提高,这就是属于人生的最速曲线。
组织能力,企业的最速曲线
不仅是个人,企业经营也要有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等时曲线。
也就是说,在这条最速曲线上,物体在均匀重力场中(无摩擦)滑动到最低点所花费的时间与其起始点无关。
很多人问,我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我现在想经营好公司来得及吗?
最速曲线告诉我们,当都在这条线上时,到达终点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和起点关系不大。
在组织大课中,我也告诉过大家,对我来说,企业的起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变化的速度快不快。
你找到你的企业的最速曲线,在这条最速曲线上长期努力下去就够了。
在当前的低谷期,企业更需要找到最速曲线。
什么是企业的最速曲线?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你的组织能力。
战略是容易模仿的,但组织难以复制。组织体系是长期进化而来的,也容易产生惰性。
所以这时候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经营好你的组织。
当然这很困难,改变惯性永远是最难的,对个人和企业都是如此。
飞人苏炳添,在他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跑不进10秒。为了追求进步,他做了一个很大胆又很冒险的决定:换起跑脚。
正常人换一个脚起跑影响不大,但对这样顶级的运动员来说,换脚会改变以前训练形成的节奏。
把一个以前很成熟的技术突然间改变过来,太困难了,意味着要重新学跑步,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甚至会痛苦很长一段时间。
但最后的结果有目共睹,苏炳添的技术越来越好,成绩也一直在突破。
再回到企业场景中,之前企业是粗放式发展,现在要精细化管理,要建制度、流程、体系。以前以业务为导向,现在要重视人。改变旧有思维非常困难,因为改变了你的习惯,改变了你组织的惯性。甚至你的收入也会短暂变少。
但这是你的最速曲线,也是我常常说的“慢就是快”。
把制度、流程、体系建立起来,你的团队执行能力强了。
当你的组织能力提升了,你的业务也随自然会迎来飞跃。日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来自公司的一线基层,比如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干了15年的基层技术工作,发明蓝光LED,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公司推进世界500强。激活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对企业来说,要找好最速曲线,从底层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作为个人、企业,想要成长都非常难,找到最速曲线,需要时间。
巴菲特说过:成功的投资需要时间、复利、等待和耐心,懂得时间复利,才能看到结满财富果实。
无论你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有耐性等待,我们终将看到价值。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数字化沟通】真正高效的组织,都是怎么开会协作的?【数字化沟通】真正高效的组织,都是怎么开会协作的?
观点 / 刘润 主笔 / 蕉皮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01篇原创文章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大量的时间,去企业参访和调研。 我不仅和他们讨论战略和经营,我也向他们学习协作和管理。 参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也惊奇地发现,在不少企业里,到处都能看见MAXHUB的产品。大家用他们的会议平板、音视频终端等产品来开会、办公、讨论、协作。 我知道,一个好的工具,能大大提高组织的效率。而如果有很多组织都选择同一个品牌,那一定值得好好研究。 我带着好奇了解一下之后,发现真不得了。 MAXHUB母公司,你可能听说过,是大名鼎鼎的视源股份,起家就是做显示业务的。 根据第三方的行业报告,MAXHUB在2021年全国市占率高达27.5%,连续五年(2017-2021)的全国会议平板行业第一。 MAXHUB的销量占比,75寸及以上尺寸的大屏高端产品,居然超过了50%。这不容易。因为越是高端的产品,越需要用户的信任。 这样的一位行业领导者,一定有很多洞察,一定是做对了什么。 刚好,昨天(4月25日)MAXHUB开了新品发布会。我也有机会和MAXHUB的总裁李建民聊了聊。 听完我觉得,他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不停提高组织“同步沟通”的效率。 这里面有很多具有洞见的思考,更难得的是,还把这些思考,变成了产品。 我把他们的洞见和思考,分享给你,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会议室开会,是一个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
提问:在一个组织里,怎样沟通协作,才是最高效的? 线上,还是线下?用文档,还是用PPT? 这些,都只是沟通协作的方式,但不是本质。 沟通协作的本质,是发送、接收、反馈、共识。一个人发表观点,另一个人接收意见,大家还能有互动反馈,最终形成共识。 而在沟通协作中,“同步沟通”的效率,可能是最高的。 因为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方。不管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不管是用文档,还是用PPT。重要的是,说和听能同时发生,并且能立即反馈,没有损耗。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存在着各种各样同步沟通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开会。 大家在会议上,产生共识,得出结论,形成决策。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开会本质上也是一个商业模式。是有投入,也要有产出的商业活动。开会的投入,就是所有人的时间。开会的产出,就是共识和结论。 但是,一个组织开会的成本,非常高。 会议成本=每个人时间成本 x 参会人数 x 会议时间。 假如公司员工的时间成本大约是每小时100元,你找20人开了一次2小时的会。那这次会议的成本就是100元 x 20人 x 2小时 = 4000元。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开会的效率。 在会议上,就要激发更多有效的讨论,形成更多的共创。 但是,要怎么做呢? 既要有高效的会议方法论,也要有高效的会议工具。 会议方法论,是让我们知道怎么开会。举个例子,六顶思考帽。每个人,每个小组都可以有六顶不同颜色的,代表不同思维方式的帽子。
这样,在讨论时,就能充分想到每个细节。大家积极共创,集思广益。 而会议工具,就是放大方法论的效果,提高效率。 李总说,20个人一起在会议室开会,对工具的要求其实就特别高。 比如最基础的,大家都要能看清讨论的东西吧。比如讨论的时候,用来批注板书的白板要够用吧。比如讨论完之后,要有一份能回顾的纪要吧。 但是,因为参会的人太多,或者受限于会议室里的设备,很多会议的效率,其实受到很大影响。 李总说,MAXHUB在“群体共创”上做了很多研究。这次发布会,我们推出了全新MAXHUB V6系列会议平板,希望能帮助组织提高效率。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不管是通用的,还是设计院这样的专业显示需求,我们都能满足。会议平板我们都配备4K显示屏,并标配Delta E≤2高色准,看设计图、PPT、影像等等,都能适配最佳显示效果。 讨论的时候,大家需要书写,MAXHUB会议平板支持触屏,相当于一张无限的书写白板,大家可以自由地写、自由地改,不用担心空间不够。 然后,开完会之后,也可以立即自动生成会议纪要。会议上讨论的过程,讨论的结果,都会被沉淀下来。 也就是说,在一个会议平板上,团队可以清晰地看文件,轻松地书写讨论,清楚地记录会议过程。 李总说,这就是工具的价值。帮助提高效率,组织只需要紧紧聚焦在事情本身。 这样,会议更有效率,决策更有效率。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 2 — 办公室休闲区,如何随时随地协作?
但是,同步沟通的场景,不仅仅是发生在会议室啊。 在更广泛的办公空间,在办公室,在休闲区,也经常会有讨论和协作。 像这样的讨论,很有可能是发散会、脑暴会、沟通会。大家端着咖啡,聊了几句,突然有了一个好的想法,需要马上开会。 这就给组织协作提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能随时随地高效讨论问题,还能激发大家的灵感和创造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在组织里构建一个协作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自由讨论。我经常给很多人一个建议,每个公司都应该有一块巨大的白板。 我最经常的工作状态,就是和团队站在白板前,把零碎的想法都先记录在白板上。然后,大家再后退一米,看看全局,看看这些想法如何延展,连接,形成结构。 白板,能解决三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所以,在我自己的办公室,我把书柜的柜门,做成了一面白板。 而之前在微软工作时,大家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把能放白板的地方,都放上了白板。 甚至,用毛玻璃,把柱子都包了起来。类似这样: 这根柱子,就变成一面白板。大家突然想聊什么问题,根本不用找会议室,往柱子面前一站,就能开始讨论。 当办公室和休闲区被白板包围,团队就可以充分激发创造力。 但是,尽管这样的方式很好,可同时也有非常实际的问题: 就是办公室里,可能根本没有那么多白板。把柜门变成白板,把柱子包起来,感觉也费时费力。 而且,有一些问题,可能就算是白板也派不上用场。比如一张特别复杂的建筑草图,要大家一起评审讨论,这怎么办,总不能站在白板前三天三夜不睡觉都画一遍吧。 李总说,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到了。既然物理白板不行,那我们可以用电子白板嘛,而且还是能移动的,能协同的电子白板。 能移动的,能协同的电子白板?听起来很有意思。 李总和我说,其实MAXHUB首创会议平板这个品类的时候,首先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白板书写的问题,会议平板里就内嵌了一张巨大的、没有边界的电子白板。 你可以写,你可以画,可以擦除,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根本不用担心空间不够。你有这样一张电子白板,哪里还需要去改柜门,包柱子呢。 会议平板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投屏了。 我们的传屏器,实现了Type C免驱和无线快启技术,从接入PC到投屏,只要5秒钟。同时,传屏器还内置了NFC芯片,只需要手机轻轻一碰,就能通过客户端登录会议平板,用手机传文件和投屏。 这样一来,你说的那个复杂的建筑草图,马上就能出现在屏幕上。 这是我目前的进度,你们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马上就可以开始协作。新的一轮讨论就开始了。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会议平板不止是一块屏,而是一块能协作的电子白板。不仅能展示,更能书写,还能协同。 这个电子白板,还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随时移动的。你想在哪里讨论,就拖去哪里。插上电,就能随时随地开展协同共创。 这样,即使是在办公室,在休闲区,甚至在走廊,讨论和协作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有MAXHUB的地方,就可以是组织的协作空间。马上变成一个讨论中心,脑暴平台。
— 3 — 组织间远程协作,如何提高效率?
我问李总,刚刚讲的,不管是在会议室,还是在办公室休闲区,都是很重要的同步沟通的场景。 但是,万一不在会议室和办公室休闲区时怎么办? 比如因为疫情反复,很多组织不得不居家办公,或者像我这样经常出差的,也必须是远程。组织之间的远程协作,还怎么保证“同步沟通”,提高效率? 李总说,组织之间的远程协作,要保证效率,确实有很多挑战。但本质只有一个: 就是降低沟通的损耗。 我们可以跟着一个会议的流程来看如何降低损耗。 当我们都在会议室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坐在一起,遇到问题,一抬头就能看到旁边的同事,有什么事情喊一声就可以,也能快速召开会议发起讨论。但是远程的时候,这些事情可能都做不到。 而且,协作的时候,往往要基于同一个文件,同一批资料来协同。但是因为异地,文件的同步也变得很麻烦。有些即时沟通的工具,也很难传输大规模文件。 李总说,我们结合会议平板,开发了一个MAXHUB客户端,希望能帮助组织间远程协作时,也能开好一个会。 比如说,会前可以预约与会者,并快速连接。不管你是在会议室办公区,还是在高铁、酒店,或者是因为疫情待在家里,只要输入同一个连接码,就能快速入会。不会浪费一分钟。大家能“同时”出现在会议里。 在开会的时候,本地和远程的参会者,也都能通过MAXHUB客户端共享文件。为了让文件共享更简单高效,不论是你远在上海的家里,还是我就近在会议室,都能通过客户端内容共享,展示资料,讨论批注。这样,文件就不用传来传去,相当于大家都可以“同地”一起讨论。 开会过程中的所有内容也会自动生成记录,自动形成文本,变成会议纪要。结束后,会议的纪要和待办可以一键共享给大家,我们得到的共识和结论,就都可以变成组织决策的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会议平板的硬件,结合MAXHUB客户端的软件,能把协作的损耗降到最低。协作的效率,也就更高。 那么,除了降低会前会后联动的损耗,还有什么? 还有,就是组织正式会议里的沟通损耗,这很关键。 远程,毕竟不是现场。视听和互动的感受,都肯定会差很多。 原本我们在全国三十多个区域办事处的同事,每月或季度都会定期回来开总结会,现在受疫情影响,很长时间都没有办法回来,那怎么办?只能远程会议。 可是,怎么保障效果呢?你不会十几个人挤在一台手机或电脑旁讨论,这很低效很不现实,会带来严重的视觉、听觉和互动的损耗。 所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远程协作,必须要一个能够承载多人共创的这么一个空间,它得确保线下的沟通,并与远程的沟通对象实现信息的“即时同步”,这个信息包括画面、声音、文件共享、书写批注等等。 你一定体会过,对面不知道是谁在讲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远程会议;你也可能也体会过,对方会场讲的话传到你耳边掺杂着键盘声、关门声等等噪音……这就很影响效率。 李总说,要降低视听的损耗,核心就是音视频的能力。因此我们也有专门的会议摄像头、拾音麦、音箱等。能主动跟踪主讲人,能精准拾音,也能自动降噪。这样你开会累的时候,可以走动走动,远程沟通也完全不会有影响。对方能看到你,也能清晰地听到你说话的声音。 那如何降低远程互动的损耗呢?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信息灌输,是有发送接收反馈的过程。这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双方的沟通互动。 李总聊到远程同屏批注的这个功能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一个画面讲不清,你就可以在这张图上圈圈画画让对方能够快速锁定疑问的出处,你也可以基于他的疑问快速给出反馈,所以即便是远程沟通,双方也能快速get到重点。 通过一些工具,可以降低沟通的损耗。 即使是远程协作,也有办法尽量和现场一模一样。 所以,哪怕是组织之间远程协作,依然可以同步沟通,同时同地,提高效率。
同步沟通,同时同地,提高效率。 说得真好。 一个真正高效的组织,是怎么开会协作的?也许就是这12个字。 李总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其他巨头和品牌,但是MAXHUB从会议平板这个细分市场切入,并且一直引领行业,我想和他们这种深度思考,是分不开的。 而且就像一开始说的,不仅是有思考,还能把这些洞见,踏踏实实变成真正的产品。用产品,来提升效率。这更不容易。 李总也和我说,未来的组织数字化趋势下,也更加需要人与人、人与端、端与端的智慧协同,高效连接。他们会继续思考,继续迭代。 也许,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也能看到MAXHUB更多办公协作的产品,帮助组织继续提高效率。 感谢李总。祝福MAXHUB。 推荐阅读: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充电站】工作思路混乱的人,缺的是体系感【职场充电站】工作思路混乱的人,缺的是体系感
来源:张良计
今天依然是一篇旧文分享。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思路混乱,做事没有章法,那么强烈推荐你读读这篇文章。
工作中拥有“体系”思维非常重要。
它能够让我们思考和做事都变得特别有条理,并且极少出现无用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不少高手,他们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体系感上。
小到做一张简单的Excel表格,大到管理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项目,“体系”都在背后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过低效和高效两种做事方法的区别(如下图):
体系的作用就在这里,它能够让你做事情很少走回头路和弯路。
那到底什么是体系呢?
体系,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方法的组合。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目标”,一个叫“组合”。它们是搭建体系思维的重要指标。想要让自己做事情有条理,思考有体系,那么就从这两个维度下手。
具体如何去做呢?下面我分别来讲:
1. 确保目标唯一 首先请记住,任何一个体系,都只能服务一个目标。
如果你连自己的目标都不清楚是什么,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这是无论如何都构建不出体系思维的。
这就像盖楼房一样。
明明一开始想盖个高层住宅,结果盖到中间觉得三层小别墅更好,等过了两天,又突然觉得大平层不错。
换了三个目标,每一个都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方法,每一个都是半途而废。
这就是我们平常工作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一开始目标没有明确,常常多个目标混为一谈,没有优先级排序,也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实际上当目标过多的时候,它们之间很可能会互相打架。体系思维之所以搭建不出来,很大原因就出在这里,一开头你就错了。
举个例子。
做新媒体的朋友,一定遇到过老板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
“给我写一篇软文,既要给咱们公众号涨粉,还要带动产品销售,最好还能让粉丝自发讨论起来......”
可如果把这些目标都拆解开来就会发现,不可能有一套体系同时满足以上所有目标。
新媒体的老司机们都知道,涨粉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促销软文的写作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再举个例子。
近些年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品效合一”的概念开始席卷各大行业。我见过不下10个行业的不同客户,都开始跟我说要做品效合一。
然而做品牌和做效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
做品牌讲究先播种,后收割,是一种缓慢的“滞后型策略”;做效果讲究投了钱下去立马见效,是一种快速的“刺激性策略”。
这两者的差异,导致延伸出来的方法体系那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地方甚至还会互相矛盾。
引用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的话来说:
“这就是为什么电商平台孵化不出电商品牌。一个充斥着红包优惠券的场子里做品牌塑造,就像在菜市场里唱歌剧一样难。”
篇幅有限,这里不再做展开。
但由此可见,如果目标一开始就没有定清楚,接下来的思维体系一定会混乱,所做的努力全都是徒劳。
这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的情况。想要搭建高效可执行的体系思维,首先要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且只能有一个。
这是大前提。
2. 搭建方法组合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开始围绕它来搭建一套完成目标的方法组合,也就是体系。
具体如何做呢?记住9个字:
分步骤,看情况,建闭环。
a) 分步骤 这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先后主次的顺序。
盖楼房要先画图纸,再打地基,然后从一楼往上慢慢盖;写方案要先写提纲,再分版块,接着依次填写内容进去;做销售要先破冰,再介绍,最后开始做引导......
步骤,是体系思维的灵魂。
其实这和我之前讲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思维很像。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保证前一步的结果,都是下一步的开头。如果脑子里想不清,就拿纸笔把它们按顺序写下来。
而众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走对了,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就会顺理成章。反之,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后面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那么如何来判断第一步是不是对的?
记住一个法则:
如果这件事做不好,会导致后面所有事情都陷入迷茫,那么这件事就一定是正确的第一步。
比如写方案,正确的第一步一定是列提纲,而不是找资料,或者做PPT美化。即使资料找得再多PPT画得再漂亮,但你想表达的观点缺乏条理和逻辑,那么这份方案就是失败的。
再比如做销售,正确的第一步一定是破冰,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人推销产品。因为如果没有和客户建立好信任,后面所有的产品介绍、价格优惠都无从谈起。
大家可以参照这个思路,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来思考一下,相信一定能启发到你。
b) 看情况 一套步骤,只能完成一个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不同的情景,那么就需要有不同的步骤组合。
这个时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把所有情景都拟定出来,然后在每个情境下规划步骤。
举个例子。
现在的大目标,是家里要举办一个朋友聚会,需要准备招待客人的晚餐。于是你下午要去市区进行采购。
这时晚餐的种类,就是同一个目标下,不同的情景。例如我简单列举三个情景:
情景1:晚餐吃中餐; 情景2:晚餐吃西餐; 情景3:晚餐吃日式自助;
这3种情景下,食材需求,采购地点,采购规划等都不尽相同。这时候就要一个情景一个情景去做规划,最后评估出最合适的方案(如下图):
上图中,横向按照情景分为“中餐”,“西餐”,“日式自助”;纵向按照步骤分为“食材需求”,“采购地点”,“行程规划”,“费用预估”。
横纵联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晚餐准备工作”的思维体系。
这里再多说几句。
大家可以看到我第一个步骤列举的是“食材需求”。
这对应了前面说的在体系思维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因为在准备晚餐的时候,只有先确认了晚餐吃什么,才会有后续的食材采购、准备、烹饪等一系列动作。
c) 建闭环 依据不同情景,搭建好步骤组合后,体系思维还差最后一个关键:
建立你的思考闭环。
什么叫思考闭环呢?就是当你搭好一个思维体系框架后,还要知道用什么指标来评估这个体系的产出效益。
所谓有始有终,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行的“OKR”(目标-关键结果)工作法,就是一种评估体系。
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单项拆分成可视化、可量化的结果描述,来实现对最终效果的把控。
还是拿上面那个准备晚餐的例子来说,在这个思考体系中,每一个用餐场景都能拆分出细化的关键结果指标,来保证这套体系的顺利运转。
比如“让客人获得最美味的中餐享受”是情景A的核心诉求,那么落实到体系中的单项步骤里,就能找到满足这个诉求的关键结果之一,是“食材的选择”。
接着我们用可视化、可量化的语言描述(食材种类10种以上,食材最好是当天的)来保证这个诉求的可执行性(如下图):
这就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评估”的体系闭环。
再比如“保证晚餐的整体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情景C的核心诉求,那么落实到行动步骤中,最后的“费用预估”就成为一个关键结果。
我们一样用可视化、可量化的语言描述(整体预算不超过2000元,单人成本最高300元)来定义这个结果的完成指标(如下图):
为什么制定关键结果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保证体系思维得以落地运转的最重要条件。
很多时候我们凭空想了一大堆方法论的东西出来,最后落到实际操作层面会发现根本推进不下去,关键症结就在于没有清晰的评判标准。
缺乏关键结果来进行约束,就会变成既能这样做,也能那样做。
如果是一个人来完成还好,如果是一个团队的话,越到后面越乱套,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资源浪费。
这也是我常常说的,你的体系不够闭环。
很多做领导的会犯这样的毛病。因为缺乏前线的实操经验,想东西容易拍脑袋,自以为形成了一套完美的方法体系,殊不知给到下面人去操作时根本不能实践。
所以不要以为构建出一套体系方法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明确体系步骤中的每一步关键结果分别是什么,并且要让其他人没有歧义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结果。
关好最后一道门,这才是高手的体系思维方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如何培养体系思维?
首先,确认你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
然后,围绕目标分门别类找到不同的情景组合;
接着,顺着每一个情景往下延伸出相应的方法步骤。尤其注意第一步要找对;
最后,针对每一个方法步骤找到对应的关键结果指标,建立你的体系闭环。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各位有所启示,也欢迎大家能在留言区里和我讨论。
感谢大家的时间,共勉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新增长观察】
【新增长观察】新思维应对新变局,谁棋高一着?
刘玥 | 文 刘玥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策划总监
HBRC新增长观察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各行各业的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互动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市场正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迭代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从售前、售中、售后到复购、增购等客户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企业和用户的沟通触点、服务触点,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触点思维也推动了企业经营模式和客户运营模式的升级。
今春,疫情再次大面积爆发,商业增长再次陷入阴霾,尤其是依赖线下触点的商业形态在此面临重大挑战。但还算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三年与疫情共处的经验后,不少企业也进化出了新的增长思维,以应对商业的新常态。
近年来备受追捧的企业战略生物学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经营系统的复杂性与冗余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而在当下,这种复杂性与冗余集中体现为企业构建多元经营触点的能力:
疫情期间,虽然线下客流骤减,不确定性骤增,但是那些通过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工具构建多元客户触点的企业,那些在产品服务层面进行创新,打造全新线上触点的企业,那些真正将线上触点与传统线下经营模式相融合的企业,在疫情重压之下,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客户运营与销售工作。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金立印教授指出,这正是“触点思维”,与“流量思维”相对,它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用数字技术改造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流程,充分利用好与客户的每一次体验式接触,进行持续、深度的运营,进而创造出可持续的商业增长。
而目前,触点思维正在会展、零售、服务等诸多行业流行开来。那么,在用新思维应对新变局的过程中,谁棋高一着?
会展上云: 以线上触点为起点,智能撮合交易,重塑价值链
会展行业过去是严重依赖线下触点的行业。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会展成为许多会展运营方发力的新方向。而在近2年的运营中,会展行业也发现,线上触点的建设并非单纯将线下的体验平移至线上,更能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帮助参展双方更好地从会展中汲取所需的价值。
作为国内诸多重要展会场馆的运营方,中展集团便通过构建“贸促云展”线上会展平台,创新展会形态,重塑展会价值链条。
在打造“贸促云展”的过程中,中展集团将线上触点划分为三大类,即参展、展示、交易环节,分别进行数字化升级。
参展环节,中展集团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让展会信息精准触达展商和观众;展示环节,中展集团通过直播,商品链接推送、展示等形式,提供多种产品交互体验形式,让观众像看直播带货一样逛展;在商机撮合环节,通过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匹配、智能撮合,让观众、采购商迅速找到想要的展商或产品,帮助参展商全方位获取商机。
在以汇聚商机、促成交易为核心目标的展会市场,中展集团不仅关注交易触点,更着重搞建设前端体验、后端服务触点,这才促成了核心交易环节能力的提升。正如金立印所说:触点建设不仅需要关注交易环节,还需向前向后延伸。在交易环节触点方面做得很好的一些企业,未来可能需要把运营的重心转移到前端的触点,以及包括客服、使用体验、分享等后端触点的深度运营。
如果能把这些触点进一步的用数字化方式去精细化运营和管理起来,就形成了前端、交易端、后端、体验端和服务端的打通,如此,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运营客户资产的全方位、全链路的能力。
而在腾讯企点的协助下,“贸促云展”也获得了多种能力加持,获得更强的平台稳定性,更丰富的线上展会体验形式,更智能的线上展会服务系统。“很多线上展会不吸引人,主要问题在于体验单一、刻板。腾讯企点的灵活配置扩展能力非常强,主办方可以实现很多个性化的呈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舜杰介绍到。
自2021年6月上线运营以来,“贸促云展”已累计服务上万家参展商、吸引上百万专业买家入场。不仅促进国内外企业联系,为主办方、参展商、观众提供彼此联系和交流的机会;也促进国际化贸易的发展,激活疫情下会展行业贸易互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零售升级 : 会员触点全覆盖,重构差异化服务体验
新一轮疫情之下,麦德龙上海推出“抗疫保供套餐”,线上订购“套餐”,麦德龙提供当日或隔日配送机制。当线下消费环境突变,这一经营触点的变革,成为麦德龙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创新尝试。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线下消费习惯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零售模式正在变革。尤其当越来越多新型线上购物平台出现,商超流量再次受到挤压后,越来越多的商超正在“供货商”的角色之外,融入“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为用户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体验,提供更加智慧的零售体验都是卖场运营者关注的课题。
简单说,零售企业正在从流量大户变为触点的建设与运营者。其经营模式不再是设法吸引顾客到店,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消费者与企业接触的各环节建立经营触点,提升触点体验。
比如麦德龙,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中,一项核心的议题便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流程,进行顶层规划,包括触点规划、体验规划、供应商规划等。
过去,卖场的主要职责是销售商品,但现在“消费者为了获取商品的任务型消费,在线上的满足效率更高,只有他们为了获得体验相关的消费,才在线下更有交付效率。”麦德龙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陈志宇称,因此提供更好的体验成为卖场的重要职能。这也推动麦德龙不断开出“会员店”,并改变卖场传统形态,着力提升卖场内各触点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是通过一个个触点来感受企业的。”陈志宇称,但在变革的最初,麦德龙面临的很大问题便是没有一套监测和改进的体系,不知道消费者通过哪些触点去感受麦德龙的服务和品牌,也并不知道哪些触点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以及哪些触点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借助腾讯云企点客服,麦德龙搭建了一个基于企业微信的服务和营销平台,通过标签管理能力,将会员的兴趣偏好、消费习惯进行个性化管理,让会员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控制推送频次与时间避免过度打扰会员,增加会员对品牌的信任与喜爱。可以看到,麦德龙的这一套做法其实是从各个触点入手,进行消费者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过程。
金立印曾提出通过触点思维推动消费者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路径,而麦德龙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这样的基础逻辑:
第一,要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确保能覆盖各个触点,360度的对客户进行识别、打标签,把客户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第二,建设好私域触点,要运用各种营销工具,将私域中沉淀的客户需求挖掘出来;
后服务提效: 焕新客户服务,提速交易效能
德勤《2020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有望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保有量最大市场。届时,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规模。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行业发展不够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展开专业维保作业的门店占比较少,恶性竞争让行业面临信任危机等行业问题正在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掣肘。
汽车后市场本质上是以提供汽车维保服务为主体的市场,其中,汽车零部件领域是汽车后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痛点”最多的领域,这让一些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从业者开始借力数字化手段,打造服务用户和产业链的数字化触点,并通过这些触点建立行业标准,提升行业服务的透明度,进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与发展速度。
有着近20年汽配ERP开发经验的羽阳,在2020年与腾讯企点携手联合打造了汽配SaaS“配Q”,以汽配交易中询报价的智能化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汽配商家更高效地卖货、连接更多生意。广州市羽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高凯分享他的洞察称,当下竞争非常的透明化了,靠赚取信息差生存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靠服务来提升每一个从业者的附加值。同时,企业也需要站在整体经营、长期主义的角度,系统化思考未来的增长,重新衡量客户服务和关系的重要性,善于运用客服触点助力交易价值升级。
过去,汽配行业有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经营管理效率低,客户服务能力和客户资产管理能力都很弱,随着竞争加剧,整个行业的经营毛利率也一直在下滑。而羽阳则希望和企点一起通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改变行业现状,帮助30多万家汽配经销商解决经营管理难题。
“用过我们产品的企业,客户价值至少有30~50%的提升。”高凯称,而羽阳的做法就是以数字化赋能客服环节,深挖服务触点的交易价值。
比如在售前客服环节,数字化手段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尤其在询报价环节,速度提升了90%以上。同时,汽配经销商还可以通过询报价环节的结果,比如报出率、采购率等衡量客户服务深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客户运营。
而在长期运营中,汽配经销商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动向,主动提醒客户及时补货,及时调整价格等,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以实现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在高凯看来:“从触点思维来看汽配行业,每一个客户都值得更好的服务,怎样让服务更好地落地,如何通过服务触点更好地把控好客户,有蛮多事情可以做。其实不只汽配行业,现在很多传统行业都在日益重视客户体验,由客户体验带来的公司或者行业的增长,也将成为增长的引擎之一。”
这与金立印的看法不谋而合,他认为触点思维实际上是要求企业从交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注重客户服务触点的建设。“也就是从获取客户向经营客户或者运营客户,对顾客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经营的思维的转变。思维转变之后,就需要工具,通过很多数字化运营的工具,跟踪消费者全生命周期,再利用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数据,跟他交易过程当中获得的一些数据,把客户在各个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购买阶段的需求,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痛点识别出来,围绕这些组织产品做服务,把品牌关系变得更牢固,把获取的第一批客户变成长期的资产。”而这也是当下众多新兴企业、新兴产业走向长红的基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区块链】大家好,我就是区块链本人。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我的家族
大家好,我就是区块链本人。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我的家族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
— 1 —
某天,区块链作为神秘嘉宾,参加了一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论坛。 当台下的听众正在热议区块链各种应用的时候,主持人宣布,本场最重量级的嘉宾——区块链本人即将登场。 话音刚落,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众人纷纷起立,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区块链到场。 于是,在众人激动的眼神中,区块链开始他的演讲。
— 2 —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就是传说中的区块链本人,非常高兴受邀来参加《刘润·5分钟商学院》举办的这个论坛,给5分钟商学院的学员们做分享。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个人极大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尤其是去年,包括今天的会场,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大家的热情。 但是今天的我承载了太多本该属于我整个家族的荣耀。 我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家族,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我的父母,我的哥哥姐姐,我新出生的弟弟,他们都非常了不起。 所以今天请允许我隆重地介绍一下我的家族成员。
— 3 — 我的父亲:去中心化
首先,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名字叫做去中心化。 我父亲出生在全人类的一个虚拟世界里,是生活在全人类脑中的一个信仰。 在英语里面,我们把他称为Decentralization。 在中文世界,他也给自己取了个时髦的名字,叫去中心化。但在互联网上,人们习惯叫他P2P。 我父亲在人类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他是去掉中心,然后实现人与人之间直接沟通、直接交易、直接传播的一种方式的信仰。 他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中心化的机构。 在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中间,父亲一直都在寻找一位能实现他去中心化哲学理想,并且他真正爱的人。 我父亲曾经爱慕过宗教,比如基督教。 基督教原来是以教会为核心的,自从他爱上基督教之后,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跟上帝发生关联,而不一定要通过教会。 后来他发现这还不彻底,于是又喜欢上了去中心化的政治,从此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产生了民主制度。 后来他又喜欢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人,但直到我母亲的出现,他才意识到什么是真爱。
— 4 — 我的母亲:互联网
我的母亲,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化节点的网络结构。 每一个点,从本质上来说,在整个互联网上都是同等重要的存在。所以我的父亲自从遇到母亲之后,就彻底地疯狂地爱上了她。 然后他们俩就结合,组成了家庭。 之后,他们生下了延续父亲去中心化基因,并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8个孩子。 我排行老七,前面有6个哥哥姐姐,后面还有1个弟弟,这就是我的家族。 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一一介绍我的兄弟姐妹。
— 5 — 我的大哥:P2P下载
我的大哥,他的名字叫做P2P下载。 P2P是我父亲的姓氏,所以第一个孩子姓P2P,名字叫下载。 大哥是在1999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帮他接生的,是今天互联网界非常著名的一个创业者,他的名字叫Shawn Fanning。 他1999年创立了一个叫Napster的mp3音乐分享网站,他也是Facebook最早的顾问、投资人和股东之一。 Napster,能让大家自由下载MP3,但是这个mp3文件,并不是放在Napster网站的硬盘上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把整个互联网上的音乐都放在这儿,存储量是非常大的。 于是Shawn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每个人电脑上的mp3汇集成一张目录。 如果你想下载mp3,那么Napster就会找到那些有这个mp3的电脑,同时去从这些电脑中下载一个个小小的碎片,然后在你的电脑上拼成这个mp3。 所以Napster本身并不拥有MP3,他只是帮助那些拥有mp3的人互相分享,我们把这个叫做点对点的分享。 我大哥的本质,是一种硬盘的共享,是把每个人电脑上的一部分硬盘,拿出来与其他人共享。 后来,大哥在中国也有了一个对应的形态,就是迅雷。 迅雷就是做P2P下载的,它的逻辑是把电影文件,放到每个不同的电脑上,然后彼此分享,这个模式极大地节省了资源。 我的父母非常高兴,因为大哥为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P2P下载对版权保护的冲击很大,美国后来禁止用这种方式来分享MP3,Napster也于2002年宣告破产。 但是这个逻辑,一直存续了下来。
— 6 — 我的二哥:CDN
我的父母,接着生下了他们第二个孩子,也就是我的二哥——CDN。 当时,大家在互联网上看电影,有一个问题。 比如你在上海通过视频网站看一部电影,因为电影是存放在北京的服务器上,在上海看就会很慢,如果在深圳去看这个电影,反应会更慢。 那怎么办? 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个电影放在很多不同地区的服务器,看电影时找最近的服务器来访问,这就是CDN。 于是,美国和中国的很多电信公司,就成了我二哥的接生婆。 他们把内容放在很多不同的地方。 你在上海看电影,就从离你最近的机房——上海的服务器上看。在北京看电影的人,是在北京服务器上看。这是一种分布式的存储,共享分布式的带宽。 我二哥长大之后,进化成一种叫P-CDN的形态,就是把我父亲的姓氏P2P放在前面,把每个人家里的电脑,都变成了CDN。 过去我们把内容放在机房,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机房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如果能够把每个人家里的带宽,都拿出来,这样你看电影时,访问的是你邻居家的电脑,速度是最快的。 关于P-CDN的落地,我们还要感谢帮大哥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那家公司——迅雷。 迅雷很早就开始用P-CDN,它出售给会员一种商品,当年叫赚钱宝,后来叫玩客币,其实都是让会员用家里面的网络,来访问彼此网络带宽的一种设备。 除了迅雷,我们还要感谢那些电信机房,感谢Shawn,感谢Napster,让大哥分享硬盘、二哥分享网络资源这样的方式能够出生和成长。
— 7 — 我的三哥:分布式计算
接着我的第三个哥哥出生了,他的名字叫做分布式计算。 三哥是个科学家,他出生的时候,轰动了全世界。 我三哥在做什么事呢? 过去我们破译一个算法或者密码,我们用一个东西:超级计算机。 就是在机房里有个特别厉害的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比全世界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快。这就是中心化的计算。 那什么叫做分布式计算呢? 就把需要大量计算的工作,比如说,破译密码,或者计算一个DNA的序列,分解成无数的小块。分成小块后,再扔给全世界一个个小的计算机,比如你家里的个人电脑。 当全世界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台个人电脑的CPU,同时计算的时候,再怎么样,计算速度都会比一个超级计算机要快。 我的父母特别高兴,因为生下了一个科学家,一些人类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需要大量计算的基因学、密码学的问题,在我三哥面前被轻而易举地解决,所以我非常崇拜我的三哥。 各位,我已经给你们介绍了我的三个哥哥:P2P下载,P-CDN和分布式计算。 他们各有自己的能力,我的大哥,是用来共享硬盘的;我的二哥,是共享网络带宽的;三哥是用来共享CPU资源的。 我的三个哥哥长大之后,他们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于是就联合在一起做了一个联盟,叫做边缘计算。 过去我们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提供资源共享,云计算,是我们的一个远房亲戚,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给大家提供一台巨大的,远的云端计算机。 但是我的三个哥哥商量,我们能不能不用云端来提供一个中心化的计算资源,而是把每台计算机的CPU资源、网络资源、硬盘资源都拿出来共享,这样全世界的计算机,加在一起就变成一台虚拟的计算机。 我们把它称之为分布式云计算,由全网计算机一起提供云计算的服务,然后我们来协调大家。 三兄弟一商量,就把他们的组合叫做边缘计算。 我特别崇拜三个哥哥,因为我相信边缘计算会让我的父母特别荣耀,我祝福他们的边缘计算计划,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 8 — 我的四姐:社交媒体
在这之后,我的父母生了我四姐——社交媒体,她是我的父母生下来的第一个女孩,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她。 过去媒体是中心化的,虽然它有可能代表正义,有可能代表一个中立的观点,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发言权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 我的四姐诞生后,她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别人听到,整个世界就立刻变得非常感性,每个人都能够说出自己有创意的、有感情的想法。 谁是把我四姐接生下来的人呢? 在美国我们特别要感谢Facebook、Twitter,在中国我们要感谢新浪微博和腾讯,是他们共同把四姐接生下来。 四姐的出生让我的父母信心大增,是她让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全世界听到,她是互联网世界,人人都喜爱的一朵鲜花。
— 9 — 我的五哥:P2P借贷
我的父母突然想到,能不能在金融领域,也生个孩子呢? 他们借助一个叫雷纳德·拉普兰奇的美国人,把五哥接生下来,给他取名叫P2P借贷。 雷纳德想到,一个有钱人,为什么要把钱放在银行?你要借钱,为什么一定要去银行借? 于是他就创立了一家叫lending club的公司,帮助我的父母接生了这个孩子。 P2P借贷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今天我需要钱,我不去银行,而是直接去找有钱人借。 在美国,你今天到银行存钱,活期的储蓄利率是一年0.25%,可是如果去借钱刷信用卡的话,那信用卡的利率一年17%。 凭什么把钱存银行是0.25%,把钱取出来就17%呢,这太没道理了!那还不如去中心化,直接把钱借给对方。 这就是我的五哥P2P借贷,他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 他一直在宣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借贷的,所以跟传统世界一个特别顽固和保守的群体,发生了很大的抗争。 五哥在全世界做了很多他人觉得风险很大的事情,但也帮助很多人借到了钱。 五哥是我们整个家族里面,争议最大的一个。 但我认为,他今天还处于青少年期,等到他长大了,对风险有了更多认识的时候,我相信他会做得更好。
— 10 — 我的六哥:众筹
我的父母在金融领域生下我的五哥之后,很快又生下了六哥,他叫众筹。 帮他接生的是一个美国的公司,名字叫做Angel list,天使列表的意思。 过去我们融资都是去找风险投资,或者去上市,这些都是中心化融资的方法。 其实机构或者股市的钱也是无数投资人给的,那么一个企业如果需要钱,能不能直接去找这些零散的投资人借呢? 今天的金融世界里是有监管的,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不合格的投资人,就是那些对风险没有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的人,拿他们的钱,会有金融风险。 在中国超过200人叫非法集资,我们能不能在200人之内,找到对风险有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的人,拿他们的钱,而不需要通过中间机构呢? 我们把这种方式叫做众筹,这就是我的六哥。 与我的五哥相比,六哥会显得稍微沉稳一点。 但他依然会让全世界觉得头疼,因为还是涉及到金融风险。但是他让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拿到了投资,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改变这个世界。 美国打车软件Uber,这家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公司,他们的第一笔钱,就是从angel list通过众筹的方式拿到的。 我非常喜欢我的六哥,他在少年时就是一个英才,就已经做出了这么伟大的成就。
— 11 — 我,小七:区块链
我是第七个孩子,我叫做区块链,帮我接生的人叫做中本聪。 中本聪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标题叫做《基于点对点技术的数字现金系统》。 我想跟大家强调两点,第一是基于点对点技术,点对点就是我的父亲,也就是P2P。 第二个叫做数字现金,digital cash。digital cash和digital currency是有很大区别的。 currency是货币,货币不只是现金。而数字现金系统是一个很窄的领域。 什么是现金?纸币、黄金、白银都是现金。 所以我是来做黄金的,做纸币的,不是来做银行账户的。 怎么去实现它呢? 就是用我的父亲的基因——点对点技术,把这个记账的能力,放在每一台电脑上。 我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的记账技术,我天生有分布式记账的优势,但是我身上也有些缺陷,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的缺陷是什么? 分布式记账,意味着过去一个银行要记的账本,现在需要存储在全网的每个节点上。 而要在每台电脑上存储的时候,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我自己其实深受其苦。 所以我只能在数据量特别小的领域,来做分布式记账,数据量特别大的领域我干不了。 比如说很多人期待我能做大哥做的事情,就是把文件在全网来分享。但是在全网每个节点上放个副本,需要消耗极大的资源。 分布式记账最大的作用就是去除中间的信任机构。在我的努力之下,一些第三方的信用机构将来可能不再被需要,人类生活的效率将得到提高。 在我出生之后不久,中本聪帮我也接生了一个孩子,所以我是家族里面,最年轻最早有孩子的一个。
— 12 — 我的儿子:比特币
我的孩子叫做比特币,是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的一种数字现金。 比特币是模拟黄金来发行的,2100万枚的总量,每4年开采量就会减半。 我的父母特别期待他们的孙子——这个去中心化,在全世界不需要任何央行的数字现金体系,能够把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透明。 当然,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要因为大家对他过高的期望,让他很早就陷入自我膨胀,他需要良性的发展。
— 13 — 我的侄子:ICO
自从我有了孩子之后,我的六哥众筹,也生了个儿子。 他娶了一个太太叫代币,代币就是比特币的原型,比特币的逻辑。 他俩结合,也就是众筹取得代币的逻辑之后,生下了儿子ICO,这是我们整个家族里面的第二个孙子辈小孩。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家族最难念的经,可能就是我的侄子ICO了。 ICO给全世界和我们家族,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就是他在年纪很小,而且没有很好地受过教育的情况下,就出来闯荡社会。 他能够在没有任何的实际项目执行的情况下,很快就融到一大笔比特币、以太币,或者其他代币。 所以我们希望人类能够配合我们的管理,把他介入到人类的监管体系里面来。 让他能够在人类监管之下健康成长,能够学会一些风险管理,能够让好的项目浮现出来。
— 14 — 我的八弟:DAO
我还有一个弟弟,正在母亲腹中,我们全家都在期待这个弟弟的降临,他的名字叫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简称DAO,就是去中心化的组织,或者叫做自组织。 过去人类的组织形态,都是有管理者的层级组织。 比如一个公司有CEO,再往下是高层、中层,一直到员工。 这个组织形态,其实很好用,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它的沟通效率很低。 如果能通过我的八弟,让每个组织里面不再有一个所谓的管理层,而是自我沟通,通过效率的方式直接连接,就很有可能会提高全人类的组织效率。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教育八弟,但是我们相信他来到人类世界之后,会跟人类世界共同成长。 希望八弟也能在家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的话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家族。 今天,我介绍我的家族成员与大家认识(当然我的家族以后可能还会增添新的成员,但我们身上都流淌着共同的血液——去中心化。) 最大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我做的,我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我希望我们整个家族,和人类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排版】太猛了!PPT中这个被90%的人忽略的小功能,原来这么好用...【PPT排版】太猛了!PPT中这个被90%的人忽略的小功能,原来这么好用...
文 · 宋雪贤
在PPT中,布尔运算(合并形状)是使用比较频繁的一项功能,基础但是强大:
然而很多刚开始学习PPT的小伙伴,对它是一知半解。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布尔运算(合并形状)这个功能。
那么,啥是布尔运算呢?
在 PPT 中,我们选中两个形状,便可在形状格式中找到的合并形状(布尔运算)了:
PPT 为我们提供了 5 种运算模式,分别是:
很多读者搞不清它们作用和关系,完全被 5 个功能给整迷糊了。这里快速了解一下,它们分别是啥意思!
结合,你可看作是加法,把两形状加一起,变成一个形状:
剪除,可以看作是减法,用一个形状减去另外一个形状:
相交,只保留两形状相交区域:
拆分,则是将形状打散:
组合,减去重叠区域,这个用的频率不高:
此外,关于布尔运算,你还要记住这两点:
一是,想要保留谁,就先选中谁。因为布尔运算得到的新图形,其格式效果会继承第一个选择图形。
比如,现有一绿一蓝两个图形,先选绿的,得到图形便是绿色:
而先选蓝色,得到的图形便是蓝色:
二是,线条和组合图形不能执行布尔运算。
搞清楚它的原理后,我们改怎么使用呢?
布尔运算的应用场景
相交
比较经典的就是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比如下面这张企业文化页:
我们先选中图片,再选中文本,点击相交,便可将图片裁剪成文本的样式:
经过布尔运算后,文字是不能二次编辑的,但它优点在于,我们能够精确的控制图片填充的位置。
比如我想要把图片中的东方明珠露出来,就可以借助裁剪工具快速调整:
所以,这个方法,适合用在不需要对文本二次编辑的页面。
比如在封面页中,我们提取特定的字母或数字,与图片相交,作为特定的视觉符号。像这一页的字母 Y:
这一页的数字 20:
还有像过渡页中的序号:
这一点理解了吗?
当然,除了跟图片,文字还能与视频相交。原理都是一样的:
剪除
来看两个案例,你能想象到中间人物的穿插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不规则形状和透明底的人物图片,将二者重叠摆放,把人物头部露出:
我们绘制一个矩形,剪除不规则形状,得到一个新的形状:
再用人物图片剪除该形状:
这样图片和不规则形状的底部边缘完全吻合,放在一起就会形成穿插的效果啦!
我们在制作人物介绍页时,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案例选自旁友圈每周模仿训练
还有像前段时间,我帮读者修改的这页 PPT,也是一样的:
这招,你学废了吗?
拆分
我经常用它来拆分文字笔画。推荐各位选择宋体进行拆分,一是宋体笔画粘连少,易拆分。二是因为宋体笔画拆分后,更有文化气息。
案例源于网络
我们选中文字,再选择一个形状,点击布尔运算中的拆分,就能将笔画打散:
将打散的笔画,一页放在画布外侧:
一页正常摆放:
再添加平滑切换效果,便能做出酷炫的动画效果:
当然,你还可以将拆分出来的笔画虚化,做出创意封面:
或者说,在遇到嘉宾介绍页不能放照片的情况,只放名字和职位太单调:
就可以利用拆分,提取嘉宾名字的笔画,作为页面的修饰!
最后,强烈建议大家把布尔运算放在快速访问工具栏中,方便我们快速调用:
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设置,可以点击此处,获取 PPT 快速访问工具栏的安装包!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啦,不知道你有没有掌握这个技巧呢?
(完)
|
【Excel高效办公】VLOOKUP函数都不会,简历上别再写精通Excel了!
【Excel高效办公】VLOOKUP函数都不会,简历上别再写精通Excel了!
文 · 明镜在心
大家好,我是明镜在心。
我们公司最近也正在招聘新员工,我也顺便去网上溜达了下。
看到很多岗位的招聘要求上都写着:「熟练使用 Excel 等办公软件」,而且在面试的时候还都有上机操作的题目。
然后就去网上搜了搜,看看 Excel 面试题都是什么内容、什么水准的题目,测试下自己能不能搞定。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道面试题,挺有意思的,今天分享给大家。
下表记录的是公司客户的每一次来店日期,要求:用函数提取出客户最后一次来店日期。
乍一看好像不难,但是对于小白而言,可能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简历上写着熟练或者精通 Excel 的人,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是做不出来的
分析问题
我们先来分析下这道题!
这个题目是一个双条件查找引用,而且是查找最后一次的【来店日期】。
比如:客户【张三】有很多重名的,【客户编号】也有重复的。
要求:提取出姓名为【张三】,并且编号为【MD003】的最后一次【来店日期】。
在图中:【张三】【MD003】的【来店日期】一共有两次。
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办法呢?
对于查找,我最先想到的是用 Vlookup 函数(可能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个),因为但凡学习 Excel 的人都会接触到它,它也是最常用的查找函数。
这个思路是对的,Vlookup 还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解决问题
知识拓展
总结一下 ❶ VLOOKUP 函数 ❷ VLOOKUP 函数+辅助列 ❸ MAX+IF 函数组合 ❹ MAXIFS 函数 ❺ 透视表
|
【职场成长】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只用看7个特征
【职场成长】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只用看7个特征
文 · 张良计
最近和许多朋友聊天,感慨靠谱才是职场上最重要的品质。因此今天总结了7条靠谱的人的特征,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1. 肯钻研 做人做事不浮夸,愿意花时间潜下心去琢磨,这种人在如今的职场上非常稀缺。
在人人都想赚快钱的时代,愿意做慢功夫的人越来越少。但恰恰是慢功夫,才让我们变得靠谱。现在扎实一点,慢一点,未来才会有无以伦比的加速度赶超上去。
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其中绝大多数问题都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学习,最终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靠谱的人拒绝当伸手党,哪怕已经有现成的方法,也要自己吃透了再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
比如他们会自己去研究,去网上查资料,去向身边更专业的人请教,去看竞品做的好案例,先尝试着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门道出来。
并且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主动的,而不是领导告诉你,你要去研究。
如果碰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他们会环顾四周,积极主动去找解决方法,最大化利用起身边的资源,达到自己的目标。
2. 有契约精神 答应过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即使做不到,也会提前告知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这就是契约精神。
比如老板布置的项目方案,说好下周三5点前交,如果没有意外情况,那就必须5点前完成。
如果觉得时间紧张忙不过来,一定要提前告知。比如,手上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可以询问老板能不能延期交付。或者,申请抽调别的同事一起来完成。
这都叫解决方法。
最怕的是什么?到了周三下午4点,微信上突然来了一句,对不起老板,我完成不了。
这才是最糟糕的,因为这会打乱所有人的计划。要知道,一份方案并不是孤案,而是众多工作链条中的一环。
有可能你的方案出来了,接下来要衔接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上。一个人的时间拖慢了,后面可能会打乱3个部门的工作安排。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
职场上的契约精神,就是保证一切严格按计划走,答应的事情必须完成。大家不需要惊喜更不要惊吓。
没有意外,就是最好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放心。
3. 凡事有交代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不及时回消息的员工,不要招》。
为什么及时回消息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闭环。发消息的人开了一个口子,回消息的人要负责把这个口子给关上,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对接。
有人说,不是紧急的消息不必回,我每天这么忙,没空理。
这话有失偏颇,及时回消息,和及时给出解决方案,不是一回事。
比如老板问你,下周二的方案能不能提前看一下?
你不必马上交出完整的方案,但你可以说:
“方案还在整理中,目前只完成了70%,下周二中午前可以完成。”
你可以告知现状,然后延迟满足对方的预期,而不是置之不理。
再比如同事问你,XX项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进展?
你不必给出事无巨细的详解说明,而是就事论事,对方问一个问题,你就回答一个问题。
问的是为什么没有进展,那就回答问题出在哪儿,以及接下来怎么办,不必过多展开。比如可以这么说:
“因为客户迟迟没有签合同,目前还在针对合同条款进行商讨,预计下周三能出结果。”
其实给回应这个动作,花不了我们多少时间。哪怕现在真的忙,也可以回复一句:
“现在正忙,2小时候后回复。”
10秒钟可以打完的字,就没必要等几个小时以后再发。
当对方发出消息的时候,就形成了期待。我们可以想各种办法去满足期待,延长期待,甚至是降低期待,但千万不要冷落期待。
4.能够共患难 都说患难见人品,患难见真情。
人只有在陷入危机的时候,才会卸下所有的伪装,袒露出彼此最真诚的一面。
因为大家都要生存下去,这个时候,唯有彼此信任才能让你们无畏前进。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你和你的伙伴面临危机四伏的敌人时,你敢不敢把你的后背交给对方?
你相不相信他能守好你无暇顾及的方向?
你愿不愿意和他一起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如果答案都是Yes,那么无疑你们是可以共患难的。
他和你一样,都把对方视作自己事业道路上最重要的伙伴。你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和不凡的毅力,这都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业圈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退役军人”。他们的合伙伙伴,往往会选择自己曾经的战友,而不是生意场上认识的新人。
因为战友,是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生死之交,这样的人值得托付。类似的还有发小,同学,兄弟等等。这样的关系在建立之初没有掺杂利益,反而更加纯粹。
一位老板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的战友,是在我倾家荡产的时候义无反顾卖掉一套房子来支持我的人。我的老婆跑了,孩子断绝关系了,把我从深渊拉出来的人,唯有当年那个我为他挡过子弹的人。”
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信任,就看他在危机时刻是怎么表现的。他会不会对你弃之不顾,会不会在背后捅你刀子,会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落井下石。
能和你共患难的人,最靠谱。
5.专注于“具体” 靠谱的人从不夸夸其谈,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他们更专注于具体的行动,具体的指标,具体的结果。
他们不会说,
“这事我们先做了看看,不行就撤。”
而会说:
“我们先做一个月,看看用户增长能不能达到30%,如果不行再采取Plan B.”
有数字,有结果,有行动。这样的话听了就会让人安心,哪怕失败了也有下一步明确的指示,不会让人感到迷茫。
再比如,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会说这件事做不了,没资源,办不到。而会告诉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他们永远带着解决问题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不会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只专注在具体细节上,反复推敲和演练,最终得出结果。
像我之前有一个做项目管理的同事,多复杂多难搞的项目,到了他手里都能有条不紊地安排下去。
我观察了一阵他的工作方法,发现他的思路非常清楚。
现状是什么,困难在哪里,缺什么资源,如何去争取,一条条在一页Word上写得明明白白。
并且他解决问题从来都不会只给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按照最理想的状况,最普遍的状况,和最糟糕的状况分别列出不同的可能性。
各自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结果都一一列好,不管是自己做判断还是给老板做决策,都非常清晰。
这就叫“具体”。
只有具体了,才能让人踏实,才能让人感到安心,这就是靠谱。
6. 情绪稳定 靠谱的人临危不乱,大事小事都能用同一个频道的情绪去应对,突出一个“稳”字。
他们像一台冷静理智的电脑,不带任何情绪起伏。他们的脑袋里装着一个庞大的“决策树”,A情况用A方法,B情况用B方法,C情况用C方法......
和他们一起共事,你也会不知不觉被影响,渐渐学习到他们的处事方法。
比如我曾经跟过一个老板,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慌不忙。
有一次公司出了一个很大的危机。客户做线下活动有一个互动装置,在彩排的时候一切顺利,可到了活动当天却怎么也运转不起来。
那个装置是当天活动最大的亮点,客户亚太区的高层都会过来合影,如果出错了将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故。
临近活动开场还有2个小时,所有人都急得乱成一团,客户在一旁大发雷霆,指着我们负责项目监督的小姑娘破口大骂。
我老板走过来,就说了几句话:
第一,延长活动开始前热场表演的时间半小时;
第二,找公司里最厉害的IT大牛赶紧到现场来检查情况;
第三,如果还不行,拆除该装置的互动游戏功能,只保留拍照功能,确保客户老板来的时候可以顺利合影。
在这个事件中,只有最后一条才是最关键的。因为现场互动装置能否运转其实没那么重要,本来当天也不会来很多人,所以造成的影响能级并不高。
但是,客户老板们的合影是公司形象宣传的重要材料,将来会作为公关新闻发布到几百家媒体上去,这个出错了才是最要命的。
而我的老板,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洞察到问题的本质,给出了解决方案,最终让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这就是情绪稳定的作用。
试想如果情绪不稳定,大家急他也跟着急,没有人冷静分析问题,那最后就是开天窗。
所以靠谱,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稳”字。
7.原则坚定 这是最后一条。
和靠谱的人共事,你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那就是他原则分明。
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什么情况下该舍弃什么,他都清清楚楚,分毫不乱。
并且这种原则感非常坚定,不会因为环境或利益的变化而轻易改变。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对于“帮忙”这件事,他有4个“绝不”原则。
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忙,绝对不帮。因为帮了,就会给对方造成过高的期待,万一最后没有帮到,反而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忙,绝对不帮。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风险,甚至把自己拉下水,后患无穷。
“伸手党”的忙,绝对不帮。因为这不但会消耗自己大量精力,还会助长对方合理偷懒的气焰,最后得寸进尺。
有来无回的忙,绝对不帮。比如对方把自己的工作丢给你做,美名其曰分担合作,可你下次有求于他的时候却置之不理。
帮忙,讲究有来有回,今天我帮了你,是卖你一个人情。未来某一天,这份人情需要得到回应,这叫礼尚往来。
毫无底线地多次帮忙,对方反而不会珍惜,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最后拖累的还是你自己。
我朋友的这4个原则,一开始我以为很容易得罪人,但没想到后来喜欢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大家都摸清楚了他的脾气,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帮,什么事情绝对不行。于人于己都有清晰的边界,彼此相处才会轻松。
你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给外界展示了自己的游戏规则。认可这个规则,愿意在这个规则里玩耍,就不会出岔子,大家才会认为你是一个坚定稳重的人。
反过来,原则不清晰的人,甚至是喜欢双标的人,会给外界带来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这个人很随便。
我们一旦认为一个人随便,跟他合作就不会放心,因为不知道这个“随便”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知道它会爆炸,但什么时候爆,不知道。
这才叫不靠谱。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就看他有没有这7个特征:
1. 肯钻研; 2. 有契约精神; 3. 凡事有交代; 4. 能够共患难; 5. 专注于“具体”; 6. 情绪稳定; 7. 原则坚定。
感谢大家的阅读,共勉 =)
|
【商业观察】渠道商,当然是有价值的
【商业观察】渠道商,当然是有价值的观点 / 刘润 主笔 / 蕉皮
我出差很多,经常给企业做咨询、讲课,也和很多人沟通交流。 最近,有一位做渠道商的同学和我说,觉得自己很有危机感。 因为是卖品牌商的东西,万一哪天品牌直营了,或者换别家的渠道了,怎么办? 甚至,渠道商还有没有价值都不知道。 有危机感,是好事。但是,也不用过分紧张。 渠道商,当然是有价值的。 只是作为渠道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发挥好自己的价值。 我和你分享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启发。
渠道商,当然是有价值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渠道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品牌商把产品100块钱卖给渠道商,渠道商加价50块钱,卖给门店150,最后门店卖给消费者200块。 这是商业世界的链条,应该很好理解。渠道商,就赚了50块的差价。 但是,为什么渠道能赚到钱呢? 为什么品牌商不跳开渠道,150块钱直接卖给门店呢? 一定是因为,渠道商的效率更高。 每个省,可能都有几千家门店,如果品牌商直接供货给门店,也许要对接几万家店。太麻烦了。 而对接渠道商,可能只需要几十个就够了。 品牌商,一定是自己算过账的。如果划不来,那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呢? 所以,渠道商之所以能赚钱,就是因为有效率的优势。 通过渠道商来管理门店,连接下游,比他自己做更有价值。 很多渠道的价值,本质上就是能大规模的,触达用户的能力。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那么,这些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 更低成本触达用户的能力、维护稳定库存的能力、更低资金成本的能力、更高周转次数的能力、更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我们一个个说。
— 2 —
渠道商,能大规模触达用户。但是,这个触达的成本,应该尽量低。 更低成本触达用户的能力,是很多渠道商的核心竞争力。 有一个词,你可能听过很多次,但是真的很管用:私域。 比如我去逛商场的时候,就看到过一个化妆品品牌在积累自己的私域。 一个小姑娘说,随便看随便看,扫一下二维码,还送化妆棉呢。 这其实就是通过扫码送化妆棉的方式,加用户的微信。 这个品牌,加了几百万的微信好友。也就是说,它可以每天发朋友圈,不断触达这些用户,把自己的产品展示给他们。 这样的触达成本,不知道比其他传统的方法低了多少。 很多渠道商的做法,就是在线上线下,通过各种方法把流量蓄水到自己的池子里。 而且,有了流量的池子,就能继续做更多的渠道创新。 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有的渠道商,就会在里面发展合作伙伴。 曾经有人和我说,他的社群里有几百个合作伙伴,每个人都能帮忙带动很大的销售,贡献很多业绩,赚到了钱大家一起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能找到新的合作方,而且总能获得更低成本的流量。 获得流量的成本低,触达的成本低,是很多渠道商赚钱的秘密。你可以参考看看,认真琢磨琢磨。 那除了更低成本触达用户的能力,还有什么呢? 我们继续说,比如维护稳定库存的能力。
— 3 —
很多渠道商上游的品牌商,是上市公司。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实有一个重要的需求:尽可能减少波动。 一些品牌商,希望每个季度的销售,能有稳步的增长。如果是大起大落,甚至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因此,品牌商的经营,就需要稳定性。对于渠道商来说,就要有维护稳定库存的能力。 品牌商的货,先放在你这里,你成为库存的容器,相当于缓冲池。 也就是说,对于品牌商而言,货已经卖完了。但其实是你先压着货,然后慢慢卖出去。 能吃掉库存,还有办法平滑销售,这是很多渠道商赚钱的方法。 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和品牌商有稳定的合作,拿到稳定的单子。 而这些单子,也经常有不错的利润。
— 4 —
那么,更低资金成本的能力,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场景,常常发生在做大宗交易的渠道商身上。比如做石油的,做塑料的。 比如说,你从中石油中石化那里,采购了一批石油,想要卖给美国的一家公司。这时,你就是一家渠道商。 这个生意看起来很简单,把货从左边卖到右边,就能赚到一笔差价。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关键:资金成本。 你想想,你把货运到美国之后,美国客户会立刻还钱吗?有点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一般不会。 他们通常会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后才会把钱还你。 但是,你从上游拿货的时候,是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 也就是说,上游的钱要立刻还掉,但是下游的钱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收得回来。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垫资。 所以想做这样的生意,做这样的渠道商,需要我们有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很多人说,我进货很便宜,卖出去利润也很可观,但最后还是亏钱了,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资金成本很低,有办法垫资,才能保证自己的现金流不断裂。
— 5 —
刚刚说的,是相对大宗的生意。那有些渠道商,就是做零售的,怎么办?什么能力很重要? 更高周转次数的能力,很重要。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很多做零售的人,都很喜欢的一家公司,Costco。 因为像Costco这种零售企业,就是靠提高周转率赚钱的。 那Costco的周转率有多高呢? 接近12。 什么概念? 就是说,Costco进货之后,一个月之内就能把东西卖出去。所以,同一笔钱,一年可以周转12次。 然后,我们就能算算账了。 Costco的利润率最高不超过14%,假设是10%好了。 那么1块钱,1年周转12次,就能赚1.2元。 但是普通超市呢,可能三个月才周转一次,这样一年才周转4次。 那么1块钱,只能赚4毛。 所以,周转速度越快,利润其实越高。 在Costco有一句名言,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销售。 这给渠道商的启发是,看看自己的货品,多长时间才能卖出去。效率是不是足够高。 每个人都在赚钱,但是“钱”和“钱”,还是有区别的。
— 6 —
有些渠道商赚钱,还依靠一个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 什么是风险? 风险,本质就是不确定性。渠道商,很多时候就是吃掉这些不确定性,还能处理和消化这些不确定性。 我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些人,是做旅游行业的。作为渠道商,会包下欧美航空公司在中国的机票代理权。 然后,他把这些航班机票,再卖给互联网平台,或者有些直接卖给用户,赚一笔差价。 这个生意,很多人也非常熟悉,叫做“总代”。 但是,总代其实很有风险。 风险就在于,如果机票卖不出去了,怎么办? 如果有疫情,或者有暴乱,大家不能出去,不敢出去,这些机票就全都砸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航空公司,通过找总代的方式,把所有机票提前卖给了渠道商。本质上是卖掉了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于渠道商来说,就要有一种强大的能力,能预判风险,管控风险。 销量开始下滑了,可能就要启动大规模促销。销量开始停滞了,可能就要用异业联盟的方法,与合作伙伴合作,作为搭售的商品,或者礼品。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渠道商做的生意,就是成天和风险打交道。 因为我对市场判断更准确,我更能扛住风险,我才能赚这个钱。
— 7 —
更低成本触达用户的能力、维护稳定库存的能力、更低资金成本的能力、更高周转次数的能力、更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这些就是渠道商,应该要拥有的一些核心能力。 而渠道商能赚钱,能持续赚钱,也是因为在某一种能力上做到了极致,或者在多项能力做到了组合。 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而只有这些优势,才能更好发挥渠道的价值,更大规模更有效率地去触达用户。 所以两个建议,也简单朴实: 你现在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也需要我们持续深耕和精进。 这两个问题,放在心里,时常拿出来看看,应该会有不少的思考。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渠道商有价值吗? 渠道商,当然是有价值的。 只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发挥好自己的价值。 这样,才不会被跳开。 其实,“刘润”公众号,也是一个渠道商,我们努力写好文章,努力吸引高价值的人群,这也是我们想要建立和发挥的价值。 然后,客户和我们合作时,我们才可以帮助他们触达到读者。 让读者看到好文章,让客户触达到好读者,这是我们希望做的。 这样,大家才是共赢的。 希望你也是。共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思维认知】人生开挂的人,都有窄门思维【思维认知】人生开挂的人,都有窄门思维
有人问任正非:华为的秘诀是什么?
任正非说了这样一段话:“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中途,华为做房地产本可以爆发,做互联网本可以爆发,做资本运作本可以爆发。但任正非从不为这些诱惑所动,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技术之路。
“要在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本来可以选择更容易的事,但华为一次次死磕技术,最终成为了今天的庞然大物。
做难而正确的事,是华为所坚持的。
走宽门还是走窄门?
看华为的故事,确实非常感慨。华为告诉我们,其实世界上的大路可以分为两类——宽门和窄门。
什么是宽门?
宽门进的时候很容易,但是道路会越走越逼仄,走起来越来越困难。
可以用打羽毛球为例,打羽毛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运动,门槛极低,很容易就会打。
不需要怎么学技术,就能击发球。
但问题的关键是“会打”和成为高手之间,有一条东非大裂谷,越往后突破越难。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打羽毛球的高手,你起初瞎打羽毛球,是非常轻松的,但会养成不好的动作习惯,等你意识到了的时候,非常难纠正,而且影响你进步,当你想要快速成长,就变得困难了。
什么是窄门?
进去的时候比较难,但后面的路越来越宽阔,走起来会越来越简单。
同样是打羽毛球,如果你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打羽毛球的高手,不断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安安心心学理论,练习各种技巧,这就是困难的事。
因为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心血,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这个过程是反人性的,人性是追求安逸的,而你却在严格要求自己。一旦你掌握了科学的训练方法,进步就会变得特别简单。
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华为技术不能自主创新,就会被卡脖子。所以,人生开挂的人,都喜欢走窄门,正如著名的外科医生阿费列德提出的“跨栏定律”: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走窄门,打造你的护城河
我们面临选择时,在不影响生存的情况下,不要仅着眼于当下,而是要尽量选择那些很困难,但会在未来带给我们长期价值的事。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开始简单的事,比如下班后刷刷短视频,看一些娱乐八卦,就觉得今天又学到了点碎片知识。
但这么做,我们的认知水平没有提高,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反脆弱系统,抗风险能力非常低,自己今后职业生涯会越来越窄。
而另外一些人,总是在下班后的八小时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的实力,通过看书,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当学得越多,越容易发现自己思想的贫瘠,精神上的不富裕,更容易对知识存有敬畏之心。通过不断的复盘和学习,就能不断打破人生的壁垒,去往更大的世界。
我从阿里出来后,没有直接拿阿里的知识来用,这是一个宽门。
我深知,越是简单的事情,到后面就会变得越困难。而最开始选择困难的事情,到最后反而会变得简单。
出阿里后,我不间断的拜访客户,我的知识体系都是通过大量的拜访客户,在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
在这期间,我也读了非常多的书,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了躬身入局。熬夜设计每一款产品时,我都反复问自己,这样的内容能帮助企业家解决什么问题?
在不断推翻和重塑中,打造了自己的护城河,这也是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底气。
走窄门,慢就是快
个人要走窄门,同样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经营一家企业,通常来说也有AB两个选择。
很多人会选择A,走宽门。
有了战略,然后追求速度,引入资本快速扩张。但容易导致管理体系跟不上扩张的速度,造成管理混乱。
在持续扩张中,烧钱成为常态,为了持续引入资本,甚至会伪造交易数据。这些问题就像是滚雪球一样,终有一天会崩盘。
从短期看,他确实是快。但实际上,当雪崩后,会用很多年的时间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的时间反而延宕了。
另外一些人会选走窄门,定好战略后,老老实实的经营组织。他们用二十年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并且不断为组织创造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做到了头部,有了200亿-300亿的规模。当做好战略,管好团队和管好现金,竞争对手就死掉了,最后剩者为王。
短期看,走窄门很难,而且很慢,不容易看到效果。但长期来看,他是最稳健的,做好了基本功,速度会非常快。所以最佳成长速度,往往不是最快成长速度。
而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很快。他可能走捷径。但没关系,我们要坚信走窄门,做那些困难的事,往后会带来长期价值。
这就是“窄门思维”,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宽门和窄门,这两条路,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但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后者。《圣经》上有一段话,与诸位共勉: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耶稣对众人说: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完)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充电站】工作没动力怎么办?给你3点建议【职场充电站】工作没动力怎么办?给你3点建议
被看见:能被领导看见和认可利他性:能帮助到他人成长性:能让自己成长▲ 长按扫码,分享朋友圈
写在最后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演讲】重要时刻,不要输在表达上【PPT演讲】重要时刻,不要输在表达上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方雁橙 责编 / 明娇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446篇原创文章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商业思维】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商业思维】罗振宇2022“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来源:得到公众号
2021年12月31日20:30,五粮液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 罗胖曾发下大愿望: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今年是第七场,也是最特殊的一场,罗胖面对12000个空座位,用53个好故事,为你讲述“原来还能这么干”。 以下是跨年演讲全文稿,与你分享。
备注:文章太长,无法在博客发表,故以链接形式向各位读友分享,望理解! 补充笔记:
图像记录作者:Rikki 笔记侠视觉笔记分舵舵主 壹页天地️️®创始人 |
【组织的力量】没有目标感的努力,都是假勤奋【组织的力量】没有目标感的努力,都是假勤奋
文 · 张丽俊
经常有读者在后台留言:
怎么样才能在岗位上做出成绩?
很多人都会给出答案:首先,你得有一个目标,并且你还要很努力。
但是,光有目标和努力,就能拿到结果吗?
未必。
你还必须有“目标感”。
没有目标感的努力,都是假勤奋。
目标不等于目标感
什么是“目标感”?
顾名思义,目标感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目标。这个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你的年度、季度、月度的目标是什么?你想要达成什么样的业务结果?
第二层:感,亦即感受。指的是你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意识。你在工作中能否经常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以此为行动指引。
目标感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感知,是对自我的唤醒。
扎克伯格正是这样拥有者强烈的“目标感”的一个人。
Facebook创建初期,面临着生存危机,很多公司想要高价收购公司。但22岁的扎克伯格逐一拒绝了他们。
为什么拒绝?
因为,扎克伯格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的目标是:让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起来。
这种强烈的目标感,让他拒绝了白花花的银子,驱动着他不断前行,并最终把Facebook做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真正做到了“连接更多的人”。
在职场中,如果你要取得成绩,就一定要有目标感。
对于老板来说,你公司的使命愿景是什么?你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你要有强烈的信念,明确目标,如此才能带领大家走在正确的路上。
对于管理者来说,你要将公司的战略目标一层层落下去,你要通过他人拿到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承受很多的委屈,你必须要有强烈的目标感,精进、专注,直到拿到业务结果。
而对于员工来说,很多时候是缺乏这种“目标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时候,员工会认为公司定下的目标和自己是没有关系的。
这个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学会sell目标,员工也要学会把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连接起来。
当你找到工作的激情,带着“目标感”努力,平凡人也能做出非凡事。
如何提升目标感?
知道了目标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提升目标感呢?
以下三个步骤,帮你提升目标感:
1、倾听内心的声音
真正的职场起步于“心灵扳机”扣动的那一刻。
很多职场人工作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梦想,依然没有扣动他的“心灵扳机”,虽然是在工作,却如同行尸走肉。
你必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当你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就扣动了你的“心灵扳机”。
找到驱动你内心的声音,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2、学会拆解目标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目标感,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离目标太远,无法实现。
所以,你要会学会目标拆解。
所谓的目标分解,就是把你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拆解目标,不仅给你当下要怎么做指明了方向,也更容易让你看到希望。
举个例子:你做社群运营,你的目标是今年做到100万粉丝,你得进行目标分解,分解到季度、月度,每天做什么。带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往往才会真正高效。
不要总想着大目标,从小事情做起。
小事情做好了,也会迎来大的成功。
3、立即行动,拿到结果
目标感的养分,来自于行动。
没有行动,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目标感”了。
当你确立了目标,就一定要付诸于行动。
你越有战斗力,并且能在行动中,不断打胜仗,拿到结果,就越能强化你的目标感。因为目标感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和氛围。
扎克伯格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在Facebook上公布自己的新年计划,无论发生什么他都雷打不动地坚持自己的计划,这些计划也年年全部实现。
一个有目标感的人,他不会一直说自己的目标。因为,他知道,做永远比说重要得多。
什么是真正的目标感呢?正如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做演讲时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真正的目标感在于,意识上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在行动上心无旁骛、朝它靠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Excel函数】你真的会用VLOOKUP吗?教你一招,5分钟把人家一天的工作干完!【Excel函数】你真的会用VLOOKUP吗?教你一招,5分钟把人家一天的工作干完!
本文作者:小敏 本文编辑:竺兰
我们秋叶 Excel 训练营的同学提了一个问题,看看你知不知道~
截图看不清?
没瓜系,重要的是这个问题:
用 VLOOKUP 从多表中提取信息,怎么弄?
这个问题,嗯,毕竟是从我们训练营的同学口中问出来的,还是很有水准的~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 Vlookup 函数:
VLOOKUP 有四个参数——
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四个参数中 1 和 4 是非常明确的,主要问题就在 2 和 3 上,2 的结构如果是一定的,那么 3 也是确定的数值。
了解完 Vlookup 用法,我们来聊一聊如何跨多个表查找值。
一个表一个表找
分别用 Vlookup 公式从两个表里取就好了嘛~
可是,我们童鞋说:我也不知道这些数据它们都在哪个表里啊
太麻烦了!
好吧,那就看第 2 种方法吧~
合并多表一起找
不知道数据分别在哪个表,那我们干脆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到一个表里去,让 Excel 自己找!
我们的助教老师们真的是太敬业了,给出了一种又一种办法。
直到帮童鞋解决问题。
甚至还有老师在事后看到,还在想有没有更快的解决方法。
你可别说,还真有!
屏蔽错误值
如果多个数据表不整合在一起,就不能跨多表查找数据了吗?
当然可以啊~
假设我们要从多个部门的分表中,查找到某个工号的员工姓名。
如果这个工号是「人力资源部」的,那我们就可以写公式:
可是,不凑巧,这个工号不是人力资源部的,所以找不到,显示 #N/A 错误。
Vlookup 遇见这种错误不要慌,我们有办法。
用一个屏蔽错误值的函数——Iferror 函数,就能把错误值换成我们要的。
于是乎,我们可以在这个出现错误值的函数外面套一个 IFERROR。
IFERROR(value,value_if_error)
当出现错误值的时候,继续在「研发部」里看看能不能找到——
再出现错误值的时候,继续在「财务部」里看看能不能找到——
这样一层层套下去,直到把所有表都查找完,总能找到你要的值。
如果全部找完还是 #N/A 错误,那就是真没数据了。
所以用这样一个多层屏蔽 #N/A 错误值的思路,我们就可以在多个表中进行数据查找啦~
但是!
掰掰手指一算,
这个公式能不能简化一下呢?
能!
引用 Indirect 函数指定查找区域
如果你嫌上面的公式太长,那可以套用这个公式:
不过这个公式的理解成本比较高,会用就可以了~
你只要会修改这些参数,就可以套用该公式:
不过快速的方法也有它的大前提:多个工作表的格式必须一致。
怎么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有很多?
小白有小白的解决方法;懂一点 Excel 和懂更多 Excel 的人,解决方法又会有不同。
问题同样都能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是大不相同。
|
【经营管理】陈春花:2022年经营关键词
【经营管理】陈春花:2022年经营关键词
文章 | 陈春花 来源 | 春暖花开
导读:在新冠疫情余波未平、国际变局与技术变量不断叠加演进的商业新生态下,如何在世界大变局下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未来又将去向何方?12月19日,在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管理分论坛上,陈春花教授分享了2022年经营环境和经营选择的关键词,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演讲全文。
2021年,一个疫情散发笼罩的年份,一切都显得与以往那么的不同。
企业需要有组织的敏捷性,以及足够的组织韧性,方可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解决方案,获致成长。疫情防控,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了对组织弹性的需求,也因此需要企业内部更多的敏捷性。同样重要的是,越在动态变化环境下,组织韧性越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