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曾年少,25岁的商界大佬们,也曾是后浪。有迷茫、有转型,也有子承父业......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选择向前一步。
来源|华章管理
25岁,你在做什么?
25岁是一个世纪的1/4,也是一个人最风华正茂、精力无限的年纪。在这个年龄,你也许还未走出校园;或者已经结婚成家,找到一生所爱;也有可能正在苦苦寻觅事业和人生的方向……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有伟大成就的大师们,25岁这一年发生的事。
以下,Enjoy: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25岁的执行秘书
感悟岗位的意义与工作的价值
德鲁克的25岁,是1934年。
1933年,德鲁克从法兰克福移居到英国伦敦,先是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员;一年之后去了一家私人银行,担任高级合伙人的执行秘书。
就在德鲁克的工作开展左右逢源之时,银行的创始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认为德鲁克虽然擅长证券分析,但是在执行秘书的岗位上他依然在做证券分析,完全没有切换角色,更没有在新的岗位上贡献价值。
这些话将德鲁克的工作价值彻底击碎,同时也让他惊醒,对工作的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彻底改变以前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
从那以后,每更换一个新的岗位,他都会思考岗位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让工作的内容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这也成为他后来进行商业咨询时对组织结构及人事安排进行观察的重要维度,让企业中所有人都能够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有效地避免了“人才浪费”。
“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25岁拓广丘奇论点
奠基计算机科学
艾伦·图灵的25岁,是1937年。
在前一年,24岁的图灵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
并提出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的概念,这个设想最有变革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电脑,以及还没有实现的“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
1937年,25岁的图灵发表了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1950年,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同年,他完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和《机器能思考吗》。
这些前瞻性极强的划时代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25岁供职于贝尔实验室
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
克劳德·香农的25岁是1941年,那一年他刚刚博士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
1948年,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theoryof communication),系统论述了信息的定义,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香农同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
在《通信的数学理论》的第1页,香农使用了数学家John Tukey提出的比特(bit)这个概念,来度量信息量。这是比特作为一个术语第一次被正式使用。
克劳德·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被誉为信息论之父。
除此之外,香农还有很多头衔,比如维基百科上写着数学家、电子工程师和密码学家,但除了这种比较“官方”的头衔之外,香农还是早早通过投资科技股翻倍而实现财富自由的“金主爸爸”、恶作剧大师,以及杂耍学家。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25岁与芝加哥学派邂逅
斩获麻省理工博士学位
菲利普·科特勒的25岁,是1956年,那一年他邂逅了芝加哥大学最辉煌的学术高峰。
可以说,没有芝加哥大学,没有芝加哥学派,就有可能没有今天的科特勒。
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重地,芝加哥学派可谓是大师云集,而且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大师云集,是多学科的大师云集芝加哥。
科特勒,就这样从一个爱好阅读的学生进入了芝加哥学派的师门,老师有: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弗朗西斯·沃尔克奖章得主、20世纪世界经济学巨擘之一 弗兰克·奈特(FrankH.Nette)以及一众著名经济学家。
在芝加哥大学,科特勒开始理解经济与自由主义、开始重新审视年少时读过并为之激动过的《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方面的严肃著作。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后,科特勒希望成为一名顶尖大学的杰出经济学家,因而继续选择攻读Ph.D博士学位。科特勒选择了当时经济学的重镇MIT(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西屋研究奖学金。
这一年,科特勒 25岁。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25岁潜心科研
拼命工作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
稻盛和夫的25岁,是1957年。
就在前一年,24岁的稻盛和夫就职于日本松风工业,首次成功合成镁橄榄石。这是稻盛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他意识到拼命工作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一次次的科研突破,让他在25岁就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展露头角的新星。
1958年,他与自己的上司——当时的技术部长在技术开发方针上产生分歧,从松风工业辞职。
在上司青山政次部长及其好友西枝一江先生、交川有先生等人的资助下,决定成立新公司,这就是后来孕育出稻盛经营学并成为世界500强的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25岁接棒父业
缔造日本商业神话
柳井正的25岁,是1974年。
那一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男装服饰店“小郡商事”,他辞去百货商店理货员的工作,为的就是拯救父亲这个快要倒闭的小店。
他首先对店铺进行了改革,不管是商品陈设还是流程效率都经过了一番改造,未曾想,许多老员工看不过去直接辞职了,最难的时候,他的店里只有6个人。
不久后,柳井正察觉到了日本休闲服饰市场的空白,还一反当时日本正流行的奢华之风,确定了日常服饰、主打廉价的销售策略。
1984年,35岁的柳井正在日本广岛为第一家优衣库专卖店揭幕,新颖的商业模式迅速引来关注,开店第一天店里的商品就被抢购一空,到第二家店开业时,销售额当月就超过3000万日元。
1998年,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优衣库凭借便宜的定价更是大受欢迎,这一年卖出了200万件,供不应求;在全日本开设了300家店铺,一年的销售额高达800亿日元。
在如此的环境下依旧能跑出漂亮的业绩,这给了柳井正很大信心,他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成为重中之重。
1994年2月1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财富迅速缩水,而柳井正的迅销集团股价却逆势上涨了63%。
2019年4月11日,福布斯再次公布了日本50大富豪榜,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孙正义,成为日本第一大富豪。
一路走来,柳井正打破了人们心中“便宜没好货”的世俗偏见,用3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做成了全球第三大服装零售商,还开创了爆品哲学,在平价时尚中充当起不可或缺的角色。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