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 | 什么样的岗位升迁快?
| 郑路 |
你好!欢迎来到社会网络课。
如果你已经在职场打拼了几年,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同时进入单位的一批年轻人,为了升职加薪勤奋工作、不舍昼夜,但为什么有的人一路高升,有的人还在原地踏步?
换句话说,你知道职场中什么样的人升迁更快吗?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勤奋刻苦的人,还是能说会道的人?
其实都不是。研究发现,升职最快、同事评价最高的,其实是那些连接不同部门,或者连接部门与市场,进行跨领域沟通的人。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关系、资源和信息,能够调用更多的人为自己服务,从而获得快速升迁。
占据结构洞的网络“搭桥者”
在网络科学里,我们将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所占据的这种独特的位置,称为“结构洞”,英文是structural hole。
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Burt认为,如果两个团体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那么从网络结构看,就好像在这两个群体间存在一个空洞,而能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人,就在网络中占据了这个“结构洞”的位置。他们是社会网络中的“搭桥者”。
Burt的这个研究,非常具有开创性。他发现,“结构洞”的充裕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内部竞争和晋升。在一家公司里,一个中层经理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就越可能被提升。
另一个以工程师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员工每增加一个联系人:
如果该联系人比该员工的层级更高,该员工的绩效评价将提高10%; 如果该联系人和这个员工属于不同的公司组织,该员工的绩效评价会提高20%; 如果该联系人和员工在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该员工的绩效评价将会提高24%; 如果该联系人是在不同地域办公的同事,该员工的绩效评价会提高28%。 也就是说,跨度越远,对他的帮助越大。
结构洞的信息优势
为什么结构洞有这么多好处呢?
首先,是因为结构洞能给人带来信息优势。
假设有三群人,他们互不来往。小郑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只有他能让这三群人发生联系。那么,一群人发生了一件事,小郑就会比另外两群人更早地得到这个信息。他就能占有先机,借机获利。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股票交易所刚刚建立,新股票的认购资格靠抽签,而抽签的认购表需要用身份证购买。当时我的一个在深圳打工的亲戚,回到我们重庆老家大宴宾客,动用所有亲朋好友,帮他收集身份证。当大家还在纳闷时,这人已经凑足了两麻袋的身份证寄往深圳,几周之后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除了占有先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还拥有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这些多元化、异质性的信息通路,能够给他带来新鲜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帮助他提高工作表现,还能促进科研和产品的创新。
汤君健老师在他的《职场价值》课里讲过一个例子。
一家公司,采购部门在跟供应商谈判的时候,总是拿不到理想的合作条款。采购部门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公司的市场地位不高,员工的谈判能力不强。所以,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
但是,就有一个人,他了解公司全局,他就站出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拉上市场部,和供应商一起谈。市场部手上有资源,可以和供应商交换,把报价压下来。你看,这就是结构洞带来的信息优势。
结构洞的控制优势
你可能会问,信息优势这个还是太软,还有没有什么真金白银的好处?我可能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接触的人多、信息多,但是我是一个服务部门,我所在的部门比较弱势,我只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人”,这个结构洞对我来说没用呀。
你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就还是看浅了。结构洞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信息的优势上升为控制的优势,提升你在网络中的权力和地位。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地方政府中,信访局是一个既没有实权、也不掌管资源的部门,因此信访局局长在同级官员中的地位也不太高。
但是,有一个城市的信访局的局长,他就深谙官场权力的博弈之道。他就干了一件事,召开现场办公会,邀请有关部门到信访局来现场解决问题。受到邀请的政府部门不好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帮助他解决问题。
后来,市领导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干脆开通了一个市长热线,就设在信访局。结果信访局一下子就成为了当地政府的核心部门,这位局长也成为了该市的风云人物。你想啊,信访局处在各种负面消息的入口处和中心位置,信访局局长对各方面情况是最有把握和研究的,他能够为市长出谋划策,解决市长热线中遇到的难题。他所做的,就是把信息优势转化为控制优势,从而提升了自身在网络中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到职场。职场上,像信访局局长逆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说,客服。看起来,客服是一个最不受待见的部门,里外两头受气。但一个有水平的客服,他其实掌握了一项巨大的优势,就是他是对公司的产品和用户最了解的那个人。他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对公司领导的决策其实有巨大帮助。
再比如说,数据分析。你可以用数据驱动部门业务能力的提升。
还有,财务。大公司的CEO往往出身于财务总监,因为他对公司的各项业务都了如指掌。
总之,学过这一讲,你应该掌握的一条职场心法就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分工里,要把自己所处的位置变成结构洞。
结构洞会被绕过吗?
讲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作为中间人,帮助两个团体建立了联系,那他们会不会从此绕过我直接沟通,我就变得不重要了呢?
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只是简单地接线传话,那么,你结构洞的地位很快就会失去。但还有很多结构洞,是在网络中长期存在的,他们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连接的两个群体差异过大,要么是话语体系不同,有如鸡同鸭讲,要么是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只有通过中间人,才得以建立连接。结构洞所在的地方,就是联系中断的地方,如果搭桥者不存在,网络中的群体就很难发生联系。所以,这些搭桥者,会一直被互相隔离的两个圈子,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人。
在华盛顿,有一条著名的“K”街,它位于美国国会山和白宫之间,由西向东,横贯华盛顿北部,又被称为“游说一条街”。这条街上集中了大批智库、游说集团、公关公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在此落户。K街说客的游说对象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尤其是国会议员。因为议员五百多人谁都不听命于谁,各自关切不同,信息资源也不同,说客们就可以以中间人的角色在其中周旋调节,进行“搭桥”。
作为完成任务的“回报”,一个普通说客的年薪可以高达上百万美元。美国政界要员一旦离职便纷纷选择到K街谋职。有人做过统计,自1998年以来,43%的离职国会议员在经过一年的法定回避期之后,大都进入了这种游说行业。由于K街游说集团的势力日益庞大,因此K街也被称为除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中心”。
美国人总是感慨地说:“不了解K街,就不了解华盛顿,也就不了解美国政治。”
K街说客们充当的联接各个权力中心的“中间人”的角色,已经成为了美国政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结构洞优势是很难被绕开的。
课堂总结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概念是“结构洞”。人际网络中存在结构洞,占据这个位置的人可以成为跨越不同网络的搭桥者。
结构洞能够给节点带来信息优势,还可以给节点带来控制优势,让它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每个人可以从中学习到的一条心法就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分工里,要把自己变成结构洞。
课后思考
最后,留下一个题目请你思考。
有的人说,要使自己始终立足于有效的“结构洞”位置,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地更新他的关系网络,去认识新的人,抛弃原有的已经没用了的关系。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