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Home
  • Profiles ▼
  • Communities ▼
  • Apps ▼
  • Metrics
  • Moderation
首页
  • ▼
  • Log In
  • Share
  • ?
  • IBMIBM

Communities

This community can have members from outside your organization. 宣传社区

  • Log in to participate
0d5a4565-f6ce-42a1-ac3b-cdfaaad6889f Blog

▼ Tags

 

▼ Similar Entries

【医学决策思维】知识匹配 | 把群体...

Blog: 宣传社区
周阳 cd36b240-b761-1036-8dfd-ef16cba5f6da zhouyang2@kinlong.cn
Updated
119 people like thisLikes 119
CommentsComments 14

【医学决策思维】行动干预 | 用诊断...

Blog: 宣传社区
周阳 cd36b240-b761-1036-8dfd-ef16cba5f6da zhouyang2@kinlong.cn
Updated
120 people like thisLikes 120
CommentsComments 9

▼ Archive

  • September 2023
  • July 2023
  • June 2023
  • November 2022
  • September 2022
  • August 2022
  • July 2022
  • June 2022
  • May 2022
  • April 2022
  • March 2022
  • Jan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November 2021
  • October 2021
  • Sept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July 2021
  • June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January 2021
  • December 2020
  • November 2020
  • October 2020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
  • June 2020
  • May 2020
  • April 2020
  • March 2020
  • February 2020
  • December 2019
  • November 2019
  • October 2019
  • September 2019
  • August 2019
  • July 2019
  • June 2019
  • May 2019
  • April 2019
  • March 2019
  • February 2019
  • January 2019
  • December 2018
  • November 2018
  • October 2018
  • September 2018
  • August 2018
  • June 2018
  • December 2017
  • April 2017

▼ Links

  • 在线图片编辑器

▼ Blog Authors

宣传社区

View All Entries
Clicking the button causes a full page refresh. The user could go to the "Entry list" region to view the new content.) Entry list

【医学决策思维】假设验证 | 用验证循环得出正确结论

周阳 cd36b240-b761-1036-8dfd-ef16cba5f6da zhouyang2@kinlong.cn | | Tags:  医学决策思维 一元论原则 思维陷阱 假设验证 ‎ | 18 Comments ‎ | 260 Views

 

 

假设验证  |  用验证循环得出正确结论

 

| 田吉顺 |

 

你好,欢迎来到《医学决策思维课》。

上个模块,我们讲了怎么发现问题。不过在实际中你会发现,就算明确了问题,也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因为,有两个需要警惕的坑,一个是获得的信息可能错了,另一个是自己的思维陷阱。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别讲讲。

 

警惕信息错误

 

首先,就算你知道怎么正确获取信息,也不能保证获取的信息就是正确的。

这就奇怪了,如果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那么前面的课是不是就算是白讲了?费半天劲也还是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

其实,我们之前说的是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方法对了,你得到的东西可不一定对。信息本身还是可能有伪装。

我喜欢把医生看病比作侦探勘查犯罪现场,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找到凶案背后的凶手。凶手作案时会故意伪造现场,疾病也会制造假象。

比如,有的心脏疾病的表现,是急性上腹痛。所以,会有患者以为自己胃疼,而去看消化科,但实际上是心脏病。这就是疾病伪造现场制造假象。

还有,患者也可能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倒不是患者有意地欺骗医生,而是因为患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身体发生了什么,而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来给医生提供信息。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高中生,怀孕已经七个月了,自己才刚刚知道。

自己月经有七个月没来,会不知道吗?她回答说,之前有过一点点的出血,量都不多,以为是月经来了,也就没在意。自己肚子大起来,以为是变胖了,所以还在节食。甚至已经感觉到胎动了,自己还以为是肠蠕动。

你看,医生获得信息的准确性是不确定的,在被有效证据验证之前,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信息可能只是假象。

 

为了破除信息假象,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到一个方法,也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循环。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循环

 

举一个我自己接诊病人的例子。

有一次夜班,急诊科来了一个怀孕33周,先兆早产的病人。她有规律性宫缩,同时有腰酸、腹痛,体温有38℃。也查过了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就是一种反映有没有感染的指标,都显示高于正常值。

从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看,我当时提出一个假设是,孕妇可能出现了宫内感染。

为了证实我的假设,我进一步去获取信息,也就是给孕妇做了体格检查。

如果宫内感染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这个孕妇子宫上应该有压痛,胎心率应该明显增快。但是,检查后发现,这些都没有。也就是说,我进一步获取的信息,和我之前的假设是有矛盾的,假设没有被验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提醒你,当假设没有被验证的时候,很可能是支持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信息错了,进而假设也错了。

所以,必须要从头梳理信息。

于是我重新询问了病史,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孕妇在三天前就已经有腰酸了,而那时候还没有宫缩。也就是说,并不是宫缩引起的腰酸,而是腰酸之后发生了宫缩。这个时间先后顺序,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疾病,但是,在我之前收集信息的时候被忽略了。

这时候,要考虑的假设就变成了孕期合并泌尿系统的感染。

接下来,就是再来一轮收集信息,验证新假设的过程。

我又给病人做了体格检查。结果发现,所有的检查信息,都统统验证了泌尿系统感染这个新的假设。

 

提出假设的两个原则

 

我为了得出诊断结论,一共提出了两次假设。

这里不说它背后的医学知识,只想告诉你,提出假设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就能保证大概率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假设的两个原则——“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

因为医学的特殊性,它是和健康、生命直接打照面的职业,所以对错误的容忍度相对比较低。

这里的错误指的是,在诊断环节发生漏诊或者误诊,将对后续治疗环节造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或者带来严重的健康损失。

首先,必须尽可能避免诊断错误。那么,在提出假设的时候,为了避免遗漏严重的疾病,就要遵循第一个原则——“有罪推定”。

也就是先考虑那些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问题,即使这个“罪”在所有疾病发生概率上不是最大的,但是,也应该被当作首先排查的对象。因为,如果一旦漏掉这个病,代价你承担不起。

其次,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能性最大的病,就要遵循第二个原则——“概率优先”。

如果严重的“罪”已经被排除,或者可能的“罪”有好几个,那么我们就要按照概率优先排序。也就是按照实际发生的概率,把可能性更大的那个病,作为首先考虑的假设,进行验证。

比如,例子中的这个患者,我的第一假设是宫内感染,这是同时满足了“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的。

因为宫内感染是孕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尽快处理,可能会危及母子二人的生命。所以,从产科医生角度,宫内感染是个“大罪”,必须优先考虑。

同时,从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看,宫内感染的概率也是最大的。所以,按照“有罪推定”和“概率优先”两个原则来看,宫内感染都应该是被优先考虑验证的假设。

接着,当这个假设被证伪之后,相当于“罪名”被推翻了。这时候,这个患者应该没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我们在考虑新假设的时候,只要按照“概率优先”的原则就可以了,也就是考虑发生可能性最大的疾病。

 

警惕思维陷阱

 

在刚才的例子里,我对病人的信息主观判断错了,导致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因此,在假设验证的时候,要求不光能发现错误的信息,也要能发现思维陷阱。

我就掉进了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里。也就是说,直觉以为是这样,但事实上并不是。

回到例子里,病人给我提供的一个信息是“规律性宫缩,同时有腰酸腹痛”。这句话,就让我先入为主了。

作为产科医生我会直觉地认为,是因为规律性宫缩,所以引起腰酸腹痛,我想当然地就给这两个症状安排了因果关系。

这种直觉自己很难意识到。所以,必须有一个外在机制约束,也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触发点,碰到它,立刻警惕起来。

假设不能被证实,对医生来说就是一个触发点。一旦遇到假设不能被证实的情况,必须强制自己重新梳理,进一步获取新的信息,并且作新一轮的假设验证。

也就是说,作为医生不能怕被打脸,提出假设不仅仅是要被证实,也是要被证伪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思维陷阱是,医生容易被最近的经验误导,也有个词形容它,叫做“易得性偏差”。也就是最近的诊断经验,让医生容易得到某种假设。

比如,酗酒的人酒精戒断后,有的人会出现身体哆哆嗦嗦的剧烈颤抖,医学上叫做震颤性谵妄。如果最近医院接诊了大量被诊断出这个病的酗酒者,那么,医生遇到下一个哆哆嗦嗦的酗酒者的时候,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一个震颤性谵妄患者”。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思维陷阱,医生必须把第一反应当做是一种假设,然后继续收集信息,考虑其他假设的可能性,通过验证循环得出概率最大的那个假设。

用一句话说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要过度自信。

 

用“一元论原则”检验结论

 

说完了验证假设,你可能会认为最后得到验证的假设,就是最终结论了吧?

还不是。还要用一个标准去检验,这个标准叫做“一元论原则”。

也就是如果所有的现象,都能用一个结论解释,那么大概率这就是最终的结论。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奥卡姆剃刀法则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们希望尽量用一种疾病或者病因,来解释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过,多数情况下,一种病通常会对应多种表现。显然,如果有一种表现就考虑一种疾病,大概率是不符合事实的。

所以,在验证假设过程中,如果多种临床表现同时都指向自己的假设,那么大概率上这个假设就是最终的结论。

比如在例子中,我提出的第二个假设是孕期合并泌尿系统的感染。

大量的临床信息,包括肾区叩击体检、小便常规、电解质和泌尿系统B超这些检查结果,统统都指向了我的假设。于是,这个假设就被作为诊断结论确立下来了。

其实,“假设—验证”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例子中只循环重复了2轮,就得出了诊断。而如果后来获取的信息,也不能支持假设,那么就需要再返回去重新循环。

再去检查哪里是信息错了,哪里掉进了思维陷阱。直到结论经过了“一元论原则”检验,才能算作最终诊断。

划重点
 
1. 明确问题之后,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警惕两个坑:信息错误和思维陷阱。
2. 通过假设验证的循环,可以避免这两种坑。
3. 符合“一元论原则”的假设,才是最终结论。

 

点击查看大图

思考题

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思维陷阱呢?你又有什么好方法避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

 

下节预告

把对的知识用错了对象,也会导致得出错误结论。下一讲,我们讲讲怎么正确地匹配知识。

  •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Edit
  • More Actions v
  • Quarantine this Entry
Notify Other People
notification_ex

Send Email Notification

Quarantine this entry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Mark as Duplicate

  • Previous Entry
  • Main
  • Next Entry
Feed for Blog Entries | Feed for Blog Comments | Feed for Comments for this Entry
  • Home
  • Help
  • IBM Support Forums
  • Bookmarking Tools
  • Server Metrics
  • Mobile UI
  • About
  • IBM Connections on ibm.com
  • Submit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