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局部频率不等于整体概率。现实中遇到的都是局部频率,和真实的整体概率之间会存在差值。
2. 大数定律不需要靠补偿来实现,而是通过均值回归,用大量的正常数据淡化、削弱不正常数据的影响。
【经营管理】陈春花:启动新的一年,从回归经营基本面开始
【经营管理】陈春花:启动新的一年,从回归经营基本面开始
作 者:陈春花 北大国发院教授、正和岛首席管理学家
成为“懂得经营”的人
管理要为经营服务
一个小故事,理解经营的本质
|
【职场精选】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练习【职场精选】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练习
文 |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本文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月6日出版图书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书摘
前言
对于一个行业中的难题,为什么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而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本质?
有人说,前者是新手,后者是高手。那么,普通人如何从新手进阶到高手?
有人说,多练习呀,高手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新手变成高手。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举个例子,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十年的人,比工作了一年的人强在哪里?无非就是动作更熟练一点,并没有超出后者太强。
所以,从新手到高手的进阶之路,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刻意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VS有目的的练习
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通常的步骤是: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自然而然的。
但在这里,你要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
我们通常会错误地理解这种现象,认为自己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比如,我们会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这种自动化的水平,就要“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点到为止。“有目的的学习”有4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如果你平常周末都去打一打高尔夫球,而你想将你的差点降低至5杆,那么,这对总体目标十分有益,但还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为了将差点降至5杆,你得做些什么?
其中的一个目标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你甚至还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
你得搞懂,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次没能把球打到平坦的球道上去,并且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想办法纠正你总是勾球的毛病。怎么做到?
可以请一位教练来教你怎样以特定方式改一改你的挥拍动作。诸如此类。关键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有效的进步,你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
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因为他在练习时,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而这位学生看起来根本不知道他的练习是不是出了错。
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许发现,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
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
新手与大师的差距,来自于心理表征
1.心理表征是什么?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而且,他们还能描述关于背景的细节。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论你在练习什么,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
当接受过伦敦训练的人们在学习高效地从甲地到乙地的导航时,包括在城市中所有行驶路线上导航时,他们通过描绘这座城市越来越复杂的心理地图来导航,也就是说,通过创建心理表征来导航。
2.心理表征铸就杰出表现
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
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
比如,在比赛期间可能出现的国际象棋棋子的各种配置。这些表征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决策,并且在特定的局面上更快更有效地应对。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它解释了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差别。
我们若想理解心理表征是什么,以及它们怎样运行,最好的方式是为心理表征的概念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有5大特点:
①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几乎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杰出表现的标志是能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规律,这些事物,在无法创建高效心理表征的人们看来,可能是随机或令人困惑的。
换句话讲,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拿足球来举例。那些没有经验的人会以为,一方的11位球员似乎在场上会乱作一团,并没有可辨别的规律可循。球员们只是在场上要么奔跑,要么站立,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球到了身边,便去抢球。
不过,对那些了解并喜欢足球的人,特别是那些踢得很好的人来说,这种杂乱根本算不上杂乱。球员为响应来球而跑动,以及其他球员的跑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这其中的规律有着细微的差别,并且在持续不断地变化。
②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如果你不太了解某个领域,那么,你读到的所有细节,基本上都是一系列毫不相干的事实,你要记住它们,并不会比记住一个随机的文字容易。
但如果你对这项运动有所了解,你已经建立了一个用来解释它、组织信息,将它与你已消化的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综合起来的心理结构。新的信息变成了不间断的故事中的一部分,因此更加迅速而更加容易地转移到你的长时记忆之中,使你能记住文章中的大量信息。
也就是说,你对某个主题研究得越多,对该主题的心理表征也变得越细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信息。
③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国际象棋大师的心理表征使他们能够迅速想出大量可能的招法,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最佳招法之上。
④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
举个例子,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在开始攀岩之前,会仔细观察整堵墙,以找到他们将会选择的最佳路径,想象着自己从一个把手的位置攀爬到另一个把手的位置。这种在真正的攀岩开始之前先创建详尽的心理表征的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造就的。
⑤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一般来讲,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对于这一点,一些最好的证据来自音乐表演领域。一些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将最优秀的音乐家与不太优秀的音乐家区分开来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在练习某件新作品时,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乐家往往对这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优秀的音乐家往往对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致的心理表征,他们用这些表征来指导自己的练习,到最后,指引他们在演出作品时的表现。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练习,以磨炼技能。
如何做到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本质上就是帮助自己建立某一个领域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不仅需要我们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专注和投入,还要刻意地去磨练心理表征。
1.刻意练习的7个特点
①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②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③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④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地遵照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
⑤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⑥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
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样来纠正。
⑦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由于新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现有技能基础上的,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后来能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2.找不到合适的导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到一位优秀的教练或导师来帮助自己制定计划、反馈等等。但很多人就卡在了这一步,那怎么办?
或许,我们能够从富兰克林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在他早年的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他可以做些什么呢?
他提出了一系列聪明的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写作,也教《观察家》的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富兰克林于是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
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
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
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
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
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富兰克林的方法,是在我们没办法得到导师的指导下创建心理表征的优秀模板。他在分析《观察家》中的文章并思考是什么使那些文章出彩时,也在创建一种心理表征(尽管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去想),他可以用这种表征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他练得越多,心理表征也越成熟,直到他达到了《观察家》投稿人的水平。此时,他的身边并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供借鉴。他已将优秀的写作水平内化于心,即他已经创建了心理表征,那些表征抓住了写作的突出特征。
所以,在没有导师指导我们练习的时候,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你印象最深刻的学习经历是什么,你用了什么独特的学习方法?
--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年后让你越来越厉害的 7 个建议【职场精选】年后让你越来越厉害的 7 个建议
作者 | 黛西
不知道大家的春节假期过得怎样,是过了充实饱满的半个月,还是一天重复了半个月呢?不管怎样,假期已经结束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新的一年。所以新年迎新辞旧,和袋鼠君一起变好吧。今天这篇文章从目标、思维、能力、爱好等方面,提出7个建议,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有所收获,元气满满地开启新一年的战斗。 THE END
|
【职场精选】你为什么总在做无意义的事情?【职场精选】你为什么总在做无意义的事情?
作者|张良计
今天的文章来自日常工作的思考,聊聊做事情的技巧。
大家工作的时候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
为什么我在这件事上花了这么长时间,却还是没有成果?
为什么我老在一个地方兜圈子,项目没有任何进展?
为什么大家开了一天的讨论会,最后啥都没讨论出来?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毫无价值?
如果你有以上这些困惑,说明你做的事情,很可能是无意义的。
而无意义的事情,全都是不确定的事情。不确定目标,不确定条件,不确定边界,不确定标准。
为了清楚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举个例子。
做新媒体做广告做营销的同学,一定听到过你的老板或者客户说过这样一句话:
“给我做个爆款出来。”
并且通常这话紧接着还会有一句:
“花钱越少越好。”
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开始跳脚了,但我们把这个事情简单捋一遍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首先,爆款这个东西属于买彩票撞大运。
根据我过去采访的经验和身边朋友的案例,99%做出爆款的团队,他们在事先根本没想到这东西会成为一个爆款。
即使你让他总结方法论,总结成功心得,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你让他再按原来的经验操作一次,十有八九会失败。
为什么?
很简单。爆款这个东西,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而其中,“天时”是最难把控的。你不知道明天会突然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你精心设计的爆款会不会遇到突发状况。
关于这点,有个鲜活的例子,大家去看看汪峰老师这些年被抢了多少热搜头条就知道了。
当你不能完全掌控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所以如果你还在要求你的下属琢磨研究怎么造爆款,还在想着怎么用少预算花出大价钱的效果,我劝你趁早放弃。
因为,这都是无意义的事情。
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这上面,不如去找那些确定的,你可以掌控的,有多次被事实验证可以成功的东西。
学商科的朋友一定知道“波特五力模型”。大家别觉得这个东西老土,在我看来,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模型放到现在来用一点也不过时。
当我们分析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时,有5个维度帮助我们思考,这就是波特5力(如下图):
来看看这里面都有啥:
1.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今天不细讲这个模型,我想说的是另外一点:
为什么是这5个“力”?为什么不是6个“力”?能不能换掉其中一个“力”?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思考,如果现在你是一个企业家,你想要在市场上好好存活下去,会遇到哪些问题:
首先,你总要有个产品去卖给客户吧,不管这个产品是啥,你肯定要卖个什么东西才能带来收入。
所以客户买不买单你生产出来的产品,愿意花多少钱买你的产品,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然后,你生产产品总归需要生产资料吧,不可能凭空造一个东西出来。既然需要生产资料,那势必就有人要给你提供这些东西,所以供应商的角色就出来了。
供应商能给你提供什么质量的生产资料,你要花多少成本购买到这些合格的生产资料,就决定了你的产品最终售价会是多少,你的盈利水平最终如何(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接着,这个市场上不光你一家在做这个产品吧。
同样的东西,你的同行做出来质量比你好,价格比你低,你的销量就会受影响,你的收入就会下降(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而且不止是同行,其他行业的公司保不齐哪天看到你这个赛道有机会,也来横插一脚,带着大资本大资源进入,到时候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你看现在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对传统汽车厂商的打击就知道了(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再狠一点的,压根不跟你在一个水平线上玩儿。人家用降维打击的思路直接生产你的替代品,让你没有生意可做。
比如线上电商对线下实体店的冲击,就是一种替代思维。阿里京东不是做一个更好的沃尔玛或家乐福出来,而是把商品全部搬到电脑上手机里,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购物(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所以你看,这5个力基本上把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想到了。多一个重复,少一个不够,完美符合逻辑上的MECE(完全穷尽,互不干扰)原则。
这就是确定性。
波特5力模型的本质,就是把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遭遇的所有“不确定”性,尽可能想办法让它变得“确定”。
重点是这6个字,尽可能想办法。
换句话说,它把“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尽力去变得人为可控。大家做事情不要盲眼抓瞎,不要完全听天命,而是我们有迹可循,我们有方法有手段可以来分析。
回到前面讲到的爆款问题。
怎么造爆款也许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论,但是,做爆款怎么失败的却有大把鲜活的例子给你去总结经验和共性。
把这些东西拎出来,然后想办法避免前人踩过的坑,这才是确定性。
或许你不能做一鸣惊人的爆款出来,但这样一点点小步积累到最后就会发现,比起每一次赌博撞大运来说,这种办法更加稳妥踏实,聚沙成塔。
而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推演到日常生活和工作里,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自己遇到的无意义的事情,那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事情,究竟是因为什么?
比如,在不知道客户要什么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写方案。提了一轮又一轮,头发掉了一堆又一堆,项目进度却压根没动;
比如,在核心问题没搞明白的前提下,就召集各部门同事一起开大会,大家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来,却渐渐发现问题本身是什么都没想清楚;
再比如,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根本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却异想天开画各种大饼,最后执行起来才发现一地鸡毛;
一开始种在土壤里的种子就错了,后面再怎么施肥浇水也长不出好果子来。这样的做事方法,无异于盲人摸象,乱枪打鸟。
如果此时此刻你看到这里,我强烈建议你暂停手中的工作,反思一下今天到现在你做过的所有事情,有哪些是这种无意义的浪费生命,把它们一个个写下来。
结果说不定会让你吓一大跳,原来自己一天居然做了这么多无意义的工作。
那么我们该怎么避免,或者说,怎么把无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呢?
最后提供一个建议,也是我一直在实践的,亲测有效才推荐给大家的方法。很简单四个字:
确定起点。
做事的起点很重要。一旦起点定的不对,非常影响后面的工作效率。下面3个定起点的思路,你可以马上用起来:
第一,知道的事情,不要再说。
比如开会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的项目背景,就不必反复说。着重去讲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讲你的独特发现,讲你新的思考,讲昨天开会时没有提到的重点。
努力推动大家向前思考,不要卡在一个地方兜圈子。保证自己和所有人在一个信息理解的水平面上,再开始行动,这才是正确的起点。
第二,目标不明确的事情,不要去做。
好的目标,一定是所有人都能有感知的,可以预见的,并且能立刻从上到下列出行动计划的。
努力成为行业第一,这个不是目标,而是愿景,是浮在上层很虚无缥缈的东西。
销售业绩同比增长30%,这个是目标,是可以把30%往下拆解到不同职能部门的KPI任务。
比如负责渠道的部门,可以在哪些地方提升消费者触达效率;负责产品设计的部门,可以用什么方法吸引更多人关注你的产品;负责市场营销的部门,可以在全年哪些重要节点布局营销活动。
你的目标如果能让人看到以后脑子里大概知道可以怎么做,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设定。反之,如果你定的目标充满了空话套话,就是无意义的目标。
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根据目标来反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层层分解到不同责任方身上,成为可感知的计划。
目标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
第三,从当下你能解决的问题开始。
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不要忽略时间的力量。
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月减肥10斤,那么第一天就不要奢望能减掉5斤。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过多去思考,反而给自己徒增压力影响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做无意义的事,完全是因为情绪导致的。比如一上午收到4个项目需求,任谁脑袋都要炸掉。
但你如果仔细倾听需求,拆解细节,也许就发现这4个项目并不是要你今天立刻就做好,也并不是让你全部搞定,而只是让你帮忙其中一部分,又或者只是让你提供一些意见,并不需要你动手做什么。
假如你是一个擅长做计划的人,很快就能把这4个项目按照重要紧急的优先级进行排序,然后分门别类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什么是你能做的?什么是需要别人帮忙的?什么是现在做不了的?什么是需要等别人给到信息后你才能开始动手的?
打个比方,这就是把揉成一团的乱麻铺开拉长,一根根一条条都理顺。这才是做事情的正确思路。而不是一看到乱麻就感到头大,情绪上来了现在手上做的事也做不好了。
记住,从你能解决的问题开始做起,这才是有意义的。那些你不能解决的,学会交给别人,交给时间。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祝大家工作愉快 =)
-End-
作者:张良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PPT技巧】PPT中的截图很难看,该怎么美化?
【PPT技巧】PPT中的截图很难看,该怎么美化?
大家好,我是利兄~
昨天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觉得很有代表性。
“聊天记录的截图如何放PPT里面,会显得更好看?”
我们在做PPT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截图,这些截图直接放到PPT里面似乎并不好看。
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处理方法。
首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样机,用手机模型,模拟真实的场景。
这种方法,在一些发布会中经常会用到。
当然,即便是样机的使用,也是分类型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PPT加一个手机模型,将图片放进这些模型里面。
比如下面这样一页PPT。
我们加入一个手机模型之后,可以得到这样一页PPT。
我们简单加一个动画,感觉还不错。
这种样机法适合我们处理多张截图的情况,通过平铺,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
如果,我们需要展示的只有一部分,为了截图内容更大,可以考虑“半手机样机”。
就像下图这样:
因为你使用整个样机的话,那么截图的重点部分就因为太小而得不到凸显。
比如下面这样。
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在屏幕上展示一半的手机样机,是不是就可以放大重点部分。
类似的,我们换一个排版,居中排版。
在样机里面,还有一种是手拿样机,这样会显得更加的自然,形象。
这种在一些发布会中经常出现,比如下面这个案例是小米发布会的。
我们来操作一下。
比如下面这样一页PPT原稿。
我们调整一下,可以得到这样一页PPT。
换一个深色的背景也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在使用样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加入场景化的样机。
比如原稿是下面这样一页PPT。
我们修改一下,可以得到这样一页PPT。
这种场景化的样机,一般我们会通过PS来融合,现在也有一些网站可以实现。
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叫MockupPhotos 网址:https://mockup.photos/
里面有一千多个样机模型,而且都是免费的。
我们随便选中其中一个,点击一下手机屏幕,就可以导入截图,非常方便。
这是手机截图,还有一些电脑网页截图,如果直接用也比较难看。
通常,我们也是要使用样机素材的。
电脑截图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网页截图网页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下面这些PPT,里面的截图都是网页的截图。
我们将这些截图做一个处理,将这些截图放到一个浏览器的框架里面。
上面的案例,修改之后,就可以得到这样一页PPT。
那么如何将这些电脑截图放进浏览器的框架里面呢。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样机神器。
browserframe 网址:https://browserframe.com/
这是一个将截图放进浏览器边框里面的工具网站。
网站首页如下。
只需要将截图导入就可以自动生成了,非常简单。
比如,我将下面这个截图导入。
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
这是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我们可以将截图放进电脑样机中。
这就是电脑样机,类似的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下面这种。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样一页PPT,里面有很多截图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电脑样机来包装一下这些截图。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准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
【excel技巧】【Ctrl+R】和【Ctrl+D】究竟该怎么用?这一招90%的人不知道!【Ctrl+R】和【Ctrl+D】究竟该怎么用?这一招90%的人不知道!
作者:长小安 其实只要两个快捷键:【Ctrl+R】向下填充,【Ctrl+D】向右填充。
|
【概率论】08 | 大数定律:局部频率不是整体概率【概率论】08 | 大数定律:局部频率不是整体概率
讲者 | 刘嘉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概率论课,我是刘嘉。
上一讲我们从整体上介绍了频率法,知道了当数据无限的时候,频率就将趋于概率。 这给我们认识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某一件事已经发生的频率,去预测它未来发生的概率了,也就有了通过历史预测未来的可能。
而频率法的基础,正是大数定律。所以这一讲,我就带你详细了解一下大数定律这个概率论中的“黄金定理”。
大数定律证明了整体的确定性
上一讲说了,雅各布花20年时间证明了大数定律。其实准确地说,他证明的是“弱大数定律”。
什么是弱大数定律呢?就是说,试验的数量越多,频率接近真实概率的可能性越大。注意,这里说的是“可能性”。也就是说,弱大数定律只证明了,随着数据的增加,频率接近概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不是100%的一定接近。这在数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依概率收敛”。
弱大数定律是一个伟大的证明。雅各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找到了对抗局部随机性的办法,用频率构建起了确定的整体概率。通过他的证明我们知道,不管局部怎么随机,整体概率稳定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整体概率稳定的可能性很大和一定稳定,还是有些差别的。只有一定、100%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确定性。
一个世纪前,苏联数学家、概率论的先驱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在雅各布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严密的证明,也就是“强大数定律”。
他通过计算证明,随着数据越来越多,频率接近概率不仅是可能性越来越大,而是几乎一定。也就是说,随着数据越来越多,频率最终一定会接近真实概率。
到此为止,我们先用弱大数定律找到了整体,又用强大数定律确定了整体一定是稳定的。大数定律又被称为“黄金定理”,它让我们真正能用整体的确定性来对抗局部的随机性。
现实中的频率都是局部频率
有了整体的确定性,我们就能用大数定律搞定这个世界了吗?
很遗憾,不是的。
因为大数定律起作用有个限制条件,只有在数据无限的情况下,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才等于它的概率。但上一讲说了,无限是个数学概念,现实中哪有什么无限呢?
无论我扔多少次硬币,都是有限次数的;无论我记录了多少次飞行的数据,都是有限次数的;无论我记录了一个球员多少场比赛投篮的命中情况,都是有限次数的。准确地说,现实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的。我们记录的所有频率,都只是局部频率。
问题是,只有数据量足够多的时候,局部频率才会接近真实概率。当数据量很少的时候,一件事发生的频率可能和它的真实概率相差很大。
举个例子吧。英国和法国曾经共同研制了一款超音速客机,叫“协和式客机”,1976年投入使用,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要3小时20分钟,比普通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的时间。
协和式客机不仅拥有当时最高级别的安全设计,还有当时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所以在长达24年的飞行中,它没有发生过一起致死事故,一度被认为是世界最安全的飞机。直到2000年7月25日,协和式客机出现了一次坠机事故。
截止那个时候,协和式客机总共飞行了八万多次,因为这次坠机事故,它的致死事故率立即从24年来的0上升到了八万分之一,也就是每百万次飞行失事12次。而作为对比,波音737的飞行超过一亿次,它的致死事故率只有百万分之0.4,只有协和式客机的1/30。
这是协和式客机唯一一次重大事故。但因为这次事故,它一下子从世界上最安全的飞机变成了最危险的。仅仅三年之后,协和式客机就停飞了。
你说波音737真的比协和式客机安全30倍吗? 不一定。因为协和式客机的飞行数据太少了,只有区区八万次,它出事故的频率和真实的事故率之间,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而这个误差到底有多大呢?那次失事是意外,还是飞机的设计真的有缺陷?八万分之一的致死事故率到底比真实概率大,还是比真实概率小?这些我们都无法知道,因为没办法让协和式飞机再飞一亿次了。
我们只知道,当数据有限的时候,局部频率和整体概率之间是有误差的。只有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局部频率才会越来越接近于整体概率。大数定律就像一根绳索,用整体的确定性约束着局部的随机性,随着数据的增加把频率这个口袋越勒越紧。
整体不需要对局部进行补偿
这种整体对局部的约束作用,是怎么进行的呢?
很多人会有一种朴素的想法,叫作“补偿思维”。举个例子,当硬币连续抛了10次都是正面朝上后,很多人就认为,下一次反面朝上的概率肯定得更高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补偿不平衡的状况,要不然怎么保证最终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还是50%呢?
看起来很合理,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思维是错的。整体不需要通过补偿来对局部产生作用,大数定律并不通过补偿来实现。
还是刚才的例子,假如抛硬币前10次都是正面,那想让正面朝上的概率稳定在50%,后面是不是得抛出更多的反面来补偿呢?不需要。 比如,我们再抛1000次,假设500次正面,500次反面,没有补偿吧?现在正面的频率是多少呢?510除以1010,下降成了50.50%了。抛10000次,假设5000次朝上,5000次朝下,还是没有补偿,这时候正面朝上的频率,就变成了50.05%,非常接近于50%了。
打个比方,把一勺糖放在一杯水里,你会觉得很甜,可是放到大海里呢?海水的味道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我们并没有把糖从大海里取出来,糖仍然在,只是大海里的水太多了,一勺糖对它的影响就被削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就像网上被大家吐槽的,五块钱的玛莎拉蒂跑车的优惠券,优惠五块钱,对买玛莎拉蒂跑车没影响呀。
明白了吧?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补偿,而是利用大量的正常数据,削弱那部分异常数据的影响。正常数据越多,异常数据的影响就越小,直到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整体通过均值回归对局部起作用
可问题是,我们怎么保证未来一定有大量的正常数据呢?换句话说,整体的确定性到底是如何保证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词——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数据和它的正常状态偏差很大,那么它向正常状态回归的概率就会变大。现实中,均值回归的例子很多。比如,身高特别高的人,孩子往往不如他高;连续几年超高收益率的基金经理,后几年往往神奇不在……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
其实,均值回归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趋均值回归”,趋向均值的方向回归。所以它产生作用的对象,是那些特殊的、异常的、极端的数据。这些异常的状态是没法长期持续的,所以回归正常值的概率会变大。不过,至于是比正常值稍微高一些,还是稍微低一些,都有可能,完全是随机的。
比如,一个同学正常的数学水平是80分,这次超水平发挥考了100分,下一场考试,他大概率考不到100分,但可能考90分,可能考80分,也可能考70分。这些都比100分正常,都更接近他的真实水平,所以都是均值回归。而不是说上次考100分,这次只能考60分、50分来补偿上次的高分。
总之,大数定律不需要补偿,而是通过均值回归,通过产生大量的正常数据,削弱之前异常数据的影响。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很多现象就好理解了。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一些俗语,运气不好的时候,会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打牌或者玩游戏连着输的时候,会说“否极泰来”。怎么理解这些话呢? 严格地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全对。
为什么说有一定的道理呢?因为它们蕴含了朴素的概率思维,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正常的状态难以持续。正常情况下,谁的运气也不可能一直坏嘛。
为什么说它们不全对呢?因为不管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否极泰来”,背后都蕴含着刚才我们说的补偿思维,认为三十年河东后,之后三十年一定河西;“否极”后一定会“泰来”,一定有好运气。
而我们现在知道,大数定律不需要通过补偿来实现。极度的坏运气过后不一定就有好运气,而是通过均值回归,让运气回到不那么坏的正常状态。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否极”后,可能“泰来”,也可能是回到运气不好不坏的状态,都有可能。 划重点1. 局部频率不等于整体概率。现实中遇到的都是局部频率,和真实的整体概率之间会存在差值。 2. 大数定律不需要靠补偿来实现,而是通过均值回归,用大量的正常数据淡化、削弱不正常数据的影响。
下节预告
说完了频率,学会了计算概率,我们就能清晰的衡量一件事的价值,从而做出科学决策了吗?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说。 我是刘嘉,我们下一讲再见。
|
【Excel技巧】如何处理网上扒来的数据?Excel加“照妖镜”,效率杠杠的!【Excel技巧】如何处理网上扒来的数据?Excel加“照妖镜”,效率杠杠的!
作者 | 明镜在心
问题分析
解决方法
总结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