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 | 团队建设的大难事
这一讲的课,我有点激动,因为涉及到一位我最敬佩的经济学家:奥尔森。
1.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1965年出版了一本书《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上个世纪90年代,我亲耳听过奥尔森的一个演讲,深深地敬佩他的智慧。当时,曾鸣教授也在场,那时他还在读博士,他的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尔森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团队合作的机制有关。当然,他的理论贡献远不限于此,他从狭义的组织研究一直扩展到国家理论。
奥尔森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搭便车”这个概念奠基的。什么是“搭便车”?搭便车,就是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人偷懒,团队的规模越大,偷懒的人越多。这个逻辑请你一定要记住,我们在后面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都会用到。
在70年前,有一位德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工人们一起用绳子来拉重物,绳子是分开的,科学家借机来测量每个人的出力大小。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当一个人拉的时候,测量到的力量是他用了63公斤的拉力。当三个人一起拉的时候,平均每个人的拉力下降到了53公斤,而当实验人数变成8个人的时候,每个人所使用的力量下降到31公斤。总之,是拉的人越多,每个人出力的水平越低。而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每个人所使用的拉力会更小。这种不出力却获得劳动成果的现象,被称为“搭便车”。在团队合作和集体行动的时候,搭便车的情况比比皆是。
奥尔森最早从理论上揭示了搭便车现象的成因,他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除非存在着强制或者其他的手段,当人数越多的时候,每个寻求自我利益的人越不愿意采取行动去追求共同利益,或者团体利益。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 Jr)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2.搭便车现象
我做学生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件事,涉及到好多同学的利益,大家于是就商量着请几个同学代表大家。然后,就是这几个同学花费了好多时间去努力争取大家的利益,但是,那些相关的同学也只是每天过来问问事情的进展,并没有给予更多的投入。事情接下来的进展十分不顺利,那几个代表也陆陆续续打退堂鼓。后来,事情解决了,剩下来替同学们争取利益的同学也没有得到什么额外的收获,很多人连句谢谢都没有,就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他们那一份好处。这是我对于人性第一次获得可以称得上算是深刻的认识。
直到后来读到奥尔森的书,我才知道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当一个团队遇到问题的时候,压力是由所有人共同分担的,团队的成员越多,每个人承担的压力就相应越少。所以,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大家都会逐渐减少所投入的力量,试图让别人分担得更多一些,最后这个团队的产出水平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认真出力的人都是傻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由自己来承担的,如果一个团队有10个人,3个人努力,那就是由这3个人承担全部努力的成本,但是,如果努力取得了回报,好处是由全部10个人分的。你说,出力的那3个人不是傻子是什么。渐渐地,那3个人在实际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偷懒,如果没有特殊的机制,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出力了。
我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家族企业问题。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重整的现象。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分财产所造成的搭便车问题。家族也是一个团队,只不过是个利益关系相对特殊的团队。
比如说,某个企业家通过辛苦劳作创立了家业,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会平分家业。如果老大生了一个儿子;老二生了5个儿子,你说,在第三代里面,哪一房更容易出一个好的企业家呢?毫无疑问,第二房出一个好接班人的概率更大。我们假设第二房的这位好接班人执掌了家业,他认真努力,把家业翻了一番。可是,他付出了所有努力,承担了所有的努力和成本,可按照股权比例来算,他只能得到所有好处的十分之一,而第一房的那个孙子,他却可以拿走好处的一半。你说这个接班人心里会不会平衡?多数情况下,他肯定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就会想办法把其他人挤走。这就是过去发生在很多家族企业中的情况。所以,即使有血缘关系,搭便车的现象也会导致很多问题、矛盾和冲突,更不要说在更多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团队成员中了。
3.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搭便车现象
到这里,我们已经讲清了产生“搭便车”现象的背后逻辑和不可避免性,接下来,我想和你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你一定要在团队搭建和团队建设中格外注意搭便车问题。有不少的团队冲突,都是因搭便车问题而产生的。有些搭便车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专长不一样,所以,有些无能的情况会被误认为是有意地搭便车。另外,有些搭便车是短时间的,有些则是持久的。所以,领导者需要对搭便车情况的性质,首先作出判断,以便作出相应安排。
也许你会问,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搭便车问题?我到目前的经验使我相信,这个问题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我主张控制的方法,主要从业绩评估的角度来进行。由于我们后面的课会集中深入地讲如何进行业绩评估,今天,我只讲一个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小评估范围,尽可能建立起一个团队成员个人努力、业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
不过,由于是一个团队,彼此之间一定有协作关系。所以,再小的评估范围也可能会出现几个人的努力,最后体现在一个产出指标上。而且很多时候,即使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产出指标,可是,获得这些产出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考核工作搞得不好,就会出现以邻为壑的情况。所以,如何搭配团队业绩和个人业绩的比重,这是格外值得注意的情况。
有些企业采用加大主观性业绩指标考核的办法,比如,由领导者为下属的表现打分,或者是由团队成员相互之间打分。比如,有的公司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要求团队成员互相之间进行评价,诸如: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参加团队会议、是否认真接受别人意见、是否愿意分享信息、承认其他人的劳动贡献、热心帮助同事、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等等方面。然后,分别给别人打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不过,由于打分的方法涉及到人际层面的因素,搞不好就会撕裂团队,所以:
- 进行这种评估,要强调评分,讲依据,一讲依据,就有事例,有事例就方便别人改善;
- 主观评价在报酬中所占的比重不宜过大。如果确实没有客观的业绩指标,也要把这个部分的比例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有一家公司的做法挺有趣,我也把它的经验和你分享一下。它是从招人环节上就考虑到搭便车问题。在这家公司,有一批业绩好、人际关系也不错的员工,是具有新人推荐权的。这家公司的老板对我说,他们公司的业绩和福利很好,他觉得在社会招聘的同时,给予一部分优秀员工推荐新人的待遇,是一个激励他们的好方法。而且,新人是经过优秀员工推荐的,后续的沟通合作、团队建设、防止搭便车等等方面,都会受益。
不过,优秀员工的推荐权是限量使用的,规定在一定时间段里,只能使用一次。而且,推荐是推荐,面试还是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的。他们做法的核心要点包括这样几条:
- 每一个招聘岗位都清晰地列明条件,特别是向那些有推荐权的员工强调,不要凑数和漫无边际地送人情。
- 每一个推荐者都要向人力部门进行面谈,明确推荐理由,以及说明被推荐者的胜任性。当被推荐者进入到考核环节,所有推荐者无论是谁都要回避。
- 人力部门面试之后,由未来将要一起工作的团队骨干进行见面会,大家可以进行提问,但强调要保持面试过程中的愉快,以免以后形成工作障碍。
- 个别情况,征求团队骨干的意见,人力部门和工作团队集体讨论,由领导者和人力部门最后决定是否录用。录用后一年,如果表现良好,推荐者将获得推荐金。
【思考】
这一讲的课,宁教授介绍了团队建设中最难的一个工作,防止团队成员搭便车,希望能够给你启示。
课后请你思考一下,你的团队中有搭便车的问题吗?有没有办法控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