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精选】摸着石头过河
文 | 万维钢
我们再讲一个上游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叫做“反馈”。
反馈可能是你熟悉的概念,反馈能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刻意练习”最讲究反馈,健康的成长需要反馈。而这一讲,我们说的是政策的反馈。
一说上游思维,说你是一个士,你积极主动,你要做顶层设计,这种感觉是很自得的。你充满自信地说要做出改变 ,你有十足的勇气。但我们这一讲恰恰说的是,你还得有谦卑的一面。真正的改革者必须是谦卑的,上游思维不能指望狂妄之人。
传说有个北大毕业生,刚到华为没多久就写了一份万言书,对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提出了建议,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1]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打击新人的积极性吗?
这个道理是不懂的人最好别轻易谈改革。你要不当家,就不会知道一个系统有多容易出问题。
1.眼镜蛇效应
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年英国人占领印度,觉得德里附近的眼镜蛇太多了。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激励政策,让当地村民去抓蛇,抓来给发奖金。结果英国人发现来交蛇的人越来越多,好像蛇永远都抓不完似的……原来印度人开始养殖眼镜蛇去“卖”给英国人。
英国人一看自己被糊弄了,赶紧取消了激励政策。那养殖的眼镜蛇怎么办呢?印度人把它们直接放生了。你看,英国人想要消灭蛇的政策,到头来却带来了更多的蛇。
后人把这件事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眼镜蛇效应(cobra effect)”。用咱们中国话来说这就是适得其反,引火烧身。经济学家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叫“非预期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纳西姆·塔勒布对此也有一个说法,叫“天真的干预(naive intervention)” [2]。丹·希思在这本书中也提出一个说法,叫“二级效应(second-order effects)”。
这些说法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你做这个动作预期会产生 A 结果,没想到得到一个 B 结果,或者这个 A 结果又导致了一个 B 结果。
而那个 B 结果,是你万万不想要的。
*
澳大利亚附近有个岛,19世纪以前都没有人,岛上有一些珍稀的鸟类,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保护区。但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有一些人上岛捕猎海豹,还带去了一些兔子、猫和老鼠这些“世俗的”动物,破坏了岛上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兔子,到处打洞,强烈干扰了那些鸟的生活。
于是在1960年代,动物保护主义者决心杀死这些兔子。因为兔子实在太多了不好杀,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投放病毒的方法……中间几经波折,到1988年,兔子的数量终于下降到了两万只。
可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没想到的是,兔子少了以后,猫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本来猫是吃兔子的,现在吃不到兔子只好去吃那些珍贵的鸟。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得不对付猫,他们派猎手直接拿枪去捕杀这些猫。
到2000年,岛上没有了猫,可是兔子又回来了。这些幸存的兔子对病毒产生了免疫,数量再次泛滥。
动物保护主义者使出了最后的大招,干脆用投毒的方法来了一次全面杀戮。到2014年,他们终于消灭了兔子、猫和老鼠。
结果又出了一个问题。岛的岸边有一种野草,以前兔子吃这种野草,能够遏制野草的生长。现在没有兔子了,野草就开始侵占全岛……
这就叫二级效应。你不知道你的动作会导致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
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2009年,纽约市中央公园为了省钱,砍掉了当年修剪树木的经费。结果那年Google 的一个程序员在公园散步,被树上掉落下来的枯枝砸中了头部,受伤瘫痪。纽约市政府为此不得不赔偿了1150万美元。本来想省钱,结果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个。有人做了个调研,纽约市每年像这样的官司竟然有三万起,而且有些地方是反复出事。比如有个儿童游乐场里的一个滑梯,2013年这一年,就有五个孩子在这个滑梯上摔断了腿 —— 这么多年以来,这一个滑梯导致的政府赔偿,竟然高达两千万美元……可居然就没有人想到要修它。那个滑梯唯一的问题就是太高了,只要调低一点,所有的事故都不会发生。
谁要是不知道什么是系统,你就给他讲讲这个故事。系统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矛盾。公园只想省钱,它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或者不在乎市政府为此要多花多少钱。
你照顾系统的部分,就可能会伤害整体;你从整体考虑,又可能会伤害某个部分。
要不怎么说改革难呢!要想尽量避免伤害,你需要反馈。
2.反馈
某家医院有一位身体理疗师,她的工作是给那些做过乳房切除手术的女性做理疗按摩。理疗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找到一个规律。她说,只要患者一脱上衣,她就知道那个手术是哪位医生操刀的。
有一位医生每次开刀都会精心设计伤口的位置,这样给患者留下的伤疤就比较美观。而另一个医生完全不讲究,他留下的伤疤都很难看。
希思说,他为那些患者感到难过,她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疤本来可以更好看一些……但是他也为那个不懂得设计伤疤的医生感到悲哀。可能这个医生直到退休都不知道,自己无形中给患者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他不知道开刀的技术是可以改进的!
为什么没有反馈?为什么理疗师不向医院报告这个发现?如果这帮人但凡有一点反馈意识,哪怕让两个医生互相看一看对方患者手术后的照片,切磋切磋技艺,这一切都会好得多。
*
很多事情是有反馈的。比如说卖汽车,有各种各样的评测机构,有车评网,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公开评价一辆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你想买一辆不好的车都很难。
但是人们的反馈意识还是不够。希思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家公司认为“开放式”办公室能促进员工交流,就直接花钱把全公司的办公室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大家都坐在同一张长桌上办公。
谁也没想到,结果是员工反而不交流了。为什么呢?任何人说话,所有人都能听见,这还能聊天吗?
没人能在事先明确知道一个动作的所有结果。所以你要有大动作之前,都应该先做个小范围的实验,看看反馈,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这就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要搞市场化改革,什么哈佛教授、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来给邓小平提建议,邓小平没有被别人一忽悠第二天就全国实施。但是邓小平也不是完全不听这些建议,他都是在先小范围弄几个试点,如果可行,再慢慢地向全国推广。
而正因为这个摸石头过河,中国反而可以大胆尝试一些看似比较激进的事情。比如当时很多人反对搞股市,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说我们试一下没关系!如果不好,关掉就是。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实战操作。
3.塑料袋的故事
2008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了一本书叫《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我作为中国人当时读这本书还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弗里德曼在书说,美国能不能学做一天的中国。
因为中国政府特别有执行力。弗里德曼说,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直接下令全国范围内禁止超市给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结果立即就实行了。中国消费者纷纷自带购物袋去超市,塑料垃圾减少了。而美国要想搞这种大动作,就不知道得费多大劲,政客们扯皮都扯不过来。
不过弗里德曼那时候不知道,后来到 2014 年的时候,美国芝加哥市果然通过了一项法规,禁止超市提供一次性的塑料袋。这个动作其实不是学中国,中国是不许免费,但是可以买;芝加哥是干脆禁止提供 —— 但是,这个法规禁止的仅仅是“一次性的”塑料袋。而这就埋下了隐患。
芝加哥超市的反应是改为提供那种比较厚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塑料袋。这不违法,但是可想而知,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重复使用,还是用完就扔。结果反而更不环保。
*
2016 年,加州议会通过法律,干脆禁止了一切塑料购物袋,逼着消费者或者用纸袋,或者自己带布袋。这个政策比中国都狠,那这回总行了吧?
结果是带来了两个二级效应。一个是垃圾袋的销量上升了。人们家里的垃圾桶需要有个垃圾袋,以前很多人都是用超市给的塑料购物袋当垃圾袋,现在没了,只好去买专用垃圾袋 —— 可是垃圾袋也是塑料的!有人测算,因为垃圾袋销量的增长,等于是把节省的塑料购物袋的28.5%,给抵消了。
另一个效应是城市环境卫生恶化了。以前人们出门遛个狗什么的随身带个塑料袋,有狗屎之类的东西随时一装很方便,现在没有了。特别是加州有一些无家可归者,平时就住在大街上,上厕所很不方便,都是直接用塑料袋处理自己的粪便,完了扔垃圾桶里……现在这帮人也麻烦了。
后来旧金山市爆发了一次甲肝流行,人们就怀疑,跟街头粪便突然增多有关系。
所以你以为中国是那么好学的吗?
*
总结来说,上游思维要求你在推出新政策的时候,必须想到它可能会遭遇意外的二级效应。改革者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环境中走路一样,必须随时寻找各种反馈,不断摸索路线,否则你就可能会造成伤害。
希思说,要提出新政策,你至少要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
第一,这个政策以前实行过吗,实行的效果如何?
第二,能不能先在小范围做个实验?
第三,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迅速得到有效的反馈,一边反馈一边改进?
第四,如果事实证明这个政策不行,我们还能不能撤回来,回到从前的样子?
如果这四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就必须无比小心才行。
所以说上游思维是有危险的,没想明白风险就不要随便给人家提意见。
但是,这可不是说一切改革都不可能!改革是可能的。就拿保护野生动物来说,现在就有一个国际组织,专门清除保护区内的有害物种。他们非常有经验,在行动前会先绘制一张现有物种的食物链图,他们会预想各种可能的连锁反应……他们已经能做得很好,既清除掉有害物种,还能保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另外,芝加哥市现在也像中国一样,改成允许购买塑料袋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