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分类 | 有效激活的前提
| 宁向东 |
今天的课,就讲一个道理,就是你要懂得市场细分,懂得对客户进行恰当的分类。只有客户分类清楚了,才能有效地获得客户、维持客户和发展客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菜。产品是为客户而生的,企业也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这一点,你要时刻记住。
1.数据挖掘
给客户分类是一个挺难的事情。上周的课中,提到了一门学问,叫“数据挖掘”。很多同学有兴趣,却又查不到太多资料,今天的课我先花点时间给大家作个简介。
你知道,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美国有三个大的信用局,每个信用局下面都有涉及到北美,甚至全球的居民的资料,每一家都有2亿多人的资料。你想在美国办理信用卡,银行要向信用局要你的资料;你想买保险,保险公司要先向信用局调你的资料。信用局不会对你的信用状况作评价,它就是把你的资料给到对应的商业部门。记得我90年代末最初接触到信用局的时候,吓了我一跳,它居然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信用资料和信用数据不能再全了。连你闯红灯,是不是及时交费,它都帮你记着。于是,我就好奇:它是怎么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的呢?
后来,我发现:100多年前,记录一个人的信息就像记流水账,是用记笔记的方式来记录一个人的信用状况,有的人资料很详细,有的人就很简略,没有一个标准的数据格式。所以,信用评价的准确度就很差。人一搬家,评价起来就更难。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也就是50年前,记录的内容差不多,但记录媒介不再是纸张,而是缩微胶片,一平方厘米的胶片上,记录了一个人几乎一生的资料,所以,这个时候,数据利用的效率好了一点。
直到80年代之后,人类开始用计算机来记录数据,这时的数据已经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开始有了照片、图片和扫描件。每天可以进行十万、百万次查询,不仅查询的范围大了,而且速度也快得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而且,查询工作的主体已经不再是人,甚至可以是接受指令的计算机。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数据库”,还有一门课叫“数据分析”,都是关于如何收集、保存、管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知识。当时觉得这是很难的课程。仅仅过去二十年,现在看那个时候的课程真是太简单了。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大爆炸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大加强。现在,数据以数据库数据、数据仓库数据和事务数据的形式而存在。人类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算法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的逻辑进行整理和总结,把它们转换成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前段时间,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围棋上的事情。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商务智能,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谷歌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找到战胜人类棋手的方法。发放信用贷款的商业机构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大概率地判断出:哪些人是信用最好的人,哪些人的信用风险较大,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今天的信用审查,不用再翻那些最原始的、文字性的东西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据,都可以帮助商业机构作出推断,最后得出结论。而且,经验表明,这些推断的准确度是很不错的。
关于“数据挖掘”,我们就讲到这里。管理学中就有一个专业叫“管理信息系统”,也有些学校叫“管理科学”或“管理工程”,就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你有兴趣,课下可以去了解一下。我认为这个内容对未来的商业活动影响太大,所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多了解一点。不过,我必须要强调,这些知识太技术化,多数人可能不太适合。所以,我在这门课中,不再多说了。
我这里再和你分享一个读书和选书的小技巧。我自己曾经读过几本关于数据挖掘的书,尽管书名都叫《数据挖掘》,同样是美国最流行的教科书,但有些和管理学、社会科学的领域近一点,因为不仅管理学要用数据挖掘,社会学等学科在面对大数据的时候,也要用数据挖掘的技术。还有一本呢,是和计算机领域更接近,看起来就比较吃力。所以,这给了我一个体验,分享给你:就是跨学科选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看作者的专业背景。如果你的计算机水平不是特别好,你买一本计算机领域的学者所写的《数据挖掘》,就不容易看得懂。
2.激活用户
回到我们最初说的客户分类这个话题。你如果有了数据挖掘的能力,你可以做什么呢?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你可以试着唤醒一部分沉睡客户。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企业提供了它的基本产品之后,最初的客户不一定会重复购买,如果你有数据,你就会发现:很多人渐渐就离开了。这些人可以分成三类人:瞌睡客户;半睡客户;以及沉睡客户。这三类客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去划分,比如可以按照停止消费的时间来划分。
比如,我们的课,有人是每天早上听课,雷打不动;有人是两三天听一次;有人是到了周末,集中听一次。如果一个平时每周听一次的同学,两周没有听课了,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基本上可以认为,这位同学的状态有可能是一种瞌睡状态。如果这位同学三周没有听课,我觉得他应该处于半睡的状态了。如果过了一个月没有听课,甚至时间更长,那么,他应该算作是一种沉睡状态了。
那么,对于这些处于瞌睡、半睡,甚至沉睡的同学,假如我把他们当成客户,而不是同学,我该对他们采用怎样的客户策略呢?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主动的、直接的拜访,或者间接地发信、发邮件,来努力激活睡着了的客户,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效果并不好。
而现在有了大数据,同时在新零售的环境下又有了全方位的通道,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客户的多样信息来有甄别性地进行激活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决定是不是对他们进行唤醒,以及用怎样的产品和怎样的方式去唤醒,都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而是由行为分析作为依托的。有了这个依托,客户关系的管理会进入到一对一的状态,一方面,符合客户的需求,客户感受比较好;另外,更重要的,对于企业的经营也要有利,不能顾此失彼。
3.案例:日本麦当劳
下面给大家讲的案例,是日本的麦当劳。对,就是麦当劳,顾客众多,流动性又特别强的麦当劳。日本的麦当劳,从2004年就开始投入资源,累计每一位顾客的消费记录。他们借助的是手机,从电子支付到App,坚持了十几年。最初的会员人数只有500万人,到了2011年年底突破2600万人。最新的资料我没有,但在我那时去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每5个日本人,就有一位是麦当劳的会员了。麦当劳积累了关于这些会员个人的第一手消费记录。
通过这些消费记录,麦当劳和顾客之间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增加客户的粘性。客户的粘性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客户不打瞌睡、不半睡,也不沉睡。提高客户粘性的办法很多,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送礼品券,鼓励客户再次消费。
礼品券,你肯定也收过。在很多商店,买完物品之后,你都有可能收到一张打折券,或者是直接的代币券。这种代币券或打折券,不一定好用,因为你下一次消费的时候,那个券很可能没带在身上。日本麦当劳就向客户的手机里发可以感应读取的“优惠券”。而且,最神奇的是它的优惠券是因人而异的。
由于麦当劳的系统里记录了不同顾客的消费记录,于是,它就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根据你的等级甄别性地发放“优惠券”,也就是说,麦当劳会按照每个顾客的消费形态决定对每个人最有价值的 “ 优惠券 ” 。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对于周六和周日中午经常来店里购买咖啡的顾客,麦当劳会给客户发送“周末早晨的咖啡免费券”;对于经常来店里购买套餐的顾客,它会送给你额外的小点心,比如苹果派的优惠券;对于那些常客,它会发送新品,比如新口味的汉堡包的优惠券。如果前面的优惠有奖励性质,或者推销性质的话,那么,下面这个优惠券就有唤醒的性质了。对于有一段时间没有来店里买东西的顾客,麦当劳会发送这位顾客过去最常买的那款商品的优惠券,刺激你的怀旧感。
厉害吗?我觉得挺不容易的。不过,你放心,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有这样精准投放的感受了。中国人这不是进入新零售了吗,当线上和线下,以及支付全都打通之后,我觉得中国人搞针对性营销,那也不是弱项。
【课后思考】
今天的课后,请你想一想:自己的客户有多少已经沉睡了,有没有唤醒他们的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