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主页
  • 个人档案 ▼
  • 社区 ▼
  • 应用程序 ▼
  • 统计
  • 审核
首页
  • ▼
  • 登录
  • 共享
  • ?
  • IBMIBM

社区

此社区可以具有来自贵组织以外的成员。 宣传社区

  • 登录以进行参与
0d5a4565-f6ce-42a1-ac3b-cdfaaad6889f Blog

▼ 标签

 

▼ 类似的条目

Re: 【组织的力量】顶尖高手,都有“最...

博客: 环保管理部
刘洋 1ed8f6c0-f3ab-1039-9dec-ab4bc38c0954
更新时间
共有 54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54
评论评论 2

▼ 归档

  • 2023年9月
  • 2023年7月
  • 2023年6月
  • 2022年11月
  • 2022年9月
  • 2022年8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21年2月
  • 2021年1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11月
  • 2020年10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7月
  • 2020年6月
  • 2020年5月
  • 2020年4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2月
  • 2019年12月
  • 2019年1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9月
  • 2019年8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6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2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12月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8月
  • 2018年6月
  • 2017年12月
  • 2017年4月

▼ 链接

  • 在线图片编辑器

▼ 博客作者

宣传社区

查看所有条目
单击此按钮可以刷新整个页面。 用户可以转至“条目列表”区域查看新内容。) 条目列表

【组织的力量】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

KM Admin 4b0b5240-2731-1037-9513-91eec91f24f4 kmadmin@kinlong.cn | | 标签:  等时曲线 最速曲线 组织发展 组织的力量 ‎ | 45 条评论 ‎ | 438 次访问

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

 

 

【组织的力量】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

 

来源:张丽俊

 

 

 

导语:为什么说顶尖高手,都有“最速曲线”思维?本文与大家探讨。
 

 

千万不要成为一个“优秀”且“无用”的人。

 
什么是“优秀”且“无用”的人?
 
比如有的人考研,非常努力,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学习,晚上十二点才休息,非常辛苦。
 
问他为什么考研?他不知道,也不知道考研以后干什么,他说是家里人让他考的,报考的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学得非常痛苦,最后也不出结果。
 
看上去是很“优秀”的,但其实“无用”。这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我们更应该花80%的时间在战略选择上。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选择比努力重要。一个人想变得优秀,想成长得最快,那么就要做对选择,最好是找到自己的“最速曲线”。

 

什么是最速曲线?

 

什么是最速曲线?

 

伽利略其实是“最速曲线”问题的提出者。

 

他想,当一个球从同一个高度的斜坡滚下来,什么样的坡滚得最快呢?

 

在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再次提出这一问题,并征求解答。

 

牛顿、莱布尼兹、洛必达等人都参与了问题的解答,次年有多位数学家得到正确答案。

 

 

如上图所示,红色的这条线是最快的,这就是最速曲线。

 

滑雪运动员在意的不是哪一条路线最短,而是哪一条线最快到达终点,最快的这一条线就是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也能给我们启示意义:选择最速曲线,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才更有价值。努力是支点,而选择才是那个杠杆。

 

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我认为,追求成长,是每一个人的最速曲线。

 

很多年轻人出来上班,选择工作的参考标准,就是能赚多少钱。

 

但也有一些优秀的人,则是以成长为自己的目标,他们知道,只有成长才是最速曲线。当你成长了,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尤其是在非常年轻、不是非常缺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在意眼前的收入,更多的是要思考:

 

是不是在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工作?

有没有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老板?

有没有跟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共事?

 

这些才是宝贵的财富,字节跳动张一鸣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有人问张一鸣: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长很快?
 

张一鸣说:

 

 
 
 
 

“首先,我工作时,从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工作的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把成长作为最大的收入,这些在未来的作用,远远比当前的收入价值更大。

 

高瓴资本张磊说过一段很有启示意义的话:

 

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就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你不断成长, 疯狂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的知识能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你的视野会更宽广一些,在面临诸多选择时,你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在不断的正确选择中,会慢慢地形成马太效应。

 

所以在还非常年轻的时候,不要着急多赚钱,而是要成长。

 

有人问巴菲特,为什么很多人赚不到钱?

 

巴菲特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肯慢慢赚钱。

 

钱要慢慢赚,但能力要快速提高,这就是属于人生的最速曲线。

 

组织能力,企业的最速曲线

 

不仅是个人,企业经营也要有最速曲线。

 

最速曲线,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等时曲线。

 

 

也就是说,在这条最速曲线上,物体在均匀重力场中(无摩擦)滑动到最低点所花费的时间与其起始点无关。

 

很多人问,我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我现在想经营好公司来得及吗?

 

最速曲线告诉我们,当都在这条线上时,到达终点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和起点关系不大。

 

在组织大课中,我也告诉过大家,对我来说,企业的起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变化的速度快不快。

 

你找到你的企业的最速曲线,在这条最速曲线上长期努力下去就够了。

 

在当前的低谷期,企业更需要找到最速曲线。

 

什么是企业的最速曲线?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你的组织能力。

 

战略是容易模仿的,但组织难以复制。组织体系是长期进化而来的,也容易产生惰性。

 

所以这时候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经营好你的组织。

 

当然这很困难,改变惯性永远是最难的,对个人和企业都是如此。

 

飞人苏炳添,在他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跑不进10秒。为了追求进步,他做了一个很大胆又很冒险的决定:换起跑脚。

 

正常人换一个脚起跑影响不大,但对这样顶级的运动员来说,换脚会改变以前训练形成的节奏。

 

把一个以前很成熟的技术突然间改变过来,太困难了,意味着要重新学跑步,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甚至会痛苦很长一段时间。

 

但最后的结果有目共睹,苏炳添的技术越来越好,成绩也一直在突破。

 

再回到企业场景中,之前企业是粗放式发展,现在要精细化管理,要建制度、流程、体系。以前以业务为导向,现在要重视人。改变旧有思维非常困难,因为改变了你的习惯,改变了你组织的惯性。甚至你的收入也会短暂变少。

 

但这是你的最速曲线,也是我常常说的“慢就是快”。

 

把制度、流程、体系建立起来,你的团队执行能力强了。

 

当你的组织能力提升了,你的业务也随自然会迎来飞跃。日本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来自公司的一线基层,比如中村修二在日亚化学干了15年的基层技术工作,发明蓝光LED,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公司推进世界500强。激活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对企业来说,要找好最速曲线,从底层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作为个人、企业,想要成长都非常难,找到最速曲线,需要时间。

 

巴菲特说过:成功的投资需要时间、复利、等待和耐心,懂得时间复利,才能看到结满财富果实。

 

无论你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在最速曲线上努力,有耐性等待,我们终将看到价值。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添加评论 添加评论
  • 编辑
  • 更多操作 v
  • 隔离此条目
通知其他人
notification_ex

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隔离此条目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标记为重复项

  • 上一个条目
  • 主页
  • 下一个条目
“博客条目”的订阅源 | “博客评论”的订阅源 | 此条目评论的订阅源
  • 主页
  • 帮助
  • IBM 客户支持
  • 书签工具
  • 服务器统计
  • 移动 UI
  • 关于
  • ibm.com 上的 IBM Connections
  •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