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主页
  • 个人档案 ▼
  • 社区 ▼
  • 应用程序 ▼
  • 统计
  • 审核
首页
  • ▼
  • 登录
  • 共享
  • ?
  • IBMIBM

社区

此社区可以具有来自贵组织以外的成员。 宣传社区

  • 登录以进行参与
0d5a4565-f6ce-42a1-ac3b-cdfaaad6889f Blog

▼ 标签

 

▼ 类似的条目

Re: 【管理案例】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

博客: 环保管理部
曾玲珑 eb9cadc0-b761-1036-8cfc-ef16cba5f6da zlinglong@kinlong.cn
更新时间
共有 43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43
评论评论 1

Re: 【管理案例】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

博客: 智能家居集成
黄兵 eb9cadc0-b761-1036-8cbb-ef16cba5f6da huangbing@kinlong.cn
更新时间
共有 27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27
评论评论 1

【管理案例】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谁管谁,...

博客: 宣传社区
KM Admin 4b0b5240-2731-1037-9513-91eec91f24f4 kmadmin@kinlong.cn
更新时间
共有 225 个人对此内容点赞点赞的项目 225
评论评论 118

▼ 归档

  • 2023年9月
  • 2023年7月
  • 2023年6月
  • 2022年11月
  • 2022年9月
  • 2022年8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21年2月
  • 2021年1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11月
  • 2020年10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7月
  • 2020年6月
  • 2020年5月
  • 2020年4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2月
  • 2019年12月
  • 2019年1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9月
  • 2019年8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6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2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12月
  • 2018年11月
  • 2018年10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8月
  • 2018年6月
  • 2017年12月
  • 2017年4月

▼ 链接

  • 在线图片编辑器

▼ 博客作者

宣传社区

查看所有条目
单击此按钮可以刷新整个页面。 用户可以转至“条目列表”区域查看新内容。) 条目列表

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方法论和总结

周阳 cd36b240-b761-1036-8dfd-ef16cba5f6da zhouyang2@kinlong.cn | | 标签:  商业认知框架 管理学 选择性偏差 奥卡姆剃刀到原理 公司经营 ‎ | 14 条评论 ‎ | 376 次访问

 

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方法论和总结

 

|  白洋  |

 

 

前面的7讲重点在搭框架,中间也穿插了一些技巧和心得,最后一讲我干脆做7个锦囊,把我能想到的方法论、技巧、心得和原则如数奉上。

 

七个锦囊

 

第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以前我常常纠结于第三方报告的水平不高、数据太旧,不过随着经验的积累,才逐渐发现这些都不是问题。

回到我们的初衷上, 毕竟我们是要去了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攻克学术上的难题。所以理论上前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公司研究透了,这时候如果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就有很多现成的结论可以借鉴。

就算你要超越市场的一般认识,那也一定是建立在对行业基础的认识上的。所以,按照正常的搜集信息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公司时找到的资料,应该也是其他人会看到的资料,这就是市场共识。

在刚开始看行业的阶段,如果连基础都没有具备,更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对第三方信息过于苛求。比较好的态度是,抱着质疑的态度去了解,当具备能力时再质疑。

一般而言,搜索引擎能满足你大部分搜集信息的需求,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国内搜索的结果不总是能令人满意,这里有几个小技巧供参考。

 

  • 首先,你优先要找到的是尽可能详实的信息 ,而不是碎片化的资料,所以你不妨在搜索引擎里加上“报告”“研究”“分析”,甚至“专题”“案例”之类的字眼,有时候还可以加一个“pdf”。
  • 我个人的另一个感觉,就是 微信搜索 现在越来越好用了,它分别能从聊天记录、收藏、公众号、朋友圈等个角度去抓取信息。特别是当你在职场有一定人脉积累后,你会发现平时来不及看的朋友圈和群聊里还是隐藏着不少有价值的内容。 
  • 其实 财务分析 也是我们搞懂一家公司基本面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我之所以没在这门课里过多地提到财务,是因为以现在券商研究和第三方研究覆盖的力度,能够有财务报表的公司,基本都可以找到不下十篇的研究报告,供我们更好地弄懂这家公司。

 

第二,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们应该能感受到,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经济、商业都在以超乎往常的速度和颠覆的姿态出现,几年前站在神坛上的公司,可能很快就会被遗忘甚至成为骗局的代名词。这容易给我们的分析工作造成一个错觉,就是我们总是在追赶这个时代的变化,分析总是慢人一步。

在这个问题上,我更愿意用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的哲学来应对。他曾说过,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非常认可贝索斯的这个理念,事实上我们过去被灌输了太多这世界变化太快的东西,而这个世界上有些重要的东西,不会时时刻刻发生变化。《挪威的森林》这本书里,主人公永泽有个奇怪的读书原则:

“对于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

放在商业上,就是说 我们要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

过度关注太时髦的东西,你才会总有追赶不上时代的忧虑。 

 

第三,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养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其实最好从你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开始,因为很多东西的规律是相通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但很多人对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洞察。

建议你从自己的公司,或者自己熟悉的公司分析起,既把整套框架演练出来,又能在自己脑海里建立一个分析的资料库。 等到面临新公司需要了解时,看看这家新公司和你脑海里熟悉的公司,有没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例如一个快递公司和一家白酒公司,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快递公司其实分为顺丰这样直营型的和三通一达这样加盟型的,而加盟型公司又不是全部加盟。哪些节点要亲力亲为地控制,哪些节点可以放开给加盟商并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都有很多的讲究。 这些渠道组织形式上的心得,其实和白酒公司怎么铺设渠道,多少直营、多少代理,代理系统里怎么设置激励奖惩措施,怎么防止渠道间窜货等等的核心逻辑是一致的。当理解这些共通点后,相信你就能够迅速建立起对对方行业的认知。

虽然行业之间有相通的道理,但每个行业多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像医药行业,你要吃透它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四,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我们在前面所有提到的方法,都没有剑走偏锋的路线,而是 遵循一套非常朴素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在吃透一家公司的过程里,不需要我们标新立异引入一些奇门诀窍,反而是最基本的方法最有效。

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把事情把复杂化、需要太多假设和前提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投资者应该相信最简单的结论,大道至简,不能用朴素简洁的话语找到的答案就不是好答案。

 

第五,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形成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最快只需要3秒。你在搞懂一家公司前,通常也会对这个公司有一个最初的印象。但尽量不要让第一印象影响了你后续的判断。

投资学里有一个现象,当你内心特别向往某种意愿时,你会觉得所有出现的信息都指向那个意愿,这时候你对信息的解释就会超过信息本身,如果用专业一点的词描述就叫 “选择性偏差”。 比如有持仓的投资者,可能就会更倾向对公司的一举一动做出更乐观的解读,而远离了客观的分析。

 

 第六,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我们前面提到,快速搞懂一家公司的过程里,我们试图建立起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里找关键变量。但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商业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精确预测的模型,框架未必永远合理,关键变量是谁也可能在变化。

当我们心里时刻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时,我们设立框架的目的不是为了框住我们,打破这个框架本身,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公司基本面的真相。

 

第七,集中精力办大事。 

 

碎片化的学习在前期资料筹备阶段还无伤大雅,但当我们真的需要了解一家公司时,其实是需要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的。

 

整体回顾

 

说到这,我们的课程将告一段落,我希望你通过这八节课的学习,已经非常熟悉这套系统的认知框架,甚至可以条件反射地去使用它:宏观、行业、公司、人。

我也帮你梳理了整堂课的要点:

图像

 

这套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在宏观那部分说的那样,如果你要搞懂的公司对宏观不敏感,你也可以跳过宏观这个环节。

框架里给出的具体方法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比如判断一个行业所处的位置时,我讲了创新扩散过程和技术成熟度组合的一个M形曲线。现实里一个产业的起起落落可能一个M形都不够描述,而是看起来像一个心电图那样的几起几落,这都需要你灵活的发挥。

搞懂一家公司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你能搞清楚公司,不管是做投资、找工作,还是应对客户,或者创业,都很有用。

希望我的这门课,能帮你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门,再见。

  • 添加评论 添加评论
  • 编辑
  • 更多操作 v
  • 隔离此条目
通知其他人
notification_ex

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隔离此条目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标记为重复项

  • 上一个条目
  • 主页
  • 下一个条目
“博客条目”的订阅源 | “博客评论”的订阅源 | 此条目评论的订阅源
  • 主页
  • 帮助
  • IBM 客户支持
  • 书签工具
  • 服务器统计
  • 移动 UI
  • 关于
  • ibm.com 上的 IBM Connections
  •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