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技巧】学会这1招,数据录入不再愁,效率甩同事一条街!
作者 | 竺兰
小 Tips:省市区可以拆开登记~
【Excel技巧】学会这1招,数据录入不再愁,效率甩同事一条街!【Excel技巧】学会这1招,数据录入不再愁,效率甩同事一条街!
作者 | 竺兰 小 Tips:省市区可以拆开登记~
|
【职场精英日课】系统问题,系统解决【职场精英日课】系统问题,系统解决
作者 | 万维钢
咱们接着讲丹·希思的《上游》。我读这本书有一个感觉,如果你真的想要从上游解决问题,你首先得有一个信心,认为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现实生活经常让我们感慨事情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总爱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硬实力决定软实力”、“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你要总这么想,上游思维就没用了。
上游思维说我们用现有的条件,就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事实上对于很多事情来说,只要你肯想办法,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是存在的。咱们先说几个真实的故事。 * 我看咱们中国像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里都有服务员负责收拾,但是美国的做法是你吃完得自己把垃圾倒掉,把托盘放回去。以前快餐店曾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顾客常常会把那个塑料托盘也给当垃圾扔了,你要再找出来很麻烦,不找又浪费。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是,顾客的素质就这样,根本不在乎你的成本,你很难教育顾客 —— 但是,这个有个特别简单的解法!快餐店做的仅仅是给垃圾桶加一个盖子,盖子中间开一个比较小的洞,垃圾能进去,托盘进不去……顾客自然就会把托盘留下放在一边。 再比如说,荷兰一家高端自行车厂商发现,他们自行车在运输的过程中经常会被摔坏,造成很大损失。这显然是快递公司野蛮操作的结果,但是你要跟快递公司较劲可就没完没了了。 自行车公司注意到,自己的自行车包装起来是一个很薄的长方体,有点像平板电视的尺寸。于是他们就故意在包装箱外面画了一个平板电视的图案,让搬运工一看还以为这个是电视,无形中就会轻拿轻放。结果就这一招,把自行车的搬运损坏率降低了70%。 据美国CDC评估,20世纪最成功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是政府出面,直接在公共自来水了加了氟。氟可以防止蛀牙。这件事其实有过很大的争议,因为如果氟加多了会对健康有害,但是科学家和公众经过了很多轮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 今天有两亿美国人每天喝的水里都有人工添加的氟。据测算,在水里加氟这件事上每投入1美元,公众在治牙上花的钱能够省20美元。
还有一个,我们知道急转弯的路段容易出车祸,那么有些地方的政府就使用特殊技术,增大急转弯路面的摩擦力,结果这一个措施就把弯道车祸率降低了80%。 * 希思把运用上游思维的方法分解成了七个思路。我们这一讲说的第一个思路,是系统。 上面这几个案例,都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了。人们根本感觉不到这里曾经有个问题。这就好比说你为了防止忘带或者找不到钥匙,每次回家进门之后都把钥匙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你就根本不用考虑钥匙的事儿。好的系统就应该是这样的。 而系统是可以变好的。1967年,全美国平均下来,汽车每行驶一亿英里,交通事故会死5个人 —— 而今天下降到了1个人。这期间系统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如说强制性系安全带、安全气囊等等,但是你今天开车的感觉和50年前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人们感觉不到系统,就如同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 ——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系统。
*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地方不好,你也常常说不清到底是哪里不对,因为是整个系统都不对。 有人统计发现,美国同一个城市内的不同区域的人,预期寿命可能相差很大。比如相隔4英里的两个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居然能相差23岁!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说一个区是瑞典,旁边一个区是阿富汗。 那你说这两个地方的人为啥健康水平差距这么大呢?是这里的医院不好吗?是新生儿死亡率太高吗?是因为社会治安太差死于凶杀吗?是传染病吗?统计的结果是这其中每一项因素的贡献都很小,是综合起来,这个地区系统性地比那个地区差很多。 而这个综合的效应正是我们专栏以前多次说过那个压力。压力会损害健康。穷人每天面临各种压力,找工作、找房子、小孩的教育、人身安全处处都要操心,甚至连健康的食物和饮用水都成问题。精神压力增大了这些人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健康问题并不仅仅是医院的问题,是系统问题。
系统问题必须综合考虑。上游思维的第二个思路,是联合各方面的专家一起考虑问题。 * 1998年的时候,冰岛中学生吸烟、喝酒的比率特别高,甚至还有吸毒的。一般人看的话可能这就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必然现象,冰岛是一个小国,人口不多,日子过得挺舒适,年轻人没什么事干,抽烟喝酒挺正常。 而且这个问题不归任何部门管。学校、警察、家长,好像谁都不应该为此负责,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冰岛这个小国的好处是全国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首都雷克雅未克,而雷克雅未克总共才 20 万人口,圈子很小,人们很容易聚集在一起。有人带头召集了一些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警察、老师、家长,也包括政府官员,特别是还请了几个中学生现身说法,组成了一个委员会,看看能不能把这个事儿管一管。 直接禁烟禁酒好像不是个办法。青少年连毒品都能拿到,烟酒根本不是问题。人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年轻人天生就会寻求各种刺激,他们本能地就想在身体上、情感上做一些冒险的举动。中学生放学后没事干,有充足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去抽烟喝酒。
那么解决之道就是把业余时间占用起来,让他们去做些别的、同样刺激的事情。那就是体育运动。 于是冰岛政府干脆花钱请了一些专业人士做教练,领着孩子踢足球、打篮球,组织各种各样的运动队。 正规的体育会让你有承诺感。今天下午比赛你不来,球队就可能会输,你就对不起队友;你来了,你就不会去抽烟喝酒……况且比赛比抽烟喝酒更刺激。就这样,在冰岛的青少年完全没有感到被控制的情况下,抽烟喝酒和吸毒的比例自然而然地就下降了6 倍。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还不得不提这个措施的一个小小的副作用,那就是冰岛的体育水平进步了。冰岛足球队竟然打进了世界杯!而你绝对想象不到,冰岛人让青少年搞体育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解决抽烟喝酒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中国队进不了世界杯,因为中国青少年整天学习,忙得连抽烟喝酒的时间都没有…… * 我们看在冰岛这个案例中,组成委员会的不仅有专家、老师和官员,还有青少年代表,非常具有多样性。而恰恰是因为有各方面的人参与,大家用不同的视角考虑,才更容易解决系统问题。 而有时候不但需要各方面的人参与讨论,还需要各方面的人联合行动。 有个刚毕业的女学生叫邓恩,因为给法庭当志愿者,调阅了一些女性被杀案件的卷宗。一般的规律是如果一个女性被杀,她有超过一半的可能性,是被自己的丈夫或者男朋友所杀。邓恩对这一点并不奇怪,她感到奇怪的是另一个规律。 邓恩发现,有些被杀的女性,之前就有过因为在家里被打、受伤、而寻求治疗的记录。比如有个女性,她丈夫把她的胳膊给打骨折了,医生也知道她是被打的,也报警了,警方也调查了,也上报给地方检察官了 —— 该走的流程都走了,但是她的丈夫后来还是有机会杀了她。 为啥呢?因为各方都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坐下来一起讨论讨论这位女性面临的危险局面。
邓恩认为事情不应该这么办。她全职加入了一个帮助受家暴女性的社会组织,她了解到一套数据分析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简单,只有二十道是非题,能评估一个女性的丈夫或者男朋友杀她的可能性。这些题包括 ——
*他失业了吗? *他打过、或者威胁过你的孩子吗? *他是否严格控制你的日常活动?比如说,他会不会禁止你跟朋友交往、禁止你看望自己的父母?他是否控制你的钱?他允许你用车吗?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家庭暴力专家研究发现,像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很多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男人就是高危。 邓恩呼吁各方成立了一个“家庭暴力高危应对小组”,专门处理这种高危案子。小组里有13到15个人,其中包括医生、警察、研究者等等。这些人每个月聚会一次,一个一个地讨论可能的受害者和施暴者。他们要把这些女性救下来。 当然你不能因为数据分析显示一个人是高危杀人犯就先把他抓起来,但是警方可以用各种方法干预。比如说,如果医院发现一起家庭暴力事件,马上就会联络警方。警察会安排人经常到这家门口去巡逻。警察会时不时随便找个什么理由上门探查家里的情况。 这样一来二去,警察跟这家人混熟了,甚至可能还跟那位潜在的犯罪分子相处得挺好。结果女性有了安全感,那个潜在犯罪分子自身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暴力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无形之中。 *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城市,为了退伍军人无家可归的问题,也是召集了一个相当于联席会议的临时机构,让各个部门的人一起讨论解决。 回到我们上面说的贫困街区穷人的健康问题,这肯定不是成立一个什么组织就能解决的。但是把人组织起来至少能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希思介绍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些社会活动家、维权律师、和当地的居民,包括高中生们组织在了一起,去跟政府谈判。
因为大家感觉市政府对这片街区不够重视,有人就提议弄了一个政治议题广告牌,去向政府呼吁。有一次市政府获得一笔补偿款,打算全数拨给富人区,穷人区一看这太不公平了。于是学生挨家挨户搜集数据,律师帮着写提案,街区派代表去向市政府争取,穷人区真的获得了拨款。 * 我们这一讲说系统的问题,应该让各方联手解决。对美国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但是我们中国读者一定会注意到,美国人的社区意识很强。很多人愿意为社区出力,你要有领导力,你就能把人们组织起来。让这种社会团体去解决问题,去争取权益,而不是事事都埋怨政府,美国的这个特点值得我们了解。
有组织就有秩序,就能坐下来好好谈。这是一种非常有序的变革手段。书中有个管公共健康的官员是这么说的:“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各种力量输入造成的结果。”
-- THE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顶尖高手的基本功【职场精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顶尖高手的基本功
商业洞察丨 作者 / 刘润
很多同学问我,如何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我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专门写了30讲的课程。 商业顾问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除了系统学习之外,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 怎么练习? 我的儿子小米,今年十一岁。 为了帮他养成时刻思考事物本质的习惯,我会经常和他一起探讨,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 我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我和我的儿子小米打篮球。 我投篮比他准。 小米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我投篮是往上投,你投篮是往前投。 小米问:这有什么区别? 我说这个区别就在于,往上投,可以把力道控制不准带来的方差,消化在上下的方向。 往前投,会把这个方差,消化在前后的方向。 什么是方差? 假如A班级有10个同学,平均身高1米5。 有个同学两米,有个同学一米。有个同学1米75,有个同学1米25。有个同学1米6,有个同学1米4。 他们的平均身高依然是1米5。 而B班级也有10个同学。所有同学的身高都是正好1米5。 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也还是1米5。 A班级和B班级的平均身高都是1米5。 但是你觉得这两个班级,谁的身高的“质量”更高? B班级,因为它的方差更小。 每一个同学的身高和平均数都有个差值。 把这个差值平方、加和、再取平均,就是方差。 A班级的方差很大,B班级的方差为零。 具体到工业的例子。 A公司做手机壳。 假如手机高度是15厘米。有的手机壳是20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0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6厘米,有的手机壳是14厘米。 但是平均还是15厘米。 但这样几乎没有一个手机壳可以用。 B公司也做手机壳。所有手机壳都是正好15厘米。 他平均还是15厘米,但是他的每个手机壳都可以使用。 A公司的方差很大,B公司的方差为0。 所以虽然平均数一样,但我们说B公司的质量要高。 回到篮球。 篮球的初学者,对力道的控制是不准确的,所以方差很大。 也就是说篮球的初学者投篮的质量很低。 那么我们把这个方差消化在上下的方向上,还是消化在前后的方向上呢? 消化在上下的方向上,对投篮的落点波动很小。 而消化在前后的方向上,对投篮的落点波动很大。 所以我尽量往上投。 这就是我投篮比你准,这件事情的本质。 往上投,这依然需要大量练习。 大量练习之后,一旦能够投中,投中的稳定性就会很高。 稳定,就是质量。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逻辑。 逻辑对的事情不一定就能成,但是逻辑错的事情几乎成不了。
— 2 —
小米刚开始学奥数时,老师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讲起。 比如,X+5=8,求X等于多少。 老师教了一个方法: 把左边的5移动到右边,然后+号变-号。 X+5=8 X=8-5 X=3 老师还了他们一个口诀:左边移右边,+变-,-变+,×变÷,÷变×。 于是,小米在做题时一边计算,一边背诵口诀。 我就问他,小米,用这些口诀做题会快,但是,你知道它们的原理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说,不知道。他有点困惑。 我对小米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三个东西: WHAT,是本质。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口诀只是方法,是 HOW ,不是本质 WHAT。 老师讲得很好,给你一个让你容易理解的方法和口诀,是 HOW。 但如果不了解本质 WHAT,可能以后就很容易忘记那些口诀。 我继续说,口诀的本质呢,是这样的: 方程的等号意味着两边数值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相同的数字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做相同的运算,那么其结果肯定也是相等的。 这就是这些口诀的本质。 小米还是有点困惑,又问,为什么这会是本质呢? 于是,我进行了一番解释。 我们来看方程式,左边的 X+5 和右边的8,是相等的。 它们同时进行了一个相同的运算,那就是同时减5。 X+5-5=8-5 X=8-5 所以你看,所谓的5从左边移动到了右边,加号变减号,本质上只不过两边做了一个同时减5的操作。 同样的,再比如,X-5=8,两边同时+5就变成了: X-5+5=8+5 X=8+5 这时看上去5移动到右边,减号变加号,但本质上是两边进行了一个同加5的运算,结果不变。 无论是加减还是乘除,其本质并不是移动,而是两边做相同运算,这就是解方程的本质。 小米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我说:小米你要记住,方法论只不过是本质推演出来的东西。 任何一个问题,你了解了方法论之后,都要争取多问一个为什么。
— 3—
关于“本质”的探讨,我和小米进行过很多很多次。 慢慢地,他就养成了思考事物本质的习惯。 有一次,小米擦桌子的时候,对我说了一句话。 他说:“擦”的本质是什么?擦的本质,是通过扩大表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挥发速度。 这句话也许还不完全准确,但是我非常高兴。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本质。 但是大部分人却只能看到表象。 普通人看到的是一只手表,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手表背后几百个零件。 普通人看到的是一次合作,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背后的利益分配、风险转嫁。 普通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团队,而优秀的人看到的,是团队里错综复杂的责权利。 透过表象看本质,是顶尖高手的基本功。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想要提高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最基础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 那怎么练习呢?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养成一个习惯,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先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在逻辑对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 THE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王兴:绝大多数的失败,是基本功出了问题王兴:绝大多数的失败,是基本功出了问题
-- THE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陈春花开学演讲:万物之中,生长最美陈春花开学演讲:万物之中,生长最美
导读:2020年9月11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举办的2020级MBA开学典礼上,陈春花教授发表了题为「万物之中,生长最美」的精彩演讲,深情寄语2020级新生。以下为演讲全文。
01 优秀者一定是自我生长的
2020年,能和大家在这个时间相聚,让我感动又惊喜。 这一年真的不容易,能坐在这里,你们一定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难。但我相信,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国发院的历史非常奇特。它起源于一个信念:如何用世界的眼光,从理论的视角面对中国的问题?抱着这样一个理念,六个人发起,走了二十七年,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所在中国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研究院。 当我们一起回看起点时会发现,有一个使命和理念,有一组人的努力,有一段持续的时间,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而这恰恰也是国发院的独特之处。 来到这里,你们拥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你的家人、你的伙伴、你的同事、所有爱你的人给你,其真正的含义在于,它会唤醒你的全新生长的可能性。 那些优秀的人、优秀的企业,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不断地在进行自我生长。 在这个起点,我的问题是,你们准备好了吗?我相信在未来,时间会检验。
02 我们最大的悲哀是, 从未意识到自身巨大的潜力
当我们为生长做准备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认识你自己?
第一,自我 你能否摆好对别人、对外界的关系? 疫情期间我观察到,那些能够在逆境中发展非常好的企业,快速调整了自己与市场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与疫情的关系。它们没有等待,没有祈祷,没有惊慌,没有措手不及,只是很认真地接受了疫情的存在,接受了这个环境与以往不同。
第二,事实
我们依照自己信仰的真理,但信仰真理与真理永远有差距。 我第一次接受这句话是因为索罗斯。亚洲金融危机,为什么索罗斯用一个对冲的基金,就可以让亚洲整个经济的环境产生巨大的震荡? 他说,“因为认识机会和机会本身之间有一个差距,如果你理解这个差距,那就是你的机会。” 我一开始不完全理解这句话,但当我不断反观自己和所有外界的变化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才是认识自我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第三,经验
当经验不变而事物改变时,经验就成为绊脚石。 企业文化改造的难题不在于学习新东西,而是愿不愿意放弃自我和过去。好企业最大的特点不是学了多少新东西,而是能够不断地把旧东西放掉。不放掉旧东西,是学不进来新东西的。 在认识自我当中,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事物是一定会变的,如果你有经验,就意味着它会成为绊脚石,因为经验一定是过去的。
我常常引用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任何毁灭性的灾难,而是从未意识到自身巨大的潜力和信仰。”如果你能意识到你有潜力和信仰,那么对你来讲,外部所有的变化都会变成机会,而不会成为障碍。
03 给我影响至深的三本书
我是一个深受知识影响的人。所以当我第一次有机会去埃及的时候,我的首选不是埃及金字塔,而是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第一个图书馆,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目的是“收集全世界的书”。他的方法是,所有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必须上交船上的图书,船才可以在港口停靠。在抄写得到图书副本之后,再还回书本。 我在那一瞬间产生了感慨,为什么在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可以长达200-800年?正是源于它有亚历山大图书馆。 当真正回到学校的时候,你一定要理解,最重要的不是学历,也不是你在课堂和老师的讨论,而是你真的理解知识和智慧对你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在人生当中重要的三个阶段,我刚好遇到了能带给我心灵成长的三本书:
1.《居里夫人传》
我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长大,那时并不知道个人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我很幸运地在中学遇到了《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真正的贡献不仅是两次获得诺奖,而是当她拥有镭这样可以让她变成亿万富翁的专利技术时,她毅然决然放弃了专利的拥有权。同时,她又将镭真正地应用于生产,帮助检查身体的人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战时,她更是带着自己发明的机器去帮助士兵们。这才是她非常伟大的地方。 她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科学,更是心灵,是知识,是帮助人类变得更健康、更好的一种智慧的推进。
2. 《人生的盛宴》
读大学时,我幸运地遇到了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他说,整个中国文化能给你的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你成为“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 这本书中有许多的语录,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如: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当林语堂把这些观点告诉我时,就使我理解,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那你至少要非常清楚地理解人生、理解你的本性,而这恰恰是智慧加持的结果。
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当我决定从事管理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明白,想成为一个管理者,你必须要不断地去问一件事:你能贡献什么? 通过这本书,我训练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训练了自己对于管理研究价值的理解。我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用彼得·德鲁克的方法,用他思想和实践的逻辑来推进我的管理研究。 当我回看过去的时光,这三本书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所以我非常希望你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有心灵共鸣的知识来给你加持,让你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04 一个人的成长,在于四件事
爱因斯坦有一本书,叫《我的世界观》。他在书中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与何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解放。” 杨振宁评价爱因斯坦时说:“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相互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一个必要因素。”这个评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沿着杨振宁评价爱因斯坦的视角,我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成长有四个最重要的训练:
第一,独立面对挑战
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变得更好,有的则更加颓废;有的企业变得更强大,有的却被淘汰。 造成这种差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可不可以独立地面对挑战。 为了追寻人类智慧的起源,去年我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了土耳其和希腊,想去寻找希腊哲学起点的地方,想知道为什么它会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 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我决定要去以弗所看看。可是当我真正到了那里,我感到十分震撼。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堆满石头的、荒芜的城市,这个曾经极尽繁华、有几十万人口的地方,今天剩下的只是石头。 可是你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它永远都在,那就是人类的智慧。 所以我想引用赫拉克利特的另外一句话:“妄图在人群中找寻存在价值是注定要失望的。你会发现,人性那个原本该有的闪光点早已被自身的愚钝与轻信所掩盖。”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影响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就是因为它能够独立地面对那个时间里遇到的所有挑战。 环境可以变,城市可以消失,甚至那个时代的人也消失,但独立面对挑战的思想,存续了下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几千年。
第二,近观与远看同一个课题
很多时候你不能自由,是因为你只能近看一件事情。比如疫情,近看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如果你具备远观的能力,你会发现,巨大变化下必有新的机会。 美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一位是蒋勋。他曾经到一个叫池上的小镇住了两年,写了一本书叫《池上日记》。在这本书中,他说,有一天他们准备在乡间办朗诵会,大家念各自的诗歌,没想到当天下倾盆大雨,可大家还是尽情地在雨中朗诵。他突然意识到,这才是诗。所以他写下:“也许诗句醒来就应该在风声、雨声里散去。” 这就是既能近观,也能远看带来的纯粹自由。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一定会觉得天气太差了,声音被掩埋了,就会很恼火。但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下,你能够去感受诗的时候,你恰恰明白什么叫做美。 我喜欢的另一位是朱光潜。他说,在文学创作上,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比现实更美的东西,是因为你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如果不能近观远看,你一定不会成长,也一定不会自由。
第三,利他与融合
任何人的成功,任何人的成长,一定是集合了更多人对他的支持,而绝不仅是因为能力强。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人信任他,选择信任就是因为你能够利他和融合。 我们能够打赢疫情这场仗,有机会坐在这里上课,是因为有非常多的白衣天使将他们自己的生命与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的生命紧紧组合在一起。 这些逆行者与坚守者告诉我们两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所有的行动和愿望与其他人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与其他物种息息相关。懂得这两件事情,融合进去,共同成长,你就有生存的可能性,就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第四,纯粹地创造
我鼓励你们参加亚沙挑战赛、戈壁挑战赛。当我去到戈壁挑战赛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解了玄奘。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孙悟空,等我再大一点,开始喜欢猪八戒。但当你真的走到戈壁,从阿育王寺起步时,你一定会爱上玄奘。 一个人用十七年的努力,把智慧带回来,再花二十年的时间把它转化成人们可以学习的文本。他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这件事情,因为他只是单纯地创造。所以当你走戈壁、走亚沙赛的时候,你只要单纯地走,一定可以走到终点,这就是玄奘给我的帮助。 当你能够纯粹地学习,纯粹地创造,纯粹地帮助自己拥有更强的知识准备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运气,还是考验,你都可以接纳,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创造出属于你的真正的成长。
05 结语
最后我选一张照片与大家分享,我和我的偶像居里夫人的合照。
我希望你有骄傲,但不使你骄傲,因为我们会有更高的梦想,更大的可能性,让我们变得更好。谢谢!(本文完)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成长】大师们的25岁,都在干什么?无人不曾年少,25岁的商界大佬们,也曾是后浪。有迷茫、有转型,也有子承父业......只是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选择向前一步。
来源|华章管理
25岁,你在做什么?
25岁是一个世纪的1/4,也是一个人最风华正茂、精力无限的年纪。在这个年龄,你也许还未走出校园;或者已经结婚成家,找到一生所爱;也有可能正在苦苦寻觅事业和人生的方向……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有伟大成就的大师们,25岁这一年发生的事。
以下,Enjoy: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25岁的执行秘书 感悟岗位的意义与工作的价值
德鲁克的25岁,是1934年。
1933年,德鲁克从法兰克福移居到英国伦敦,先是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做证券分析员;一年之后去了一家私人银行,担任高级合伙人的执行秘书。
就在德鲁克的工作开展左右逢源之时,银行的创始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他认为德鲁克虽然擅长证券分析,但是在执行秘书的岗位上他依然在做证券分析,完全没有切换角色,更没有在新的岗位上贡献价值。
这些话将德鲁克的工作价值彻底击碎,同时也让他惊醒,对工作的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他彻底改变以前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
从那以后,每更换一个新的岗位,他都会思考岗位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让工作的内容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这也成为他后来进行商业咨询时对组织结构及人事安排进行观察的重要维度,让企业中所有人都能够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有效地避免了“人才浪费”。
“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25岁拓广丘奇论点 奠基计算机科学
艾伦·图灵的25岁,是1937年。
在前一年,24岁的图灵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
并提出后来被人称为“图灵机”的概念,这个设想最有变革意义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电脑,以及还没有实现的“人工智能”,都基于这个设想。
1937年,25岁的图灵发表了一篇文章“可计算性与λ可定义性”则拓广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论点”,形成“丘奇-图灵论点”,对计算理论的严格化,对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1950年,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同年,他完两篇影响深远的论文——《计算机和智能》和《机器能思考吗》。
这些前瞻性极强的划时代作品,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25岁供职于贝尔实验室 开始思考信息论与有效通信系统
克劳德·香农的25岁是1941年,那一年他刚刚博士毕业,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
1948年,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A mathematicaltheoryof communication),系统论述了信息的定义,怎样数量化信息,怎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香农同时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于衡量消息的不确定性。
在《通信的数学理论》的第1页,香农使用了数学家John Tukey提出的比特(bit)这个概念,来度量信息量。这是比特作为一个术语第一次被正式使用。
克劳德·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被誉为信息论之父。
除此之外,香农还有很多头衔,比如维基百科上写着数学家、电子工程师和密码学家,但除了这种比较“官方”的头衔之外,香农还是早早通过投资科技股翻倍而实现财富自由的“金主爸爸”、恶作剧大师,以及杂耍学家。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25岁与芝加哥学派邂逅 斩获麻省理工博士学位
菲利普·科特勒的25岁,是1956年,那一年他邂逅了芝加哥大学最辉煌的学术高峰。
可以说,没有芝加哥大学,没有芝加哥学派,就有可能没有今天的科特勒。
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重地,芝加哥学派可谓是大师云集,而且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大师云集,是多学科的大师云集芝加哥。
科特勒,就这样从一个爱好阅读的学生进入了芝加哥学派的师门,老师有: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 弗朗西斯·沃尔克奖章得主、20世纪世界经济学巨擘之一 弗兰克·奈特(FrankH.Nette)以及一众著名经济学家。
在芝加哥大学,科特勒开始理解经济与自由主义、开始重新审视年少时读过并为之激动过的《共产党宣言》,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方面的严肃著作。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后,科特勒希望成为一名顶尖大学的杰出经济学家,因而继续选择攻读Ph.D博士学位。科特勒选择了当时经济学的重镇MIT(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西屋研究奖学金。
这一年,科特勒 25岁。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25岁潜心科研 拼命工作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
稻盛和夫的25岁,是1957年。
就在前一年,24岁的稻盛和夫就职于日本松风工业,首次成功合成镁橄榄石。这是稻盛一生事业的重要起点,他意识到拼命工作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幸运。一次次的科研突破,让他在25岁就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展露头角的新星。
1958年,他与自己的上司——当时的技术部长在技术开发方针上产生分歧,从松风工业辞职。
在上司青山政次部长及其好友西枝一江先生、交川有先生等人的资助下,决定成立新公司,这就是后来孕育出稻盛经营学并成为世界500强的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25岁接棒父业 缔造日本商业神话
柳井正的25岁,是1974年。
那一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男装服饰店“小郡商事”,他辞去百货商店理货员的工作,为的就是拯救父亲这个快要倒闭的小店。
他首先对店铺进行了改革,不管是商品陈设还是流程效率都经过了一番改造,未曾想,许多老员工看不过去直接辞职了,最难的时候,他的店里只有6个人。
不久后,柳井正察觉到了日本休闲服饰市场的空白,还一反当时日本正流行的奢华之风,确定了日常服饰、主打廉价的销售策略。
1984年,35岁的柳井正在日本广岛为第一家优衣库专卖店揭幕,新颖的商业模式迅速引来关注,开店第一天店里的商品就被抢购一空,到第二家店开业时,销售额当月就超过3000万日元。
1998年,日本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优衣库凭借便宜的定价更是大受欢迎,这一年卖出了200万件,供不应求;在全日本开设了300家店铺,一年的销售额高达800亿日元。
在如此的环境下依旧能跑出漂亮的业绩,这给了柳井正很大信心,他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成为重中之重。
1994年2月1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财富迅速缩水,而柳井正的迅销集团股价却逆势上涨了63%。
2019年4月11日,福布斯再次公布了日本50大富豪榜,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孙正义,成为日本第一大富豪。
一路走来,柳井正打破了人们心中“便宜没好货”的世俗偏见,用30多年的时间,把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做成了全球第三大服装零售商,还开创了爆品哲学,在平价时尚中充当起不可或缺的角色。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绩效管理】如何高效拆解并完成KPI?【绩效管理】如何高效拆解并完成KPI?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有位学员问我:要怎么样才能实现目标,高效完成KPI? 他们公司是做淘宝电商的。去年做得不错,销售额有1440万。 由于直播,短视频等红利,今年想更上一层楼。于是,他接到公司的目标: 今年你们团队的目标销售额是5000万。 KPI,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何高效拆解并完成KPI?
— 1 —
有人会这么做,对自己团队的人说: 今年我们要做5000万。做到了,大家一起分钱! 但这样说,大家就会努力工作,帮助你一起实现目标吗? 不会。 为什么? 1)因为大家不知道怎样努力。 2)也不知道努力对目标有没有用。 3)更不知道,我们现在离目标有多远。 4)还不知道我多努力,别人反而不努力怎么办。 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如果很幸运做到了,那就顺便分钱。如果没做到,我也没什么损失。 “大家一起分钱”,也是最简单粗暴而无效的管理。 想要实现目标,就要解决上面4个重要的问题。 那怎么办? 还有人会这样做,接到目标后立刻召开部门会议,拆分指标: 团队5个人,每人领走1100万。一共5500万。 多出来的500万,以防万一。 拆分,会有效吗? 也许3个月后,你会发现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半年之后,依然没有任何好转。 因为“拆分”只能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不让自己被别人占便宜,不用担心我多努力,别人反而不努力怎么办。 但是前面的几个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 那还能怎么办?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不是“拆分”,而是“拆解”。
— 2 —
什么是“拆解”? 拆分是做加减法,拆解是做乘除法。 目标是5000万的销售额,但是这个“销售额”,是怎么来的? 销售额 = 店铺粉丝数 × 日转化率 × 客单价 × 300天(一年300个工作日) 我问,那每个部分的具体数字是多少? 他告诉我,店铺粉丝数是5万人,日转化率是2.4‰,客单价是400元。 我又问,那你的目标是5000万,市场上有谁做到了,他们的数字是什么样呢? 然后,经过他的分析和调研,我们找到了一家同品类的店铺,销售额为5400万。 他们的数字是:店铺粉丝数30万人,日转化率2‰,客单价是300元。 看到这些数字,你应该有一些方向,知道大概应该往哪里去努力了。 因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 1)对方的客单价不如我高。 2)对方的日转化率也不如我高。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自己店铺的客单价和日转化率已经非常不错,可能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需要做的是继续维持目前的高水平。 经过分析,客单价高,是因为客服话术水平高、服务好。日转化率高,是因为文案写得好、图片拍得好。 他把经验提炼出来,保证这两个数字不下降。 当确定了客单价和日转化率这两个数字,就知道最重要的,其实是店铺粉丝数。 根据5000万的目标销售额,可以倒推出店铺粉丝数,计算出来大约是17.4万。 这就相当于把目标做了一次“翻译”,想完成5000万的目标,就等于把店铺粉丝数做到17.4万。 现在已经有了5万粉丝,也就是说,今年还要再增长12.4万。 怎么办? 站内和站外。 站内是从淘宝内部获取流量。他说去年是5万,今年继续投放广告和运营,还可以再涨5万。很有信心。 站外是其他渠道,比如抖音、快手、微博等等。另外的7.4万粉丝,需要从站外获得。 所以,这就相当于进一步拆解,又把目标做了一次“翻译”,想完成5000万的目标,就等于从站外获得7.4万粉丝。 这样的拆解,也才有办法解决,努力了不知道对目标有没有用的问题。
— 3 — 然后呢,接下来怎么办? 通过拆解翻译目标后,下一步是要把目标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 那位学员又去做了一轮分析和调研,请教了很多人之后,最终制定了一份站外增粉的计划: 第一,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加粉。 *定位于“搭配比较”这个领域 * 和其它大号联动,获得100万抖音快手粉丝 * 每晚7点日更 第二,从微博、微信裂变加粉。 * 微博两张“搭配比较”的投票贴,胜利方抽选一位赠送 * 所有胜利方,关注打折,并赠送好友5折券,好友第一次购买,自己也获得一张五折券 * 每晚8点日更 第三,运营层面持续优化。 * 打通转为店铺粉丝的流程 * 设计外部粉丝转化跟踪表 * 按周修改计划 把目标还原成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知道具体应该怎样去努力。
— 4 — 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努力之后不知道离目标还有多远,怎么办? 淘宝电商,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在第四季度,因为有双十一,几乎一定是涨粉更多,销售额更高。 所以,可以切分颗粒度,把大目标根据时间轴,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 这位学员给了我去年的数据: 一季度增长0.6万,二季度增长1万,三季度增长0.9万,四季度增长2.5万。加起来全年总共增长5万。 换算成百分比,四个季度分别是12%,20%,18%,50%。 所以,站外增长7.4万的关键目标,也可以参考这个比例进行分配。 一季度增长0.89万,二季度增长1.48万,三季度增长1.11万,四季度增长3.7万。加起来全年总共增长7.4万。 这就像马拉松选手参加比赛,赛前勘查路线,记下途径的银行、大树、高楼,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 比赛开始后,全力以赴冲向第一个目标。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这样的方法,就是用小目标实现激励,也可以用实际数据调整任务。
最后的话 所以,如何高效完成KPI? 拆分是加减法,拆解是乘除法。不是拆分,而是拆解。 怎么拆解? 1)翻译目标,确定影响目标的关键要素。 2)制定计划,把目标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 3)切分颗粒度,根据时间轴把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 这,是拆解。是高效完成KPI的方法。 我列举了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拆解。这里面细节很多,可能需要你慢慢揣摩。 有时,一个思维的转换,一个正确的方法,也许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希望这篇文章,能更好帮助你,和你的团队,完成KPI,实现自己的目标。
-- THE END--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绩效管理】管理者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绩效管理】管理者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
更新学堂·更新夜问直播 组织管理
《更新夜问案例直播》,为更新学堂学员专属的问答直播栏目,CEO柯洲筛选决策管理者最焦虑的问题,直接提问导师,剖析、改变和提升企业在科学决策、组织发展、营销增长的行为和结果。 以我这么多年对不同行业的观察,成功团队的经验不太可能复制,但是失败的规律差不多都有迹可循。
今天造成团队绩效低下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使命、愿景不够振奋人心,可能是目标设计不合理,工作岗位的任务没有挑战性,可能是人招错了,也有可能是培训体系出了问题,但其实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管理者忽视了这两点: 一家全年收入有30多亿的知名中型企业,公司目前有1500人以上,业务涉及线下快消品零售领域,原来主要是2B。
现在疫情来了,且整个零售业的发展也在走向数字化、线上化、整个产业链更强大的趋势。今年,公司进行新的战略商业模式与组织调整,从原来的为一个大客户服务为主,到现在的2B、2C、线上线下结合前中后台的模式。
在实际的业务当中,事业部的老大还是习惯了原来的一条龙模式——从前面的销售到中间的产品,开发到产品的供应全管。
可是这样的习惯可能不太适合公司现在要去建立一个把前台销售商务能力变得更强,中台更好的去做产品跟解决方案这样的模式。于是人力资源的负责人提出三个的问题:
有些人会漠视,会否认一些问题的出现,会觉得不严重;
有些人会说这不是我的工作,这不是我部门干的工作;
有些人开始互相指责,别人没有做好;
对一些特别重大紧急的事情,大家无动于衷,不想立即行动,都在等待和观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领导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注:ARCI的目的是协助任务相关者的分析与项目的规划,进而确认责任范围。可助于角色的分配与协调。 角色可分为: A:当责者(Accountable) 负起最终责任者,是经理人,有否决权(Veto power);每个活动内只会有一位“A”,这个人必须负全部的责任。 R:负责者(Responsible) 实际完成任务者,是执行者(Doer);负责行动与执行,可有多人分工,其程度由“A”决定,他遵循“A”的领导做事。 C:事先咨询者(Consulted) 在“最终决定”或“行动”前必须咨询者,可能是上司或外人,为双向沟通的模式,须提供“A”充分资讯,简单的说就是顾问。 I:事后被告知者(Informed) 在决策之后或行动完成后必须告知者;是有关人员,在各层及各部门为单向沟通之模式,是执行的一部分。)
心智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任何一种绩效低下的背后都是由管理者本人领导力的某一缺陷造成的。
如果真的要提升领导力、提升绩效,就应该从团队的角色和期望入手。因为,不清晰的团队角色和没有明说的期望是团队绩效低下、人与人的沟通发生冲突最主要的来源。
团队的冲突,往往是大家对自己角色的界定不一致,每个岗位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别人对我的期望是什么,我对别人的期望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大家都放心里不说,秘而不宣。
如果对彼此的期望含糊不清,那就意味着公司的事情虽然很宏观、很美好,但是对个人而言好像离自己很远。
公司管理者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梳理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更应该先做的工作是让每一个听你讲使命的人,首先清楚自己在公司里的岗位角色,以及别人对他、他对别人的期望是什么。
一家服装连锁的快时尚零售企业,针对比较年轻的消费人群。公司成立已经11年了,目前有直营店也有加盟店。公司指定的员工有100多人,其中销售人员占很大的一个比例,一年的整个销售差不多在1亿左右。
公司的创始团队去聘请运营总监来负责整个项目,这个总监从2018年8月份加入进来,有一年多是在给公司做顾问。
疫情对服装行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今年公司就开始设定目标,但是在疫情之后,目标的完成越来越差,开始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团队也在思考如何跟总监更好的沟通,达成盈利目标,以及说作为领导层怎样才能更好地赋能团队,让团队成为一个高绩效的团队?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态都是希望别人改变,自己不改变。
“我如何与总监沟通,达成盈利目标?”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说谁的责任呢?如果变成“我怎么做,营运总监就会主动来跟我沟通盈利目标?”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前者是希望对方改变,后者则是从自己改变开始。
澄清团队角色和期望的六步法则:
1.识别关键的角色和参与者
首先我要提醒创始人,这个问题不仅是跟总监相关,因为你公司的盈利应该是跟诸多部门的负责人都有关。或许总监是最核心的一个人,但是如果按照流程来讲,首先是识别所有跟这个问题相关的关键角色与创业者,并让他们一起来。
我过去在企业里面做的决策与分工,一定是各个部门的领头和老板都在,我才会做这个练习。因为公司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提升收入,如何提升盈利,一定是跟很多部门有关。
所以我要提醒创始人:“你要想一想,公司里跟盈利问题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人是谁?你要邀请他们一起参与。”
2.跟团队成员能够回顾并达成共识
这位创始人跟总监对这家企业的目标是不是达成了共识?
比如说500万的盈利目标是单方制定的,还是大家达成共识的。
因为角色与期望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必须要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回顾一下过去对团队的共同目标是否达成共识。
3.头脑风暴和理清角色与期望
我平时做角色与期望会有一个表格事先会发到每一个开会成员手里,这个表格实际上是让他们填写给四样东西。
以这个总监为例:
第一部分是让总监说自己。
2020年我最重要的三个工作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可以发挥自己什么样的优势?我在哪些方面可以表现得更好?
第二部分是让总监说他的下属。
因为总监是个指挥者,他有很多下属。这个时候给他一张表,我会问他几个问题。
请总监对团队做出决策与期望,公开向其他部门和创始人进行说明。
很多的盈利可能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兄弟部门,这个时候你就让总监说出目前他认为最密切的一些兄弟协作部门是哪些?
如果要完成盈利目标,希望这些跨部门的负责人具体给到什么样的支持?过去这些跨部门的负责人,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部分是让总监说他为了达成大家共同的目标,其他部门应该怎么配合他。
第四部分是难度最大的,让下属总监对创始人提出要求。
比如“我期待创始人在什么方面给到我新的支持。”“我希望创始人在哪些方面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人。”
同样这张表格如果让上级跟其他部门填写,他们会怎么填写?对如何履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总监应该怎么做,至少会有4个不同的维度,但是恰恰我们没有把不同的观点公开予以讨论,我们在回避这些难题。回避的后果是导致了绩效的丧失,导致了更好的、不同观点碰撞的创造力的丧失,导致团队成员的彼此关系变得陌生。
在梳理每一个人的岗位职责之前,要知道你的岗位职责不是你能够独善其身的,别人如果没有完成他的工作,就会影响到你的工作。
4.达成共识
既然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上级、下级、平级、自己,经过PK以后,我们对“每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下级应该做什么?上级应该提供什么支持?跨部门应该提供什么支持?自己应该做什么?”就会达成一种共识。
5.担责的流程
既然达成共识了,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担责的流程。
盈利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能是总监一个人从头到尾做的。关于盈利,谁是第一担责人?创始人还是总监,这个要定义清楚。
盈利这个项目下面有很多的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说节约成本、扩展收入、税收等等,不同的人要领不同的任务。
所以谁是第一负责人,谁是跟盈利大目标相关的子任务的具体的负责人?
比如说财务应该做什么?财务市场人应该做什么?为了盈利,营运人应该做什么?销售应该做什么?产品研发应该做什么?应该各自把任务领走,这叫具体的负责人。
公司一定要形成一个头脑风暴的创新机制,某件事情你可以去请教谁,你可以咨询谁。
所谓担责,不是总监仅向创始人担责,而是总监跟其他跨部门团队彼此监督,彼此担责,不能把压力全部放到创始人身上。
6.定期回顾修正决策与期望
随着工作往前推进,有些岗位的职责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要根据实际的工作进行一些修正。
这里面有一个专业的工具叫职责对照表,比如在疫情前后,创始人对总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应该有一个灵活的调整过程。
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新来的人应该有一个角色定位的调整,开始阶段他的角色主要是什么,当中阶段他的角色主要是什么,最后阶段他的角色跟职责是什么。
-- 未完,待续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Excel技巧】懒人小白专用图表,数据汇报必备!趁现在,1分钟学会~【Excel技巧】懒人小白专用图表,数据汇报必备!趁现在,1分钟学会~
=RANK(B2,$B2:$F2)
总结一下
|
【Excel技巧】1分钟!学会用Excel自动记录进度,告别手动低效!【Excel技巧】1分钟!学会用Excel自动记录进度,告别手动低效!
="OK" =$E1="OK"
=IF(AND(G2>0,E2<>"OK"),"逾期","")
|
【职场精选】摸着石头过河【职场精选】摸着石头过河
文 | 万维钢
我们再讲一个上游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叫做“反馈”。 反馈可能是你熟悉的概念,反馈能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刻意练习”最讲究反馈,健康的成长需要反馈。而这一讲,我们说的是政策的反馈。 一说上游思维,说你是一个士,你积极主动,你要做顶层设计,这种感觉是很自得的。你充满自信地说要做出改变 ,你有十足的勇气。但我们这一讲恰恰说的是,你还得有谦卑的一面。真正的改革者必须是谦卑的,上游思维不能指望狂妄之人。 传说有个北大毕业生,刚到华为没多久就写了一份万言书,对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提出了建议,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1]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打击新人的积极性吗?
这个道理是不懂的人最好别轻易谈改革。你要不当家,就不会知道一个系统有多容易出问题。
1.眼镜蛇效应
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年英国人占领印度,觉得德里附近的眼镜蛇太多了。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激励政策,让当地村民去抓蛇,抓来给发奖金。结果英国人发现来交蛇的人越来越多,好像蛇永远都抓不完似的……原来印度人开始养殖眼镜蛇去“卖”给英国人。 英国人一看自己被糊弄了,赶紧取消了激励政策。那养殖的眼镜蛇怎么办呢?印度人把它们直接放生了。你看,英国人想要消灭蛇的政策,到头来却带来了更多的蛇。 后人把这件事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眼镜蛇效应(cobra effect)”。用咱们中国话来说这就是适得其反,引火烧身。经济学家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叫“非预期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纳西姆·塔勒布对此也有一个说法,叫“天真的干预(naive intervention)” [2]。丹·希思在这本书中也提出一个说法,叫“二级效应(second-order effects)”。 这些说法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你做这个动作预期会产生 A 结果,没想到得到一个 B 结果,或者这个 A 结果又导致了一个 B 结果。
而那个 B 结果,是你万万不想要的。 * 澳大利亚附近有个岛,19世纪以前都没有人,岛上有一些珍稀的鸟类,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保护区。但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有一些人上岛捕猎海豹,还带去了一些兔子、猫和老鼠这些“世俗的”动物,破坏了岛上的生态平衡。特别是兔子,到处打洞,强烈干扰了那些鸟的生活。 于是在1960年代,动物保护主义者决心杀死这些兔子。因为兔子实在太多了不好杀,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投放病毒的方法……中间几经波折,到1988年,兔子的数量终于下降到了两万只。 可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没想到的是,兔子少了以后,猫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本来猫是吃兔子的,现在吃不到兔子只好去吃那些珍贵的鸟。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得不对付猫,他们派猎手直接拿枪去捕杀这些猫。 到2000年,岛上没有了猫,可是兔子又回来了。这些幸存的兔子对病毒产生了免疫,数量再次泛滥。 动物保护主义者使出了最后的大招,干脆用投毒的方法来了一次全面杀戮。到2014年,他们终于消灭了兔子、猫和老鼠。 结果又出了一个问题。岛的岸边有一种野草,以前兔子吃这种野草,能够遏制野草的生长。现在没有兔子了,野草就开始侵占全岛……
这就叫二级效应。你不知道你的动作会导致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 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2009年,纽约市中央公园为了省钱,砍掉了当年修剪树木的经费。结果那年Google 的一个程序员在公园散步,被树上掉落下来的枯枝砸中了头部,受伤瘫痪。纽约市政府为此不得不赔偿了1150万美元。本来想省钱,结果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个。有人做了个调研,纽约市每年像这样的官司竟然有三万起,而且有些地方是反复出事。比如有个儿童游乐场里的一个滑梯,2013年这一年,就有五个孩子在这个滑梯上摔断了腿 —— 这么多年以来,这一个滑梯导致的政府赔偿,竟然高达两千万美元……可居然就没有人想到要修它。那个滑梯唯一的问题就是太高了,只要调低一点,所有的事故都不会发生。 谁要是不知道什么是系统,你就给他讲讲这个故事。系统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矛盾。公园只想省钱,它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或者不在乎市政府为此要多花多少钱。 你照顾系统的部分,就可能会伤害整体;你从整体考虑,又可能会伤害某个部分。
要不怎么说改革难呢!要想尽量避免伤害,你需要反馈。
2.反馈
某家医院有一位身体理疗师,她的工作是给那些做过乳房切除手术的女性做理疗按摩。理疗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找到一个规律。她说,只要患者一脱上衣,她就知道那个手术是哪位医生操刀的。 有一位医生每次开刀都会精心设计伤口的位置,这样给患者留下的伤疤就比较美观。而另一个医生完全不讲究,他留下的伤疤都很难看。 希思说,他为那些患者感到难过,她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疤本来可以更好看一些……但是他也为那个不懂得设计伤疤的医生感到悲哀。可能这个医生直到退休都不知道,自己无形中给患者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他不知道开刀的技术是可以改进的!
为什么没有反馈?为什么理疗师不向医院报告这个发现?如果这帮人但凡有一点反馈意识,哪怕让两个医生互相看一看对方患者手术后的照片,切磋切磋技艺,这一切都会好得多。 * 很多事情是有反馈的。比如说卖汽车,有各种各样的评测机构,有车评网,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公开评价一辆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你想买一辆不好的车都很难。 但是人们的反馈意识还是不够。希思列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家公司认为“开放式”办公室能促进员工交流,就直接花钱把全公司的办公室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大家都坐在同一张长桌上办公。 谁也没想到,结果是员工反而不交流了。为什么呢?任何人说话,所有人都能听见,这还能聊天吗? 没人能在事先明确知道一个动作的所有结果。所以你要有大动作之前,都应该先做个小范围的实验,看看反馈,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这就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要搞市场化改革,什么哈佛教授、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来给邓小平提建议,邓小平没有被别人一忽悠第二天就全国实施。但是邓小平也不是完全不听这些建议,他都是在先小范围弄几个试点,如果可行,再慢慢地向全国推广。 而正因为这个摸石头过河,中国反而可以大胆尝试一些看似比较激进的事情。比如当时很多人反对搞股市,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说我们试一下没关系!如果不好,关掉就是。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实战操作。
3.塑料袋的故事
2008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了一本书叫《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我作为中国人当时读这本书还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弗里德曼在书说,美国能不能学做一天的中国。 因为中国政府特别有执行力。弗里德曼说,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直接下令全国范围内禁止超市给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结果立即就实行了。中国消费者纷纷自带购物袋去超市,塑料垃圾减少了。而美国要想搞这种大动作,就不知道得费多大劲,政客们扯皮都扯不过来。 不过弗里德曼那时候不知道,后来到 2014 年的时候,美国芝加哥市果然通过了一项法规,禁止超市提供一次性的塑料袋。这个动作其实不是学中国,中国是不许免费,但是可以买;芝加哥是干脆禁止提供 —— 但是,这个法规禁止的仅仅是“一次性的”塑料袋。而这就埋下了隐患。
芝加哥超市的反应是改为提供那种比较厚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塑料袋。这不违法,但是可想而知,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重复使用,还是用完就扔。结果反而更不环保。 * 2016 年,加州议会通过法律,干脆禁止了一切塑料购物袋,逼着消费者或者用纸袋,或者自己带布袋。这个政策比中国都狠,那这回总行了吧? 结果是带来了两个二级效应。一个是垃圾袋的销量上升了。人们家里的垃圾桶需要有个垃圾袋,以前很多人都是用超市给的塑料购物袋当垃圾袋,现在没了,只好去买专用垃圾袋 —— 可是垃圾袋也是塑料的!有人测算,因为垃圾袋销量的增长,等于是把节省的塑料购物袋的28.5%,给抵消了。 另一个效应是城市环境卫生恶化了。以前人们出门遛个狗什么的随身带个塑料袋,有狗屎之类的东西随时一装很方便,现在没有了。特别是加州有一些无家可归者,平时就住在大街上,上厕所很不方便,都是直接用塑料袋处理自己的粪便,完了扔垃圾桶里……现在这帮人也麻烦了。 后来旧金山市爆发了一次甲肝流行,人们就怀疑,跟街头粪便突然增多有关系。
所以你以为中国是那么好学的吗? * 总结来说,上游思维要求你在推出新政策的时候,必须想到它可能会遭遇意外的二级效应。改革者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环境中走路一样,必须随时寻找各种反馈,不断摸索路线,否则你就可能会造成伤害。 希思说,要提出新政策,你至少要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
第一,这个政策以前实行过吗,实行的效果如何? 第二,能不能先在小范围做个实验? 第三,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迅速得到有效的反馈,一边反馈一边改进? 第四,如果事实证明这个政策不行,我们还能不能撤回来,回到从前的样子?
如果这四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就必须无比小心才行。 所以说上游思维是有危险的,没想明白风险就不要随便给人家提意见。 但是,这可不是说一切改革都不可能!改革是可能的。就拿保护野生动物来说,现在就有一个国际组织,专门清除保护区内的有害物种。他们非常有经验,在行动前会先绘制一张现有物种的食物链图,他们会预想各种可能的连锁反应……他们已经能做得很好,既清除掉有害物种,还能保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另外,芝加哥市现在也像中国一样,改成允许购买塑料袋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精选】好的想法,怎样让人买单?【职场精选】好的想法,怎样让人买单?
文 | 万维钢 来源 | 万维钢 · 精英日课
这一讲我们说上游思维七个解题思路中的最后一个,怎样让人买单。如果你在上游把隐患给消灭了,问题就不会再出现,那谁会认同你的功劳呢?谁愿意为没发生的事情买单呢?
上游思维要求高水平的社会合作。这一讲我们要说几个新的商业模式,它们体现了美国社会最新的进步。这些东西就算现在还不能直接搬到中国,也值得我们借鉴。
1.受益者买单
为上游行动买单最简单的办法是谁受益,谁出钱。但是想要说服一个人为自己的未来投资,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你要说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那没什么争议,人人都想上大学;但你要说应该戒烟,很多人就不在乎 —— 上大学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而戒烟是不愉快的,更何况很多吸烟的人活得也很健康。人们不愿意为一个看似是带来了麻烦的上游动作花钱。 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过去美国的医疗机构和养老院里,要给病人换一张病床、或者把病人从救护车上抬下来,这个动作都是医护人员使力气直接搬。你知道美国的肥胖率很高,有的病人体重好几百斤,医护人员长年累月这么干,就很容易导致自己后背受伤。这个伤算工伤,医院得赔偿。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套搬运病人的机械设备,能把医护人员解放出来。对工伤问题来说,这显然是上游思维。但是这个设备非常贵,而且用起来也不太方便,动作很慢,还有一套复杂流程需要学习。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采购。 后来还是推广开了。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项研究。有人研究证明,这个设备贵是贵,但是毕竟比让医护人员受伤了再赔偿便宜 —— 平均下来能让医疗机构省下 2/3 的钱。根据这个计算,购买一台设备,不到三年就能收回投资。 医疗机构一听有道理,逐渐地就有越来越多的单位购入这个设备。据美国 CDC 统计,从2003年到2009年,全美国医院因为医护人员后背受伤而赔偿的钱,整体减少了35%。 上游措施都是有不确定性的,没出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不用你这个措施是不是就真的能出事 —— 但是大规模统计还是能说明问题。只要你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个东西确实能省钱,那别人还是愿意花钱的。
毕竟医疗机构是个理性的单位,能听得懂道理。它如果能受益,它愿意花钱。但是如果一个项目的最直接受益者不能自己买单,那怎么办呢?
2.怎样说服政府买单
我们专栏多次讲过,贫困家庭的孩子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之前,就已经面临各种不利的因素。他的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生活方式可能不健康,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的都有。好不容易平安出生,父母的养育方法又不对。 希思说有一个小男孩,每次一睡觉就高度紧张,根本睡不好 —— 为啥呢?因为他感觉自己只要一睡觉就会被妈妈打,而妈妈打他是因为他睡觉尿床……整个是恶性循环。 所以我听有人说,现在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就是做什么工作都需要证书,唯独为人父母,如此重要的工作,却不需要证书。什么人都能生孩子!
面对这样的社会,你该怎么办。 1970年代,有一个叫大卫·奥尔兹(David Olds)的人,开创了一个公益项目,叫“护士-家庭结对关系”(Nurse-Family Partnership,NFP),把专业医护人员和即将生育的贫困女性一一配对。从这个女性刚怀孕开始,医护人员就定期去她家里访问,一直到孩子长到两岁为止。 医护人员会告诉她,比如说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什么,小孩生下来之后要注意什么,小孩晚上不睡觉怎么办、哭闹了怎么办、怎样调配健康饮食、如何进行母乳喂养、什么时候断奶、断奶之后吃什么等等等,相当于给这些新手妈妈每人配备一个贴身教练。 NFP 项目在三个城市的试点都很成功,各种指标显著好转:怀孕妇女的吸烟率、婴儿死亡率、早产率、虐待儿童的比率都下降了。而且 NFP 对这些女性本身也有很好的影响,她们不会再因为虐待孩子而犯罪被抓,她们孩子带得好,生活方式更健康,工作也更舒心了。她们领取的食品券也减少了。她们掌握了科学的生育知识之后,能有意识地安排生小孩的节奏,比如说间隔18个月再生第二胎。
据测算,往 NFP 中每投入 1 美元,最后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能达到 6.5 美元。这可以说是上游思维的一个绝佳应用。 但是,要想推广这个项目,问题就来了。谁出钱呢? 让一个医护人员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定期访问一个贫困女性,这个事儿不能单纯靠爱心。NFP 最初都是靠富豪捐款运营的,平均在每个女性身上,要花费 1 万美元。
要把这个事业做大,光靠富豪可就不行了。 * 奥尔兹必须说服政府买单。其实这也是合理的,NFP 其实帮很多政府机构省了钱。新生儿不得病,医保系统省钱了;妇女不犯罪,司法系统省钱了;贫困家庭改善了生活状态,福利系统也省钱了。但问题在于,这些虽然都是政府机构,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可能有的归联邦政府管有的归州政府管,单纯论一个机构的受益并没有那么大。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没有先例。官僚机构都是比较保守的,不可能你一说它就支持,没有先例就不好操作。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不确定性,你说它管用,政府怎么才能相信呢? 2016年,各方终于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这个操作是这样的 —— 首先有个慈善机构给了三千万美元的赞助,使得 NFP 可以在南卡罗来纳州帮助三千个贫困女性。这些女性是政府系统随机选择的,相当于是一个大规模随机实验。 这三千个女性都要走完将近三年的周期,而且因为是分批接受帮助,整个实验总共要需要六年。然后南卡州政府会对这些受助女性进行评估。政府事先设定了各种指标,看看项目组的女性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如果项目达标,证明确实能给州政府省钱的话,那么根据协议,州政府会接管这个项目,从此之后永久性地给本州受助女性买单。
3.新商业模式
你一旦把思路打开,会发现上游思维中有很多商机。希思总结,要开辟上游思维的商业模式,你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最费钱的那个状况是什么? 第二,谁最适合在上游解决这个状况? 第三,如何给他钱,让他愿意去解决这个状况? 比如医疗。美国人退休之后的医疗费用是政府买单 。其中最费钱的一个状况是有些慢性病人总去医院,等于是多数资源都花费在了少数人身上。如果这些人能有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自己多注意一点,其实他们不用动不动就往医院跑。
而最适合解决这个状况的人,其实不是大医院里那些专科医生,而是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这些医生只能看看小病,但是他们可以指导病人的生活。 希思说,现在有一项改革措施,就是医保机构跟社区医生签一个协议。 医保机构看看一个家庭医生的辖区之内有哪些病人,根据以往的大数据分析,能估算出来这些病人每年大概要去多少次医院,会花掉多少医保费用。那么现在医保机构跟家庭医生说,如果你能干预一下病人的生活,督促他们健康饮食、多锻炼,从而能让他们少去正规医院的话,我算算省下来多少钱,可以分一部分给你。 结果家庭医生立即就有了积极性。统计表明有了这个政策之后,他们在每个病人身上花的时间更多了,他们主动延长了自己开门接诊的时间,他们会给病人提供各种针对性的建议。
有些医院系统有自己的医保计划,患者只要参加了保险,一切费用都在内部解决。有个像这样的医院干脆就直接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食品。指定一个商店,患者在这个商店拿到的都是健康食品……因为医院知道这些食品花不了多少钱,而糖尿病恶化了再治疗很费钱。 * 所以上游思维是一个商机。美国很多人住的都是独立的房子,需要自己管理空调和供暖之类的系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弄,往往是等锅炉烧了、空调坏了才想起来找人修,一修就会花掉很多钱。 而定期做维护,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那怎么办呢?现在就公司推出了“订阅”服务,按月收费,你家所有这些设备都归它管,既省心又省钱。
特别是在物联网时代,维护的费用会进一步降低。这样的服务可能是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 希思说的都挺轻松,我们可能会有几个感慨。把上游思维变成新商机,需要这个社会满足一些条件。 一个是人们得认可科学方法。要证明你的上游思维让一件事“没有发生”,你只能跟那些没采取这个行动的案例对比。随机实验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人们首先得能接受随机实验才行。 一个是你需要全面的数据。如果医疗机构不能精确判断原本要在这些病人身上花多少钱,它就更不可能知道省下了多少钱。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个人、政府、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各方得有一个互信机制。要说服富豪愿意投这笔钱,政府得让人相信,如果实验证明可行,将来一定会接管项目才行。政府的承诺、医生的服务、社会组织的运营、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所有这些都必须可信,这样的项目才能做起来。 而一旦做起来,上游思维就能让各方共赢。互信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社会资本。
希思这本书里说的很多案例都发生在最近几年,我听着都觉得很新鲜。所以别看美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社会现在仍然在进步。它越来越不是一个匿名的市场经济,不是说一锤子买卖之后大家就两不相欠。很多非营利组织在做长期的公益项目,而政府也乐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谁有个什么大主意,只要你能说服别人跟你干,只要你能找到钱,你就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改变社会。这样的系统能快速演化。
咱们中国的做法未必相同,也许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也在快速演化。深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一定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划重点
把“上游思维”做成新的商机,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1.人们得认可科学方法。 2.需要全面的数据。 3.个人、政府、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各方得有一个互信机制。
-- END --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