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高效办公】PPT上全是文字,还不让删?我帮知乎网友改的这套作品值得一看!
来源:旁门左道PPT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修改过一位知乎网友的 PPT ,没看过的,可以点击阅读。
02
然后是第二页修改
03
来看第三页
04
接着是第四页
05
第五页修改
06
最后一页
【PPT高效办公】PPT上全是文字,还不让删?我帮知乎网友改的这套作品值得一看!
【PPT高效办公】PPT上全是文字,还不让删?我帮知乎网友改的这套作品值得一看!
来源:旁门左道PPT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修改过一位知乎网友的 PPT ,没看过的,可以点击阅读。 02 然后是第二页修改 03 来看第三页 04 接着是第四页 05 第五页修改 06 最后一页
|
【Excel高效办公】Excel中唯一无法被替代的函数,很多人都不知道!
【Excel高效办公】Excel中唯一无法被替代的函数,很多人都不知道!
作者:明镜在心
大家好,我是明镜在心。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应聘一家单位,当时有上机操作 Excel 的测试题。
除了求和、查找……这些基本的函数应用之外,其中还有一个题目是问,如何实现表格之间的快速跳转。
在日常工作中,别的单位发来的表格里面,也经常有一样的跳转链接的功能,点击一下单元格,就可以跳转到指定的位置或者打开指定文件。
实现这个跳转的函数就是:「HYPERLINK」。
HYPERLINK 函数
它的语法结构是: =HYPERLINK (link_location,[friendly_name])
里面有两个参数:
函数帮助里面的语法解释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
我把它翻译一下,可能会更好理解点:
基础语法想必大家都清楚了~
那下面就跟我一起来学习下,这个函数在实际操作中的神奇用法吧!
同一张工作表中跳转
如下图:我们想链接到同一张工作表中,某一个指定的单元格,比如【B11】单元格。
可以在【E2】输入如下公式:
当我们点击【E2】时,Excel 就会将活动单元格跳转定位到【B11】单元格了。
公式解析: 第一个参数:要链接的位置; 第二个参数:要在单元格中显示的内容。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工作表名称」的前面需要加一个「#」井号。 「工作表名称」的后面需要加一个「!」感叹号。
第一参数的通用套路是:「#+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
如果是在同一个工作表中进行跳转链接的话,「工作表名称和感叹号」也可以省略掉,但是「#」号不能省略。
如下图:
在不同的工作表中跳转
再来介绍,如何在同一个工作簿中的不同工作表中,进行跳转链接。
比如,每个企业每年都要做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我们可以做一个汇总表,然后链接到各个具体的明细表进行查看。
如下图:
我们按照上面的通用套路,在【C3】单元格,输入公式:
公式的意思是: 需要链接到「A10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 类)」这张表的 A1 单元格。
这时我们点击【C3】单元格,可以直接跳转到指定工作表的指定位置了。
但是点击之后,出现如下错误提示:「引用无效」。
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符号()括号上面,此时,我们需要对公式进行一下加工。
在工作表的名称前后各加一个单引号。
公式如下:
注意:单引号一定是加在工作表名称的前后。
这样点击【C3】单元格,就不会出现错误提示了。
提示:
如果在工作表名称中有特殊字符或者有空格等字符的话,提示「引用无效」,这时记得一定要加单引号噢!
在不同的工作簿中跳转
有时我们在制表的过程中,想查看相关文件的内容。
比如:我们想打开财务报表 2020 年 12 月这个工作簿文件,它的保存位置是在 E 盘-我的文件夹中,
我们在【D3】单元格中输入如下公式:
像上面这样,只要把目标文件的「完整地址+文件名+扩展名」做为第一参数,就可以直接打开对应的工作簿文件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指定工作簿中某一张工作表的具体位置,查看数据会很方便。
比如,我们想打开「E 盘-我的文件夹-财务报表 2020 年 12 月」这张工作簿,并且把活动单元格定位在「资产负债表」这张工作表中的【A10】单元格。
公式如下:
这里的第一参数是: 「完整地址+工作簿文件名+扩展名+#+工作表名称+!+单元格地址」
注意:
如果工作表名称中有空格或者特殊字符的话,还需要在工作表名称的前后各加一个单引号。
链接到不同的文件
有时我们在表格中,想要打开非 Excel 文件,比如:打开 Word 文档等。
这也是可以实现的!
公式:
公式中的第一参数,跟上面思路一样,
也是:「完整路径+文件名+扩展名」
这里不仅仅可以链接打开 Word 文档,还可以打开 PDF\JPG\TXT 等各种类型文件。
只要按照上面的思路更改下「路径+文件名+扩展名」就可以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链接到指定网页内容
外贸公司或者有外币业务的公司,经常需要查询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如下图:是 2021 年 1 月 29 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公告。
我们可以把每个月最后一天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做成一个跳转链接。
点击对应的单元格,就可以跳转到指定日期的中间价公告了。
比如:我们可以在【B2】单元格中输入如下公式:
公式如下:
第一参数就是具体的网址。可以直接从浏览器中的地址栏复制过来。
【B3:B5】单元格中的公式跟上面类似,只是第一参数的具体网址不同。
除了查询网页上人民币中间价之外,小伙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成自己需要链接的任意网址,将此运用在工作中还是很方便的。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神奇的跳转链接函数(HYPERLINK),
通常会用于以下五个方面:
❶ 同一个工作表内的跳转链接。 ❷ 不同工作表之间的跳转链接。 ❸ 不同工作簿之间的跳转链接。 ❹ 跳转打开其他类型的文件。 ❺ 跳转链接到指定网页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你最喜欢使用哪一种呢,欢迎在留言交流噢!
|
【职场成长】稻盛和夫: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对工作极度认真【职场成长】稻盛和夫: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对工作极度认真
作者 | 稻盛和夫 来源 | 本文摘编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书籍《干法 》
01 为什么要工作: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1.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
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
但是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
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2.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
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就是在耕耘一个人的心田,可以造就一个人深沉厚重的人格。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3.“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原本我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这简直是对人的折磨。
孩童时代父母常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曾不屑一顾。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为了毕业前求职突击学了无机化学。
在进公司后,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也困扰着我。
我决定专心投入工作,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这时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当时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这不仅使得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也在不久后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
02 如何投入工作: 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1.改变“心态”
我原本也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那么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在50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工作呢?
那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我让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只要改变“心态”,每个人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2.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人也可以分为三种: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
要想将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
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像我这样的经营者,整天考虑的就是,公司“应该做这个”“应该那么干才更好”这样的问题。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可以自己心中描绘自己将来的梦想,思考:我想做怎样的人、我想干怎样的事等问题。
3.持续就是力 :抓紧今天这一天
① 持续的力:能将“平凡”变为“非凡”所谓人生
多年以前,在京瓷滋贺县的工厂里,有一位工人,初中学历。“这事要这么做”,当上司教他时,他总是一一记下。
他每天双手粘黑,额头流汗,只要是上司布置的工作,他总是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认真完成。
在工厂里他毫不显眼,一直默默无闻,但从无牢骚,也从无怨言,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持续从事着单纯而枯燥的工作。
20年后当我与他再次见面时,我大吃一惊,那么默默无闻、只是踏踏实实从事单纯枯燥工作的人,居然当上了事业部长。
令我惊奇的不仅是他的职位,而且言谈中我体会到,他已经是一个颇有人格魅力且很有见识的优秀的领导。
“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你很棒!”我由衷地赞赏他。他看上去毫不起眼,只是认认真真、孜孜不倦、持续努力地工作。
但正是这种坚持,使他从“平凡”变成了“非凡”,这就是“持续的力量”,是踏实认真、不骄不躁、不懈努力的结果。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言,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
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绘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
“伟大的事业”乃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
如果有人哀叹自己没有能耐,只会“认真地做事”,那么,我想对他说,你应该为你的这种“愚拙”感到自豪。
看起来平凡的、不起眼的工作,却能坚韧不拔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持续的力量”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石,才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才是真正的“能力”。
不像豹子那样行动迅猛,而是像牛一样,只是“笨拙”地、“愚直”地、持续地专注于一行一业。
不断努力的结果,让他们不仅提升了能力,而且磨炼了人格,造就了高尚美好的人生。
②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我要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这个目标”,要下这样的决心。然后,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未来这个时点”实现既定的目标。
如果只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来判断决定“能做”还是“不能做”,那么,就不可能挑战新事业,或者实现更高的目标。
“现在做不到的事,今后无论如何也要达成。”如果缺乏这种强烈的愿望,就无法开拓新领域,无法达成高目标。
这句话意味着“人具备无限的可能性,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坚信这一点,面向未来,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很轻率地下结论说:“我不行,做不到”。
这是因为他们仅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判断自己“行”还是“不行”。
这就错了,因为人的能力,在未来,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进步。
事实上,大家今天在做的工作,几年前来看,你也会想:“我不会做,我做不好,无法胜任。”
可是到了今天,你不是也觉得这个工作挺简单的?因为你已经驾轻就熟了。
人这种动物,在各个方面都会进步。“因为我没有学过,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所以我不行。”
说这话可不行,应该这样思考:因为我没有学过,所以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但是,我有干劲、有信心,所以明年一定能行。
就从这一瞬间开始,努力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将来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开花结果。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长。
对人生抱着消极态度,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将以碌碌无为而告终,这么思考的年轻人并不多。
但是,一旦面临困难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说自己“不行”。绝对不要说“自己不行”这种话。
面对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现在也许不行,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
相信自己,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进行具体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才会打开。
③ 苦难和成功都是考验
艰难困苦正是机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为什么?因为苦难能够教育人,促进人的成长。相反,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容易犯错误。
有不少获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他们为成功的美酒所陶醉,陷于傲慢,犯了错,以至于晚节不保,辛苦创建的企业走向衰败,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虽说盛衰荣枯乃世间常态,但是令人心酸的悲剧仍屡屡上演,不正常似乎成了正常。
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
在成功和幸运的时候,要不骄不躁,抱着真诚的感谢之心,仍继续坚持努力,使成功得以长期持续。
无论苦难或成功,都是对我们的考验。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
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胜利和挫折的考验中,每一天都拼命努力,这本身就是在孕育成功的种子。
④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人生难免有失败的时候。这时候绝不可心情郁闷,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所谓“覆水难收”,一旦泼出去的水就难以收回,没有必要老是后悔,老是懊恼。
“为什么会干那样的事?”“当时不那么干就好了!”这样想其实无济于事,你完全没有必要为失败而烦恼不已。
应该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诚恳反省,“是什么原因让我干那样的傻事?”必须严肃地质问自己。
当你做完了充分的反思,接下来就应该把这事忘掉。
人生也好,工作也好,总是会充满痛苦和烦恼,不可能时时顺心。
经过充分反省之后,就朝着新的目标,满怀希望、心情开朗地采取行动,开始努力工作。这样才对。
人都是在反反复复的失败和错误中成长、发展的。失败了没关系。
只要失败后认真反省,然后把精力转向新的行动,那么即使一时被逼入穷途末路,最后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针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是采取卑屈、怨恨等消极的态度,还是把困难的任务当作自己发展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选择不同的态度,走不同的道路,到达的终点也会大相径庭。
无论是工作还是人生,都是同样的道理。
03 怎样才能出色的工作
1.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抑制“自我”,释放“真我”,让利他之心活跃起来,这样的作业就是“反省”。
让反省为“完美”画上句号“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才能为你的完美主义画上最美的句号。
这样,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净化,就会变得更美丽、更高尚。
2. “创造性”地工作
① 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每天,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功夫。
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
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②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开拓新事业并让它获得成功的人,多数是天性乐观的人,他们能够开朗明快地描绘自己的未来。
“头脑里闪过这样的念头,按现在的情况实现的可能性不高,但要是拼命努力的话,一定能够成功,那么干起来吧!”这种性情乐观的人容易接近成功。
在推进看来非常困难的新事业时,我经常起用这种“盲目乐观的马大哈式的人物”。
他们虽然头脑简单、有点“马大哈”,但听到我新的设想时,马上就会天真地表示赞同:“这很有意思,一定得干!”甚至当场卷起袖管,跃跃欲试。
我常常委派这样的人担任新项目的领头人。
头脑聪明的人中,悲观论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似乎在事情实行之前就能判断成败。
当和他们提到新的构想时,他们往往下消极否定的判断:“这很难”,“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项目的实行力和推进力。而乐观派正好相反。
虽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处,但他们却有前进的动力。
所以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我会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
但当这种构想进入具体计划时,再全部委托乐观派就很危险。
因为乐观派的动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误入歧途。
这时就要委托性格谨慎、深思熟虑、对事物善于观察的人当副手,事先设想到所有的风险,慎重细致地建立起实际的行动计划。
一味谨慎也不行,悲观的人在设想的困难和障碍面前,往往鼓不起实施的勇气,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又要回到乐观论,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我认为,这就是向新课题发起挑战最好的方法。
③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我在1982年京瓷的经营方针发表会上提出了如下口号:实现新的计划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一心一意。
这一段话,是从提倡积极思考的哲学家中村天风先生的著作中摘录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如果你期望实现新的计划,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绝不能放弃,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用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不断描绘心中的蓝图。
活跃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启蒙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他所著的《原因与结果的法则》一书中,非常精彩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原因是,心灵纯洁的人总是气定神闲,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更强有力的目的和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
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
这就是京瓷和第二电电成长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真理”。
“只要具备纯粹而强烈的愿望,就必定能成功!”相信这一点,自始至终怀抱一颗纯净而美好的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新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④ 改善与改良最重要
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
在每天的工作中时刻思考“这样做是否可行”,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持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改善与改良,最终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成就。
04 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它就是: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为什么会想出这个方程式呢?因为我初中升学考试、大学升学考试、就职考试,每次都不理想,志愿都落空。
所以参加工作以后我就不断思考:“像自己这样平凡的人,如果想要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同时,观察周围,既有工作和人生都很成功的人,也有很失败的人。
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为什么有的人人生和工作都很顺利,有的人却不顺利,这中间有没有什么法则可寻呢?”
在京瓷创业后不久,我就想出了这个方程式。
此后我就遵循我的方程式努力工作,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不仅我自己努力实践这个方程式,而且一有机会我也会向员工们解释这个方程式的重要性。
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
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这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
带着优秀的资质来到这世上,在漫长的人生中,这是最初被授予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但是,由于它是先天的,所以不涉及每个人的意志和责任。
这种可称为天赋之才的“能力”,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就因人而异,从“0分”到“100分”。
不过,这个“热情”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我把这个“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出了无限度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最近就有一些风险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才华出众、热情洋溢,创建的企业一举上市,就获得了巨额财富。
然而,他们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逐渐变得旁若无人、一意孤行,最终失足落马,顷刻从华丽的舞台上消失,受到社会的制裁。
这种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变成了负值。
我认为,这类负面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改正,不管你有多少财富,你都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
要度过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事业做到最大,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
如今回顾自己70余年的人生,我可以向大家断言,这个“人生方程式”:真实地、准确地表述了我们的工作和人生,它可以成为指示方向的路标,引导我们度过更加美好的人生。
05 总结
诸位读者,我也希望你们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所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面面对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可以保证,你们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一定会幸福美满。
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全身心投入,就会产生良好的工作结果。
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不但能获得周围人的肯定,而且会让你从内心感到满足并产生自信。
而这又会成为动力,激励你更努力地投入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就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这就是我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之一:
转变自己的心态,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到喜欢、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命运就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变化。 THE END
|
【职场成长】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职场成长】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
作者:张丽俊
人是怎么废掉的?
在网络上见过这样一句话:“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身在职场,你必须有时间成长,不能无休止的工作,没有成果的瞎忙。
因为,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成长”。
不确定时代,你需要“刻意成长”
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中,把人的错误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知之错,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知识而犯的错;
譬如,很多管理者是从业务的岗位上提拔上来的,让他去带团队,他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过去他是Top Sales,具备的是业务思维,单打独斗出业绩比较多,而当了管理者,就要有管理思维,要学会选拔人,培养人,懂得通过他人拿结果。
如果不掌握相关知识,他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一种是无能之错,由于没有正确去使用知识而犯的错。
譬如,很多管理者有很多年的管理经验,也知道一些管理常识,可为什么也常常会出错呢?
因为他没有正确地使用知识。
他知道管理是通过他人拿结果,却不知道如何去给下属定目标,去追过程,去拿结果;
他知道TDL、Review等管理工具非常有用,却又不知道怎么让这些工具发挥作用。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犯错,什么时候就会被淘汰出局,可能是明天,也可能就是今天。
所以,与其让时间在随意中蹉跎,不如抓住可利用的时间,“刻意”成长,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各种问题的强大能力。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沟通】总是说错话,你可能缺少这项能力【职场沟通】总是说错话,你可能缺少这项能力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方雁橙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你明明说了很多遍,员工还是一头雾水。 你觉得自己没说错,对方却莫名其妙生气了。 这些不愉快的体验,可能是你缺乏一种叫同理心的能力。 同理心,就是你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发乎于脑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在乞讨。 在他身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经过,问老人有什么收获,老人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诗人于心不忍,悄悄拿起笔在牌子上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到”。 晚上,诗人又经过此地,询问情况。 老人说:“是啊,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了很多。” 为什么前后相差这么大? 因为“同理心”。 诗人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到了老人的需求。 又从路人的角度,把老人的需求翻译给了路人。 开始的“我什么都看不见”,是老人以自己视角描述看不见的事实。 修改后的“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站在路人的视角,看到本该万紫千红的春天,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 因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路人愿意施以援手。 所以,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可以给什么。 比如,很多父母倾其所能给孩子他们认为最好的,而孩子并不“领情”。 因为父母想的是,我能给你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有句话特别好,“爱的表达方式比爱本身更重要”。 给对方他需要的,远比给对方你认为对的、好的更重要。 前提是,你要有同理心。
— 2 —
几个场景: 早上9点,你走进办公室。 没多久,有员工来向你汇报工作。 看完方案,你很生气。 你实在无法理解员工的做法,你想,换做是你,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
下午3点,你有一个电话会议。 项目负责人说:关于这个项目,我觉得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还没等对方说完,你就接过话:这个项目我知道,一个月足够了,下个月必须结束。至于怎么做到,你自己看着办…… 对方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甚至都没打算理解他。
晚上6点,你接到妻子的电话,她跟你抱怨在公司的遭遇。 于是,你开始给她讲道理。 你滔滔不绝,但你妻子完全听不进去。
回顾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你觉得简直糟糕极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力,让你避免这些糟糕的情况呢。
时间回到早上9点。 员工跟你汇报工作,你说,“你这样做也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研究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员工愉快地接受了你的建议,很快拿出了新方案。
下午3点,电话会议,你耐心听完项目负责人汇报。 你发现,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顾虑也有道理。 最后,你们经过沟通,找到了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晚上6点,面对妻子的抱怨,你耐心听她说完。 然后说,我理解你的情绪,如果是我,也会生气。 因为你知道,当一个人处于负面情绪时,并不想听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具体建议。 需要的只是倾听,是对她情绪的认同。 而这,需要你有强大的同理心。 你看,“从糟糕极了”到“事事顺利”。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表达,就有了不同的结果。 是让人如沐春风,还是退避三舍,就看你有没有同理心,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3 — 同理心,还是千般能力的共同心法。 很多能力,都需要有强大的同理心。 比如销售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你会怎么推销产品。 你会滔滔不绝地向人们展示产品,介绍产品有多好吗? 如果是这样,大概率不会成交。 用户购买产品,并不是产品本身有多厉害,而是这款产品能不能解决他的需求。 所以,你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的需求是什么。
当你发现了用户需求,又帮助他解决了问题,才能触发购买行为。
比如沟通能力。 最近“向下兼容”这个词很火。 是说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人,跟他聊天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很有可能是他的学识、涵养都在你之上,他在“向下兼容”。 你有没有发现,“向下兼容”的背后其实是很强的同理心。 因为他在跟你讲话的时候,不是只顾着怎么说,是将重心放在帮助你去听。 他站在你的角度,顺着你“听”的逻辑来“讲”。 所以你会感觉遇到了知己。
还有各种职业化能力,比如:
这些也取决于你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也就是,你有没有同理心这种能力。
— 4 — 既然同理心是一种能力,那怎么来训练这种能力呢。 有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指路。 你约新朋友来家里玩,但是找不到路了,怎么办? 他打电话求助你:我应该怎么开啊? 这时候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说,你先开到一个卖包子的小店,再左转就到了。 这就是缺乏“同理心”的指路方式。 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找包子店和找你家一样困难。 那你应该怎么做? 你可以先问他在哪里,能看到什么。 然后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从你的记忆中匹配位置。告诉他,从他现在的位置,往前开500米,在第一个路口,左转就到了。 这时候,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个办法:狼人杀游戏。 狼人杀游戏,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玩家通过抽签获得自己的身份:狼人、预言家、骑士、平民、猎人等。 游戏分为两个阵营:狼人阵营和好人阵营。不公开身份,通过描述,猜对方身份。 在猜测身份环境,需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身份去思考。 所以,狼人杀也是一种训练同理心的游戏。 一般在玩狼人杀的时候,分析准确,总体表现突出的人,同理心也比较强。 因为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用同理心做判断。
第三个办法:耐心倾听,重复总结。 通过上面两个方法,你会发现,同理心的训练虽然不容易,确也有迹可循。其实我在《五分钟商学院》还讲过一种更常见的方法。 你只需要耐心倾听,重复总结。你可以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来回应对方:他忘记了……居然没想起来……确实让人生气……等等。 对重复重点句子,会帮你理解对方想表达的重点,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做到第一步之后,你就可以重新组织语言,重复总结对方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等等,通过重复,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接着,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 这时候,对方会觉得,你已经走进了对方的心,理解了对方的情绪; 最后,如果你愿意,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 此时,你们已经完成了一次让对方体验很好的沟通。 可能,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 如果提建议,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对方的接受度也会高很多。 训练了“同理心”,你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人,把“糟糕透了”变成“还不错啊”。
说到同理心,你一定想到了一个酷似孪生兄弟的词:同情心。 但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同理心是一种可修炼的能力,发乎于脑;同情心是一种本能,发乎于心。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 同理心是诗人路过老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 同情心是诗人看到老人的需求,决定施以援手。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同情心是一种选择。 希望你修炼出强大的同理心,让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也拥有同情心,常怀善意。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思路不对的人,工作起来有多可怕?
思路不对的人,工作起来有多可怕?
文 | 张良计
经常在工作中听到这样的话:
“你这么做思路不对!”
这揭示了一个非常质朴,却少有人关注的问题:
工作思路的重要性。
如果说做一件工作,就像开车从A点到B点,那么工作思路就是你的导航。
不同的工作思路,对应着不同的优劣势。你可以选择距离最短的走法,可以选择红灯最少的走法,也可以选择堵车最少的走法。
职场高手,往往不只有一种工作思路,而是针对当下的问题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那一条思路。
比如,成本最低的方法,时间最快的方法,最全面的方法,内部沟通最少的方法,动用资源最小的方法等等。
但职场新人,大概都只有一条路线。有的甚至连完整的路线规划还没有,就开始“开车”了。
这就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工作做到一半,发现进行不下去了,哪哪都是死路。但是碍于前面已经干了这么多事情,全部推倒重来又舍不得。
于是怎么办?
加班。
这种加班,不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反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为了证明即使一开始的路线规划错了,我也能绕弯路到达终点。
其实没有必要。
一、如果一开始把思路定好,能大大节约能耗,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一开始把思路想清楚,更多时候都是边干边想。
没错,但边干边想,不代表思路不清楚。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品里有一个“敏捷开发”的概念。
何为敏捷开发?
先做出一个最小规模的产品原型出来,然后投入到市场中,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
很多我们现在使用的APP,当年刚做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都是一步步迭代成如今的模样。
工作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日常的每一项工作,都看成一个个小的“产品”,那么今天做的产品,是不是跟昨天一样?明天做的产品,是不是在重复今天的做法?
值得我们深思。
思路要和动作保持同步,但思路永远都要领先动作一小步。
如果你是在做重复的事情,比如搜集数据制作成Excel表格,一天要制作10份相同的表格出来。
那么每一份表格,就是一个任务单元。
当你完成第一个任务单元的时候,就停下来思考,在刚才的过程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步骤?有没有忘记使用什么快捷键?如果先做第三步,再做第一步是不是更方便?
相信我,你一定能找出可优化的空间出来。想清楚再去做接下来的任务单元,你会发现这一次能少花10分钟。
你看,每做完一个任务单元,都是你的一次迭代。
如果你是在做推进类的工作,比如项目的头脑风暴,要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出idea.
那么你可以想想,怎样才能激发大家的灵感。比如提前搜集一些别人做过的案例参考,或者你自己先给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框架,然后集思广益往这个框架里填充内容?
比起什么都不准备就把人召集到一块,这么做效率更高。
记住,思路,永远要领先动作一小步。
好的思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从经验里总结,提炼和优化出来的。
那如何训练工作思路?最后分享几个建议:
首先,搜集和整理你在过去做过的所有工作内容,把它们归纳分类。
这个习惯很少人有,但这才是训练工作思路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和公司,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用心总结,一定会发现你的日常工作,总归逃不出那几个固定的类型。
比如你是做产品的,那么你的日常工作经常涉及到哪些模块?分别对应哪些技能?要和哪些部门沟通协作,这中间有什么方法和讲究?
你是做商业分析的,那么商业分析中会有哪些工作流程?每一个步骤,前辈的方法都是怎么做的?遇到特定的问题,有什么经验和解决方案可以参考?
这些总结,帮你形成工作思路的雏形。
我以前有个做法,在电脑里建文件夹。
每一个文件夹的名字,就对应了工作中的一种问题。而放在文件夹里面的,就是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文件,PPT,流程图,表格。
比如,名为“资料搜集”的文件夹,我把我能找到的所有搜集资料的信息渠道都罗列进去。
名为“创意工具”的文件夹,我把所有能够启发想创意的思维导图,文案写作方法,都加进来。
名为“会议沟通”的文件夹,里面装的是各种会议纪要和往来邮件的写作模板。甚至什么邮件要直发给老板,什么邮件要抄送给部门同事,这些小提示我也写成文档塞在里面。
工作3年,我一共建了20个文件夹。这20个文件夹,就对应了我工作里最重要的20个问题。
后来我离职,把这20个文件夹全部删除了。因为我已经滚瓜烂熟,不用一个个再点进去看,就知道该怎么做。
换句话说,它们早已刻在了我的DNA里。
这就是归纳总结的意义。
这个方法好归好,但有一个瑕疵,那就是总结的这些思路,对应的都是过去的问题。
它们能解决已知的旧问题,却不能指引你到新大陆。
怎么办?
二、我们需要创新。
但这个创新,并不是说大刀阔斧地改变旧思路,而是在旧思路的基础上,去做微创新。
比如,在现有产品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加减一些步骤和功能,合并一些流程,达到用户体验的更加优化,这就是一种微创新。
再比如,在经典的思维模型上,删除一些无关的条件,更改一些特定的文字说法,让它更符合当下的环境,这也是一种微创新。
像市场营销中最经典的4P模型,分别用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构建了基本的营销框架理论。
这个思考模型诞生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商,媒体环境也非常单一。放在现在来看可能会有点过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用。
相反,我们可以在4P的基础上增加或优化几个元素。
例如我们可以把促销和渠道合并成终端(End)。因为如今的电商平台已经占据主流,它既是销售渠道也是广告渠道。而所有的媒体内容渠道,都要为销售终端引流。
我们还可以加入CRM(客户关系管理)这个元素。因为过去的4P模型描述的是一锤子买卖,消费者买完就走人了。
但随着移动技术和大数据的兴起,用户购买产品后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促进用户复购乃至培养成长期客户,更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你看,我们不必完全颠覆过去的经验,依然可以让自己呆在框架里思考。
只不过这个框架,它的形状大小可以改变,你可以踏出一只脚,或者伸出一只手,但你不必把整个身体都挪出去。
人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先改变一点点试试看,发现有效了,再把小改变,变成大创新。
到了这一步,你其实已经掌握绝大多数工作中的思路。无论是碰到旧问题,还是新挑战,都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三、这时就要进化到第三层,打散和重组。
打散过去所有的条条框框,抽离出思路中最核心本质的东西,再重新组合成更精炼,更有力的方法。
比如,一份100页的方案PPT,实际上它的思路用一页PPT就能写出来,这个叫写作提纲;
又比如,一份行动计划,它的思路用一张纸一支笔就能写完,剩下的只不过在框架的基础上做细化和延展。
但无论如何,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无外乎下面6个:
背景,目标,困难,办法,条件,时间。
背景,是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现状;
目标,是你最想达到的目的,最好不要超过3个;
困难,是你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最直观的阻挠障碍;
办法,是你如何克服困难的一系列思路,方法和步骤;
条件,是你实施办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支持;
时间,是你从头到尾完成这项工作的预估时间。
记住这6个关键词。你遇到的所有工作问题,都是在这6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加了一层又一层的外衣。
而你要做的,是把这些外衣全都脱下来,最后化繁为简。
再比如,职场沟通的思路,归根结底就3种。
第一种,叫时间线沟通,过去-现在-未来。
以前这个事情是什么样,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了,未来会朝着哪些方向继续发展。
这种沟通思路,适用于新项目对接,背景介绍,公司介绍等会议场合。
第二种,叫解决方案式沟通,问题-方法-收益。
我们现在遇到个什么麻烦,可以有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麻烦,每个方法背后分别能带来什么利益。
这种沟通思路,适用于做方案汇报,给客户和老板做提议,以及各种商务谈判场合。
第三种,叫应急式沟通,what-now what-so what.
这是个什么事情,现在它变成什么样了,我们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这种沟通思路,适用于各种突发状况,或者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情需要马上想出应对措施。
熟练掌握这3种思路,基本上能应对99%的职场沟通场合。这同样是化繁为简。
任何事情都要有思路,任何工作都要有计划,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大家看完以后,能意识到工作思路的重要性,从此想清楚了再干。
共勉
本文作者Allen Zhang,2020年领英年度行家/2018年领英年度最强音/Saatchi & Saatchi 数字营销策略总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真正厉害的是平台,而不是你
真正厉害的是平台,而不是你
01
朋友圈里,有的人喜欢晒人脉,“这个网红我认识”“那些大咖,我都有联系方式”“我和某某吃过饭”……究其缘由,是因为工作上的关系,结识了一些大咖。
大企业的人,似乎很容易感觉自己自带光环。出去谈合作,别人一听你是某某公司的,必然和颜悦色地好好伺候。因为平台好,工作上结识的人脉优质,时间长了,会不自觉地滋生几分多余的自信来。说白了,就是把平台带来的红利,错当作自己的能力。
长期对话大咖带来的虚无自信心应当克制。衬托他人光芒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照亮自己前路。
聪明之人,清醒地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能力,哪些只是自己所在的平台带来的福利。
你以为你认识大咖了,可是在对方心里,你不叫张三李四,你叫某某刊物的记者。一旦你离开了供职机构,你就是个面目模糊的路人而已。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现在所在的平台。
02
很多时候,你春风满面、事事如意,不是因为你能力强,而是因为你所在的平台好。
03
有些人离职,忧心忡忡:唉,离了这家公司,很多我现在认识的人,恐怕根本不会搭理我了。
在真正要离开的时候,才最清楚地看到:之前你身上的光亮,是舞台给你打的灯光,不是你自带的光芒。
也有人是欢欢喜喜离职的,手上带着大量资源,兴高采烈奔向比原来公司多开薪水的公司,结果三个月内被拿走原来公司的人脉、套出原来公司的运作模式,接下来,就价值寥寥了。
还有人从原来公司跳出来创业,这才发现,之前轻易拿到的客户,现在需要努力争取;之前无需费力维持的关系,如今需要如履薄冰地维护。
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真正牛的是平台,而不是你。
04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短文,是讲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孙茂才,原先穷酸落魄沦为乞丐,后投奔乔家,为乔家的生意立下汗马功劳,享有功臣地位。孙茂才自负地以为,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他居功至伟。后来,他因为私欲,被赶出了乔家。 孙茂才想投奔对手钱家,钱家对孙茂才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
很多人常常拎不清,误把平台的资源当做自己的能耐,误把平台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本事。直到离开后,才明白,原来之前盲目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厉害的不是自己,而是原来的平台。
仗着大平台拿来的资源,其实没什么好炫耀的。毕竟,离开了这个平台,你还剩下的东西,才是你真正的本事啊。
(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