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准|幸福感?进取心?
你好。今天我们对照着来讨论下“进取心”和“幸福感”,这两个概念是影响管理者价值观的重要概念。现在很流行“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这些话题,强调要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幸福感。但我今天要给你一个新的理念就是: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基于员工的 “ 进取心 ” ,而不是直接瞄准 “ 幸福感 ” 。为什么呢?因为“进取心”是管理活动的源头,而“幸福感”,则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管理工作,应该看重源头,而不是结果。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幸福感”靠不住。
1、什么是幸福感?
下面,我先和你分享一些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你先看看对这些逻辑是不是有同感,然后你再看幸福感是靠得住还是靠不住。
- 幸福感是一种自我比较。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他的现状一定是比过去的状况好,也就是说是改善,跟过去的自我比要好。如果这个话成立,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断增加呢?一旦你的幸福感达到一个峰值,后面的幸福水平如果低于这个峰值,其实你的感受是黯然失色的。
- 幸福感还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比较。自己变好,很多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一定不能比自己好,这样才更有幸福感。如果大家一块变好,人们往往不会获得应有的幸福感。还记得前面的课程,我跟你说的那位朋友吗?当薪酬改革之后,事实上,他的收入增加了一大块,本来应该是很高兴很有幸福感的事。但是,当他知道旁边的同事收入比他要高一点点的时候,他的幸福感立刻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不满。
总之,现在很多的研究已经表明,幸福感是一件很难说得清的事情。所以,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并且被这种幸福感牵着鼻子走,这样一来,管理工作很可能会本末倒置。从我前面的课程中,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我多次强调要建立基于人性的管理,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要加班,要注意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但是,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建立管理制度、运用管理手段,如果过多地考虑所谓的 “ 幸福感 ” ,可能会走到另外一个误区。这个尺度,是管理者需要格外注意和拿捏的。
2、什么是进取心?
现在,我们讲今天的中心概念“进取心”。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个德国学者,他的名字叫迈克尔•弗里斯,弗里斯教授通过十几年的梳理,逐渐理清楚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进取心”的理论,特别适合于21世纪的管理工作。弗里斯的这套理论已经获得了西方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可,他也设计出一套基于个人进取心的培训程序。我觉得,假以时日,他的这套理论可能会像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一样,为大家所熟悉。
那么,什么是“进取心”呢?弗里斯把 “ 进取心 ” 定义为 “ 一种自我启动的工作行为 ” ,员工可以在这种“进取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弗里斯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使用传统的工作设计和业绩考核方法,这都是基于一种“被动工作”的逻辑。组织要分配任务给员工,员工按照组织给定的路线图和工作方法去做事,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这就是“被动工作”。
我对这种情况的解读是:在原有的被动式的工作环境、工作状况和业绩管理方式下,员工只需要完成“你让我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好就算完成任务,然后获取相应的评价和报酬就行了。但是,现在的竞争环境是复杂的,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可能是一件事超出了员工原有的工作范围,这时候他会怎么办?他会停顿。如果流程不顺,如果组织的反应不够快,就会出现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出现搁置。下级认为上级指示得不明确,而上级认为下级没有执行力。
3、进取心VS执行力
讲到这儿,我想讨论一下“执行力”。“执行力”这个概念,是中国很多管理者的思想误区。这个概念在中国流行,大概就十几年的时间。说到这里,给你讲一段旧事:有一本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也许你听说过,也许你的老板还给你发过这本书。反正在十几年前,这本书火了一阵。这本书刚出中文版的时候,我也写了一本书。出版社的社长跟我很熟,他手里拿着那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对我说,“你如果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书一定能大卖。”我又问为什么,他说:“你看美国总统要送一封信给加西亚,送信的人只知道加西亚在战场上打仗,加西亚是谁?加西亚在哪个战场?送信的人全都不知道,但他还是能够排除万难把信送给加西亚。你说全中国哪个企业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员工成为这样的人?”所以,社长说这本书一定会大卖,因为有老板们团购。果不其然,这本书的销量很快超过了一百万册。
但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株“毒草”,为什么?因为执行的逻辑,是你要有明确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能相对清楚地描述出来,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不变。但是,我们的经济环境变化得太快,很多任务都无法清晰描述,很多老板文化水平低,又不太用功,所以,他们梦想着在自己不太用功的情况下,给一个不太清晰的目标,靠员工自身的努力就把企业搞上去。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现在谁还看《把信送给加西亚》?它就是昙花一现。
4、为员工建立进取心
跟加西亚的那一套相比,我更喜欢弗里斯的理论,就是努力建立一个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的管理框架,增加员工在企业工作流程中的参与程度。这样的管理不怕变化,遇到问题,每当有新情况的时候,员工的进取心会让他们努力地去寻求改变,而不是被动地报告和消极地等待。那么,如何建立员工的“进取心”呢?有三个要点,值得参考:
- 培养员工的“自我启动”意识。具体来说,要创造一个有激励的制度环境,让员工能够参加到正式和非正式的业务活动中来。什么意思?就是制度环境一定要激励、支持员工的进取心。很多工作即使在业务计划之外,员工发现了,他不向上级报告而是自己去主动解决,并且这种行为是可以得到赞赏的。就像在家里,很多活儿你不需要向谁报告、向谁请示,自己就把它做了,这就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孩子,如果遇到凳子倒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去把这个凳子扶起来,你能说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吗?那他在企业里能是个好员工吗?因为他没有自我启动意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是员工的自我启动的意识,需要他呈现出一种主动的状态。
- 就是要培养员工的先动性。什么是先动性呢?先动性的意思,就是让员工不觉得自己老是在多事。要用制度和文化来鼓励他们有预见性,并且把预见性的事情提前想到,提前作准备。其实,我参加很多企业的会议,员工在抽烟的时候、在走廊里、在洗手间里面,有很多的先见之明,但是,一到正式的会议上,当着领导什么都不说。所以,有先动性的公司,就是能够鼓励员工把走廊里、抽烟时说的那些话,拿到会议桌上去说的公司。
- 要能够保护有进取心的员工。弗里斯在进行大规模调查的时候发现:工作进取心强的员工不讨人喜欢,因为他们总是会对现状或者是大家熟悉的东西进行挑战,总是挑起事端,而且进取心越高的人反叛性越强,弗里斯称之为“令人讨厌的捣蛋鬼”。如果是个新员工,常常就会给人“眼高手低”的印象。所以,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同事的排挤。那么,如果这些人表现出进取心,如何保护他们,这是个学问。但弗里斯说,这些人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一下,进取心是未来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竞争环境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一线员工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如果你沿用传统的管理思路,环境一旦变化,出现了新的影响因素,员工就会停下来,等着你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定义”之后他才动,这就麻烦了。但如果把 “ 进取心 ” 作为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员工本人高度参与到任务的 “ 重新定义 ” 过程中,那这个组织就不得了。以前的课,我们说过,要注意让有愿望又有能力的人,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化。注意激发这些人的“进取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请你思考,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爱提想法,好像很有“进取心”的人?这样的人,有没有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还愿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对于这样的人,你觉得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想法呢?更进一步地说,如何从制度上去对待和保护这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