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精选】为什么有些人,干什么都能干成?
作者 | 良大大
电商的最新玩法有哪些? 小红书、快手、抖音各个平台带货有什么区别? 私域和公域以后哪个潜力更大.....
“我一般不做推荐,但你是个例外....”
“你投DOU+了吧?” “嗯,投了。” “投了多少?” “300”
THE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职场精选】为什么有些人,干什么都能干成?
【职场精选】为什么有些人,干什么都能干成?
作者 | 良大大
THE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成长】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职场成长】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
作者:张丽俊
人是怎么废掉的?
在网络上见过这样一句话:“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身在职场,你必须有时间成长,不能无休止的工作,没有成果的瞎忙。
因为,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
不确定时代,你需要“刻意成长”
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中,把人的错误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知之错,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犯的错;
譬如,很多管理者是从业务的岗位上提拔上来的,让他去带团队,他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过去他是Top Sales,具备的是业务思维,单打独斗出业绩比较多,而当了管理者,就要有管理思维,要学会选拔人,培养人,懂得通过他人拿结果。
如果不掌握相关知识,他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一种是无能之错,由于没有正确去使用知识而犯的错。
譬如,很多管理者有很多年的管理经验,也知道一些管理常识,可为什么也常常会出错呢?
因为他没有正确地使用知识。
他知道管理是通过他人拿结果,却不知道如何去给下属定目标,去追过程,去拿结果;
他知道TDL、Review等管理工具非常有用,却又不知道怎么让这些工具发挥作用。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犯错,什么时候就会被淘汰出局,可能是明天,也可能就是今天。
所以,与其让时间在随意中蹉跎,不如抓住可利用的时间,“刻意”成长,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各种问题的强大能力。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练习【职场精选】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练习
文 |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本文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月6日出版图书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书摘
前言
对于一个行业中的难题,为什么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本质?
有人说,前者是新手,后者是高手。那么,普通人如何从新手进阶到高手?
有人说,多练习呀,高手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新手变成高手。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举个例子,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十年的人,比工作了一年的人强在哪里?无非就是动作更熟练一点,并没有超出后者太强。
所以,从新手到高手的进阶之路,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刻意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VS有目的的练习
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通常的步骤是: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自然而然的。
但在这里,你要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
我们通常会错误地理解这种现象,认为自己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比如,我们会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这种自动化的水平,就要“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点到为止。“有目的的学习”有4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如果你平常周末都去打一打高尔夫球,而你想将你的差点降低至5杆,那么,这对总体目标十分有益,但还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为了将差点降至5杆,你得做些什么?
其中的一个目标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你甚至还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
你得搞懂,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次没能把球打到平坦的球道上去,并且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想办法纠正你总是勾球的毛病。怎么做到?
可以请一位教练来教你怎样以特定方式改一改你的挥拍动作。诸如此类。关键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有效的进步,你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
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因为他在练习时,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
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许发现,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
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
新手与大师的差距,来自于心理表征
1.心理表征是什么?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他们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论你在练习什么,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
当接受过伦敦训练的人们在学习高效地从甲地到乙地的导航时,包括在城市中所有行驶路线上导航时,他们通过描绘这座城市越来越复杂的心理地图来导航,也就是说,通过创建心理表征来导航。
2.心理表征铸就杰出表现
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
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
比如,在比赛期间可能出现的国际象棋棋子的各种配置。这些表征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决策,并且在特定的局面上更快更有效地应对。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解释了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差别。
我们若想理解心理表征是什么,以及它们怎样运行,最好的方式是为心理表征的概念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有5大特点:
①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这些事物,在无法创建高效心理表征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随机或令人困惑的。
换句话讲,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拿足球来举例。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会以为,一方的11位球员似乎在场上会乱作一团,并没有可辨别的规律可循。球员们只是在场上要么奔跑,要么站立,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球到了身边,便去抢球。
不过,对那些了解并喜欢足球的人,特别是那些踢得很好的人来说,这种杂乱根本算不上杂乱。球员为响应来球而跑动,以及其他球员的跑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这其中的规律有着细微的差别,并且在持续不断地变化。
②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如果你不太了解某个领域,那么,你读到的所有细节,基本上都是一系列毫不相干的事实,你要记住它们,并不会比记住一个随机的文字容易。
但如果你对这项运动有所了解,你已经建立了一个用来解释它、组织信息,将它与你已消化的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综合起来的心理结构。新的信息变成了不间断的故事中的一部分,因此更加迅速而更加容易地转移到你的长时记忆之中,使你能记住文章中的大量信息。
也就是说,你对某个主题研究得越多,对该主题的心理表征也变得越细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信息。
③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国际象棋大师的心理表征使他们能够迅速想出大量可能的招法,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最佳招法之上。
④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
举个例子,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在开始攀岩之前,会仔细观察整堵墙,以找到他们将会选择的最佳路径,想象着自己从一个把手的位置攀爬到另一个把手的位置。这种在真正的攀岩开始之前先创建详尽的心理表征的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造就的。
⑤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一般来讲,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对于这一点,一些最好的证据来自音乐表演领域。一些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将最优秀的音乐家与不太优秀的音乐家区分开来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在练习某件新作品时,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乐家往往对这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优秀的音乐家往往对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致的心理表征,他们用这些表征来指导自己的练习,到最后,指引他们在演出作品时的表现。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如何做到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本质上就是帮助自己建立某一个领域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不仅需要我们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专注和投入,还要刻意地去磨练心理表征。
1.刻意练习的7个特点
①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②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③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④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地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⑤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⑥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
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⑦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2.找不到合适的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来帮助自己制定计划、反馈等等。但很多人就卡在了这一步,那怎么办?
或许,我们能够从富兰克林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在他早年的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他提出了一系列聪明的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写作,也教《观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
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
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
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
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
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富兰克林的方法,是在我们没办法得到导师的指导下创建心理表征的优秀模板。他在分析《观察家》中的文章并思考是什么使那些文章出彩时,也在创建一种心理表征(尽管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去想),他可以用这种表征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他练得越多,心理表征也越成熟,直到他达到了《观察家》投稿人的水平。此时,他的身边并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供借鉴。他已将优秀的写作水平内化于心,即他已经创建了心理表征,那些表征抓住了写作的突出特征。
所以,在没有导师指导我们练习的时候,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你印象最深刻的学习经历是什么,你用了什么独特的学习方法?
--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深度好文】还没到谈格局的层次,就请先做好细节
还没到谈格局的层次,就请先做好细节作者 · 张良计
上周从日本休假回来,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颇深。 最后一天我在成田机场准备登机,过安检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拿来一个装物品的塑料盒子,我特意拍了一张照片:
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对比在国内机场过安检的时候,放物品的盒子大概都是下面这个样子: 发现区别了吧? 日本机场的安检盒子会在盒底画出不同物品的放置区域,并且还在不同区域之间设计了“分界线”。 以下图中的这个盒子为例,最上面放电脑的区域和中间放瓶瓶罐罐的区域间竖起了一道阻拦线,而中间的区域和最下面放零钱钥匙的区域被设计成上下分层的形态。
这样设计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避免了物品的杂乱摆放,节省了安检人员不必要的整理时间。 过安检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身上带了钱包、钥匙、电脑、充电宝等一系列东西,到了安检口一股脑全拿出来丢在盒子里,也不管放得整不整齐。 这时,安检人员通常都会把它们一个个挑出来,整理摆放好,避免有什么东西被遮挡住了。这个动作实际上是耽误了你的过安检时间。 其次,这样设计能给乘客一个清晰的提示,提醒他们带了哪些东西,不要忘记拿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在背包里带了瓶瓶罐罐的情况。我不止一次见到有人在过安检的时候忘记拿出包里的小瓶子,结果背包送进检查机器的时候又被退出来,最后被要求开包检查。这同样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 我并不是崇洋媚外,我只是觉得,细节就是魔鬼这句话,在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上就体现地淋漓尽致。
既然说到了细节,不妨再多聊几句。
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根据我一次买咖啡的真实经历,引申出一段由点及面的深度思考。 没想到文章发出后,在后台引来了大量争议。很多人说一个咖啡收银员怎么可能通过一次排队,就想到那么多细节?这样实在太累了。而且就算想到了,也会被领导压下来,觉得你想冒头,得不偿失。 这些观点,我不同意。 想不到,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与练习(本文最后会讲),培养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连机器都能做的事情。 不敢冒头,那是胆量不够。可职场上所有的向上攀登,起点都是冒头。区别只在于,你是莽撞的冒头还是聪明的冒头。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见微知著。我的理解是: 通过一件很小的事情,能够洞察到背后宏大的运行规律,最后再落脚到眼前的小事上,做出切实的行动。 所谓格局,是由无数个细节堆砌起来的,它们共同组成一幅大图景。能够看明白大格局的人,一定也能看清楚细微之处的小变化。 当一个人还没有到能够看格局的层次,就务必先做好手上的细节。这个顺序绝不会错。
再讲一个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受邀去一家德国汽车品牌公司做参观培训。期间德方的汽车工程师和我们讲解他们组装汽车的流程,这时一位同事提出一个问题。 他说,听说你们德国人拧螺丝的时候都是拧三圈后再退回半圈,请问这是真的吗? 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所以以为这位德国工程师只会简单地回答Yes 或No. 可没想到,他接下来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来给我们解释,为什么德国人在拧螺丝的时候最后都要退回半圈。 我凭着有限的英语听力,大概理解到的意思是,螺丝退回半圈是因为要让螺丝处于一个弹性状态中,这样当遇到高温或震动的情况时才不会因为螺丝变形而丧失强度。而且一定要拧紧了再退,直接拧两圈半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 你觉得,一个简单的拧螺丝动作能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位德国汽车的品牌高管曾讲过这样一个事。在中国,汽车有国外原装进口和国内组装之分。比如宝马就有原装进口的宝马和华晨宝马,后者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在国内进行组装生产。 而德国原装进口的汽车,工人会严格遵循回半圈的“拧螺丝守则”。尽管在中国也是这样要求,但最后国内的工人回半圈偷懒的比较多。 经过春夏秋冬的交替,这个微小差异导致汽车质量上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此时,你还会觉得拧螺丝是一件小事吗?
这几年大家都喜欢谈工匠精神。实际上,工匠精神就是对细节的极度专注。只有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好了,才能成就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 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 很多人信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这里说的是不拘小节,并非不拘细节,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小节是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细节是起关键作用的微小因素。 细节一旦积累多了,就会变成鸿篇巨制,从而影响到全局。 可惜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只见著,不知微”。 这些人从没有做过甚至了解细节上的小事情,面对大图景却总是夸夸而谈,满嘴跑火车,动不动就是格局,趋势,变化。可一旦仔细追问,又答不上一个所以然。于是开始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顾左右而言他。 这种人,务必要离他远一点。 大局观好的人,一定是趟过了无数细节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就像一个没有当过士兵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好将军。同理,一个做不好细节的人,也没有资格去谈格局。 而对细节的把控,说白了依然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何去锻炼这种能力呢?最后分享三个小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不爽时刻,顾名思义就是让你感到不爽的瞬间。为什么要去记录它们呢?因为这能帮我们发现被忽略的细节。 细节感知和情绪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到一个细节,正是因为它让我们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通常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我们重视),而情绪是促使我们开始深度思考的催化剂。 在生活中拥有丰富情绪的人,对细节的敏锐程度也会高一些。 比如文章开头那个安检盒的例子,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盒子呢?因为每次我在国内过安检的时候都很郁闷。盒子尺寸小不说,每次我都要把一大堆东西放在盒子里,有时候自己都分不清包里的东西有没有都拿出来。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个画有清晰指示的大盒子时,自然就注意到了。它唤起了我的情绪。
再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日本有位高中生为了让自己的妹妹免受蚊虫叮咬,开始研制防蚊攻略。这同样是一件生活中的细节小事。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去搜集各种蚊子来做研究。先是拿家中的衣物来做气味测试,发现蚊子对袜子的反应最大。接着他发现蚊子更喜欢叮咬人类的脚部,于是推断这是因为脚上的细菌较多,容易让蚊子产生兴奋。 最后他得出结论,只要在脚部涂上酒精消毒,就能大幅降低蚊虫叮咬的概率。
促使他关注到这些生活细节,从而去进行研究的,正是因为一开始他不忍看到妹妹总被蚊虫叮咬。他也产生了情绪。
你看,这就是诀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旦产生了情绪,我们就可以去反推产生情绪的原因,从而发现被忽视的细节。 养成一个记录自己“不爽时刻”的习惯,你就养成了记录细节的习惯。
当你发现一个细节问题亟待解决的时候,不要慌着去想如何解决,先停一停,去看看有哪些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法。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这样能让你更好地去理解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前人做过哪些尝试,哪些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哪些被证明是失败的,哪些是有局限性的等等。这样能够避免再走一遍老路,提高思考效率。 这点是我从一次培训营上学来的。那次我听到一个分享特别有启发,它的核心观点是: 你不需要做第一个发现问题的人,但你可以做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人。 大家知道,苹果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触摸屏技术的科技公司。在此之前摩托罗拉等大厂商早已研发出电阻式触屏。可这种触屏只支持单点触摸,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苹果率先采用了电容式触屏,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多点式触摸屏。在往后的时间里,苹果对它不断改进,最终让触屏设计成为智能手机的潮流。 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看现有的方法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不是重复去制造轮子。
注意,这里说的是解决方向,而不是解决方案。一字之差,天地之别。 什么是解决方向呢?就是你的思路总结,即我们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去做。它可以用三言两语就表述清楚,并不用长篇累牍写成方案。 比如本文开头那个安检盒的例子,假设现在你是一个设计师,想要改进整个安检体验和操作流程,可以怎么去做呢? 加上已经实现的,就有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以上这些并不一定全都正确,但起码开拓了思路。只要你有心,就尽可能绞尽脑汁将所有能想到的方向都写出来。最后你会发现,原来一个微小的细节竟能产生这么多思考。 等到你评估完所有的解决方向后,再去挑选几个最可行的进行细化,就能完成一份完整的解决方案了。
这就是刻意练习。
在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小到一份PPT怎么排版,怎么写标题,大到一个项目如何去安排进程,如何去和客户谈判,这些都蕴含了无数的细节供你去学习、研究、思考。等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你看问题的角度才会上升到新的层次。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写得有点多,最后总结一下: 所有的大格局,都是由小细节组成。能够把细节做到极致的人,才能对格局了然通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