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思维】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养?
作者 | 用时间酿酒
雷军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深以为然。再努力的人,如果方向错了,也会事倍功半,甚至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战略上的懒惰,换句话说,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闷着头瞎干。
至于什么是深度思考?有人说,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就是深度思考。
但我更喜欢这样说:
通过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后者才是关键。毕竟我们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倘若思考后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思考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关于深度思考的文章并不少,但很多人总喜欢在区分概念和理论上下很大功夫,针对实际操作的研究却浮于表面。
所以本文不谈虚的,重点谈谈解决方法。首先,我们从思考总是浮于表面的原因说起。
为什么你的思考总是浮于表面?
第一: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
人类的许多痛苦就在于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在错误的判断下苦苦努力,却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比如很多人聊焦虑,第一反应会觉得是因为生活里的麻烦事太多所导致的。
于是,在赶早班车的清晨,又或是熬夜加班的夜晚,你总是情不自禁感叹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所有问题啊!
为了解决焦虑,你便在解决麻烦上狠下功夫,虽然开始效果会不错,但很快就发现,困难永远解决不完,就像打地鼠一样无尽无止。
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努力越焦虑,逐渐地丧失为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
但换个角度思考:人生下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吗?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注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上学时我们为考试焦虑;毕业后我们为找工作烦心;等到结婚生子,家庭的琐事也会压得你我喘不过气来。
虽然这些麻烦确实让人头大,但不正是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后,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吗?
一个人的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时谁能干掉考试,谁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工作后谁能解决更多问题,谁的工资、职位就更高;等结婚生子后,谁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谁的家庭也就更加和谐。
所以说,当你就把解决问题本身当成缓解焦虑的症状时,只会被更多的困难包裹,逐渐丧失斗志,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困难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便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丝解脱。
虽然短期内你仍然没有能力驾驭所面临的困难,但至少可以从想清楚的那一刻开始,丢掉抱怨,重新找回对生活的希望。
第二:缺乏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一鳞半爪、难窥全貌,其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从内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统化培养出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系统地制定出相对应的行动方案。
简单说,就是能够对一件事进行高度概括,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来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的一个故事,刘文典上课很“奇葩”,他经常说“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有一次学生问他:“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
刘文典信口答道:“问得好!”然后写下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
学生看完一头雾水,刘文典解释道:
观,即多多观察生活;
世,则指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强调写文要讲究音韵;
菩萨,便是说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简简单单五个字便把写文的标准给立了出来,这便是结构化思维的厉害之处,当大家写文没有头绪,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时,对照一下这五字箴言便会找到方向。
人类的思考总是天马行空,不成体系,而人类大脑却又钟爱规律的东西。
下面这串数字,给你10秒的时间,你能记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这串数字呢?同样的20个数字,经过简单排序后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记住了吧。
前面混乱的数字就如同我们接触的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思考,经过系统地排序、归类、整理,便是构建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从而更有体系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第三:闷头思考,缺乏与他人的交流。
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确还需要结合实践来证明,深度思考不是说彻底想清楚才能行动,而是一个在交流中反复摸索,不停纠错,不断精进的过程。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所说:“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
当我们大脑里面只有一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时,我们做任何事都会用这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来解决和分析。
前段时间写作遇到很大的瓶颈,完全丧失了写作的自信,觉得怎么写都不满意。以为是自己写得太少,积累不够,所以那时虽然每天在写,但经常写到一半就把文档直接删除。
直到看到一档关于笛安的访谈节目,我对写作的焦虑和迷茫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
主持人问笛安:“你对刚开始写作的人有什么建议?”
笛安回答:
“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个作家都会有一个时期,就是回头看自己写的作品觉得像屎一样,但你必须承认这就是你当时的能力,而且每个作者的写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审美的,这是必然的阶段。”
自己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前辈们的一句话就帮我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所以,与其担心自责,不如坦然接受不同阶段的自己。
正是因为自己对写作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关于文章的高标准也慢慢树立起来,自然就意味着有了新的目标和挑战,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好像你写了一万道加减乘除的算术题,虽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这只是战术上的勤奋,你永远也不能靠它学会微积分,机械地重复可以让你快速提高效率,在战术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让你在战略上失去竞争力。
所以说,深度思考绝不是一个人闷着头硬想的过程,而是一个和自己交流,也要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从而避免犯战术上的错误,进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内容就是大多数人思考总是浮于表面的主要原因。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对应的也有三点。
第一:调整思考的角度,找到问题的核心。
找到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但是,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个固定公式,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相通的——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
在丰田汽车公司,有一套法则一直贯穿于整个公司上下,当有人问丰田公司总裁成功的秘诀时,他只回答了一句话:碰到问题至少问五个为什么,即著名的5why分析法。
该方法又称“5问法”,简单讲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连续提问,直到找到问题的关键,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我们瞎忙,能够从结果着手,顺藤摸瓜,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总是很忙碌但收效甚微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把太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问题的表面原因上了。
比如面对机器的频繁停机,丰田前副社长就通过询问工人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找到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机器停了?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为什么机器会超载?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险丝烧断就想要通过更换保险丝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当然,虽然这个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时不用局限在次数上,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时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时需要10次,甚至更多。
那需要问到什么程度呢?直到问题失去意义为止。
第二:有意识寻找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接触过结构化思维的模型。
比如高中时代,选择文科的同学都知道,在回答主观题时,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六大领域回答,又或是很多人分析问题使用的金字塔原理都是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包括上面分享的5why分析法也是一种结构化思维模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人类发展几千年以来,你的绝大多数困惑和不解,古人们早已经历。
比如项目管理“十五至尊图”,竞争领域分析时常用的SWOT模型,总结复盘的九宫格日记等等,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如何判断一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做实验。通过实验前后自己的产出,从而衡量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判断早睡早起是否适合你。先记录下原有作息下的产出,再记录下早睡早起后的工作产出。
如果前者>后者就无需改变,相反,则要做出适当调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实践方法。
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而交流一方面是和自己交流,想到一个方法后不断验证,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教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虽然短时间内成为花半秒钟就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不太现实,但能够多和前辈接触,多向众人请教,不也达到了我们深度思考的终极目的,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吗?
而且,这也是你我快速享受深度思考能力的最佳捷径。
虽然不是自己看透的事情本质,但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到别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正确思考背后的实践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当你绞尽脑汁毫无头绪时,不妨多和他人交流交流,切勿钻进自己思维的牛角尖里。
最后的话
最后,总结一下。
导致我们思考不够深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导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缺乏结构化思维的训练,思考过于天马行空,没有体系。
第三:闷头思考,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被自己的思维禁锢。
想要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调整思考方式的角度,熟练运用5why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本质。
第二:有意识寻找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实践方法。
我们只有对自己真实,世界才会还你真实,我们唯有在深度思考中寻找到自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现在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困扰你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尝试用本文分享的5why分析法剖析下你的问题根源吧。
最后提醒一点,思考要有深度,但行动的力度也得跟上,切勿再犯纸上谈兵的老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