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成为一个领域高手的根本因素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假如,某顶尖985高校里面的两个同学,一个根正苗红学习好、班干部,毕业分配到大型央企。
另一个同学条件一般,最后被分配到偏远地区当工人。30年后,那个发展的会更好?
人生不能假设,但真实的生活中却有类似的案例。通过分析这样的个案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1968年12月,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青海当工人,同学都说青海是劳改犯才去的地方。
那些根正苗红三代贫农或者工人出身,学习成绩好、在校表现好的同学,都分到了当时最好的单位: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直属的大型工厂。
1998年毕业30年后,同学再聚会时,却发现分到青海是一生中最大的机遇。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
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
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
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
这个人是朱清时,他在199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叫学部委员)。后来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
因为远离文革的喧嚣和热闹,青海的人才又少,加之朱清时一直坚持学习和长进,当青海中科院的一个所在1974年选拨项目人员时,他很容易的入选并很快得以成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
经由项目的历练,他也成为1977年第一批公派出国进修的学者,后来回国后参与各种项目,在1991年被评为院士。
任正非说:
“将军是打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分配出来的。机会是靠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你安排的。”
要成为高手需要大量的学习,需要考虑学什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抽象提炼建立知识体系。
高手还要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积极主动正能量,擅长分类、概念、结构化、客户化思考等。
但最最核心的是,要成为专家级选手,必须去经过实践的验证和锤炼。
对于在职场的人而言,这个实践还不是所谓的刻意练习而是必须真正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完成相应的任务做很多复杂困难的项目,没有这个阶段你的所学所思可能都只是个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对于普通的知识工作者而言,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都不靠谱,如果个人想真正的提升到顶尖水平,并不是你去刻意练习就能搞定的,因为大部分人很难有刻意练习需要的环境。
我一直认为,差不多资质和基础的人之所以在数年后能力差距很大,其核心的原因在于是不是有足够多、足够困难的实践,换句话说你是不是有机会做了很多大的、困难的、需要你殚精竭虑才能搞定的项目,是不是被项目和任务压迫过,这是根本。
许多人足够聪明人也足够勤奋,但由于所在的机构和岗位没有机会去实践,个体也不能去争取机会,即便学了很多,却没有正真操练的机会,则没有作用。
通过这样的项目和任务,让你知道自己欠缺的能力和知识,才会有目标的学习和获取,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除了这个根本外,同样参加了这些项目和任务的人们,谁更会总结和提炼,谁就提升更快,谁就更牛。
有许多人虽然干活了,但却“只会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不能从实践中抽象出概念、理论更具普适性的经验,也不能成为顶尖的专家。
而总结提炼类似于刻意练习中的及时反馈,通过自我的反思与对照,知道自己那里做的好那里比较差,才能有意识的去提升和训练。
关于实践和解决问题,有以下的11条,供参考。
1. 干活是成为高手的终极武器,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曾经搞定过很多困难复杂的问题,也干过不起眼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掌握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了对大部分问题的直觉。
2.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都具备客观性、普遍性和抽象性,要真正的掌握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去验证。
仅仅看懂了或者会做练习题了都不算掌握,因为具体的工作和问题场景多变,你还需要去掌握这些情景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境下用到什么知识。
3.思维能力也只有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中被检验和提升,你想的对不对需要实践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也学会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离开实践的思考就是空想。
4.对于重复、项目和创新型工作,要提升起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也不同。你不能指望通过解决重复型工作从而积累出创新型工作的能力。
5. 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场景,很难满足和具备刻意练习所需要的限定条件,所以真正的练习一定是通过做项目和完成任务才能实现的,而且越复杂困难的项目越有效。但可以借鉴刻意练习的思想。
6. 很多人是被所谓的好工作耽误的。许多所谓的好工作只不过是埋葬你才华的大坑,事少钱多离家近,公务员央企外企BAT这些看起来听起来都很好的单位,却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
从个人成长而言:能够提供适合自己发展实践机会的机构才是你的好单位。
7.只有把基础的、基本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让别人相信你具备做更复杂工作的才能。没有人喜欢长期做简单重复的工作,但简单重复的工作对于个人长进却是必要的。
要想赢得做更有价值工作的机会,你得证明自己有搞定这些工作的潜质。
8.被动的等待他人的安排是进步的大敌,如果你愿意总能够找到做重要事情的机会:展现自己赢得信任组织给压担子、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果断的跳槽、帮互联网上的人们免费解决问题等等。
9.同样是干活,有的人干着干着成了专家,有的人去做成了“操作工”。十年的经历却只有一年的经验,核心在于有的人只为干活而干活,而有的人在干完活以后还能够超越干活,提炼出干活的套路。
10. 没有总结提炼,你干多少活都没用。总结的对象是人、事和机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能够提升到更高层次才具备指导未来的价值。
总结是回顾,提炼是上升,我们要求总结多上升少。提炼涉及到分类、概括、概念等能力。
11. 一个在河南南阳农村干农活的青年却对国际形式了如指掌并善于分析地缘政治这样的战略问题,这种人才和事情大致只能出现在小说中。
再高深的功夫如果没有练习和长期强对抗的锤炼,都会被自由搏击瞬间KO。
*本文为作者独立管理,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