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问我一个问题: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
因为在充满变化的环境里,需要拼命提升自己。
毕竟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一切的关键。
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谢春霖老师。他是《认知红利》和《效率红利》的作者,富研社的创始人。一个真正的、扎实的顶尖高手。
听完他的分享,我的感受是,有时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认知的优势。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既能把事情做对,还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同样思考和执行一件事情,顶尖高手的思路和做法,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谢春霖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我也把这些启发,分享给你。
刚刚说到,所有的优势,可能都是认知的优势。
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
但是,什么是“效率”?
请注意,如何理解效率,这个问题本身就能体现不同人的认知水平。
有的人说,效率,就是速度嘛。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还有人说,效率,就是时间管理。能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效率就高。
这些回答都对,但不全面。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人做事的“速度”很快,“时间管理”也很好,但效率依然很低。
时间都填满了,忙忙碌碌一整天,甚至忙忙碌碌一整年,但回头一看,没做成几件事。
这不是效率。或者说,这不是好的效率。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效率。
效率是什么?
效率=目标×能力×速度。
找到对的目标。
拥有达到目标的能力。
还有具体做事情时的速度。
发现了吗?很多人对于效率的理解,只是顶尖高手的1/3。有差距,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如何找到对的目标?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讲。
如果目标不对,那我们做再多事,最终也是徒劳无功。
目标错了,我们越努力,就越糟糕。
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还安慰自己,我一直很拼命啊。这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悲剧。
那要如何找到对的目标?
答案是,这件事能带来的“社会总收益”为正。
也就是说,你定的这个目标,带来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坏处,那就是一件对的事情。
听起来很简单,但具体怎么思考?
你可以仔细想想这三个方面,确保目标的正确。
第一,对方能获得什么?
所有思考的起点,都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想别人要什么。
做一款产品,先思考用户是谁?用户要什么?
写一篇文章,先想想读者是谁?读者为什么要看?
否则,就是一种“自嗨”。自嗨的东西,一般只能感动自己,无法俘获他人。
对方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自然就走了。
牢牢记住这句话:如果你能成功,那很多时候是别人希望你能成功。
所以,不是你想做某件事,而是别人需要你做某件事。你做到了,他满意了,他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自己应该要什么呢?这就要思考下一个问题。
第二,我能获得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回报,一般有两种。狩猎式的回报,和种田式的回报。
什么意思?
狩猎,就是早上你提着一把枪出去,看到一只兔子,抬手把它打死,晚上就有肉吃。回报周期很短,努力就有收获。
种田,就是春耕秋收。你做一件事,当下不会有明显的收获,甚至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但这些努力会有累积效应,直到秋天获得丰收。
狩猎,是短期。种田,是长期。
顶尖高手,会通过短期的狩猎,保证自己能存活下去。然后通过长期的种田,获得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思考自己的回报时,也要长短结合。
第三,时机到了吗?
做一件事,是需要时机的。这个目标,符合时机,就会更容易成功。
这个时机,就是“势”。
怎么来判断“势”?
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提出过一个概念,点线面体。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分析。
梁宁老师,也举过很精彩的例子。特别有启发。
一对双胞胎,大学毕业后,一个加入腾讯,一个去了报社。
几年后,在腾讯的那个年薪百万,在报社的那个混的很一般,报社这个行业甚至都快没了。
命运的巨大差别,不一定是能力的差距,也不一定是领导的好坏,而是所在的“经济体”不一样,一个在崛起,一个在衰落。
普通人的努力,是一个点。而当下的点产生的收益,微乎其微。
顶尖高手,往往是借助线,甚至是面和体的力量。
这就是点线面体。
看看自己的目标,是哪个点,附着在哪条线,哪个面,哪个体上。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所以,如何确保自己的目标正确?
1、思考对方能获得什么?
2、思考自己能获得什么?
3、思考时机到了没有?
找对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有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是执行。
执行,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能力。
但普通人的问题是,勤于工作,而懒于学习。摸爬滚打十几年,还是没有太多成长。这就是低水平的重复。
而顶尖高手们,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是系统地提升能力。
因为提升能力,也有四个层级:
入门→高手→专业选手→职业选手。
想要达到每个级别的认知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入门级。
入门级,就是快速学会一项陌生的技能。
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
很多人的学习,是本末倒置的。比如做短视频,研究了一堆买什么相机,如何切换多机位,运镜怎么办,剪辑怎么做,等等等等。
把自己都学晕了,最后觉得好难好复杂,放弃了。
这样的效率,是最低的。
刚开始入门时,不要重新发明轮子,应该模仿。看看别人怎么做的,然后赶紧行动。
先有个60分,完整地跑一遍。完成比完美重要。
第二,高手级。
但是,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成为高手,应该怎么办?
继续深入模仿吗?
不是。要回过头去,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就是组成这个技能的一个个最小单元。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谢春霖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喜欢打乒乓球。13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训练期间,是不打比赛的。
那练什么呢?
就是每天训练最基本的动作。步伐、发球、接发球、正手攻、反手攻、正手弧圈、反手削……
刚训练的前两周,每天就是上午1小时的体能训练,2小时的正手攻球;下午2小时的反手攻球,再练2小时的步伐;晚上,练完1000个发球后回家。
但是,仅仅是这样练了2个多月后,出来打路人局,基本上就像砍瓜切菜一般,随便打。
这就是基本功的力量。
第三,专业选手级。
当我们把基本功练扎实了,也就是高手了。但还不是专业选手。
谢老师说他的乒乓球水平,如果遇到真正的专业选手,那也就是一盘菜,经常被打到怀疑人生。
差距在哪里?
练习时长,是重要的原因。毕竟只是练了2个月,而别人练了2年、5年、10年。
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专业选手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还掌握了很多战术套路。
也就是说,想成为专业选手,要把练习过的基本功,彼此搭配,成为一套更有效的组合拳。
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专业级别,首先还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花大量时间琢磨练习各种套路,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但是,但是,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第四,职业选手级。
职业选手,是真正能把这个东西当饭吃,而且比绝大多数人都厉害。这才是我们说的真正的顶尖高手。
想要达到这个层级,就要训练另外一项重要因素:硬件条件。
前面的三个阶段,都更像电脑的软件。但是软件再好,如果硬件性能不够,整体的作用都要大打折扣。
硬件,是一切技术、套路得以发挥的基础设施。
比如职业运动员,他们大量的训练时间,是用来提升力量、速度、耐力等等,身体的硬实力。
比如职业作家,他们的硬件,是知识量,是人生阅历。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和套路了。知识和阅历的硬实力,是支撑他们能走更远的保证。
所以就像我经常说的,初级商业人士,拼体能。中级商业人士,拼技能。顶级商业人士,又回到拼体能。
这,就是训练自己能力的四个层级。
入门级,靠模仿。
高手级,训练基本功。
专业选手级,把扎实的基本功,组合成套路。
职业选手级,训练自己的硬件设施,打开更高的天花板。
这就是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差距。这里的差距,可能不是1倍,10倍。而是100倍,1000倍。
知道了如何找对目标,也知道了要怎样提升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做事的速度呢?
记住这四个字母组成的方法:FOTA。
F:Focus,聚焦要事;
O:Ordering,梳理日程;
T:Three Timelines,三线并进;
A:Adapt to Change,随机应变。
我们也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F,Focus,聚焦要事,怎么做?
做重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如何分辨?
我们可以把所有任务大致分为两类:建设类任务,和运营类任务。
建设类任务,就是说那些要开启,建造某个项目要完成的任务。
有一本书,叫《用户体验要素》,里面的核心框架非常有意义,可以迁移到所有建设类的任务中。不管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建一个软件系统。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在建设类的任务中,前面三层,也就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对系统的成败影响巨大。
比如说做一场直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思考如何打光,视觉风格应该是什么。
长得再好看,直播间再漂亮,PPT再专业,但是讲的内容没有价值,那直播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讲什么内容,能给用户带去价值。这场直播,一定要交付个人成长的干货和方法,不能糊弄。
然后,设计好每个模块的关系。就像前面讲的,效率=目标×能力×速度。那就必须掰开揉碎,把每部分讲好。
这是建设类任务。
那运营类任务呢?
你把事情设计好了,接下来要做,是把这个系统运行好。
运行好,就是想办法找到增强回路,然后想办法降低风险。
还是说直播。内容在直播前都已经准备好了,那在直播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才能形成增强回路呢?
是互动。互动越多,直播间热度才会越高,带来更多观众。然后又带来更多新的互动,继续提高直播间的热度。
而降低风险,就是要保证系统不出问题,能一直运转下去。
直播中设备的管理,订单系统的管理,活动的链接等等,都不能出问题。不然机器没电,网络卡顿,用户无法下单,那直播就崩了。
这就是F,Focus,聚焦要事。做好建设类任务,做好运营类任务。
第二,O,Ordering,梳理日程。
很多人在说时间管理,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时间不能管理,我们真正应该管理的,是我们自己体内另一个“时间”,也就是“生物钟”。
梳理日程,更高效使用时间。因为同样1个小时,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可能是5倍甚至更多。
清晨良好的记忆力,上午的专注力,午后的乏力等等,都是因为生物钟。
谢春霖老师根据某位医生列出的生物钟,简化出一张时刻表,你可以参考。
(图片来自《效率红利》)
这样,你就可以重新分配一天的工作。
1、专注两个工作区:8点-12点;15点-18点。这时注意力最容易集中。
2、设立两个学习区:6点-9点;20点-22点。这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要浪费。
3、安顿两个休息区:13点-14点;23点-5点。让自己精力充沛。
这,就是梳理日程。
第三,T,Three Timelines,三线并进。
什么意思?
首先,专注主干线。
主干线,就是你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间段。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工作区(8点-12点;15点-18点),两个学习区(6点-9点;20点-22点)。
所有的重要的工作、学习,应该安排在这些时间段。
而且,想办法屏蔽掉干扰。关掉手机的通知提醒等等,专注,专注。
然后,占用自动线。
每天我们一定都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吃饭的时候,等车的时候,刷牙的时候。
这些时间,也不要浪费。我们可以把一些不用太耗费注意力的事情放进来,利用好这部分额外的时间。
边做地铁,边听课程。
边吃午饭,边思考手头的工作。
这样,大脑还在“自动”思考,任务也还在继续。碎片的时间收集利用起来,效率又能大大提高。
最后,购买第三线。
假如专注了主干线,占用了自动线之后,还有事情做不完怎么办?或者,有一些价值比较低的任务不得不做,怎么办?
这时,你可以考虑把这些事情外包出去。购买别人的经验和时间,来帮自己完成任务。
想了解一件事情的具体动态,没时间研究了,能不能付费请教一位领域内的专家,直接购买他的经验?
回到家很累不想收拾屋子,那能不能花钱请一位阿姨,直接购买她的时间?
这些,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
这,就是三线并进。
第四,A,Adapt to Change,随机应变。
最后,当我们做了计划,开始做事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意外的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
所以不死板,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计划。
用FOTA,提升自己做事的速度,你记住了吗?
最后的话
我们都想要变得更好,成为一个扎实的顶尖高手。
现在,你知道顶尖高手都是怎么思考和做事的。
顶尖高手的优势,是认知的优势。认知的优势,最后也体现为效率的优势。既能把事情做对,还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效率=目标×能力×速度。
找对目标:思考对方能获得什么?思考自己能获得什么?思考时机到了没有?
提升能力:从入门级,到高手级,到专业选手级,到职业选手级。
提升速度:FOTA。聚焦要事,梳理日程,三线并进,随机应变。
做到这些,不容易。需要扎实的思考,扎实的执行。
但也是这些扎实的思考和执行,逐渐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希望你能变得越来越扎实,成为一个真正的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