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讲丨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
丨薛兆丰亲述丨
你好,今天我跟你讲成本的概念。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你对成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可以说,你对经济学已经了解一半了。
在美国兴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律经济学”运动,它的含义是一些经济学家向联邦法官讲授经济学原理。这个运动最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那些上完经济学原理课的法官,感触非常深,其中有一位说,“ 我怎么活大半辈子了,从来都没人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 ”
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很重要,但是对外人来说,它经常被忽略。我们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讲成本的概念。我们稳扎稳打,一步步来,别着急。
复习一下我们开学以来讲过的内容。首先,我们讨论人是不是理性的,要不要把人是理性的当做经济学的基础,我们抛弃了这个基础;我们讨论人是不是自私的,要不要把人是自私的当做经济学的基础,我们也抛弃了这个基础。
接着,我们讨论了人是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我们说,其实人也没有这样的算计,人们最终要追求的,只不过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的存活。然后我们讨论了稀缺,我们把稀缺当做经济学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因为稀缺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事实。然后,我们讲凡是有稀缺就有选择,而有选择必有标准,必有歧视,接着我们讨论了歧视的合理性问题及反歧视的后果。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这个主线来解释成本的概念。在这之前,我想跟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采石场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开了一家采石场,专门采石头。有一天,他请我们去采石场玩,我们发现他在采石场旁边买了一块空地,这块空地上面有鱼塘,还有一个小树林,挺好玩的。我们就问他,你买这块地是要卖鱼呢,还是拿来开发房地产?
他说:“我既不打算卖鱼,不打算把它开发为旅游区,也不打算开发房地产,买这块地,我只是为了让它空着。”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买块地空着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知道,他做的生意是采石,旁边有这块地空着,始终会吸引一些地产开发商。如果地产开发商把这块地买过去,修建住宅,居民住进去了,肯定会抱怨采石场发出来的噪声,这时候就会对他的采石场生意造成影响。
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告到法庭上,我的这位朋友不一定败诉,因为毕竟还是居民自己搬过去的,他们自找的。但是你知道,凡是有官司,官司的结果就不确定。他要的是一种稳定性,他要让自己的生意能够稳定地进行,所以把这块空地买下来,什么也不开发。
2.企业家是资源配置的中间人
我第一次给同学们讲这个故事,是在介绍侵权法概念的时候,有一位女同学,课后就跟我说:“薛老师,你这位朋友买了一块地又不用,你知道,北京的房价已经挺高了,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买了地又不用的话,会使得房价进一步上升,所以我觉得你这位朋友挺自私的。”
我当时第一个感觉,是这位同学没有理解问题的关键,我们讲的是侵权法,里面是讲怎么防止别人告自己。后来我想想,这位同学的提问也挺有意思的,从此,我就每次都拿这个例子作为我讲解成本概念的开始。
那我来问你,我的这位学生说的对吗?我的朋友真的是一位自私的人吗?你也可能替我的朋友辩护,说这并不自私,他毕竟是花自己的钱,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要接着问你,这块地真是我朋友出钱买的吗?你会说:是啊,薛老师,你刚才不是说是你朋友买的吗?
再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这块地是我朋友买的吗?其实,你要想,我朋友为什么愿意生产石头。他也不是无端端地要生产石头,而是因为有人愿意买石头,对吗?
他买这块地,表面上看是他自己付的钱,但实际上,他之所以愿意付这个钱,是因为他深信有人会替他付这个钱,那就是买石头的人。再进一步想,买石头的人无端端就买石头吗?不是的,他买石头可能要修一个博物馆,他为什么要修博物馆呢?因为他相信有人会愿意掏钱去参观博物馆。
所以,一层一层推导下去,你会发现,我们看得见的,是我朋友掏出真金白银买这块地,看不见的,是最终有消费者愿意为石头买单。那样实际上,最终其实是消费者买下了这块地。
我的朋友只不过是一个中间人。他只不过是通过合理的猜测,认为最终有人愿意买单,他才去买这块地。这时候,我的朋友其实是个隐形的拍卖者。
其实,所有的企业家都在充当这个角色。他在猜有没有消费者愿意为他的经营活动买单。如果猜对了,社会不需要奖励他,他已经得到奖励,那就是他赚的钱;如果猜错了,他也不需要承认错误,因为他已经亏损,亏损就是恰当的惩罚。
3.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朋友买这块空地的一个经济学教训,就是我们要看到,这块空地其实是他平稳生产石头的一种重要原料。这位朋友是个隐形的拍卖人,其实他也面临两个选择。
他在猜测,这块地到底是用来做石头好,还是拿来修房子好。他愿意出价买这块地,让它作为采石头的原料,原因在于他相信这块地拿来采石头,将来得到的回报,会比拿这块地来修房子更高。
这时候,如果民用住宅的价格涨到足够高,会发生什么情况?我的朋友还会继续采石头吗?不会。他会把采石场给关掉,拿这块地来修建住宅。
这块地有两种竞争性的用途:要么拿来做采石场,要么拿来做居民区。最终哪一种用途能够获胜,则取决于这两种用途的使用者,谁的出价更高。
这两种用途,我们现在说是两种人,一种是参观博物馆的人,一种是要住房子的居民。他们可以是两拨人。但其实,他们也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两种需求,他要在这两种需求中做一个权衡,做一个取舍。这时候成本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这块地,如果拿来修博物馆,那么就放弃了民宅,修博物馆的成本就是那个没有修成的民宅;如果倒过来,这块地如果用来修民宅的话,博物馆就修不成了,修民宅的成本就是放弃了的博物馆。
我们把这个概念再说清楚一点。一块地不仅仅可以用来做博物馆或者修民宅,它还有好多其他用途:A、B、C、D、E。我们现在简化,说只有这两种用途:修博物馆或者建民宅。修了博物馆就不能用来做民宅,民宅就是修博物馆的成本;倒过来,如果修了民宅就不能做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修民宅的成本。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单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4.成本概念看似简单,实则深不可测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是在考大学时发生的事。我记得在考大学前几天,家里人对我可是百依百顺的,因为我的时间可能产生的价值很高,所以他们什么家务都不让我做。当我考完最后一科,回到家里,把书包一放,我爸爸就跟我叫了一声,他说:“兆丰,你去倒垃圾去。”你看,选择的机会不同,成本就不一样,这是成本的概念。
你可能会说,成本的概念挺有意思的,但听上去好简单,我也能明白啊。但其实,成本的概念可以说是深不可测。
为什么?你仔细看这句话:“放弃了的众多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现在的问题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它不是没实现吗?既然没实现,你怎么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东西?
你放弃了的东西正因为没实现,你得靠想象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这个想象空间吸引了好多大经济学家,在成本的概念上面下大功夫。他们包括了:
-
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 )
-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 )
-
阿尔钦(Armen Alchian)
-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
-
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 )
这些经济学家,他们充分挖掘了这种想象空间,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拓宽到前所未有的领域。
比方说,公共品使用的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社会的成本,竞争本身带来的成本。他们当中有些还因此拿了诺贝尔奖。刚才提到的这些经济学家,如果你还不熟悉的话,你可以搜索查看他们的中英文姓名,到网上去八卦一下他们的故事。
【课堂小结】
用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成本是放弃了的价值最高的代价。做一个选择,你放弃的是所有其他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选项是选项的成本,选项与选项互为成本。
【课后思考】
中国工人有两个选择,要么制造袜子,要么制造飞机。制造袜子的成本,是放弃了的飞机;制造飞机的成本,是放弃了的袜子。请问,对于中国工人来讲,究竟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