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验证 | 用验证循环得出正确结论
| 田吉顺 |
你好,欢迎来到《医学决策思维课》。
上个模块,我们讲了怎么发现问题。不过在实际中你会发现,就算明确了问题,也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因为,有两个需要警惕的坑,一个是获得的信息可能错了,另一个是自己的思维陷阱。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别讲讲。
警惕信息错误
首先,就算你知道怎么正确获取信息,也不能保证获取的信息就是正确的。
这就奇怪了,如果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那么前面的课是不是就算是白讲了?费半天劲也还是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
其实,我们之前说的是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方法对了,你得到的东西可不一定对。信息本身还是可能有伪装。
我喜欢把医生看病比作侦探勘查犯罪现场,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找到凶案背后的凶手。凶手作案时会故意伪造现场,疾病也会制造假象。
比如,有的心脏疾病的表现,是急性上腹痛。所以,会有患者以为自己胃疼,而去看消化科,但实际上是心脏病。这就是疾病伪造现场制造假象。
还有,患者也可能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倒不是患者有意地欺骗医生,而是因为患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而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给医生提供信息。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高中生,怀孕已经七个月了,自己才刚刚知道。
自己月经有七个月没来,会不知道吗?她回答说,之前有过一点点的出血,量都不多,以为是月经来了,也就没在意。自己肚子大起来,以为是变胖了,所以还在节食。甚至已经感觉到胎动了,自己还以为是肠蠕动。
你看,医生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是不确定的,在被有效证据验证之前,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信息可能只是假象。
为了破除信息假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到一个方法,也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循环。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循环
举一个我自己接诊病人的例子。
有一次夜班,急诊科来了一个怀孕33周,先兆早产的病人。她有规律性宫缩,同时有腰酸、腹痛,体温有38℃。也查过了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就是一种反映有没有感染的指标,都显示高于正常值。
从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看,我当时提出一个假设是,孕妇可能出现了宫内感染。
为了证实我的假设,我进一步去获取信息,也就是给孕妇做了体格检查。
如果宫内感染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这个孕妇子宫上应该有压痛,胎心率应该明显增快。但是,检查后发现,这些都没有。也就是说,我进一步获取的信息,和我之前的假设是有矛盾的,假设没有被验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提醒你,当假设没有被验证的时候,很可能是支持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信息错了,进而假设也错了。
所以,必须要从头梳理信息。
于是我重新询问了病史,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孕妇在三天前就已经有腰酸了,而那时候还没有宫缩。也就是说,并不是宫缩引起的腰酸,而是腰酸之后发生了宫缩。这个时间先后顺序,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疾病,但是,在我之前收集信息的时候被忽略了。
这时候,要考虑的假设就变成了孕期合并泌尿系统的感染。
接下来,就是再来一轮收集信息,验证新假设的过程。
我又给病人做了体格检查。结果发现,所有的检查信息,都统统验证了泌尿系统感染这个新的假设。
提出假设的两个原则
我为了得出诊断结论,一共提出了两次假设。
这里不说它背后的医学知识,只想告诉你,提出假设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就能保证大概率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假设的两个原则——“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
因为医学的特殊性,它是和健康、生命直接打照面的职业,所以对错误的容忍度相对比较低。
这里的错误指的是,在诊断环节发生漏诊或者误诊,将对后续治疗环节造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或者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失。
首先,必须尽可能避免诊断错误。那么,在提出假设的时候,为了避免遗漏严重的疾病,就要遵循第一个原则——“有罪推定”。
也就是先考虑那些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问题,即使这个“罪”在所有疾病发生概率上不是最大的,但是,也应该被当作首先排查的对象。因为,如果一旦漏掉这个病,代价你承担不起。
其次,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能性最大的病,就要遵循第二个原则——“概率优先”。
如果严重的“罪”已经被排除,或者可能的“罪”有好几个,那么我们就要按照概率优先排序。也就是按照实际发生的概率,把可能性更大的那个病,作为首先考虑的假设,进行验证。
比如,例子中的这个患者,我的第一假设是宫内感染,这是同时满足了“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的。
因为宫内感染是孕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尽快处理,可能会危及母子二人的生命。所以,从产科医生角度,宫内感染是个“大罪”,必须优先考虑。
同时,从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看,宫内感染的概率也是最大的。所以,按照“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两个原则来看,宫内感染都应该是被优先考虑验证的假设。
接着,当这个假设被证伪之后,相当于“罪名”被推翻了。这时候,这个患者应该没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我们在考虑新假设的时候,只要按照“概率优先”的原则就可以了,也就是考虑发生可能性最大的疾病。
警惕思维陷阱
在刚才的例子里,我对病人的信息主观判断错了,导致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因此,在假设验证的时候,要求不光能发现错误的信息,也要能发现思维陷阱。
我就掉进了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里。也就是说,直觉以为是这样,但事实上并不是。
回到例子里,病人给我提供的一个信息是“规律性宫缩,同时有腰酸腹痛”。这句话,就让我先入为主了。
作为产科医生我会直觉地认为,是因为规律性宫缩,所以引起腰酸腹痛,我想当然地就给这两个症状安排了因果关系。
这种直觉自己很难意识到。所以,必须有一个外在机制约束,也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触发点,碰到它,立刻警惕起来。
假设不能被证实,对医生来说就是一个触发点。一旦遇到假设不能被证实的情况,必须强制自己重新梳理,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并且作新一轮的假设验证。
也就是说,作为医生不能怕被打脸,提出假设不仅仅是要被证实,也是要被证伪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思维陷阱是,医生容易被最近的经验误导,也有个词形容它,叫做“易得性偏差”。也就是最近的诊断经验,让医生容易得到某种假设。
比如,酗酒的人酒精戒断后,有的人会出现身体哆哆嗦嗦的剧烈颤抖,医学上叫做震颤性谵妄。如果最近医院接诊了大量被诊断出这个病的酗酒者,那么,医生遇到下一个哆哆嗦嗦的酗酒者的时候,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一个震颤性谵妄患者”。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思维陷阱,医生必须把第一反应当做是一种假设,然后继续收集信息,考虑其他假设的可能性,通过验证循环得出概率最大的那个假设。
用一句话说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要过度自信。
用“一元论原则”检验结论
说完了验证假设,你可能会认为最后得到验证的假设,就是最终结论了吧?
还不是。还要用一个标准去检验,这个标准叫做“一元论原则”。
也就是如果所有的现象,都能用一个结论解释,那么大概率这就是最终的结论。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奥卡姆剃刀法则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们希望尽量用一种疾病或者病因,来解释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过,多数情况下,一种病通常会对应多种表现。显然,如果有一种表现就考虑一种疾病,大概率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在验证假设过程中,如果多种临床表现同时都指向自己的假设,那么大概率上这个假设就是最终的结论。
比如在例子中,我提出的第二个假设是孕期合并泌尿系统的感染。
大量的临床信息,包括肾区叩击体检、小便常规、电解质和泌尿系统B超这些检查结果,统统都指向了我的假设。于是,这个假设就被作为诊断结论确立下来了。
其实,“假设—验证”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例子中只循环重复了2轮,就得出了诊断。而如果后来获取的信息,也不能支持假设,那么就需要再返回去重新循环。
再去检查哪里是信息错了,哪里掉进了思维陷阱。直到结论经过了“一元论原则”检验,才能算作最终诊断。
思考题
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思维陷阱呢?你又有什么好方法避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
下节预告
把对的知识用错了对象,也会导致得出错误结论。下一讲,我们讲讲怎么正确地匹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