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 白洋 |
我们先来说,看一家公司应该有的宏观视野,这个部分做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但也非常必要。
你可能会问,我只是想单纯地看一家公司而已,为什么要了解宏观环境呢?或者说,在很多场合下,我并没有了解宏观情况,依然能看懂一家公司。
我的答案是, 看清宏观大背景能为你搞懂公司做出铺垫,同时看清这个公司和宏观的密切程度是怎样的,也决定了需要多大程度关注宏观变化。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这里说的宏观环境是什么,它其实有两个层面:
- 一个是大的时代背景,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趋势;
- 另一个是宏观经济环境,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周期。
把握长期明确趋势
先说大的时代背景。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
比方说,同样是重要的行业巨头,20世纪初的石油和汽车巨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现在的石油和汽车公司只是现有庞大经济机器运转中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的“风口”,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的时代背景。 任何行业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
再举个例子。
我以前做二级市场互联网行业的研究,曾经花了很大精力研究过两个行业,一个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是有线网络行业。
- 移动互联网,在它普及的过程中,相关的产业链一股脑儿都在风口的位置。不管是生产智能机的,还是生产手机里的一根天线、一块屏的,或者开发移动应用的,很多优秀的公司都抓住了行业爆发的机遇。那个时候我们推荐相关公司的股票,帮助客户挣了很多很多钱。
- 但反过来,对于有线网络行业,它的单位用户收入怎么算、增值服务怎么算、摊销折旧怎么算……我都非常熟悉,但现实的大趋势是人们越来越少地通过有线网络看电视。市场也很现实,现在没任何人记得我当时的分析是如何深刻,因为长期没有人在这些公司身上赚过钱。
你可能会想,宏观是这么多复杂因素的组合,相互之间又有各种影响,我连一个小公司都还没搞懂,怎么一上来就去把握大宏观?
其实,大部分事情如果你把它放大了看,都有很多曲曲折折的细节,但拉长到一定维度看,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趋势。就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但它普及的大趋势却是一直在向前推进的。
这里面有两个小窍门:
第一, 是能找到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必然会发生。比如说老龄化,中国现在还没有老龄化,但人口的年龄结构摆在那,这是将来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年龄结构就是一个明显的领先指标。
第二, 是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比如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生活质量更高,比如资源会自发向回报高的方向流动,比如科技会不断提升效率,顺应这些方向上的事情,在一个长期维度上就会是大趋势。
刚才我们提到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里面成长出像小米这样的优秀公司。那未来智能机相对饱和了,小米还在什么大趋势上吗?
是的。我估计你已经想到了,小米现在不只是手机,从充电宝到电视机,从路由器到手环,从扫地机器人到平衡车,它要做的是一系列物美价廉的消费品,那它是不是又靠在消费升级这个更大的趋势上了?
我会建议你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积累对这种大趋势的认识,而不是去关注太碎太小的东西。 这些大趋势,有点像前面说到的“大路货”,但我也提醒你不要轻视这种“大路货”。忽略常识,对真正的趋势视而不见,也是人们容易犯的一种错误。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刚才讲了大的时代趋势,接下来我要跟你讲的是关注宏观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理解公司对于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的企业, 它们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研究这类公司,宏观经济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有的公司所在的行业就对宏观经济比较不敏感,我举几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 比如我们的 生活必需品, 就像大米,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风雨无阻地都要吃饭,既不大可能因为经济好点就多吃两碗,也不大会因为经济差点就少吃两碗。
- 再比如 “非主流产品”, 所谓非主流,是指它们在宏观经济中没地位,所以反而不受影响,例如早期的互联网,完全无视宏观经济的波动而野蛮生长,因为那时候互联网在实体经济的大盘子里实在是太小了。
- 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它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 “口红效应”, 说的就是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现象。那是因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会去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判断什么样的公司对宏观敏感也很简单:
- 如果这家公司提供的是原材料或者是工业品,并且产品价格在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大幅波动,那么我们认为它是对宏观敏感的。
- 如果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消费品,那你就看它是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前面已经说了像大米那样的必需品是对宏观不敏感的,所以非必需品,就是对宏观相对敏感的。
理解了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性,那么你就明白了在搞懂一家公司的过程里,宏观分析所值得投入的精力。
对宏观敏感型的公司, 分析它的基本面,就要分析宏观经济,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
对于宏观不敏感的公司, 你也可以“无视”宏观扰动而直接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的特性。
对于中间部分的, 跟宏观有联系却又没有那么密切,它们受宏观的影响往往是不对称的。如果宏观好,它们未必好,因为能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还要看你后续的分析,但如果宏观差,它们多数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对于它们的宏观分析,要着重考察大环境的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
整体上,宏观很重要,但并不是让你成为宏观经济学家,毕竟整个宏观经济的分析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程。“不忘初心”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部分公司,你只需要了解一些颗粒度很粗的宏观背景即可。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说了研究一家公司需要具备的宏观视野,整体思路是要有大局观。
两个关键点:
第一,看明确的时代大趋势,大趋势没那么复杂,它要么有领先指标,要么符合常识;
第二,根据公司产品的特性,评估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课后思考
- 移动互联网是过去十年到现在的大趋势,也是既成事实,如果放眼未来十年、二十年,你能想到的还有什么大趋势?不管它现在的影响有多大,是否明显。
- 你能想到哪些有“口红效应”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