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主页
  • 个人档案 ▼
  • 社区 ▼
  • 应用程序 ▼
  • 统计
  • 审核
首页
  • ▼
  • 登录
  • 共享
  • ?
  • IBMIBM

社区

此社区可以具有来自贵组织以外的成员。 宣传社区

  • 登录以进行参与
0d5a4565-f6ce-42a1-ac3b-cdfaaad6889f Blog

▼ 标签

 

▼ 类似的条目

Re: 【职场成长】登上你的山顶

博客: 环保管理部
刘洋 1ed8f6c0-f3ab-1039-9dec-ab4bc38c0954
更新时间
共有 65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65
评论评论 4

Re: 【精选阅读】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

博客: 环保管理部
刘洋 1ed8f6c0-f3ab-1039-9dec-ab4bc38c0954
更新时间
共有 65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65
评论评论 4

【职场成长】登上你的山顶

博客: 宣传社区
KM Admin 4b0b5240-2731-1037-9513-91eec91f24f4 kmadmin@kinlong.cn
更新时间
共有 82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82
评论评论 40

▼ 归档

  • 2023年9月
  • 2023年7月
  • 2023年6月
  • 2022年11月
  • 2022年9月
  • 2022年8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21年2月
  • 2021年1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11月
  • 2020年10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7月
  • 2020年6月
  • 2020年5月
  • 2020年4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2月
  • 2019年12月
  • 2019年1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9月
  • 2019年8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6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2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12月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8月
  • 2018年6月
  • 2017年12月
  • 2017年4月

▼ 链接

  • 在线图片编辑器

▼ 博客作者

宣传社区

查看所有条目
单击此按钮可以刷新整个页面。 用户可以转至“条目列表”区域查看新内容。) 条目列表

【精选阅读】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KM Admin 4b0b5240-2731-1037-9513-91eec91f24f4 kmadmin@kinlong.cn | | 标签:  成长方法论 ‎ | 48 条评论 ‎ | 665 次访问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精选阅读】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作者 | 栩然说

来源 | 栩然说(ID:xuranshuo)

 

 

  01

无论身处哪种环境

毛泽东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

 

1918年,北京。

 

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

 

面对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去北漂。

 

虽然,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但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

 

为了省钱,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冬天冻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

 

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8元,然后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教授们。

 

他在这些人面前很低微,倒不是因为工资低。

 

主要因为民国“大师们”往往调子很高,对于这个看起来就像是穷山沟里跑出来的“穷学生”,是很难低下身子主动搭理的。

 

比如,胡适就曾经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泽东的提问。

 

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在文章里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 “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说句实在话,今天的我们,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MD,今天冻成G了。

 

 

02

毛泽东从来不怕焦虑

这与他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有关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留在北京的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恹恹、脚步匆匆,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文章,小马在过河前各种担忧害怕不知所措,问这个问那个,其实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但当我去查阅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各种经历和文章时才发现,他从来不怕焦虑。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你去读他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一念毛主席的诗词文章。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乐观主义。但是,无论再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都曾经有过怀疑、彷徨甚至是悲观失望、脱逃背叛。“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只一个人问出来过。

 

但只有毛泽东作了正面且正确的回答。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限制,并最终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

 

在危险环境中表示绝望的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人,只是懦夫与机会主义者。

 

——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只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太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努力学习和实践这样的思维方法,去努力改变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最终改变自己未来的境遇。

 

这里,我把自己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总结为三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03

第一点:

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去寻求解决之道

 

能看到问题并且认清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真正出现问题和困难时的慌乱。

 

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困难,就是要跳出舒适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逼迫自己去面对原本不熟悉的情况。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毛选第3卷》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但毛泽东在5月31日作大会结论报告时,却出乎意料说要“准备吃亏”。

 

他一口气讲了十七条问题——

 

比如要准备挨外国人的骂;爆发内战;外国干涉,帮助蒋介石打我们;外国不承认我们;形势不利于我们时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

 

 

毛泽东在七大上讲十七条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七大代表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深深影响了那一代领导干部。

 

七大代表、后来担任过煤炭工业部部长的高扬文在晚年这样回忆说:

 

“虽然以后这些问题并未全部出现,但有应付问题的准备,就有了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在谈到为什么要设想这些困难时,曾解释说:

 

“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

 

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现实是客观的。

 

虽然理想一定要有,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叫做“现实”。

 

——《毛泽东文集第3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克服焦虑心态的第一条就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极心态,永远不要有恐惧问题的心态。

 

就是做好一切情况都可能发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不惧怕失败,才不会失败。

 

记住毛主席说的话: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04

第二点:

在对规律的把握中练就一套万能法则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问题,就像是一把锁。要想找到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是不可能的,但要成为一个能打开所有锁的“专家”却是可能的。

 

长期的训练后,一些高明的锁匠可能看到一把锁就知道怎么开了。

 

只不过锁匠所进行的训练是技艺训练。而毛泽东所进行的,则是一种刻意的思维训练。

 

其实,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也是有很多忧心之事的。只不过这种忧虑不是情绪上的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思考。

 

1917年,他和萧子升穷游湖南,写了很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忧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才能唤起四万万民众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之上,他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手段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比如归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定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逆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最经典的,还是他早在1917年时就精确分析和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说的“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精确吻合,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几岁啊,令人震惊。

 

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思维训练中,他发现了决定和推动万事万物变化运转的根本,这个东西就是:规律。

 

只要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解开世间万物之间各种矛盾、联系的奥秘。然而每件事情、每个东西,它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就像毛泽东说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物理学界耗费多年的大一统理论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规律可以贯穿万物,但从每件事里去发现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对将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感到没有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训练,无法建立起接触一项工作、短时间就能摸透规律的信心。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毛选第1卷》

 

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摸透规律,核心除了刚才说的思维训练外,还有一样独特的法宝。并在他的推动下,成为了我党的重要法宝。那就是,搞调查。

 

关于毛泽东搞调查的事情,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插空做了一个《东塘等处调查》,但即使只是这次非常小的调查,毛泽东都觉得启发很大。

 

他自己说到,在这次调查前,对于很多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

 

而关于什么是调查,很多人可能都误解了。以为调查就一定是走出去,到乡下,到郊区,去挨个访谈才是。

 

其实,查资料是调查,看档案是调查,找人了解情况是调查,问问题是调查,亲自去操作也是调查。只要你是在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去了解更多东西,这就是调查。

 

相反,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封闭起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以为脑子里随便想想就能够解决,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却拒绝思考改变。

 

这种可以解决大量问题的法则,哪是速成能来的。你越想速成,不就又陷入了焦虑的陷阱里去了吗?

 

调查就像10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会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质规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修炼和精进的过程。

 

情况是逐渐了解的,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毛泽东文集第2卷》

 

 

 

05

第三点:

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不断精进

 

直面问题也好,思维方法训练、调查了解情况也罢,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

 

就像小马过河前,如何犹豫害怕,多少人给他出了多少主意,真正要克服这个困难,需要的还是自己下河试试水。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毛选第1卷》

 

为了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核心就是一个字:干。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这世上有多少年轻人,一谈起梦想,创业,未来,口若悬河,唾沫横飞。谈到第二步,写成方案或者企划书,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干了。

 

第三步具体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再到第四步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点还能坚持下去的,估计剩不了10%了。

 

记得当年有老师说,不要看每年那么多人准备考研,复习阶段就会有一部分人放弃,到确认考场交钱的时候又有一部分人放弃,再到考试当天又会有一部分人放弃。

 

所以,你就算什么都不做,只要坚持到考试进考场,都能淘汰掉一大堆人。

 

也就是老话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毛泽东文集第8卷》

 

很多人就算是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价超过预期,立马就不干了。

 

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害怕犯错,就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选择和努力的关系。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永远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其实关键点就在坚持上,如果只喜欢做选择,却从来做不到哪怕一段时间的坚持,那肯定是努力重要;但如果努力了很久,坚持到筋疲力尽还是没有改观,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该换个选择了。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还有一个经典的论述:

 

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毛选第2卷》

 

中间的这个度,依靠的就是对规律的掌握,你越能快速掌握一件事、一个行业的规律,就越能判断出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里应该投入多少,你到底坚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有利的情况。

 

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最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了放弃。

 

 

 

06

写在最后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是所有焦虑的源泉。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作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

 

然后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路径的关键。剩下的就是坚定的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

 

这几点本质上是一体的。

 

毛泽东说过: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

 

从直面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思考。你如果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害怕焦虑。

 

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变的冲动,是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是达成目标时的激动心情。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有伟人在前面指路,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栩然,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THE END

 

 

袋鼠深度精选 公众号
阿里5年职场,百万账号互联网思维创始人,和你分享 财富|思维|成长 的深度好文。
 

 

袋鼠深度精选上月好文:

●1 张清华大学“蹦迪照”流出,让我细思极恐:留给普通人的机会不多了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华为内部论坛的这篇雄文火了

●如果你不想在 5 年内失业,请把自己变成一家公司

●公司需要的,是成年人

●郑州这次真的悲壮到让人心疼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由 KM Admin 4b0b5240-2731-1037-9513-91eec91f24f4 kmadmin@kinlong.cn 于 修改
  • 添加评论 添加评论
  • 编辑
  • 更多操作 v
  • 隔离此条目
通知其他人
notification_ex

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隔离此条目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标记为重复项

  • 上一个条目
  • 主页
  • 下一个条目
“博客条目”的订阅源 | “博客评论”的订阅源 | 此条目评论的订阅源
  • 主页
  • 帮助
  • IBM 客户支持
  • 书签工具
  • 服务器统计
  • 移动 UI
  • 关于
  • ibm.com 上的 IBM Connections
  •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