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技巧】自从用了平滑动画,我感觉我的PPT起飞了!
文章作者:愚人
嗨,各位木友们好呀,我是愚人。
举个例子:在这张PPT中,主体元素在左边。
【PPT技巧】自从用了平滑动画,我感觉我的PPT起飞了!
【PPT技巧】自从用了平滑动画,我感觉我的PPT起飞了!
文章作者:愚人
嗨,各位木友们好呀,我是愚人。
举个例子:在这张PPT中,主体元素在左边。
|
【Excel技巧】核对两表数据,这招超简单,我不允许你还不会!【Excel技巧】核对两表数据,这招超简单,我不允许你还不会!本文作者:长小安
每天学点 Excel,工作效率 up~up~
哈喽大家好!
我是长小安,一名和秋叶一起学 Excel 多年、现已出道投稿的同学~
相信在工作中大家都遇到过核对两张表格数据的情况:
有两张结构相同的表格,只有个别数据不同,我们需要把不同之处找出来:
▲数据列数多,只展示一部分
据说昨晚下班前,老板要求新来的同事核对两表数据,这位同事辛辛苦苦工作了一晚上,结果......
Emmm,好吧,这不重要!
核对两表数据,小安这里有一个小妙招:利用【条件格式】突出显示两表中不相等的数据。 =A1=表 2!A1
最后,判断数据是否相等要用到等于号,那你知道 Excel 中什么符号代表不等于吗?在评论区留言告诉大家吧~
|
【职场思维】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养?【职场思维】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养?
作者 | 用时间酿酒
雷军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深以为然。再努力的人,如果方向错了,也会事倍功半,甚至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战略上的懒惰,换句话说,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闷着头瞎干。
至于什么是深度思考?有人说,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就是深度思考。
但我更喜欢这样说:
通过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后者才是关键。毕竟我们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倘若思考后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思考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关于深度思考的文章并不少,但很多人总喜欢在区分概念和理论上下很大功夫,针对实际操作的研究却浮于表面。
所以本文不谈虚的,重点谈谈解决方法。首先,我们从思考总是浮于表面的原因说起。
为什么你的思考总是浮于表面?
第一: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
人类的许多痛苦就在于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在错误的判断下苦苦努力,却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比如很多人聊焦虑,第一反应会觉得是因为生活里的麻烦事太多所导致的。
于是,在赶早班车的清晨,又或是熬夜加班的夜晚,你总是情不自禁感叹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所有问题啊!
为了解决焦虑,你便在解决麻烦上狠下功夫,虽然开始效果会不错,但很快就发现,困难永远解决不完,就像打地鼠一样无尽无止。
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努力越焦虑,逐渐地丧失为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
但换个角度思考:人生下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吗?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注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上学时我们为考试焦虑;毕业后我们为找工作烦心;等到结婚生子,家庭的琐事也会压得你我喘不过气来。
虽然这些麻烦确实让人头大,但不正是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后,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吗?
一个人的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时谁能干掉考试,谁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工作后谁能解决更多问题,谁的工资、职位就更高;等结婚生子后,谁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谁的家庭也就更加和谐。
所以说,当你就把解决问题本身当成缓解焦虑的症状时,只会被更多的困难包裹,逐渐丧失斗志,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困难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便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丝解脱。
虽然短期内你仍然没有能力驾驭所面临的困难,但至少可以从想清楚的那一刻开始,丢掉抱怨,重新找回对生活的希望。
第二:缺乏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一鳞半爪、难窥全貌,其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从内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统化培养出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系统地制定出相对应的行动方案。
简单说,就是能够对一件事进行高度概括,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来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的一个故事,刘文典上课很“奇葩”,他经常说“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有一次学生问他:“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
刘文典信口答道:“问得好!”然后写下5个大字“观世音菩萨。”
学生看完一头雾水,刘文典解释道:
观,即多多观察生活; 世,则指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强调写文要讲究音韵; 菩萨,便是说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简简单单五个字便把写文的标准给立了出来,这便是结构化思维的厉害之处,当大家写文没有头绪,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时,对照一下这五字箴言便会找到方向。
人类的思考总是天马行空,不成体系,而人类大脑却又钟爱规律的东西。
下面这串数字,给你10秒的时间,你能记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这串数字呢?同样的20个数字,经过简单排序后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记住了吧。
前面混乱的数字就如同我们接触的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思考,经过系统地排序、归类、整理,便是构建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从而更有体系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第三:闷头思考,缺乏与他人的交流。
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确还需要结合实践来证明,深度思考不是说彻底想清楚才能行动,而是一个在交流中反复摸索,不停纠错,不断精进的过程。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所说:“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
当我们大脑里面只有一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时,我们做任何事都会用这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来解决和分析。
前段时间写作遇到很大的瓶颈,完全丧失了写作的自信,觉得怎么写都不满意。以为是自己写得太少,积累不够,所以那时虽然每天在写,但经常写到一半就把文档直接删除。
直到看到一档关于笛安的访谈节目,我对写作的焦虑和迷茫一下子就荡然无存了。
主持人问笛安:“你对刚开始写作的人有什么建议?”
笛安回答:
“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个作家都会有一个时期,就是回头看自己写的作品觉得像屎一样,但你必须承认这就是你当时的能力,而且每个作者的写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审美的,这是必然的阶段。”
自己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前辈们的一句话就帮我找到了问题的核心。
所以,与其担心自责,不如坦然接受不同阶段的自己。
正是因为自己对写作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关于文章的高标准也慢慢树立起来,自然就意味着有了新的目标和挑战,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好像你写了一万道加减乘除的算术题,虽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这只是战术上的勤奋,你永远也不能靠它学会微积分,机械地重复可以让你快速提高效率,在战术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让你在战略上失去竞争力。
所以说,深度思考绝不是一个人闷着头硬想的过程,而是一个和自己交流,也要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从而避免犯战术上的错误,进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
以上内容就是大多数人思考总是浮于表面的主要原因。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对应的也有三点。
第一:调整思考的角度,找到问题的核心。
找到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但是,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个固定公式,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相通的——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
在丰田汽车公司,有一套法则一直贯穿于整个公司上下,当有人问丰田公司总裁成功的秘诀时,他只回答了一句话:碰到问题至少问五个为什么,即著名的5why分析法。
该方法又称“5问法”,简单讲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连续提问,直到找到问题的关键,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我们瞎忙,能够从结果着手,顺藤摸瓜,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总是很忙碌但收效甚微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把太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问题的表面原因上了。
比如面对机器的频繁停机,丰田前副社长就通过询问工人五个为什么的方法找到了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机器停了?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为什么机器会超载?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险丝烧断就想要通过更换保险丝的方式解决问题,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
当然,虽然这个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时不用局限在次数上,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时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时需要10次,甚至更多。
那需要问到什么程度呢?直到问题失去意义为止。
第二:有意识寻找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接触过结构化思维的模型。
比如高中时代,选择文科的同学都知道,在回答主观题时,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六大领域回答,又或是很多人分析问题使用的金字塔原理都是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包括上面分享的5why分析法也是一种结构化思维模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人类发展几千年以来,你的绝大多数困惑和不解,古人们早已经历。
比如项目管理“十五至尊图”,竞争领域分析时常用的SWOT模型,总结复盘的九宫格日记等等,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如何判断一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做实验。通过实验前后自己的产出,从而衡量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判断早睡早起是否适合你。先记录下原有作息下的产出,再记录下早睡早起后的工作产出。
如果前者>后者就无需改变,相反,则要做出适当调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实践方法。
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而交流一方面是和自己交流,想到一个方法后不断验证,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教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虽然短时间内成为花半秒钟就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不太现实,但能够多和前辈接触,多向众人请教,不也达到了我们深度思考的终极目的,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吗?
而且,这也是你我快速享受深度思考能力的最佳捷径。
虽然不是自己看透的事情本质,但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到别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正确思考背后的实践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当你绞尽脑汁毫无头绪时,不妨多和他人交流交流,切勿钻进自己思维的牛角尖里。
最后的话
最后,总结一下。导致我们思考不够深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导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缺乏结构化思维的训练,思考过于天马行空,没有体系。
第三:闷头思考,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被自己的思维禁锢。
想要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调整思考方式的角度,熟练运用5why分析法,找到问题的本质。
第二:有意识寻找结构化的思维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实践方法。
我们只有对自己真实,世界才会还你真实,我们唯有在深度思考中寻找到自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现在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困扰你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尝试用本文分享的5why分析法剖析下你的问题根源吧。
最后提醒一点,思考要有深度,但行动的力度也得跟上,切勿再犯纸上谈兵的老毛病了。
|
【职场方法】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职场方法】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工作多年,身边不乏许多优秀至极的大牛。今天总结一些我观察到牛人身上的特质,供大家参考:
1. 永远聚焦“问题”和“答案”
我刚进入广告行业的时候,有一次项目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客户是一家做碳酸饮料的民营企业,在国内能排到行业前5的位置。那时他们要上市一款全新口味的饮料,想要打年轻人市场,于是邀请广告公司帮他们制定营销方案。
我的老板带着我和几个实习生,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做各种调研,摸索出年轻人购买饮料的决定性因素分别是口味、包装、代言人、价格和广告。
然后我自作主张围绕这5个方面的问题,写了一大堆PPT阐述我们该如何提升它们的表现。
比如瓶身包装应该如何设计,定价区间要定在哪里,口味上可以加入什么特别的东西,代言人能考虑请谁等等......
当我自信满满地把方案拿给老板看时,他立即划掉了我写的大部分内容,只保留了“代言人”和“广告”这两项,另外又增加了“销售渠道”这一项让我去琢磨。
我大惑不解,还以为是自己写的不够好,老板看不上。
但接下来他说的一番话让我怎么也没有料到:
“你写的这些建议都不错,但不是我们该做的。”
原来,客户这款新饮料的口味已经研发完毕,瓶型和包装都确认开始生产,价格也早就确定。
虽然这些也是重要因素,但全都是板上钉钉的东西,身为广告公司无法去改变。我提了那么多建议,相当于对着空气挥舞拳头,绝不可能被执行。
“客户找到我们,是希望我们在广告创意上提出独到见解,并不希望我们对他们的产品指手画脚。我们思考时要基于自己的优势和身份,先做到对症下药,弄清楚关键问题和对应答案,而不是一张网铺开什么都想解决。”
老板的这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
可我依然不解地问道:
“那为什么您又增加了销售渠道这一项让我去研究呢?客户的要求里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呀?”
老板笑了笑说:
“因为销售渠道上也可以通过优秀的广告创意来吸引消费者的眼光,进而激发他们购买的欲望。虽然客户没说,但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提出来是加分项。”
这段对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因为它教会我一种朴实却高效的思考方法:
揪出关键问题,寻找对应答案。问题和答案做到精准匹配,不是你专业的问题不要去管。
我的这位老板在广告业工作了20多年,早已功成名就,但对晚辈依然很有耐心。他平时跟我说的最多的话是:
”先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再去定义问题。问题没找对,后面的答案全是白费。”
原来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同等重要的技能。
2. 习惯做最难的事 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在采访中说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主持人问他,创业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一向以乐观姿态示人的马斯克沉默了一会,说:
“不是。”
接着他说:
“有趣只是创业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时候CEO每天都在处理公司里最恶心最麻烦的事情。那些走上正轨健康发展的事情,不会找你,反而那些最有挑战的事情往往最先汇集到你这里来。”
实际上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这段话都适用。习惯处理最困难的事情,是牛人的第二个特征。
你能处理的事情越棘手,越重要,越麻烦,你的价值就越高。相反你做的事情越没有门槛,越标准流程化,你越容易被替代。
什么叫棘手,重要,麻烦?
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参考,也没有优秀案例能够对标,眼前是一片混沌浆糊的状态,可一旦成功就能产生巨大影响。
每天在自我鼓励和自我怀疑中交叉前行,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最终答案。该从哪里开始下手?做到怎样的程度算成功?什么事情应该聚焦做,什么事情可以放缓做......
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
连自己都半信半疑这事对不对,能不能成。
普通人在自我怀疑后马上打退堂鼓,厉害的人在自我怀疑后想尽办法找答案。这就是区别。
举个例子。
为什么许多公司里做新业务拓展的人更容易获得晋升?除了新业务本身能给公司带来新收入之外,它还能奠定“一大片基础”。
什么基础?新的经验和方法,新的客户关系,新的团队。
这就像打仗一样,厉害的将军在攻下一座城池后不仅要安抚原有的部队,还得招安新城池里的百姓与士兵。这样才能在前方带领大家一路开疆辟土,后方后勤粮草支援不断。
相反那些贪图安逸,哪里轻松去哪里,甚至面对困难当逃兵的人,永远成不了将军。
3. 只要一个方向,就能干出一片天地 最后这个故事有点长,但最有借鉴意义。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知名快消企业做市场总监,他有一位下属叫S。
我的这位朋友非常喜欢S,觉得他潜力巨大。最明显的证明就是S来了不到一年,我朋友就给他升职了。
我问原因,朋友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S刚来不到一个月,就赶上公司一个重大产品上市的项目。那段时间非常忙,我的朋友基本上天天连轴转,白天都是四五个会议的车轮战,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干活。
那时S给我的朋友打下手,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帮忙填写PPT。
什么叫填写PPT呢?
就是我朋友会将一份PPT的逻辑框架告诉S,然后让S往里面填内容。
这就像造房子一样,我朋友就是那个画草图的。这间房子多高面积多大,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看得出来。
至于房子的外观设计是什么风格,房子的门该长什么样,窗户用什么材料,室内的功能区域怎么划分......这些细节的东西一概没有。
我听了简直服了:“你还真相信这个S的能力,这就敢丢出去不管了!”
“没办法,白天实在太多事情了,根本没空静下心来做方案,只能出大方向。”我朋友无奈地说道。
“不过这也正好能测测他的本事,实际上如果仔细研读过我的思路,把剩下的内容补充完整是不难的。精华都告诉他了,就看他的悟性了。”
于是乎,那段时间我朋友给S下达的任务邮件都是这么写的:
帮我把这3页PPT变成一份完整的上市活动方案;
这份资料文档目前只完成了10%,3天后我要看到100%;
A项目还差3个部分没有做好,你自己想想办法,不懂再来问我。
坦白说,如果我的老板这样布置任务,我一定觉得老板有毛病,自己没想清楚就丢给下属来擦屁股。
但这位S硬是吭哧吭哧把这些难啃的骨头全啃下来了。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不复杂,两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
模仿和创新。
首先S在接到任务后,会对照着老板的要求,去网上和公司的资料库里寻找相似主题的方案模板,自己下载下来学习一遍。
比如做一场公关活动,他找了20几个别人做的方案,然后去拆解里面的细节。小到一个门头的布置大到一场发布会的流程,他全都记了下来。
看得多了,自然晓得套路都有哪些了。这时候老板再要他出一个公关方案,只用把基本要求说清楚,他的脑海里就能自动匹配出相似的案例,依葫芦画瓢就好了。
这就是模仿。
但光会模仿还不够。真正能力强的人,都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做创新。如果说模仿是简单的物理堆砌,那创新就是奇妙的化学反应。
S就是这么做的。
比如在看过许多别人做的方案后,S发现这个行业大部分公司的产品发布会都是领导致辞,嘉宾合影,媒体报道。
老三样用了十几年,能不能有些不一样的东西?
新产品主打的是年轻人,年轻人不关心陈词滥调,他们天天刷抖音淘宝,看B站追剧,那发布会能不能和这些做结合?
这些想法,最终在S的脑海里成型。
于是他策划出一场线上发布会,全程在B站上进行直播。同时,他还找了几个B站上大火的Up主来充当产品体验官,让所有观看发布会的年轻人在手机上点击屏幕来开启新品礼盒。
整场下来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也没有繁琐的媒体采访,但是异常成功。据说刷新了他们公司历年来做发布会的记录。
S硬是把一个方向,做出了一片天地。过去的方向是老板给的,如今的方向是自己想的。
这就是创新的化学反应。
以上这些,都是S在一次工作分享会上讲的。那时他已被我朋友升职为资深经理,给部门新来的一批新人做培训。
可以预见在以后的职场道路上,S肯定会一路高歌猛进。因为他掌握了诀窍,走上了正轨。
什么叫工作能力强?这就叫工作能力强。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渴望提升自我的各位,有所启示。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工作能力强的人都有3个特点:
1. 永远聚焦“问题”和“答案”;
2. 习惯做最难的事;
3. 只要一个方向,就能干出一片天地。
朝着这3个方向努力,不会错的。共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方法】被吹爆的“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原理?【职场方法】被吹爆的“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原理?
作者 | 梁将军
最近,“长期主义”这个词泛滥。
“长期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了企业PR稿、论坛主题、CEO演讲的标配热词。
但如果你认真地问一个人:什么才是长期主义?如何做事才算是长期主义?大部分人只会哈哈一笑。
今天,我想帮大家消化这个商业热词——“长期主义”
01 我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种“长期主义”
大部分人理解的长期主义=坚持
坚持不懈地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不赚快钱;坚持不懈地做品牌,不搞流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搞投机……如果这些就是“长期主义”的定义,那么长期主义者就是我们身边那个一辈子没发财、没升官的老好人。
“长期主义”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你初听上去似乎很对,但你不知道它对在哪里。
我有一个描述,是对“为什么要做长期主义者”的最佳解答。
假设你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正在玩一个掷骰子的赌博游戏。
规则是这样的:荷官投掷筛子,每个骰子的点数都对应100万美金,投掷出1点就是100万,投掷出6点就是600万。你押对点数,就得相应的钱;押错点数,就扣除点数相应的钱。
比如,你押这局会出4点,但是打开之后是1点,你就赔了100万。但是如果你押6点,打开也是6点,你就会赚600万。
问题来了:如果荷官已经连续6次没有掷出6点了。你愿意在下一次押6点吗?如果押对,就有600万,押错就赔600万。
凭直觉有些人你会觉得下次出6点的概率更大,但实际情况是:不管荷官之前投掷出几次6点,他下一次开6点的概率永远都是六分之一。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赌场游戏一样,你的每一样选择,再不为你带来收益,再不为你带来危险,而往往都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但是人生永远不是考试卷上的数学题。如果这道题,我换个问法,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理性地给出正确答案。
比如,你初入股票市场,但仅仅凭借你的直觉,连续三次重仓的股票全部飘红,你第四次是会相信直觉重仓一只股票,还是开始认真研究企业财报,理性判断后再做投资决策?
比如,在你上班路上,有一个60KM的限速摄像头,但你这个月连续三次违章都没被拍到,下个月你还敢在这个路段超速吗?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靠直觉、继续超速,大家都在人生的一道道数学题里,忘记了基本概率。
那么,我上述的这个例子,和长期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我随机模拟了,掷骰子出现6点的概率分布。
我刚开始掷骰子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里,投出6点的概率是远高于六分之一的,但是随着我投掷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现6点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六分之一。
我认为这张概率分布图,才是对“长期主义”最好的解答: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只有长期地看赌博游戏,我们才能看出,短期赚到的钱很多是因为运气,只有长期赚到的钱才是实力。
我们常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从短时间看,人生的样本基数太小了,你对自己的统计结果是错的。
只有把时间拉长,你对自己的认识才是客观的,你才能弄懂:你所谓的成功,哪部分靠的是运气,哪部分靠的是实力?
回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必然”取得最后的成功;非长期主义者,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基本概率事件下,归于平庸。
既然“长期主义”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前仆后继地短视?
因为做一个“长期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我只要相信就行了,“长期主义”是一个非常难掌握的方法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是需要智慧的。
02 长期主义的“长期”到底有多长?
“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多长才算是“长期”呢?5年、10年、还是20年?这些答案都不对。
就算你把时间轴拉长到100年、1000年,这个周期够长了吗?但这个答案依然是错的。因为“长期”的单位不是“年份”,而是“周期曲线”。
你以为的“长期”可能是这样的:
但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眼中的“长期”是这样的:
“长期”的定义是:“长期”是世界上的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而不是时间上的长短。时间上的长度,只是它看起来的样子而已。
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
比如,山上的一颗苹果树,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就是一条条时间曲线。
比如,公司创立、崛起、成熟、破产……公司这种抽象的生命脉络,同样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股票、爱情、事业、时尚……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开这个时间曲线。
那么,如果“长期”的单位是“周期曲线”,长期主义者如何锁定真正的长远目标呢?
第一种“长期主义”,是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
长期主义的确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其实它更是一种方法论。价值观只要你守住自己就行,但是方法论需要一定的智慧,不是你想达成就能达成。
雷军雷总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一种观点,他的大意是:之前他是公认的“劳模”,一周七天996,全年无休,但是金山的成就并不如阿里。他说他看马云天天云游四方,看上去并不如自己努力,为什么比自己强?他因此得出了著名的理论——“风口上的猪”。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长期主义者,他首先得学会“夺势”,你必须能看穿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脉络,你才能选择到底往哪个方向长期走下去。
在上面这张图里,如果一个长期主义者选错了赛道,时间越长,结果越糟。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你坐在一家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飞机上,飞行员把飞行方向调整了3.5度。那么这架飞机最终将落地在华盛顿,而不是纽约。
方向是1,长期坚持是背后的0,方向偏差一点,越走越远。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比登天的,即便是商业大佬也不能次次都对。
比如,当年阿里要做云计算时,众多大佬表达过不屑的言论。
长期主义者,不止是一头耐力十足的老黄牛,在成为老黄牛之前,他首先是一个预言家,正确地判断未来,才可以坚定地努力下去。
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搏未来,而是判断未来之后,像傻子一般努力。
第二种“长期主义”,是要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当一个长期主义者识别了事物的走势,他接下来就会长久地面对一个问题:走到哪里才算是终点?
即便是巴菲特一样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也总有卖掉的一天吧?一个长期主义者,如何判断出哪里才是自己的终局?
当我们预测未来时,一般人以为只要预测出拐点就好,于是他们脑海中的思维图是这样的:
但其实,真实的状况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是由无数个上下波动的小周期组成的,这些小周期常常会让你误判,让你分不清大周期的拐点到底在哪里。
长期,不是时间的线性,而是时间的“套娃”。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一个5年的股票走势图,如果你买了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
从一个月看,甚至从半年去看,这支股票的走势可能都是跌的。但如果你拉通5年的周期,会发现这支股票是在“跌跌撞撞”上涨的。
所以,所谓的长期主义,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
长期主义如此重要、又如此难以践行,那么学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呢?提两个我读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就是长期主义的践行案例。
03 学会什么,才能成为长期主义者?
第一个故事来自英国自行车队。
在2003年以前,英国自行车队是历史上最失败的车队。因为在过往的110年里,英国车队没有在“环法”拿过一块奖牌。
他们业绩烂到制造商都不愿意出售自行车给他们,怕英国车手给自己的品牌蒙羞。
但2008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期间,英国车手卷走了60%的金牌;2014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队在自家门口打破了9个奥运会记录,7个世界记录;在2014-2017年年间,英国车手在6年里居然拿到了5次“环法”冠军,要知道那可是“环法”啊!
这10年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以让一支车队脱胎换骨?答案在这个人身上——天空车队总经理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 Brailsford)。
戴夫·布雷斯福德在2003年跳槽到了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提出了著名的“边际增益理论”。
“我们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把骑自行车有关的环节拆解,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都改进1%,汇总起来之后,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他们会用酒精擦轮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他们给每个队员配备专门的枕头和床垫,让队员在出差的酒店里可以快速入睡;他们甚至把卡车内涂抹成白色,说是便于发现灰尘,这些灰尘会降低调教过的自行车性能……
1%的改进毫不起眼,但是几百个1%加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而10年里每天改进1%,量变就会引发质变。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改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
这种跳跃式的改变,就是长期主义者会享受的最大红利,因为只有努力的时间足够长,你才能得到最大的那块蛋糕。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主义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你将看不到任何变化,但一旦累积的时间开始发酵,你会收获一个奇迹。
第二个故事来自两支南极探险队。
1911年12月之后,有两只探险队先后到达了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足迹留在地球最南端。
这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阿蒙森团队,一支队伍是斯科特团队。为了抢先第一步征服地球上最神秘的大陆,两只探险队开启了一场“友谊比赛”。
2个月后,阿蒙森团队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斯科特团队则晚到了一个月。而且,斯科特团队不仅输掉了这场伟大的探险赛,整支队伍都死在了回程路上。
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群人荣耀加身,另一群人却客死他乡?
探险家一般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后人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只探险队的备战差别。
看过许多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两只团队输赢的差异点有很多,但决定两只团队生死的差异点只有一个:两只队伍对未来困难的估计。
首先,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差异。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拉雪橇,而是斯科特团队选择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台雪地摩托。事实证明,矮种马和雪地摩托都没法适应南极的冰天雪地。
雪地摩托在卸船时,就有1台掉进海里,剩下两台也在极恶的天气下气缸报废,矮种马也根本忍受不了严酷的环境,相继冻死。最终,斯科特团队不得不用人力去拉雪橇。
其次,他们带的物资也不一样。阿蒙森团队是5个人,带了3吨物资。斯科特团队足有17人,却只带了1吨物资。
这可能是斯科特团队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归程途中煤油不足,团队没法抵御严寒;又因为缺少口粮,大家体力严重透支。
再有,他们的保暖服饰也不一样。斯科特团队并没有向阿蒙森团队一样,大量使用传统皮毛来进行保暖。所以,斯科特队伍里的人冻伤非常严重。
两支团队还有众多的筹备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些细节越挖越让我感慨:当我们面对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目标时,如果你不能做好最坏打算,对未来的各种意外有着充分预估,你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
而胜利的、并且活着回来的阿蒙森团队做的最正确的事是什么呢?为了南极探险,阿蒙森事先跑到爱斯基摩尔人的生活区,和这些极地人一起生活了1年多!
在这1年多时间里,阿蒙森学会了如何用皮毛保暖、如何训练狗拉雪橇、如何在极寒之地长久地活下去。所以,阿蒙森根本不是用了2个月才到达南极,他是用了1年零2个月!
创业、投资、品牌和南极探险是一样的,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决定我们抵达终点、并活下去的原因,可能不是最初的实力,而是我们如何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的挑战不是枯燥,而是各种不确定。我们没法在出发前作出完美的计划,但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是超量的准备。
不死掉,才能一直走下去。
04 结语
我们的朋友圈里,经常飘荡出各种激动人心的概念。不要成为那个只会喊口号的人,去成为那个独立思考后,坚定的践行者。
共勉之。
THE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方法】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职场方法】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作者 l 奇点不奇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无用''技能应用指南【职场精选】''无用''技能应用指南
作者:万维钢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能力迁移》一书
所谓''无用''技能,是指和计算机、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等一些''应用''专业相比,不太实用的学科。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的岗位在和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剩下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有关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4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等行业的工作,这些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其实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现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在计算机领域,它消灭旧岗位的速度和创造新岗位的速度几乎是一样迅速的,所以并没有增加岗位总数。但是只要人工智能跟真人之间还存在区别,就业市场就需要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 那什么样的能力才算可迁移能力? 比如,有个男生叫乔希,大学学的是人类学,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乔希读大学时,一位女教授当着学生的面剪下自己的指甲。教授说:''指甲''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你们就觉得很恶心,这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对它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这些条件有关。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教给学生一种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你学了人类学,就可能拥有一种比直来直去高级的思维方式,这是可迁移能力的价值所在:它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乔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不懂技术的人使用电子产品。他把自己的人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恰当的市场定位。现在乔希进入了人机交流领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帮企业设计网站和软件的用户界面,非常成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必须把非实用学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好奇心+大数据=市场研究,同理心+基因测序=基因咨询服务,文学创造力+互联网=社交网络经理……总之,这种可迁移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可迁移的能力具体指什么?其实就是五种被重新定义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是探索。好的大学教育特别强调调研能力。并不是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你考试的时候照着写就能得分---你得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你还需要有能力寻找新素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你具备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第二是洞察。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从中有所洞察?比如,通过一件商品的销售反馈,你能不能判断这件商品的前景? 第三是制定规则。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是非常简单的技能。可是如果根本没有规则,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规则,带领别人去完成任务? 第四是联结。年薪高的岗位,都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得会使用权力。你能不能了解团队中每个人想要什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哪里?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团队和用户。你知道不同的人对一件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你能倾听与你的意见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就能很好地把用户、产品和工程师联结起来。 第五是说服。你能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和写作水平、演讲水平有关。其次,你得有共情能力,想要說服一个人,最好能站在这个人的角度去说。 《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有一个身份是期权交易员,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书写得太好,人们更愿意把他看成一名哲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弟子,但是因为金融玩得太好,人们还是把他当成一个交易员。 有很多从事金融业的人其实是学哲学出身的。企业创始人、高管、普通金融从业人员都有。如果你是哲学系的毕业生,去华尔街找工作你会有一种亲切感。投资人伊坎喜欢的商业模式是,收购一个很有潜力但表现并不好的公司,重组这个公司,告诉管理层应该怎么改革,改好了再卖掉。 伊坎以前就是学哲学的,哲学跟这种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伊坎说,哲学的一种智慧,就是看你能不能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有效将工作向前推进。伊坎对管理层的重组改革,就运用了这种智慧。 当你毕业10年后,你会发现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的工资水平在逐渐增高,这就是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的后劲。 (结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销售管理】如何高效实现销售?【销售管理】如何高效实现销售?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前段时间的一天,某著名传统企业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满了各个部门的高管。在紧张的气氛中,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担心: 如何还能抓住消费者,做好销售? 这个时代来势凶猛,每天都有新闻面世, 过多信息让我们无从把握其中的关键,颇有盲人摸象的焦虑和不安。 看不懂,跟不上,来不及。 但是,颠覆我们的从来不是那些复杂的概念。话语先进,不代表真的先进。 商业,还是要回到本质。 这些本质,必须要高度概括,同时又简单明了,还能指导我们的决策。
不管世界怎么变,销售的基本逻辑不会变。 销售 = 流量 x 转化率 x 客单价 x 复购率 潜在客户通过某种渠道进入你的销售漏斗,进了你的店、访问了你的网站、在微信里向客服咨询,就是“流量”。 这个潜在客户可能会下单,也可能不会。有多少潜在客户,最后成交,就是“转化率”。 下了单,会买多少东西?买完衬衫,有没有配一条领带?买了领带,有没有配一个袖口?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订单,消费的价格,就是“客单价”。 完成交易,是只在你这里买一次,还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之后再来买?重复购买的比率,就是“复购率”。 不论传统,还是现代,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销售本质上就是这四个东西,只是叫法不一样。 我们思考问题时,都能抽象成这四个要素。 这样,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如何还能抓住消费者,做好销售? 在4个要素中,我们有的擅长,有的不擅长。 我把给这家企业的咨询,当作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这里面细节很多,你可以慢慢体会揣摩。 传统企业,更擅长两件事: 转化率和客单价。 为了提高转化率,我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比如,动线设计。 顾客进店后走的路线,就是所谓的“动线”。动线,也是注意力流动的路线。 动线设计,就是把你最想让用户买的商品,放在用户的必经之路上。 然后,精心布置视觉焦点。 我们目光所及的范围,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得到了视觉焦点。我们的目光所及很宽,视觉焦点却很窄。 当你走过超市货架时,和目光平行那一层,是视觉焦点。甚至,还会有红色标签提醒你:看我!我在这里! 而当你被商品吸引,在货架前徘徊犹豫时,这时会有个售货员淡定地朝你走来: 这件商品真不错。今天店里还有活动,买一送一呢,特别划算,您要买几件呢? 每一拳,都是要让你买,买,买。 一进店门深似海,不买东西出不来。 而且,不仅要你买,还要你多买。 为了让你多付钱,也研究出了八万四千种方法。 在快餐店点完套餐,营业员问: 您要不要试试最新口味的草莓派?或者,加2元就可以升级可乐和薯条,要试试吗? 在服装店买完衣服,售货员说: 这件衣服真称你,如果配上那条裙子,就更好看了! 如果你买鞋子,他们会顺便让你买袜子、皮带,甚至袖扣。 如果你买外套,他们会顺便让你买胸针、项链、甚至手表。 别小看这些“顺便”,就算只有20%的人接受,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但是,买这么多东西,客户有罪恶感怎么办? 他们会笑眯眯看着你,说出临门一脚的一句话: 这不是多买,这只是提前买。
提高转化率,提高客单价,就是传统企业每天设计门店,摆弄货架,培训店员的目的。 这两件事,特别擅长。 但是,另外两件事,流量和复购率,不太擅长。 先说流量。 过去流量靠什么? 主要靠地段。 因为地段好,消费者人流如织。一次性付完租金,买断流量。 但是,现在流量如水,正在重新分配。不是以前的逻辑了。 前几天,我在壳牌集团讲课,作为传统企业,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 消费者哪去了? 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 过去,大家都去 4S 店做保养,在线下购买润滑油。流量在线下。 然后,到了途虎的时代,用户在途虎上买润滑油,配送到最近的快修店,到货后开车去换。 途虎赚卖润滑油的钱,快修店赚换润滑油的钱。流量在线上。 再然后,二手车兴起,用户进行二手车交易时,常常会包含保养的费用。流量又跑到了二手车市场。 这说明,现在的触点是分散的,流量是分散的。 怎么办? 我给壳牌集团的建议,同样也是给你的建议: 把分散的触点管理起来,把分散的流量集中起来。 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能不能安安静静开三天会,认认真真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可能和用户接触的触点。 抖音,快手,小红书,汽车之家,公众号,私人号…… 看看能不能列出100个。甚至300个。 你可能会吓一跳,自己竟然浪费了这么多潜在流量。 然后分配资源,把最有效的触点管理起来,把流量都集中起来。 流量如水,正在重新分配,我建议你找到所有的水源,拿一个容器都装起来。都装起来。
— 4 — 再说复购率。 复购率,也不擅长。 过去提高复购率,靠什么? 靠品质。我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你“下次欢迎光临”。 但是,用户真的会“下次欢迎光临”吗? 看运气。想起你了,就来。想不起你,就不来。 但是,现在有公众号,有微博,有私域流量,有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工具,我们可以和用户建立长期关系,提高用户的复购率。 有统计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可以发展3~10个老客户。 也就是说,同样100万销售额,都来自老客户,比都来自新客户,成本要低得多,利润要高得多,业绩也会稳定得多。 那怎么激励老用户们重复购买呢? 我给你另一个建议是:会员制。 会员制的本质,是一种类似于团购的契约关系:我承诺在你这里更多地消费,你也承诺给我更多的利益。 举个例子。 美国著名的连锁超市 Costco(开市客),就和顾客之间就建立了这种关系。 Costco 向每位会员预收120美元的“会员费”。 这个会员费本质,就是顾客地“履约押金”。 如果你常来,“履约押金”通过便宜商品的购物差价退还给你;如果你违约不常来,押金就没了。 那么,如果 Costco 违约了,东西并不便宜呢? 那顾客将解除和 Costco 的合作关系,不再支付第二年的“履约押金”,也就是120美元的会员费。 Costco 也会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和品牌损失。 从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Costco 和顾客签署的这个叫做“会员制”的“价量之约”,执行得非常好。 顾客们恪守契约,每年支付履约押金120美金,90%左右的顾客会每年续约; Costco 也死磕自己,把所有产品综合毛利率控制在6%左右,任何产品的毛利不得超过14%。 所以,会员制其实就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价量之约”。 我也建议你和顾客制定一个“价量之约”,让商家获得复购率,顾客获得优惠价。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如何抓住消费者,更好销售我们的产品? 规则变了。玩法变了。变恐慌了。 其实,大可不必。 不管世界怎么变,商业的底层逻辑永远不变。 我讲了一个案例,进行了拆解,也有一些建议,你可以参考。 1)销售 = 流量 x 转化率 x 客单价 x 复购率 2)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3)不擅长的事情,准备怎么做?让谁做? 想清楚,看明白,就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笃定。 希望你能体会揣摩到些什么。也希望你能有战略变革的高度,组织变革的深度。 共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职场精选】张一鸣的产品观:像算法一样迭代自我
在张一鸣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在这样的思维机制下,他成功打造了包括今日头条、抖音、TikTok在内的多款爆品。他像打磨一款产品一样管理公司,甚至像技术算法一样在迭代自我和更新认知。
TikTok事件把37岁的张一鸣置于全球舆论中心。
站在这位年轻的CEO对面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站在他身后的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中国公司——字节跳动。
张一鸣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能招致这样注意力,也正证明了他卓越的产品输出能力。
仅仅8年时间,字节跳动就从北京北四环知春路的民居走向了全球,估值超过750亿美元。根据字节跳动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底,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亿,业务覆盖150个国家和地区、75个语种。与此同时,字节跳动的办公室遍布全球30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员工超过6万人。
创始人的认知决定着公司发展天花板的高度。字节跳动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让人惊诧其创始人张一鸣的思考决策能力。
不同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张一鸣身上有新生代企业家的技术理性和国际视野。
张一鸣理性克制,精进好学。他对一切精确计算,包括情绪,他甚至很少发火。在他的人生算法里,最佳的状态就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他和机器的唯一区别,似乎就是“每天需要保证至少7小时的充足睡眠”。
张一鸣曾说过一句话:“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构建一家公司如同一款产品),这句话这也表明了他的理念:把一家公司当成是一款产品,想办法把公司这个产品运营得更好。
在张一鸣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用产品思维来思考。在这样的思维机制下,他成功地打造了多款爆品:今日头条、抖音、TikTok;他像打磨一款产品一样管理公司,由此诞生了字节跳动;他甚至像技术算法一样在迭代自我和更新认知。
如何打造一款产品?
张一鸣亲自操刀的第一款产品是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与其他新闻客户端最大的区别是,其自身没有采编团队,通过抓取网络信息,根据用户阅读喜好,通过智能推荐机制为用户呈现信息,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虽然今日头条是一个新闻客户端的形态,但张一鸣并不把它仅仅作为一个新闻客户端,而是一个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的内核就是个性化推荐引擎。
在当时,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做推荐引擎技术的难度并不小。今日头条初创团队也都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基因,担心会做不好。但张一鸣的态度是,“推荐引擎我们不会,但是我们可以学啊”。
随后,张一鸣就找到了《推荐系统实践》这本书的作者,请求对方发一份电子版给他看看。当时书还没有出版,对方拒绝了张一鸣的请求。张一鸣就靠着网络上搜集到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今日头条的第一版推荐引擎。
在张一鸣看来,“如果不自己做推荐引擎,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不可能取得根本的突破,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过去8年的创业历程中,他一直在用纯技术和算法解决人们的信息获取问题,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让用户自己的喜好与机器发生作用。虽然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让他备受争议,但这的确引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机制的重大变革。
一切技术上的成功经验都让张一鸣着迷,他还试图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比如AB测试。在同一个领域,字节跳动内部经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同类产品内部赛马,这些频繁的测试和技术化的经验输出,也让字节跳动在现有流量池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
今日头条之后,张一鸣又相继打造了多款互联网产品。他甚至像打磨一款产品一样管理公司,同时他也在像技术算法一样在迭代自我和更新认知。
张一鸣常说自己很相信“延迟满足感”,但其实延迟满足感也常常会演变成为永远没有满足感。而正是在这种反馈机制的驱动下,张一鸣掌管下的字节跳动才不断地寻找下一个更大的满足感,从图文信息到短视频,从智能推荐到搜索引擎,从机器流量到用户社交,从国内到海外。
截至目前,在新闻资讯、短视频、直播带货、教育、游戏、搜索引擎、办公协作等领域均能看到字节跳动的身影,张一鸣还在不断将过往实践成功的经验一步步复制到可以触达的领域。
公司用什么样的人?
除了打造产品,张一鸣还是字节跳动“第一HR”,他工作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在寻找和邀请优秀的人跟他一起搭建这座“APP工厂”。
在互联网世界还是BAT引领的时代,张一鸣就开始默默地从百度等公司引进人才,搭建自己的创业团队。
在外界对字节跳动认知甚少、防范意识最薄弱的时候,张一鸣就招到了负责广告业务的商业合伙人张利东、HR负责人华巍、技术负责人杨震原、现今日头条CEO陈林以及字节跳动国内业务CEO张楠等远超公司发展阶段的人才。
张一鸣吸纳优秀人才的另一个绝招就是收购。
字节跳动成立不到半年,张一鸣就收了一个做漂流瓶和天气应用的小团队,陈林就是成员之一;2013年,张楠创建的图片分享交流社区图吧被张一鸣收购,此后他开始负责内涵段子,后又负责抖音,直至现在负责整个字节跳动的国内业务;后期的脸萌创始人郭列、Musical.ly创始人Alex和阳陆育、清北网校创始人刘庸等也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加入字节跳动。
张一鸣对人才的定义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在过往的自身工作、成长经历中,他总结出一系列判断人才的特质。
2005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加入酷讯,同时他也是这家公司最早期的一批员工。张一鸣的成长非常快,工作第二年就在公司开始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张一鸣自述自己不是技术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经验的,但是他发现自己两个重要的特质:
第一,工作时不分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该做的,只要同事请求帮忙都会答应,因此他了解公司底层架构的大部分代码;
第二,做事不设边界。虽然当时张一鸣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这对他后来创业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当时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的经历,也让他知道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
因此,张一鸣对进入字节跳动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偏好,并列出五条标准。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互联网技术更新非常快,如果只是做完自己的工作就下班,可能对新的技术、新的工具就不再有优势。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公司的很多目标,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很多人毕业后的目标变成了解决北京户口和买房,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不愿意冒风险,甚至很多人开始做一些兼职,为了尽早凑首付,看上去赚了,其实是亏了。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不甘于平庸”是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对现状要踏实。张一鸣说,“我见到很多原来觉得很好的(年轻人),其实没有我想象中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年轻人),其实超出我的预期。”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
产品服务哪些人?
对于产品要服务哪些人、走向哪些市场,张一鸣也有自己的判断。
2012年,张一鸣在创办字节跳动之初,就想好ByteDance这个英文名。那时候字节跳动内部都没几个人出过国,但是张一鸣就觉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在全球都存在。
因此,在公司行为上,张一鸣也尽可能让自己与国际接轨。
字节跳动用户增长的组织参考来自Facebook,公司内部的CEO双月面对面这个传统和OKR这一考核机制来自谷歌,公司最初做用户增长和工程师文化方面非常像Facebook。对于那些对组织成长和产品发展有益处的成功经验,张一鸣也会积极地借鉴。
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张一鸣同样开启了大规模的收购之路。
2017年是字节跳动出海关键的一年,不仅推出了抖音海外版TikTok、火山小视频海外版Hypstar,还买下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移动新闻服务商News Republic及音乐短视频平台musical.ly。2018年,Musical.ly与TikTok合并。
合并TikTok后,张一鸣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TikTok在美国大约已有有1亿个月活跃用户,比2018年1月增长了近800%,而日活跃用户数量约为5000万;此外,TikTok在全球范围内下载数量约为20亿次。
张一鸣为了Musical.ly的收购,也是吃了不少苦。媒体曾报道,快手创始人宿华当时也对Musical.ly感兴趣,但猎豹移动CEO傅盛利用在Musical.ly的一票否决权趁机捆绑销售,将猎豹另外两款产品搭着一起卖。结果宿华不干了,而张一鸣则耐下性子接受了傅盛的方案,不但买了Musical.ly,还花8660万美元买下News Republic,并给Live.me投了5000万美元。
为了更好地做好各个区域的本地化,张一鸣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在今年字节跳动8周年内部信中,张一鸣称,“过去一年,我花了近2/3时间去了全球很多地方。去德里迪利哈特市集做用户调研,去巴黎朋友家做客,去各地博物馆了解历史,我对世界的丰富性和文明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在全球多个国家有业务有用户,要更认真思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外部世界的贡献。”
即使在今年最困难的时候,张一鸣业表示:“字节跳动要做一个值得信任的全球公司,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更值得为之努力,这本身也是一段有挑战有意义的旅程。”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缺乏执行力,一切都只是空谈
【职场精选】缺乏执行力,一切都只是空谈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很多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伟大的创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我们同身边的每一个人高谈阔论,但从来没有执行的决心。殊不知,idea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执行永远是最重要的!这篇文章4700字,预计花10分钟阅读,比想法更重要的,是执行。
什么是执行力?
真正有执行力的人,从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之后,再经过短暂而快速的风险评估,当认为这个想法可以操作时,他就会立马安排时间去做。
没有迟疑,没有借口,没有退缩。
你是不是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都要早睡早起,不玩手机多看书呢?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身材不够好,誓要每个星期抽出时间健身运动多跑步呢?
你是不是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不奋发向上都对不起自己呢?
可是,很多人做事情通常都是不“死到临头”,都不会踏出第一步去做。
年纪越大,我就越容易感慨,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也许自己就不会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抱怨或者拖拉上面。
以前由于年轻,总觉得时间可以无限被虚耗,反正修补不是难事。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差不多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一,我才突然醒悟到,曾经错过的人生,也许这辈子都不会重来。
有些事,你现在不去做,以后就没有机会去做了。这就是缺乏执行力带来的遗憾。
缺乏执行力,导致自己一直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所谓的目标,往往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至于何时迈出第一步,或者迈出第一步后,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就毫不在乎了。
有时候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做事不够坚决。连开始都没有勇气的人,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呢?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这位当今世界最具有科幻气质的创业者,他的员工曾经这样评价他:
工作阻滞或者跨部门下达命令时有阻挠,埃隆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不关心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要马上解决。”
有问题,就立刻去解决,这就是执行力的体现。
执行力的3种关键特质
想知道自己具不具备执行力,其中3种关键的特质,你必须要有清晰的了解。
1、不怕麻烦
执行力强的人,从来都是不怕麻烦的。
老祖宗那句俗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不是说你家里的卫生都不去治理,怎么会有能力治理好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连微小的事情都处理不好,那么你说你能够处理好大的事情,谁会相信?
我有一个创业的朋友,就是从来不怕麻烦的人。
记得有次我们一群人结束展会活动,坐朋友的车去吃东西。
那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其中一个女生突然说家里的隐形眼镜护理液用光了,忘记去买。另外两个男生都说,为什么不早点说,这个时间点眼镜店都关门了,买不到,只能戴着隐形眼镜睡觉。
然而我朋友却说,应该还有一两家“漏网之鱼”的店铺没有关门,去碰碰运气看看吧。然后他就搭载着我们去找眼镜店。没想到,真的找到了一家即将关门的眼镜店,买到了护理液。
也许正因为朋友这种不怕麻烦的思想,他才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毕竟创业,需要你处理各种麻烦琐碎的事情:前期资金投入、店铺选址、设备购买、人员合作、洽谈生意等,无一不需要自己去解决。
对自己要做的事都怕麻烦,那还能做到什么呢?
所以提高执行力,前提是你必须不怕麻烦。
2、有清晰的行动计划
执行力并不是一股脑儿地横冲直撞,不顾后果地胡乱行动。相反,好的执行力,更讲求章法。而这个章法,就是清晰的行动计划。
但是,很多人之所以无法达成目标,并不是没有相关的行动计划,而是他们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计划当中做不了的事情上面。
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通常都是想着这个目标有哪些地方是做不了,却没有去想,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得到,然后从中找到行动的切入点。
例如你的目标是今天要写出一篇文章。缺乏执行力的人,一般都会觉得,不知道怎么着手写这篇文章,对此毫无头绪;资料不知道怎么寻找,谋篇布局又不知道怎么实施,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无法落笔。
但执行力强的人,就不会想这些做不到的地方,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上面,设立具体的可行步骤。
既然今天要写一篇文章,那么就去思考,要写哪个类型的文章,而这个类型的文章,要写什么内容,需要结合哪几个点去阐述,又需要找出哪些相关的例证说明。
有了这些基本头绪后,再思考哪些地方才能够找到这些资料。最后就是思考如何安排这些资料,先写哪些,接着写什么,结尾写什么。
也就是说,他们从能做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地将不能做的地方慢慢解决掉。
正如一开始让你去埃及,你肯定不知道如何到达目的。但是当你把护照、路线、航班这些资料整理好之后,剩下的,带好现金坐车去机场就行了。
所谓清晰的行动计划,也不过如此。
3、积极主动
雷军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是出身富贵,忠诚和勤奋是你成就事业的唯一机会。能力可以培养,态度必须自己端正。有了良好的态度,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这就是对积极主动的最好诠释。
一个渴望优秀的人,在面对人生路上种种可能的挑战,不仅不会逃避退缩,反而还会拥抱这种挑战,用兴奋和激情去解决这些困难。
只有拥有这样的素质和心态,才能够成为合格的优秀人选。
问题永远都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你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些困难,就能体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会有心生烦恼、心情低落、心不在焉的时候。这一秒钟我们有种处于人生巅峰的感觉,下一秒也许我们就会突然陷入低谷,变换之快,只在转瞬之间。
如果我们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一遇到困难就消极,很可能一些将来回过头来看是很微小的困难,就会把我们击倒在地上,起不来。
《高效能人士》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指出,一个人从依赖期到独立期,第一个必须要培养的素质,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意味着你从被动的命运决定论者手中,夺回主动权,让自己主动地去面对人生的困难。
对于执行力而已,这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特质。
培养执行力的4条通用法则
自信心、精神状态、意志力和情绪喜好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们的执行力。
而这些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有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变化。有时你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感到自己心情很低落,什么事都不想干。
弗洛伊德曾说过,我们意识中的本我,会更倾向于获取愉悦感。正是这种愉悦感,会引导我们去做一些自我放松的事情。
而执行力,往往是不放松的行为。所以培养执行力,就是通过自我控制来对抗大脑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
当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要想一想,这件事到底会损耗和增益我们身体的哪些资源?
玩游戏,会损耗你的精神,却使你获得愉悦感、好心情,所以有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待在网吧玩上三天三夜都可以乐此不疲。当然,它同时也会损耗我们身体和精神,过度投入就很容易猝死。
坚持运动,会损耗我们的意志力,获得的愉悦感也是滞后性,并无法即时带来正面的反馈,所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大脑自然做起来就不乐意。
谈恋爱,会给我们带来即时的愉悦心情,对意志力的损耗较少。这种事任何人都乐意去做,并且执行力很强大。
此外就是事情的困难度,会影响到我们的自信心。比如某些事情,我们很容易做到,那么自信心强,所以执行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还有一些事情,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进而缺乏自信心,所以拖延着也挺正常。
基于这4种特质,我们就要结合自身状况和事情的具体表现,来设计合理的行动步骤。
正如有些人做运动,由于形成一个合理的习惯,损耗的意志力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如果让你去按照他的运动计划去做,你的执行效果只会很糟糕。
所以在你开始行动之前,先评估一些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任务的合理性,调整好各个方面,这样行动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但一些通用的法则,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执行力的,大概有四条:
1、从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
正因为事情简单,所以才容易上手,做起来没难度,不会过多地损耗自己的意志力,也能够从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
就算你的目标再“奢华大气上档次”,每一次行动,不管是坚持到第几天,你都要从最简单那一个部分开始做起。
就比如你想去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突然让你置身于某个社交场景,你也无从入手去做。
一旦反馈不好,获得的打击也许会更加大。这个“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宏大目标,短时间内压根无法做到。
为了建立可操作的行动步骤,你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些简单的任务,诸如这次跟朋友聚会,一定要发表一次完整的意见;下一次跟同事出来聊天,一定要赞美一次对方。这样就容易做到了。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就是最容易做的事了,抬脚迈开一步就行。积累下去,你的改变就非常可观。
2、评估做的事情会消耗我们自身多少资源
以前我不喜欢洗碗,觉得洗碗很繁琐,每次吃完饭都让母亲去做,从不分担她的辛苦。
其实洗碗这种事,最多十分钟就搞定了,根本不会消耗我们太多精神和意志力。以前之所以不想去做,是因为这件事麻烦,无法让我获得即时的愉悦反馈。
因此,才会让我们感到退缩,执行起来会很困难。所以这才需要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做起,比如把碗拿到洗碗池,或先洗第一个碗等,让大脑感到做这些事其实也不是那么难。
如果你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觉得这件事将会消耗你自身的很多资源,这时就要想想,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
明明每天看15分钟的书就行,非要读5小时,这样就吃力不讨好了。但如果每天间隔地安排几个15分钟用来阅读,既能缓解意志力的消耗,也有时间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合理分配我们自身有限的资源,很重要。
3、时刻提醒自己将会获得的愉悦感
当你忙了一天,累到不能动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洗澡,你会睡过去,还是洗完澡再睡呢?
如果你觉得洗不洗澡睡觉都无所谓,你可能会继续睡;但如果你觉得洗完澡才去睡觉,身体干干净净,轻轻松松上床,我相信你去洗澡的动力会更大。
而这种想法,就是行动之后所获得愉悦感,即正面反馈。这需要在做事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为什么我要去洗碗?
因为当我赶快把这事处理完,就可以很放心地玩手机和看书了。
否则,把碗碟放在一旁不管,心里总是觉得有根刺似的,让我无法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所以,当我洗完碗,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做喜欢的事情。
同样,我为什么每天坚持看书?因为看书可以让我学到东西、获得进步。而且当我完成今天的阅读任务,接下来一段时间,就能够好好放松自己了,也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了。
这就是愉悦感,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任何时候都要找到它,然后时刻提醒自己。
4、建立适当的提醒机制
有些事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行动时机,在没有办法之下,我们只能拖延下去。
就好像我家里的生活费用,很多时候我都没有及时去交款,就是因为这件事,总会被其他事情占据我的注意力。
当我想起来之后,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行动时机。别无他法之下,我只能留在第二天去做。日复一日,事情就这样拖延下去。
后来,我就把这些待办事项,用手机记录下来,开启提醒模式。时间一到,获得提醒后就立马动身去做,久而久之,我就慢慢养成了设定任务——获得提醒——立刻行动的反应习惯。
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设立提醒机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执行力来说,会起到很大帮助的。
当你能够按照这个流程去行动,每天都行动一点点,无形之中,你的执行力就会慢慢培养出来了。
把一件事做好,比起你想把所有事情做好,更能够让你获得明显的进步。
这就是执行力。无他,唯习惯而已。
|
【Excel技巧】表格太杂乱,给它戴个“口罩”,颜值立马LEVEL UP!
【Excel技巧】表格太杂乱,给它戴个“口罩”,颜值立马LEVEL UP!
直接隐藏法
单元格自定义格式法
调色法 =IFERROR(VLOOKUP(D2,$A$2:$B$11,2,0),"") =IFERROR(公式的值,如果公式结果错误时显示的值) 华夫饼图,这样做超简单! |
【Excel技巧】华夫饼图,这样做超简单!【Excel技巧】华夫饼图,这样做超简单!
01 华夫饼图是什么?
02 在Excel中制作华夫饼图
03 用华夫饼展示比例的仪表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