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
观点 / 李东来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53篇原创文章
最后的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
观点 / 李东来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53篇原创文章 最后的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经营管理】陈春花:如何理解成本?如何正确降成本?陈春花:如何理解成本?如何正确降成本?
成本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如果企业愿意在成本部分做牺牲,这种牺牲必须是有意义的,必须获得价值并被感知到。
没有系统理解成本,牺牲的会是价值本身。
春暖花开
好文1799字 | 3分钟阅读
来源:春暖花开 超过平均增长能活下来的企业 主要靠内部的成本能力
企业要高度关注「成本」这个元素,有两个理由:一是做所有经营都要依赖于投入;二是能否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很大程度上拼的是成本。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数量和时间轴之间的关系,大概分成四个阶段: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企业数量一直在增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行业中,推动行业的发展。随着更多企业加入,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形,这个时候会出现为了价格竞争,规模化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此时20%的企业被淘汰。行业继续发展,开始朝着集中化方向变化,购并重组成为主要模式,此时又有20%的企业被淘汰;随后行业进入均衡阶段,继续淘汰20%的企业,使得行业能够回归理性的价值创造。
从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最终会有40%的企业存活下来,所以,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如何发展自己以使企业留在 40% 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其增长都能够超过行业平均水准。 举个例子。有一个企业家说他的企业去年增长率非常高,有60%。我没有表扬他,接着问他行业平均增长是多少?他愣了,查完后发现行业平均增长 68%。此时他的 60% 就没有他感受到的那么有意义。
所以企业能保持在 40% 里的标准就是增长超过平均水准。不用非要做第一,可以做得从容一点。
这 40% 超过平均增长能活下来的企业,其中一个需要关注的部分,就是内部的成本能力。
当行业达到饱和状态,供大于求的时候,行业中的很多企业会选择降价求规模,行业的价格衰减,在企业战略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降价只是一个决定,降成本必须是一个能力。
我一般不提倡轻易降价,因为价格是检验顾客和你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标志。
特别强的企业会选择两个突破,要么破最高价格,要么破最低价格。破最高价的企业对顾客价值很有信心,破最低价格的企业对成本很有信心。在任何一边破价格的都是在经营上有主导权的企业。
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
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当你考虑整个公司成本时,不要想这是钱、这是投入,一定要记住这是最重要的价值,它本身就是整个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
我对成本非常敏感,最敏感的是时间成本。有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是因为我对时间成本的尊重程度超过了其他。在成本上,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牺牲的其实是价值。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把成本看成是独立的、必须消耗的要素,所以,很多企业会一直想办法降低成本。但我需要纠正大家,这些认知与做法会把你带向歧途。正如我坚持的那样:廉价劳动力不能保证获得成本优势,同样寻求低成本不能保证获得成本优势。
在成本上如果没有整体的理解,牺牲的会是价值本身。比如,创业企业不需要有管理结构,因为那是巨大的管理成本,这个成本没有价值。但如果规模到了 100 亿,还没有结构,企业可能就没人去做未来的事,也没有人去做控制风险的事。此时你有两件事更重要,就是风险控制和布局未来。这两件事情跟当期都没有关系,但这个成本必须支付,它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
你是牺牲价值还是创造价值,这就叫成本习惯,一定要有这个习惯。
推荐阅读《陈春花:企业如何获得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
成本的核心是节省顾客时间
成本的核心概念是节省顾客的时间,是降低顾客的成本。成本并不是内部的事情,它实际上是顾客的成本、顾客的时间、顾客的效率。如果能回到顾客,就能真正理解「成本」,所有牺牲的成本就有意义。
美国西南航空是一个以时间成本取胜的公司,它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降低每一个来坐飞机的人在机场停留的时间。用同一机型,卖票直接卖座位,不用再换登机牌,不需要等候。每个航班都定点走,买到下一个航班也能坐上一个航班走。它把点对点的飞行都按公共汽车的方式设计,这使它在航空公司里脱颖而出。
第一,我们所降低的成本不是内部成本,而是顾客成本。成本是一种价值牺牲,但牺牲必须换来东西,就是顾客和你之间的关联,所以降成本的核心方向是降顾客成本,不是降自己的成本。
第二,一定要节省顾客的时间。如果你能以这样的逻辑做成本,经营水平就非常高了。
最后请大家思考,你的企业成本优势来源到底是什么?(本文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经营管理】陈春花:2022年经营关键词
【经营管理】陈春花:2022年经营关键词
文章 | 陈春花 来源 | 春暖花开
导读:在新冠疫情余波未平、国际变局与技术变量不断叠加演进的商业新生态下,如何在世界大变局下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未来又将去向何方?12月19日,在第六届国家发展论坛—管理分论坛上,陈春花教授分享了2022年经营环境和经营选择的关键词,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演讲全文。
2021年,一个疫情散发笼罩的年份,一切都显得与以往那么的不同。
企业需要有组织的敏捷性,以及足够的组织韧性,方可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解决方案,获致成长。疫情防控,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了对组织弹性的需求,也因此需要企业内部更多的敏捷性。同样重要的是,越在动态变化环境下,组织韧性越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
【经营管理】陈春花:启动新的一年,从回归经营基本面开始
【经营管理】陈春花:启动新的一年,从回归经营基本面开始
作 者: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教授、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
成为“懂得经营”的人
管理要为经营服务
一个小故事,理解经营的本质
|
【商业分析】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作者 | 老喻
- THE END -
|
【管理学】经验分享|哈佛课间三十分钟
经验分享|哈佛课间三十分钟
| 宁向东 |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一周的前四天课,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充满争议的。从第一天我在课程中提倡,以员工的“状态自尊”为基础来设计管理制度,到当天的作业是“请你思考,员工会不会利用你的善良自我放任”。一直到周四,几乎每天的课都会引发出不同的看法和讨论。同时,你也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留言区里,我也尽量挑选了一些反对性的意见,故意让更多的同学看到,引发思考。 我在上周的课程中,特意请你注意留言区。因为在那里,我挑选的意见都是尽量有情境、有细节、有解决方案的。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是我故意设计的一个局,就是希望引发你对我的观点有所保留,对同学的观点有所赞同,并开始注意借鉴别人的好做法,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今天。因为今天我要跟你交个底:管理是用智慧解决问题,场景不同,环境不同,招法就会不同。除了向老师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极为重要。这是管理学这个学科,独有的学习特点。
1、哈佛的案例教学
在我看来,管理学根本没有一定之规,管理学的学习主要是经验分享。这个结论是我在哈佛商学院得来的,全世界一流商学院那么多,但自从我在哈佛得出了上述结论之后,我就没有再去其他商学院访问过。这个话说得有点满,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 让我先从自己的一段旧事开始说起。2001年,在我已经做了十年教师之后,我再次走进课堂,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经理培训班的学生。这个课程历时3个月,是改变我对管理学认知的一个主要事件。 首先,哈佛的课程收费特别高。在2001年,每天就高达10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价就是8000多人民币。当然,哈佛的服务也非常周到,连吃饭的餐具都有人帮你收,生活是比较奢侈的五星级酒店的水平。我跟你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告诉你哈佛不给我买教材,不是因为差钱。 我们住的学员公寓,8个人住一套八室一厅,用于居住的房间并不大,但是,客厅特别大。当行李生把我带到房间之后,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准备好了,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几米长的书桌上,案例如果摞起来,起码得有一米多高,但是,教科书却只有一本薄薄的入门级的《会计学简介》,开课一周,我也没发现发教材。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教公司财务课的汤姆·派珀教授,我相对比较熟悉,他曾经是哈佛商学院的二号人物,绝对权威。我跑过去找他,问他为什么没有教科书。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哈佛跟其他学校不一样,是100%的案例教学,很多学校包括隔壁的那所学校都是50%的理论、50%的案例。但哈佛100%的案例教学,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讨论为主,难道课下我们准备案例讨论也不需要理论、不需要教科书吗?为什么学院不给我们发一点教科书呢?” 派珀教授的回答也特别直接,他说:“在我们看来,商业世界只有问题,没有理论。所以,我们只提供案例,帮助大家分析,帮助大家找到想问题的感觉。至于你需要什么理论,看什么书,隔壁就是图书馆,你可以随便到那去找。”我接着问,“你教公司财务,像公司财务这种技术性非常强的课也是不需要教科书的吗?”派珀教授说:“一样。”然后,他又对我说了一句对我影响至深的话,他说,“真正的财务功夫,其实在财务的后面”。后来我才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境界,我认为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好的财务人员,他的本事就是能够透过财务数字看到一线市场上的硝烟。 在哈佛,案例是一切的核心。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案例就是商业界的好做法。有人经常吹嘘说:你看我们的事被写进哈佛的案例了。其实不然,哈佛的案例,就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的企业资料汇编,有点像医院的病人病历。病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作出正确的诊断。同理,哈佛的案例不重要,案例不是一个最佳的做法,教授的任务是教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找到正确的逻辑。 几乎所有的案例课,哈佛的教授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然后课上一环扣一环地讨论。一节课大约就讨论十个左右的问题,这十个问题都是递进的关系,一层一层地深入。如果说这个教授的功夫好,不是他讲了什么重要的观点,而是他提出了好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一句话,哈佛的教授牛,不是课讲得好,而是问题提得好。
为了能够有效地准备好这个案例课,我们每个人每天下午2点半之后都要各自预习案例,吃完晚餐后,住在八室一厅的八个人(哈佛称为生活小组),就要按照预习的要求进行讨论,准备第二天上课的三个案例,讨论几乎要持续到半夜以后。第二天的课前一小时,也就是早上8点钟,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7个新的同学,然后带着昨天夜里讨论的结论和7个来自不同组的同学进行课堂热身,再讨论一遍之后才是上课环节。 哈佛的课时间不长,每节课一小时二十分钟。课上的很多时间其实都是教师问问题,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两轮讨论之后浓缩出来的经验之谈,再深入地进行讨论。而教授的任务是提好问题,逐级引导,然后进行点评。对于那些在课上讨论不充分的地方,学员还可以在课间,或课后继续捉对厮杀。哈佛的课间休息时间是30分钟,休息的场地是一个大厅,比教室还要大,容纳几十人绰绰有余。所以整个项目快结束的时候,派珀教授笑着问我说:“现在你懂为什么没有教科书了吗?”我说:“大致懂了。” 其实,商业世界只有问题,没有理论。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蕴含在经验里,而不是理论里。案例分析,骨子里就是要找出或者说训练出逻辑分析的能力,训练出经验分享的能力,这就是哈佛案例教学的特色所在。
2、五字心经:问、想、仿、改、善
不过,如何进行经验分享,哈佛没有教。所以,在结束了哈佛的学习之后,如何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经验分享,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目前,我能够告诉你的,是我悟到的五个字: 问、想、仿、改、善。
有一天,当你可以去跟人家交流,跟人家吹牛的时候,别人也会追问你相关的细节,这个模板就是你的管理功夫;有一天,你真的能够讲出一堆模板的时候,你就是少林寺门口的扫地僧。 总结一下,五个字:问,想,仿,改,善。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关于经验学习的五字心经,现在分享给你,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3、给大家的建议
最后,根据同学们前面的留言,我总结了四句话:
|
【经营管理】管理基准|幸福感?进取心?
管理基准|幸福感?进取心?
| 宁向东 |
你好。今天我们对照着来讨论下“进取心”和“幸福感”,这两个概念是影响管理者价值观的重要概念。现在很流行“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这些话题,强调要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幸福感。但我今天要给你一个新的理念就是: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基于员工的 “ 进取心 ” ,而不是直接瞄准 “ 幸福感 ” 。为什么呢?因为“进取心”是管理活动的源头,而“幸福感”,则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管理工作,应该看重源头,而不是结果。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幸福感”靠不住。
1、什么是幸福感?
下面,我先和你分享一些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你先看看对这些逻辑是不是有同感,然后你再看幸福感是靠得住还是靠不住。
总之,现在很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幸福感是一件很难说得清的事情。所以,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并且被这种幸福感牵着鼻子走,这样一来,管理工作很可能会本末倒置。从我前面的课程中,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我多次强调要建立基于人性的管理,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要加班,要注意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但是,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管理制度、运用管理手段,如果过多地考虑所谓的 “ 幸福感 ” ,可能会走到另外一个误区。这个尺度,是管理者需要格外注意和拿捏的。
2、什么是进取心?
现在,我们讲今天的中心概念“进取心”。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个德国学者,他的名字叫迈克尔•弗里斯,弗里斯教授通过十几年的梳理,逐渐理清楚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进取心”的理论,特别适合于21世纪的管理工作。弗里斯的这套理论已经获得了西方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他也设计出一套基于个人进取心的培训程序。我觉得,假以时日,他的这套理论可能会像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一样,为大家所熟悉。 那么,什么是“进取心”呢?弗里斯把 “ 进取心 ” 定义为 “ 一种自我启动的工作行为 ” ,员工可以在这种“进取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弗里斯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使用传统的工作设计和业绩考核方法,这都是基于一种“被动工作”的逻辑。组织要分配任务给员工,员工按照组织给定的路线图和工作方法去做事,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这就是“被动工作”。 我对这种情况的解读是:在原有的被动式的工作环境、工作状况和业绩管理方式下,员工只需要完成“你让我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好就算完成任务,然后获取相应的评价和报酬就行了。但是,现在的竞争环境是复杂的,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可能是一件事超出了员工原有的工作范围,这时候他会怎么办?他会停顿。如果流程不顺,如果组织的反应不够快,就会出现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出现搁置。下级认为上级指示得不明确,而上级认为下级没有执行力。
3、进取心VS执行力
讲到这儿,我想讨论一下“执行力”。“执行力”这个概念,是中国很多管理者的思想误区。这个概念在中国流行,大概就十几年的时间。说到这里,给你讲一段旧事:有一本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也许你听说过,也许你的老板还给你发过这本书。反正在十几年前,这本书火了一阵。这本书刚出中文版的时候,我也写了一本书。出版社的社长跟我很熟,他手里拿着那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对我说,“你如果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书一定能大卖。”我又问为什么,他说:“你看美国总统要送一封信给加西亚,送信的人只知道加西亚在战场上打仗,加西亚是谁?加西亚在哪个战场?送信的人全都不知道,但他还是能够排除万难把信送给加西亚。你说全中国哪个企业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成为这样的人?”所以,社长说这本书一定会大卖,因为有老板们团购。果不其然,这本书的销量很快超过了一百万册。 但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株“毒草”,为什么?因为执行的逻辑,是你要有明确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能相对清楚地描述出来,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不变。但是,我们的经济环境变化得太快,很多任务都无法清晰描述,很多老板文化水平低,又不太用功,所以,他们梦想着在自己不太用功的情况下,给一个不太清晰的目标,靠员工自身的努力就把企业搞上去。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现在谁还看《把信送给加西亚》?它就是昙花一现。
4、为员工建立进取心
跟加西亚的那一套相比,我更喜欢弗里斯的理论,就是努力建立一个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的管理框架,增加员工在企业工作流程中的参与程度。这样的管理不怕变化,遇到问题,每当有新情况的时候,员工的进取心会让他们努力地去寻求改变,而不是被动地报告和消极地等待。那么,如何建立员工的“进取心”呢?有三个要点,值得参考:
总结一下,进取心是未来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竞争环境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一线员工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如果你沿用传统的管理思路,环境一旦变化,出现了新的影响因素,员工就会停下来,等着你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定义”之后他才动,这就麻烦了。但如果把 “ 进取心 ” 作为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员工本人高度参与到任务的 “ 重新定义 ” 过程中,那这个组织就不得了。以前的课,我们说过,要注意让有愿望又有能力的人,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化。注意激发这些人的“进取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请你思考,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爱提想法,好像很有“进取心”的人?这样的人,有没有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还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对于这样的人,你觉得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想法呢?更进一步地说,如何从制度上去对待和保护这样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