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沟通,
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所以有效沟通,
在工作和生活中均十分重要。
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
才能保证团队的良好运转,
也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有效沟通】能好好沟通真的很重要~~~由 KM Admin 于 修改 |
【职场沟通】总是说错话,你可能缺少这项能力【职场沟通】总是说错话,你可能缺少这项能力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方雁橙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你明明说了很多遍,员工还是一头雾水。 你觉得自己没说错,对方却莫名其妙生气了。 这些不愉快的体验,可能是你缺乏一种叫同理心的能力。 同理心,就是你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发乎于脑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在乞讨。 在他身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经过,问老人有什么收获,老人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诗人于心不忍,悄悄拿起笔在牌子上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晚上,诗人又经过此地,询问情况。 老人说:“是啊,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了很多。” 为什么前后相差这么大? 因为“同理心”。 诗人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到了老人的需求。 又从路人的角度,把老人的需求翻译给了路人。 开始的“我什么都看不见”,是老人以自己视角描述看不见的事实。 修改后的“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站在路人的视角,看到本该万紫千红的春天,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 因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路人愿意施以援手。 所以,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可以给什么。 比如,很多父母倾其所能给孩子他们认为最好的,而孩子并不“领情”。 因为父母想的是,我能给你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有句话特别好,“爱的表达方式比爱本身更重要”。 给对方他需要的,远比给对方你认为对的、好的更重要。 前提是,你要有同理心。
— 2 —
几个场景: 早上9点,你走进办公室。 没多久,有员工来向你汇报工作。 看完方案,你很生气。 你实在无法理解员工的做法,你想,换做是你,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
下午3点,你有一个电话会议。 项目负责人说:关于这个项目,我觉得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还没等对方说完,你就接过话:这个项目我知道,一个月足够了,下个月必须结束。至于怎么做到,你自己看着办…… 对方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甚至都没打算理解他。
晚上6点,你接到妻子的电话,她跟你抱怨在公司的遭遇。 于是,你开始给她讲道理。 你滔滔不绝,但你妻子完全听不进去。
回顾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你觉得简直糟糕极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力,让你避免这些糟糕的情况呢。
时间回到早上9点。 员工跟你汇报工作,你说,“你这样做也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研究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员工愉快地接受了你的建议,很快拿出了新方案。
下午3点,电话会议,你耐心听完项目负责人汇报。 你发现,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顾虑也有道理。 最后,你们经过沟通,找到了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晚上6点,面对妻子的抱怨,你耐心听她说完。 然后说,我理解你的情绪,如果是我,也会生气。 因为你知道,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时,并不想听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具体建议。 需要的只是倾听,是对她情绪的认同。 而这,需要你有强大的同理心。 你看,“从糟糕极了”到“事事顺利”。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表达,就有了不同的结果。 是让人如沐春风,还是退避三舍,就看你有没有同理心,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3 — 同理心,还是千般能力的共同心法。 很多能力,都需要有强大的同理心。 比如销售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你会怎么推销产品。 你会滔滔不绝地向人们展示产品,介绍产品有多好吗? 如果是这样,大概率不会成交。 用户购买产品,并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厉害,而是这款产品能不能解决他的需求。 所以,你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的需求是什么。
当你发现了用户需求,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才能触发购买行为。
比如沟通能力。 最近“向下兼容”这个词很火。 是说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人,跟他聊天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很有可能是他的学识、涵养都在你之上,他在“向下兼容”。 你有没有发现,“向下兼容”的背后其实是很强的同理心。 因为他在跟你讲话的时候,不是只顾着怎么说,是将重心放在帮助你去听。 他站在你的角度,顺着你“听”的逻辑来“讲”。 所以你会感觉遇到了知己。
还有各种职业化能力,比如:
这些也取决于你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也就是,你有没有同理心这种能力。
— 4 — 既然同理心是一种能力,那怎么来训练这种能力呢。 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指路。 你约新朋友来家里玩,但是找不到路了,怎么办? 他打电话求助你:我应该怎么开啊? 这时候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说,你先开到一个卖包子的小店,再左转就到了。 这就是缺乏“同理心”的指路方式。 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找包子店和找你家一样困难。 那你应该怎么做? 你可以先问他在哪里,能看到什么。 然后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从你的记忆中匹配位置。告诉他,从他现在的位置,往前开500米,在第一个路口,左转就到了。 这时候,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个办法:狼人杀游戏。 狼人杀游戏,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玩家通过抽签获得自己的身份:狼人、预言家、骑士、平民、猎人等。 游戏分为两个阵营:狼人阵营和好人阵营。不公开身份,通过描述,猜对方身份。 在猜测身份环境,需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身份去思考。 所以,狼人杀也是一种训练同理心的游戏。 一般在玩狼人杀的时候,分析准确,总体表现突出的人,同理心也比较强。 因为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用同理心做判断。
第三个办法:耐心倾听,重复总结。 通过上面两个方法,你会发现,同理心的训练虽然不容易,确也有迹可循。其实我在《五分钟商学院》还讲过一种更常见的方法。 你只需要耐心倾听,重复总结。你可以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来回应对方:他忘记了……居然没想起来……确实让人生气……等等。 对重复重点句子,会帮你理解对方想表达的重点,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做到第一步之后,你就可以重新组织语言,重复总结对方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等等,通过重复,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接着,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 这时候,对方会觉得,你已经走进了对方的心,理解了对方的情绪; 最后,如果你愿意,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 此时,你们已经完成了一次让对方体验很好的沟通。 可能,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 如果提建议,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对方的接受度也会高很多。 训练了“同理心”,你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人,把“糟糕透了”变成“还不错啊”。
说到同理心,你一定想到了一个酷似孪生兄弟的词:同情心。 但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同理心是一种可修炼的能力,发乎于脑;同情心是一种本能,发乎于心。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 同理心是诗人路过老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 同情心是诗人看到老人的需求,决定施以援手。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同情心是一种选择。 希望你修炼出强大的同理心,让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也拥有同情心,常怀善意。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沟通技巧】越聪明的人,沟通路径越短【沟通技巧】越聪明的人,沟通路径越短
作者 | Juno
多余信息
调整话术和节奏
-- THE END --
|
【职场干货】超实用干货:如何高效说服你的老板?超实用干货:如何高效说服你的老板?
作者 |张良计
|
【沟通管理】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作者 | 拾遗君
人与人之间终究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不仅会无功而返,还会惹上一身骚。
葛文耀,中国日化领军人物,曾是上海家化董事长。他前几天在微博发了一条信息:“最近,我退出了两个同年龄的群。”
为什么要退群呢?
“因为群里一谈到国家大事,分歧就很明显,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眼不见为净。”
这段时间,退群的大佬,何止是葛文耀。我所在的一个群,里面几乎都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和学者。
这次因为新冠肺炎的事情,大佬们在里面争论不休,争论到最后已经不讲理了,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互骂,骂到最后开始退群或强迫对方退群:
“懒得跟你们这些傻逼辩论,我退群了。” “你俩退不退群,你不退我就退。”
记得有一句名言:“微博是用来撕逼的,微信是用来点赞的。”
就是不管你在微博上发表什么,总有人过来找你撕逼理论。而不管你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什么,得到的基本都是一片点赞。但这段时间因为“方方日记”,这个规律被打破了,很多人直接就在微信朋友圈干上了。
我认识的好几位朋友也是,有人认同“方方日记”,有人不认同“方方日记”,结果直接在朋友圈辩论上了,一开始大家都很克制,但辩着辩着就吵上了。
“我竟然认识了你这样一个傻逼。”最后互删好友,不欢而散。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总结得好:“大灾面前,价值观念的撕杀比疫情还要残酷无情。”
而通过这次新冠疫情,我得到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就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为什么要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我说4个理由。
1、别以为事实与逻辑天下无敌,它们往往赢不了情绪
举个例子。我去年写了一篇Diss阴谋论的文章,一个读者留言说:“你写的文章就是一堆狗屎。”我回复问他:“你觉得哪些地方有问题,如能指出来,我非常感谢。”
对方回答说:“你写得那么长,我看个开头就不想看了。”我不服气了:“那你都没看,凭什么说我写的是狗屎?”对方蛮不讲理地说:“我说是狗屎就是狗屎,你们做公号的全是狗屎。”
我生气了,和他大辩起来。但最后我还是吵输了。因为对方根本不跟我讲理,他一直用下三滥的方式骂我,所以我只得闭嘴。我的心情因此坏了两天。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就很少跟人争论了。关于掐架,有一个修辞定律:就是争论一般都会发展成为掐架,最后谁会赢,不是取决于谁的观点好,而是取决于谁更会用“修辞”。
所以,永远不要跟有些人争论,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的“修辞”打败你。
2、不要试图说服愚蠢,愚蠢不接受启蒙
李笑来举过一个例子:
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竟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坚信:地球是平的,不是球体的。这些人还专门成立了地平协会。想说服这些人,比登天还难。
你拿着地球仪跟他说:“你看,地球是圆的吧。”对方会不屑地说:“这么假的东西都做得出来。”
你为了说服他,去找宇航员在太空拍的地球照片:“喏,你看,地球是圆的吧。”哪知对方瞪着眼睛说:“你看你看,它不就是平的嘛。”
遇到这样的人,你讲再多道理、摆再多事实,也一点用处都没有,他们不仅拥有自己一套自洽的逻辑,还拥有一种颠倒黑白的本事,你的证据,反会被他们占为己有。
关于掐架,有一个定律——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人真的是教不了的,你只能“教”一些即使没有你最终也能学明白的人。
3、掐架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谁更能耗
去年我跟那位读者吵架,就整整吵了一下午,我不仅不如他会用“修辞”,也不如他那样能耗,浪费几个小时我就心疼时间了,所以最后只好偃旗息鼓。
关于掐架,有一个定律——耗散定律: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消耗。
也就是说,一场掐架最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谁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耗费巨多时间和精力,去争一个“分歧倍增”的结果,真的得不偿失。
4、得罪小人可能会遭报复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去年因为香港暴乱事情,跟一个同事发生了争论。
我朋友搞销售的,口才特别好,所以说得对方哑口无言。但对方哑口无言不代表你就赢了,对方说:“但你还是说服不了我。”
没想到隔了几天,对方悄悄给领导打小报告,说我朋友在销售中吃回扣。吃回扣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解释清楚,结果我朋友被领导大骂了一顿。
关于掐架还有一个小人定律:气量小的人喜欢报复,得罪了他,他就怀恨在心,会背后玩阴的报复你。
所以千万不要跟小人争论,不管是你争赢了还是争输了,你都多了一个想报复你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要想改变他,远离他才是上策。
真正成熟的人 从不急着与人争辩
前几天看到一个大佬感叹:“沟通很难,争辩更难,不但要求知识对等,阅历对等,更重要的是自尊也要对等。只有这些都对等了,才能有理有据、友善平和地进行辩论。”
但想遇到这样的对手实在太难了,所以真的没必要因为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对某件事的价值观不一样,就想去“教育”别人。
人与人之间终是不同的,不要强行去劝诫一个三观和认知跟你不同的人,不然不仅会无功而返,还会惹上一身骚。
何必呢!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
如果你看不惯对方,不理会对方就行了,或者偷偷删除他就行了,或者以后不来往就行了,没必要花精力去“教育”他。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