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 白洋 |
上一讲我们说了会影响到一家公司的宏观因素有哪些,该怎么去分析,这一讲我们就进入行业层面了。
关于行业的划分,我列了证监会的一个分类标准供你参考:
(1)初级产成品,包括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品,钢铁、化工等初级工业品等;
(2)工业生产品及过程,包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气新能源、电子、轻工、建筑行业、交通运输、军工等;
(3)消费品及流通渠道,包括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等;
(4)服务属性,包括餐饮、旅游、文化传媒、互联网、计算机软件、通信、教育、公用事业等;
(5)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
(6)生物医药,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医院等;
(7)房地产可单列一类,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特殊的、且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行业。
投资人喜欢用 “赛道” 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行业,赛道理论很形象, 赛道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赛道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赛道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这一讲,我们专门来讲怎么判断行业规模的大小。
在考虑市场规模这个问题前,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更起点的问题,就是:
“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
“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 回答它就是回答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后面我们回答市场规模大小的基础。
我举个例子:
比如咖啡行业, 如果你把咖啡行业的从业者定义为“卖咖啡的”,它能获取的市场,是有多少人认可其咖啡的口味并愿意接受这个价格。
但如果是行业大佬星巴克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星巴克所兜售的,其实是以咖啡为载体的社区空间。按星巴克自己的话来说,是打造出一个除了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
所以当你对星巴克的定义是提供“第三空间”,它能获取多大的市场,就不再单纯的是看多少人要来喝咖啡,而是解决了多少第三空间的需求。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西雅图,最高峰的时候,差不多每500人就有一个星巴克。
再比如说互联网行业, 我们分析一个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行业的定义。
所谓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 例如节省交易成本,改造产业链、去中介化。
所谓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 比如新闻资讯应用替代了报纸、互联网电影票替代了传统影院售票,等等。
原有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替代作用下,会损失一大部分份额甚至被淘汰掉。替代关系我们喜欢用 渗透率 来衡量,比如现在80%看电影的人是通过网络购票的。
最后一种情况是 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者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比如滴滴刚开始的服务,通过APP叫出租车,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对于传统路边叫车、电话叫车的一种替代,但滴滴后来推出的专车服务,该把它定义成对传统租车公司的改造还是替代呢?其实都不是,因为在此之前传统的租车都还称不上是一个行业,专车属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所以把专车定义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更确切,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估它的发展空间。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在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再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的。
供给还是需求驱动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供给一方,也就是公司,还是需求一方,也就是消费者。
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有过一番争论,古典经济学派强调供给,认为是供给要素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而凯恩斯经济学派,则提出有供给不一定有需求。
其实从历史的视角,我们能够找到比较好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出现在产业革命快速发展时期,当时物质匮乏、供给严重不足;而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出现在大萧条发生之后,当时物质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二者的分歧也就不难理解了。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我们做行业分析有很大启示,说到底,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就很明显。
比如苹果创造iPhone之前,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需求,用手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感觉良好,是苹果定义了智能机,后来智能机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求。这是典型的供给驱动的例子。
但比如汽车,行业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市场取决于有多少人有买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而不是汽车厂商造了多少量车。
-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 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定义了行业是做什么的,以及了解了它目前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之后,就可以来判断行业空间了。
行业空间也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乘以单价。
你如果能把一个行业拆解成销售有多少,单价是多高,然后两者相乘,就是这个行业的规模。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找到权威机构的数字是最方便的,包括行业监管机构,或者有公信力的行业第三方等等。
不过,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一个量和一个价在那儿乖乖地等着我们。有的细分行业往往没有现成的统计数字,特别是当你想判断一下未来几年行业的潜力,历史统计数字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这时候,就需要你来构建一个框架,并找到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回到我们前面举的互联网行业的例子,讲了改造、替代、创造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其实就暗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析行业空间的框架,每一种框架下我们要找的关键要素是不同的。
- 第一种改造型, 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就变得越改越没效率了。所以分析这类行业的空间,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 第二种替代型, 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 第三种创造型, 行业的空间则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而是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前面我们提到的, 行业到底是供给还是需求推动的,也是一个重要角度。 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了你判断的方式、指标都是完全不同的。
拿近些年火爆的电影市场举例:
- 一开始它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这里的供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层面的银幕数增加,一个是软件层面的高质量内容增加。二者的叠加造成行业的飞速发展, 那时候观察在建影院数、观察大片上线数量,都是测算行业规模的领先指标。
- 而到了今天,虽然仍然会有一些火爆的影片激发市场,但电影市场能成长到多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电影、以什么样的频次去电影院。 所以你更需要关注的,是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的变化。
但是有些时候,一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本身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对“行业规模”的定义,还需要留足想象的空间,我们找到的那个关键要素,可能是一个领先指标。
比如前些年开始,人们在移动互联网各类应用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虽然用户的注意力,具体是怎么变现为经济收益的,当时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出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会有明显增长的判断。
了解行业的空间,和行业增长的驱动要素,是接下来吃透一家公司的基础。 因为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这一讲我们说了判断行业空间的方法,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 第一,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回答“提供了什么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来找到答案。
- 第二,它目前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通常新兴行业供给驱动的情况多一些,而成熟行业更多由需求驱动。
对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我们就可以构建起一个分析行业空间的基本框架,并且找到这个框架里的重要指标。
挑三个行业,可以是你所在的,或者你好朋友在的,或者你感兴趣的行业,回答一下这个行业提供了什么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