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最新参访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的8个管理洞见
观点 / 李东来 主笔 / 钟卉 责编 / 莹莹
今年我带领“问道中国”的企业家们,参访了很多企业,尤其最近两个月,密集地参访了很多。
今天终于有时间好好梳理,把参访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
顾家在全国有19个零售中心,8000家线下门店,2万多名员工,我一直很好奇,顾家是如何管理着这么大的一支队伍,并且能做到紧跟时代的?
从整个公司的战略思考,到目标管理,到人才规划,我听完感触特别深。
他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管理洞见,当然,有一些可能和顾家的整体文化分不开。但是每一个,都是李东来深刻洞察力的体现。
有些洞见,我觉得很有道理,和我们润米这家小咨询公司的很多管理原则、价值观,和实践,不谋而合。也是我们正在践行的。
我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了,今天和你分享,也讲讲我的理解。
而之所以能够增长,是因为我的能力,相比我能换到的东西更多了。
因为能力变强了,我能生产更多的产品,我能把我的产品做得更值钱,所以能换到更多。
至于增长快,还是慢,取决于你有没有好的策略、你的效率高不高,战略有没有选对。
“增长,就是内生能力的溢出”,这句话背后,是有一个基本价值观的。
基于上面的价值观,也就有了第二个管理洞见,力不尽出。
力不尽出,意思不是不拼尽全力,而是不把力量全部出在收益和收入上面。
就是地上掉了一粒谷子,都恨不得捡回来,下顿饭还指望它呢。这就会很痛苦。
痛苦,是因为你在短期业务上花了太多力气,没有在中长期业务上做布局。
我们永远要寻找新的麦田,而不是痛苦地研究颗粒归仓。
真正赚的钱,都应该来自于布局和能力,业绩只是短期的体现。
即使眼下这个季度的业绩不行,也不要把所有力气都扑在上面,去试图再往回找一点,颗粒归仓。
第三个管理洞见是,如果所有的业务都赚钱,就说明保守。
波士顿咨询的创始人布鲁斯认为,公司要取得成功,必须拥有“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各不相同的业务或产品组合。
于是他画了一个二维四象限图,把公司的业务分成了四种:
问题业务,就是它最终会成为明星、现金牛、还是不幸死掉,我们不知道。
瘦狗业务,就是看不到前景业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因为一个公司的业务,肯定要有开拓性,你至少得有现金牛、明星和问题业务。
如果你现在所有的业务都赚钱,就说明你所有的业务,都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了,也就相当于进入现金牛的阶段。
公司在任何一个时间截面上,都应该有四种形态的业务,去挣今天的、明天的、和后天的钱。
李东来说了一句话:要让对领导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一个公司,如果评分全凭领导的喜好,过分依赖一个领导的主观评价,那么员工的心思都会花在给领导留个好印象上面。
而只有当公司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你会发现,“对领导好”这一点,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了。
首先,把战略翻译成目标。为了干好这1年,需要定下什么样的总目标?
这样靠目标来驱动公司,才不会出现“对领导好”的现象。
如果大家都在拍领导马屁,那么就说明这个公司没有做好目标管理。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领导,他去参加一个会议都没人搭理他,没有人鞍前马后,没有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那说明这公司就是一个目标管理的公司。
当一个公司进入目标管理了,每个人都以目标为驱动力,那么其他人就成为你实现目标的资源了。
因为当你有了目标,以及跟目标强关联的个人收益制度之后,问题就变成你自己的了,挑战就变成你自己的了。
当你心中有问题,你就会自发地去找答案,老板也好,同事也好,就变成了你找答案的资源。
当你心中有挑战,老板和同事,以及其他资源,就成为了你的部分解决方案。
而如果这些你都没有,那你做所有的事情,都成了老板要求你做的,同事要求你做的,成了额外的要求。
只有用目标管理,其他人才会是你完成目标的资源,他们的话,就不是额外的要求,而是对你的建议。
作为管理者,有了目标管理之后,你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资源了,这时,你就不能干一件事,你就不能再去提要求了。
你只能说:“下面,我提的是建议啊。仅仅是建议啊。我的建议是......”
或者说:“我作为一个有点经验的人,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如果你发现某个员工,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完成目标,一次建议,两次建议之后,发现他都不会做,这个时候,你也有一种权利,就是把建议,转变为要求。
因为即使有分解目标,但最终扛公司总目标责任的,依然是管理者自己。
这两者不能反过来,不能因为业绩考核好,给升职。也不能因为组织能力评价高,给奖金。
我们以前说过,每个人有三笔钱,年薪=工资+奖金+年终奖。
工资是发给责任的,每个月你承担了责任,付出了努力,就应该拿到工资。
奖金是发给超额业绩的,当你实现了超预期的结果,就拿超额奖金。
评价是说,这个人成长很快,以他的组织能力,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了,他能带团队了。
有时候相处不好,其实问题不在老板,而在职业经理人自己身上。
他没把自己当职业经理人,而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小老板。
刚加入一家公司就跟老板说,你既然请我来,那你就要放手。从此你就不要管了,去国外休假吧,或者说我就不向你汇报了。
老板只要稍微过问一下,他就说,你别问,你相信我,你请我来就是让我干这事的,你相信我。
那你想想看,职业经理人这时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老板了。
而老板原本的初衷,并不是要再请一个老板过来,而是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帮助他。
他说,玻璃缸有三个特点:可看,不可插手,和有钥匙。
你要有一套信息系统,随时能看到经营数据,每天都能看到。
职业经理人在会上说了什么,下了什么指令,系统里面全部都能看到。
意思是老板你看到了,但是你手伸不进去,因为有玻璃缸,罩在外面。
如果老板你今天真的想做什么,你可以拿一把自己专门的钥匙,开门进来处理。
职业经理人做到这三点之后,那这个老板就会获得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也就有机会跟老板相处得很好。
这是李东来的第七个洞见,不要成为黑匣子,而要做玻璃缸。
李东来说,公司里有三种人,他们分别是业务选手、管理选手和经营选手。
会写程序、会写文章,能把人力资源管好,这也是业务能力。
管理是,我怎么能够把人带好,怎么设好组织架构,怎么能够做好激励,怎么能够让员工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怎么能够排好班,等等。
假设一个团队20个人,A会写程序、B会运营、C会测试、D会销售......
没有管理者的时候,假设他们每人产出100万,总共2000万。
现在有了管理者,他把这20个人组织在一起,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最终一起产生了3000万的总价值。
这因为效率的提升,多产出的1000万,就是管理者存在的价值。
从时间轴上来看是什么样子?从全局上来看又是什么样?
每天面对大量的变化,大量的不确定性,到底下一步怎么做?
在一个公司成长之路上,最稀缺的人才,永远是有经营性能力的人才。
最后的话
如果你想成为业务高手,那就在专业技能上疯狂努力,去拼勤奋。
如果你想成为管理选手,那就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善于激励人心和赢得人心。
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一摊业务的经营者,你需要有战略规划、目标管理、以及选人用人的能力。
李东来总裁,就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经营选手,同时,还是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的管理高手。
成为一个真正的负责人,心力、体力和智力,缺一不可。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