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哈佛课间三十分钟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一周的前四天课,我们讨论的话题都是充满争议的。从第一天我在课程中提倡,以员工的“状态自尊”为基础来设计管理制度,到当天的作业是“请你思考,员工会不会利用你的善良自我放任”。一直到周四,几乎每天的课都会引发出不同的看法和讨论。同时,你也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留言区里,我也尽量挑选了一些反对性的意见,故意让更多的同学看到,引发思考。
我在上周的课程中,特意请你注意留言区。因为在那里,我挑选的意见都是尽量有情境、有细节、有解决方案的。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是我故意设计的一个局,就是希望引发你对我的观点有所保留,对同学的观点有所赞同,并开始注意借鉴别人的好做法,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今天。因为今天我要跟你交个底:管理是用智慧解决问题,场景不同,环境不同,招法就会不同。除了向老师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极为重要。这是管理学这个学科,独有的学习特点。
1、哈佛的案例教学
在我看来,管理学根本没有一定之规,管理学的学习主要是经验分享。这个结论是我在哈佛商学院得来的,全世界一流商学院那么多,但自从我在哈佛得出了上述结论之后,我就没有再去其他商学院访问过。这个话说得有点满,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
让我先从自己的一段旧事开始说起。2001年,在我已经做了十年教师之后,我再次走进课堂,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经理培训班的学生。这个课程历时3个月,是改变我对管理学认知的一个主要事件。
首先,哈佛的课程收费特别高。在2001年,每天就高达10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价就是8000多人民币。当然,哈佛的服务也非常周到,连吃饭的餐具都有人帮你收,生活是比较奢侈的五星级酒店的水平。我跟你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告诉你哈佛不给我买教材,不是因为差钱。
我们住的学员公寓,8个人住一套八室一厅,用于居住的房间并不大,但是,客厅特别大。当行李生把我带到房间之后,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准备好了,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几米长的书桌上,案例如果摞起来,起码得有一米多高,但是,教科书却只有一本薄薄的入门级的《会计学简介》,开课一周,我也没发现发教材。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教公司财务课的汤姆·派珀教授,我相对比较熟悉,他曾经是哈佛商学院的二号人物,绝对权威。我跑过去找他,问他为什么没有教科书。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哈佛跟其他学校不一样,是100%的案例教学,很多学校包括隔壁的那所学校都是50%的理论、50%的案例。但哈佛100%的案例教学,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讨论为主,难道课下我们准备案例讨论也不需要理论、不需要教科书吗?为什么学院不给我们发一点教科书呢?”
派珀教授的回答也特别直接,他说:“在我们看来,商业世界只有问题,没有理论。所以,我们只提供案例,帮助大家分析,帮助大家找到想问题的感觉。至于你需要什么理论,看什么书,隔壁就是图书馆,你可以随便到那去找。”我接着问,“你教公司财务,像公司财务这种技术性非常强的课也是不需要教科书的吗?”派珀教授说:“一样。”然后,他又对我说了一句对我影响至深的话,他说,“真正的财务功夫,其实在财务的后面”。后来我才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境界,我认为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好的财务人员,他的本事就是能够透过财务数字看到一线市场上的硝烟。
在哈佛,案例是一切的核心。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案例就是商业界的好做法。有人经常吹嘘说:你看我们的事被写进哈佛的案例了。其实不然,哈佛的案例,就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的企业资料汇编,有点像医院的病人病历。病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作出正确的诊断。同理,哈佛的案例不重要,案例不是一个最佳的做法,教授的任务是教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找到正确的逻辑。
几乎所有的案例课,哈佛的教授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然后课上一环扣一环地讨论。一节课大约就讨论十个左右的问题,这十个问题都是递进的关系,一层一层地深入。如果说这个教授的功夫好,不是他讲了什么重要的观点,而是他提出了好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一句话,哈佛的教授牛,不是课讲得好,而是问题提得好。
为了能够有效地准备好这个案例课,我们每个人每天下午2点半之后都要各自预习案例,吃完晚餐后,住在八室一厅的八个人(哈佛称为生活小组),就要按照预习的要求进行讨论,准备第二天上课的三个案例,讨论几乎要持续到半夜以后。第二天的课前一小时,也就是早上8点钟,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7个新的同学,然后带着昨天夜里讨论的结论和7个来自不同组的同学进行课堂热身,再讨论一遍之后才是上课环节。
哈佛的课时间不长,每节课一小时二十分钟。课上的很多时间其实都是教师问问题,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两轮讨论之后浓缩出来的经验之谈,再深入地进行讨论。而教授的任务是提好问题,逐级引导,然后进行点评。对于那些在课上讨论不充分的地方,学员还可以在课间,或课后继续捉对厮杀。哈佛的课间休息时间是30分钟,休息的场地是一个大厅,比教室还要大,容纳几十人绰绰有余。所以整个项目快结束的时候,派珀教授笑着问我说:“现在你懂为什么没有教科书了吗?”我说:“大致懂了。”
其实,商业世界只有问题,没有理论。很多问题的答案都蕴含在经验里,而不是理论里。案例分析,骨子里就是要找出或者说训练出逻辑分析的能力,训练出经验分享的能力,这就是哈佛案例教学的特色所在。
2、五字心经:问、想、仿、改、善
不过,如何进行经验分享,哈佛没有教。所以,在结束了哈佛的学习之后,如何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经验分享,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年。目前,我能够告诉你的,是我悟到的五个字: 问、想、仿、改、善。
- 第一个字:问。当你听到了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好经验时,首先要尽可能地去了解跟这个经验有关的种种细节,越详细越好。我要求同学们写作业也是希望尽可能地把那些细节介绍得详细些?因为细节越多越详细,越有助于我们判断这个经验或者这个好做法的适用条件,看它是不是适合你现在所处的情况、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以后选择留言都会按照一个标准,就是要有细节,有分析,有做法。这是第一个字——“问”。
- 第二个字:想。问了以后,要思考的就是“想”。想的目的,就是要在你的头脑中,尽可能地提炼出某一个做法,或者经验的核心特征,找到隐藏在这个特征背后的逻辑。比如某一个人说炒某个菜好吃,他要能用几步特征来概括出他做这个菜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你在学习他人经验的时候,要注意试着用几句话、几个词来概括出别人经验的样貌。那这几句话或几个词就是别人做法的模板。
- 第三个字:仿。请记住,所有的经验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核心就是要基于前面你所总结出来他人的模板。很多模仿,最开始都是学不像的,因为毕竟还是人家的东西,所以,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注意修正,注意调整。
- 第四个字:改。因为你遇到的问题一定具有你的特殊性,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来不断修改经验模板,在别人的模板上增加一些你自己认为必要的因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因素,使得这个经验变成你的东西,对你解决问题有帮助。
- 第五个字:善。当你看到你通过模仿他人的东西,来解决你的问题,取得了效果之后,其实你就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完善的境界。因为完善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新的更加简化的适合你自己使用的经验模板。
有一天,当你可以去跟人家交流,跟人家吹牛的时候,别人也会追问你相关的细节,这个模板就是你的管理功夫;有一天,你真的能够讲出一堆模板的时候,你就是少林寺门口的扫地僧。
总结一下,五个字:问,想,仿,改,善。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关于经验学习的五字心经,现在分享给你,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3、给大家的建议
最后,根据同学们前面的留言,我总结了四句话:
第一, 没有理论和方法是过时的,所有的理论都有它可信、有参考价值的要素。我们要注意思考一个理论产生的背景、成立的前提条件,要利用那些有价值的要素。
第二, 目前这个阶段没有理论和方法可以包治百病,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遇到问题要学会拆解,然后用不同的招法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 与理论学习相比,更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路径,因为管理工作就是一连串的应用题。
第四, 注意经验借鉴。经验借鉴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也是重要能力。在这个方面,我刚刚告诉你的“问、想、仿、改、善”的五字原则,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