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匹配 | 把群体知识用在个体上
你好,欢迎来到《医学决策思维课》。
上一讲,我们讲了发现问题后,有两个坑:信息错误和思维误区,通过假设验证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一讲,我们来讲另一个坑:用错了知识。
医生在医学院学到的知识,来自于医学共同体对群体的研究和经验,而临床实践,是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在个体身上。
这个道理很容易让人接受,但是正确应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如果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用错了知识,那么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可能正确。导致的后果,轻者只是多花点冤枉钱,重者可能就给身体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把群体的知识,用到现有的、具体的病人身上,就面临一个正确匹配的问题。这一讲,我们讲讲知识匹配原则。
这分为三个步骤。
搞清楚你的问题
第一步,搞清楚你的问题是什么。
听起来简单,实际上特别难。我先举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聚会时喝了酒,大家纷纷劝他不要开车回家。他说,没事,你们不用担心,而且我还有证据。我是老司机,开了10年车,没有出过一次事故。这是我第一次喝了点酒,离家也不远,我也挺清醒的,因为是第一次,我会很小心的,因此不会有事的。
的确,我这位朋友的年龄、累计行驶时间、性别、教育程度等等,都是处于交通事故率的最低点,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像我这位朋友一样的人,他们的交通事故概率有多高,而是他作为一个醉酒的人,交通事故概率是多高。
我们要根据我这位朋友的数据,来推测他出交通事故的概率。那么数据在哪里呢?
我这位朋友开了10年车,就算一天开一次,那么就有了3650次左右的开车记录。他出事故的案例是0,所以他出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但是,他醉酒后开车的次数是多少呢?也是0。因此,我们没有足够的样本来确定他醉酒后开车的交通事故概率。所以,我们只能用相关的群体概率来推测。
根据统计,醉酒驾车的事故概率是正常驾驶的6倍。所以,我这位朋友不能醉酒开车。
我们再梳理一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要明确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这位朋友认为要回答的问题是:像我这样的人,老司机、高学历、男性、中年人,这一次我可以开车吗?
实际上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有“老司机、高学历、男性、中年人”等等这样的属性,醉酒之后,这一次我可以开车吗?
你看,搞清楚你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找到问题答案的关键前提。
调用与问题匹配的知识
怎么才能搞清楚呢?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步,调用和这个问题匹配的知识。
我再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是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和霍金合著《新时间简史》(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另外他还创作了《星际迷航》(Star Trek)的剧本,是一个著名科学家。
1989年的时候,他为了申请保险,接受了一次抽血检查,检查项目HIV,也就是导致艾滋病的那种病毒。
很不幸的是,他的这项检查结果是阳性的。医生告诉他,这个结果意味着,他有99.9%的概率得了艾滋病。以当时1989年的医疗水平,他会在10年内死去。
医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医生调用的知识,是蒙洛迪诺做的那项检查的正确率。检查的正确率是99.9%,也就是1000名检查出阳性的人中,得病的人有999名。既然蒙洛迪诺的检查结果是阳性,所以,医生认为蒙洛迪诺得艾滋病的概率是99.9%。
幸运的是,蒙洛迪诺懂贝叶斯定理。他知道医生错了。贝叶斯定理你可能听过,我们一会儿再具体说。
这里,要识别的问题是很清楚的:蒙洛迪诺做了一个检查正确率是99.9%的检查,结果是阳性的情况下,蒙洛迪诺得艾滋病的概率是多少?
但是,医生没有考虑到一个条件:蒙洛迪诺所处的群体,他们的发病率是多少。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个体问题找对了,知识也是具备的,但是没有匹配对。
我再描述一次问题。蒙洛迪诺所处的群体,艾滋病的发病率是1/1万,蒙洛迪诺做了一个检查正确率是99.9%的检查,也就是假阳性率是0.1%的检查,结果是阳性的情况下,蒙洛迪诺得艾滋病的概率是多少?
什么是假阳性?就是没有病的人做这个检查,也得到了阳性的结果。假阳性率是0.1%,也就是说,有1万名像蒙洛迪诺这样的人做了这个检查,会有10个人结果是阳性的,但是其实他们都没有得病。
因为1/1万的得病率,所以真得病的那1个人也被检查出阳性,再加上那10个假阳性的人,那么,1万名像蒙洛迪诺这样的人做检查,最终就会有11个人的结果是阳性。
注意,蒙洛迪诺是这11个人里的1个。因此,蒙洛迪诺得病的真实概率是多少呢?是1除以11,大约是9.1%。
一个是99.9%,一个是9.1%,这相差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一个几乎是板上钉钉,一个是几乎忽略不计。
贝叶斯定理就是一个计算概率的公式,专门解答蒙洛迪诺遇到的这样的问题。把相关的数据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不用像上面这么麻烦,花很多步骤,才得出答案。
你看,这就是把知识匹配到个体身上的困难。有的时候,连专业的医生都可能犯错误。搞清楚自己的问题之后,还要正确调用相匹配的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最后说一下,正是因为蒙洛迪诺懂贝叶斯定理,既能搞清楚自己的问题,也知道怎么寻找答案,所以他没有惊慌,他再次做了检查,结果证明,他的确没有得艾滋病。
实际应用的考验
问题搞清楚了,知识也是相匹配的,判断就可以出来了吗?并不是。
现实中的证据并不那么清晰,判断也就不可能那么轻易。如果判断错了,这个错误判断导致的行为,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所以第三步,就是把问题和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判断。
我举个例子,让你理解这个过程的困难。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很多单位给女员工的体检都有乳腺癌筛查这个项目,大家对乳腺癌非常重视。做乳腺癌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方法,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具体怎么做呢?很多人都说:听指南的。
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早期癌症筛查指南》里说:40岁至44岁的女性,可以做钼靶检查(钼靶检查就是做乳腺X光片)来筛查乳腺癌。45岁至54岁的女性每年都应该接受钼靶检查。
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尽早开始检查,最好每时每刻都能在监控之下,一旦有癌症的苗头出现,马上治疗,防患于未然。
但是,国际上各大医学组织,又都特意强调:40岁以下,没有什么高危因素的女性,不建议做乳腺癌筛查。
这是怎么回事呢?既然指南承认钼靶检查是乳腺癌的筛查方法,那为什么又不建议年轻女性去做了呢?
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是:40岁以下,没有什么高危因素的女性,做乳腺癌筛查,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2014年,在国际权威的《JAMA》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献显示:对于40岁的普通女性,如果每年进行乳腺钼靶检查来筛查乳腺癌,持续10年的话,那么每1000人里,可以最多让1.6个人避免死于乳腺癌。
或许你会说,1.6/1千也不错,毕竟人口基数足够大的话,也有不少人能因为乳腺癌筛查获益。但是,如果考虑同样方法所带来的假阳性结果,结论就不那么绝对了。
那乳腺癌检查里,假阳性的比例有多大呢?
对于40岁的女性,乳腺癌筛查出假阳性的概率超过了85%,实际真得了乳腺癌的人不到15%。也就是说,虽然检查结果是阳性,但是仍然有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得乳腺癌。
而对于所有40岁的女性,也就是不管有没有做过筛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0.03%左右。而40岁以下的女性,发病概率就更低,还不到0.5/1万。
回到各国医学组织提出的建议:40岁以下的女性不建议做乳腺癌筛查。就很好理解了。
发病率本来就那么低,再考虑到假阳性的结果,问题就来了:会有1.1%的人因为过度诊断,而错误地切除乳房,甚至还要接受放疗和化疗。
如果只凭筛查结果,就做手术的话,那么八成以上的可能,是要错切乳房了。而对于40岁以下的人群,接受错误手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所以,虽然乳腺癌的筛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是从概率上来讲,太早接受筛查的话,你得到的可能不是降低死亡率的获益,而更有可能是被过度处理的风险。
但是有一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就是已经表现出症状的人群,比如,已经有了包块,那么接受钼靶检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做筛查的话,40岁前就不应该做了。
你看,这就是问题确定,相关知识确定,但是需要综合判断的情况。不只是医学,你面临什么问题,想要作出理性的决策,都要遵循这三个步骤。
思考题
大到行业指南,小到员工手册,使用的时候,其实都是把群体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怎么才能让这些知识更好地帮到你呢?能不能结合这篇文章讲的内容,说说你的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