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思维】能成大事的人,绝不会掉进思维误区
来源:张良计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正在玩一个密室逃脱游戏。房间里所有角落你都找过,没有发现任何线索。那么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继续寻找。
第二,紧盯可疑的地方,思考机关藏在哪里。
一开始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种,总觉得一定是漏了什么地方没有检查,需要一遍遍反复查验。
于是桌子掀了个底朝天,床板翻来覆去找,墙壁到处敲敲打打,依然一无所获。
怎么办?
一次不行,那就再检查第二次,第二次不行,接着找第三次......最后,你就看到一群人绕着房间转圈圈,机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但玩密室的高手,在第一次检查完之后,就会排除掉不可能的选项。他会紧盯某一处最可疑的地方,思索背后的机关。
比如有特殊记号的茶杯,倒着走的钟表,特定数目的蜡烛等等。
与其花时间在房间里走马观花般东敲敲西打打,不如坐下来静静思考这些疑点。而事实证明,解题思路往往就藏在这里面。
讲第二个例子。
名侦探柯南里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
宴会上,一个客人被毒死了。警方调查发现客人的杯子上有剧毒物质,于是到处搜寻有可能在杯子里下毒的人。
负责倒水的服务生,宴会的主人,和客人交谈过的朋友......凡是有机会触碰到杯子的人,全被列入了嫌疑名单。
最后找不到嫌犯,众人一筹莫展。
如果你是侦探,此时有两个选择:
第一,继续调查接触过杯子的人。
第二,转换思路。
剧情继续发展,结果发现大家一开始思考的起点就错了。虽然客人用杯子喝了下毒的水,但下毒的地方不是杯子,而是客人的手。
什么意思呢?
当客人手上沾了剧毒物质,再去触碰杯子时,毒物就残留在杯子上。这时客人再拿起来喝,自然就会中毒了。
换句话说,他是无意间自己给自己下的毒。
于是警方调转枪头,去调查客人在案发前用手摸过的地方。
没过多久,就发现受害者房间的门把手上残留有剧毒物质,接着顺藤摸瓜找到了下毒的凶手。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典型的思维误区。
第一个例子里的误区,叫思维惯性,俗称认死理。
找过线索的地方依然重复寻找,像不像我们平时工作中明知此路不通依然义无反顾的样子?
知道继续找下去也不会有线索,但脑子里仿佛有个小人一直告诉自己说,找吧,找吧,至少你在努力。
可惜,这个努力是无效的。
第二个例子里的误区,是经验直觉,也叫常识谬误。
客人喝的水里有毒,正常人马上联想到一定是杯子里下的毒,于是顺着这个方向摸查线索。
但谁规定喝的水里有毒,就一定是水杯有问题?
这个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指向了一个错误方向,让所有调查努力都偏离轨道。
常识能节省我们思考的时间,也会让我们掉进偷懒的陷阱。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故事。
现实生活中,掉进思维误区,重复无效努力的例子非常普遍。但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想想看,很多时候忙起来大家像齿轮一样不停转动,说最多的一句话是:
“先跑起来再说。”
确实,很多情况下,是要先跑起来再说。但跑起来,并不意味着要一路狂奔跑到底。
你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头看看已跑过的路,见过的风景,观察一下和你一起跑的人,再思考是不是要继续跑下去,要不要换一条路跑跑。
就像前面两个故事里的找线索和找凶手,如果停下来想想,为什么找遍了所有角落都找不到线索,为什么调查了所有人都找不到碰过杯子的嫌疑人,也许你就打开了新思路。
所以,避免掉进思维误区的第一点,叫“停”。
停下来,思考自己是基于一个什么原理,什么常识,什么目的在做这件事。
停下来,思考做这件事的起点对不对,站不站得住脚,有没有漏洞。
停下来,思考自己敢不敢推翻已知的假设,敢不敢从零开始再来。
可现实中我们因为机会成本的存在,不敢停,不想停。
这就好比旅游,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景点,却发现人流如织,半天挪不动脚。
你揣着相机想拍一张美景,却只看见到处涌动的人头,顿觉大煞风景。
那怎么办?回去吗?
这时你心里大概会出现那句经典名言:
“来都来了。”
是啊,来都来了。好不容易坐了3小时的车,排了2小时的队才挤进来,现在离开岂不是亏大了,将就一点随便看看吧。
类似的还有,做都做了,想都想了,发都发了。要我从头再来,不情愿啊!
其实这也是一种思维误区。因为所谓的机会成本,没有任何意义。
花了3小时来到一个根本挪不动脚的地方,本来心情就很差了。还要排2个小时队,等到真进景区了玩的心情也没了。
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早早离开。趁着还有精神去别的地方逛逛。说不定能发现别样的惊喜,弥补前面的遗憾。
同样的,工作事情做到一半发现不对劲,继续做下去只能一错再错。这时候一味的坚持,就显得没有必要。
已经浪费了1个小时,就没有必要继续浪费后面的3个小时。
所以避免掉进思维误区的第二点,叫“舍”。
舍得放弃,是为了给自己保留元气。
懂得审时度势,趁着自己还有劲的时候,及时调转枪头。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这个时候不存在机会成本。浪费的已经是浪费了,你唯一能做的是从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小舍小失,大舍大得。
避免掉进思维误区的第三点,叫“MECE”。
这个词我以前经常提,来自麦肯锡的经典逻辑思维教材。本意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后来我发现除了分析问题以外,MECE也能指导日常工作方法。
那就是,你要努力探寻完所有的可能性。
还记得前面密室找线索的例子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MECE应用场景。在第一次进入密室的时候,就要仔细搜寻所有角落,保证不漏过一个地方。
等到所有角落探索完毕之后,就不要再重复探索,而是进入到第二阶段,挑重点可疑的地方深入思考。
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照搬到工作中。
比如,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先罗列出所有能想到的方向,再逐一评估可行性。
再比如,查找项目失败的原因,先让每个参与者都提出观点。再整合搜集不同的观点在一起,大家逐个排查。
用MECE的方法做事情,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思维。
从所有,到局部,再到单一,层层缩小范围,保证每一层过滤都没有遗漏。
这才能严谨。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曾说过一句名言:
“当你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那个无论多么不可思议,一定就是最后的真相。”
这种思维方法,其实就是MECE.
当然想做到MECE有难点,那就是如何保证“所有”,保证“没有遗漏”?
很简单,用经验+创意的并集。
什么意思呢?
经验好理解,过往经历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挑出最普遍的思路,最容易想到的观点,先保证不会错。
而创意,需要你大开脑洞,跳出常规思维去探寻。它可以没有逻辑,没有来源,却要能有足够的亮点,能够解决当下一部分问题。
用下图来表示,方块AEFB是经验,方块CGHD是创意。你的思考竭尽所能需要覆盖的,是方块AGHB:
单独经验的方块里,容易产生误区。你以为是这样,实际上可能是那样。
单独创意的方块里,容易偏离主旨。虽然剑走偏锋偶尔有用,但不是次次都灵验。
只有将两者合并起来,用经验约束创意,用创意启发经验,才能覆盖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大化保证完整性。
还是用前文中的故事举例。
客人喝完水立马就中毒了,大家马上下意识想到是水杯有问题。
这是经验。
但除了水杯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能够下毒,也能让客人中毒呢?
比如,将毒物变成气体透过排风扇吹入?或者让客人先后服用两种本身无毒的物质,但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变成剧毒?
这是创意。
然后在评估可行性的时候,一一排除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最后得出结论,原来是在手上下的毒。
这整个过程,就是MECE.
很多时候,常规经验的方法未必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要跑出去,摆脱束缚去思考没有想过的角度。
但跑出去,也要能收回来。
有了新想法,再对应现实里的条条框框做排除法。如此反复,才不会陷入思维误区,一步步前进。
一言蔽之,用思路决定行动,用行动反哺思路。
想清楚了再做,犯错的概率会小一点,浪费的时间也会少一点。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愿你不再走入思维误区,停止无效努力。
共勉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