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坚朗企业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精彩案例故事分享 |
你好,这里是工具产品四部 |
【一周坚朗】工创坚朗质量,建设质量强企 |
【坚朗人】她解决问题方法,一起了解下Modified on by 赖坍 |
你好,这里是大佛山销售区 |
【90后在坚朗】盯住一个目标就需要长期坚持Modified on by 赖坍 |
【经济学】第004讲丨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第004讲丨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讲者 丨 薛兆丰
你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怎么富强的学问。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最出名的著作《国富论》,全名就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 不过,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可不是200多年前,有了经济学家才开始的。早在500年、5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这样的探究了。但是,以前的学问为什么不叫经济学?现代经济学跟以前的那些探究又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的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1.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
让我来解释一下。过去人们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在社会上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社会上有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坏人做的。那这个社会要怎样才能变好呢?只要让好人多做事,只要把坏人消灭掉,这社会就能变好。 比方说,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收入非常低,生活非常贫困。我们就去问是谁造成的,他们的收入为什么那么低?因为有坏人,因为资本家发的工资太少,那么我们让资本家多付工资,不就行了吗? 一个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谁造成的,那一定是因为有坏人,因为有人提价,地产商提价,食品商提价,那抑制住他们涨价的冲动不就行了吗? 一个国家白银严重外流,是因为很多人不爱国啊,他们把白银卖到国外去了,那我们逮住一个就抓一个,把他们投到监狱里面去,这不就行了吗? 房价越来越高,我们真正自住的人买不起房了,怎么办?那一定是坏人在炒房,咱们不让那些炒房的人得逞不就行了吗? 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资本家却不断地把工厂迁到海外去,主要就是资本家的责任,咱们限制资本家在海外开工厂,这不就行了吗? ...... 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抱有这种非常淳朴的思想。这是一种“事与愿符”的想法。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要产生好的结果,我们从小就要怀有美好的愿望,同时让那些怀有美好愿望的人多干事。
2.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
但经济学家的想法可不是这样的。经济学家会说,一个坏人,很坏很坏,他到底能做多大的坏事?一个坏人,拿着机关枪在人群里面扫射,他能杀死多少人?10个,50个,100个? 他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大家有反应,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当一个人在做恶的时候,所有人都警觉起来,就开始制止他。所以做恶的人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这是什么意思?他是说,上帝要教我们,怎么识别朋友当中坏的思想。那些敌人的思想,那些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思想,我们能够识别,能够抵制。倒是那些用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 如果有人说,大家跟我来,我带大家去一个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世界,你猜有多少人愿意跟他去?就算有也有限。但如果倒过来,有一个人说,大家跟我来,我带大家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去,那里没有通货膨胀,没有失业,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工作,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大家愿意跟着去吗?我想愿意跟着去的人很多。尽管它不一定能够实现。
3.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所以经济学要研究的,恰恰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它要研究的,是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办坏事: 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它真的保护他们的利益了吗? 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那些弱势群体的收益的,但它最后保护他们的收益了吗? 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最后这些群体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 为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颁布了各种的法律,最后这些动物的命运是更惨了,还是更好了? 我们鼓励循环利用,本来是要保护地球的资源,但是循环利用的政策,最后是破坏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这些例子,我们都会在后面的课程中逐一详细讨论。
4.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今天举一个简单例子,关于废物循环利用的故事。香港的电台,经常教人家,瓶子要先清洗干净再扔掉。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清洗即将扔掉的垃圾呢?难道每个家庭清洗过后,垃圾被回收以后就不清洗了吗? 如果垃圾处理厂最后还是会清洗,还是会分类的话,那么你鼓励每个家庭在扔掉这些瓶子以前清洗一遍,这到底是爱护环境,还是破坏环境?这是保护资源,还是浪费资源呢? 这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每当我们看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公正、不如意的现象,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要让政府立法,阻止这个事情发生。一旦法律通过了,大家就会觉得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经济学家不这么看。经济学家觉得法律通过了,画上的不是句号,而是冒号。为什么?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局面、事态的走向,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经济学有意思的地方,很像自然科学的地方,就在于其专门关心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中国经济改革需要搞顶层设计。但你想想看,我们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为过去搞的计划经济不成功。过去搞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没能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人有能动性,每个人都有他的“对华政策”,所以才推不下去。所以我们才来关心事与愿违的规律,怎么改革又可以顶层设计了呢?这本身是有问题的。 我们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阴谋,我们是说,世界上许多的阴谋都没得逞,那是因为其他人也有反应。那些得逞的阴谋,不归经济学家管,而归公安部门管。
课堂小结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如果你要问,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他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是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的?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
|
【一周坚朗】2019年坚朗企业文化主题演讲比赛预赛正式启动! |
【坚朗人】坚朗人的服务理念,他是如何做到的 |
【职场精选】马云接班人张勇:毕业24年,从普通员工到阿里董事局主席,就靠这4个字
马云接班人张勇:毕业24年,从普通员工到阿里董事局主席,就靠这4个字
作者 | 张勇 来源 l 张勇在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演讲
从毕业生到阿里董事局主席 只因这4个字:做好现在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是学习“学习”的能力 无论走到哪里 永远都不要丢掉好奇心
除了学习知识,陶冶性情、陶冶文化以外,在今天一个变化非常快速的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点,面向未来。
张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本文来源于张勇在母校上海财经大学的开学演讲。
|
【经济学】第003讲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经济学】第003讲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讲者 丨 薛兆丰
你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一个人聪明有很多种,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等等都是聪明,但是有一种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聪明,那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做出正确选择,你首先得把要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秤两边去对比。经济学则教你,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同时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在北大教经济学,每当教入门课的时候,我给学生推荐的第一篇文章,总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 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0 )100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1848 )》,这也是巴斯夏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们知道经济学家分很多种,有分学界的,有分业界的;有做宏观的,有做微观的;有奥地利学派,有凯恩斯学派,有芝加哥学派,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 巴斯夏在他的文章开头,就斩钉截铁地说,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那就是坏的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见的后果,而好的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有没有接受好的经济学训练的重要的标志。
1.破窗理论的故事
我们都听说过破窗理论的故事。它说的是,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这时候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窗户,这将刺激窗户的生产。制造窗户的工人接到订单,有了钱以后,他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又可以去买衣服。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所以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 这种思维在社会中非常常见。每一次社会经历灾难,每当有飓风、地震、海啸,总会有那么一些经济学者走出来,说这个灾难虽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它又为下一轮就业和GDP增长带来了机会。 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多难真的能够兴邦吗?如果多难能够兴邦的话,那些避免了灾难的国家,岂不是吃亏了?
2.破窗理论变种之一:国家发展
这种破窗理论有一个变种,它说的是有些国家走了很大弯路,做了一些很错的事情,但回过头来看,幸好做了这些错事,这个国家后来才发展了。他们举例说,德国经历了二战,日本挨了几个原子弹,所以后来发展得很快。 一个事情发生在前,另外一个事情发生在后,我们当然不能假定,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前面的话,后面会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也想像德国、日本那样有高速发展的经济,那它们是不是也得像德国那样,先被二战摧残一遍,像日本那样,先挨几个原子弹?显然不是。 其实这两个国家如果不遭遇那些创伤,资本的积累会更丰富,经济基础会更好。同样的道理,刚才那个破窗的故事,如果窗户没有被打破的话,这户主人所拥有的资源,其实可以拿来做其他生产,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不容易看见的。
3.破窗理论变种之二:工人就业
破窗理论还有一种变种,是关于工作机会的。这种说法说,老人不早点退休,不把职位让出来,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同样的,他们说机器会替代工人,如果机器太好的话,工人就没有工作做。所以,机器太先进、老人工作时间太长,对社会发展也不是好事。 让我们倒过来想想。我们的社会本来是有推土机的,现在不用推土机,我们改用勺子挖土了,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更贫困呢?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提前20年退休,那整个社会是会变得更富裕,还是变得更贫困呢?
4.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
前面讲的各种破窗理论的变种,它共同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人的衰老、工具落后——那些本身我们要应付问题所造就的就业机会。 如果我们避免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如果人能生活得更健康,如果机器更先进的话,那么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和劳动力,本来可以用在生产其他更有效的东西上面,那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足。 问题在于,我们眼睛能够看见的,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作,而那些能省下来的人力、时间和资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产上,这一点经济学家也说不清楚,只能靠想象。认识破窗谬误的难点就在这。这是一个通过推理,我们明确知道肯定存在的东西,但是谁都说不清楚它在哪。
5.看见看不见的东西要靠想象力
巴斯夏还曾经用反讽的方式写过一篇文章《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The Candlemaker' s Petition,1845 )》。这文章说,阳光照射在地球上以后,蜡烛工人的工作减少了,所以蜡烛商希望国会议员阻止大家使用阳光。 确实如此,如果大家都尽量采用阳光,蜡烛工人的工作是会减少。但实际上,有了阳光以后,蜡烛工人不会永远失业,不会永远找不到工作,蜡烛工人可以做别的工作,问题是别的工作是什么呢?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这得靠想象。 马车跟汽车之间的替代也是一样的。有了汽车,马车夫就要失业了。经济学家会说,我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预测马车夫最后能找到工作,问题是新的工作是什么呢?没人知道,只能想象。 巴斯夏还问,国家应不应该补贴高雅艺术,很多人都会说当然应该。但巴斯夏回答说,当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高雅艺术的时候,那些钱就不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就肯定有人在别的地方受损了。 我们要比较的,不仅仅是那些高雅艺术本身,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高雅艺术带来的效应,还要看到那些丧失了的效应。至于那些丧失的效应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说不出来,而只能依靠推测。去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是需要通过经济学来寻找的一种眼光。
6.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看不见的东西
芝加哥大学的史蒂芬·列维特( Steven Levitt 1967- )写过一本名著《魔鬼经济学( Freakonomics ,2005 )》,书里面有个例子: 今天有很多环保主义者,都反对我们用大量的塑料袋来包食物,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但这位经济学家说,塑料袋用得越多,那么食物保鲜的时间就越长,食物的浪费就越小。我们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用了多少塑料袋,还要看到,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话,你要扔掉多少食物。你到底想要多扔一点塑料袋,还是多扔一点食物呢?你得做个比较。 当然,有必要专门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说凡是看不见的都比看得见的重要。我只是说,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课堂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课后思考】
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欢迎你给我留言,咱们下次课见。 |
你好,这里是门控事业部 |
【职场精选】离你最近的3个人,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离你最近的3个人,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
来源 l 哲学人生网
东野圭吾说: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实都是命中注定,是为宿命。
你所走过的每一段路,遇见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命运,带领你走向不同的路。
正所谓:与什么人结伴,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进入什么圈子,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与优秀的人同行 走得更远
《荀子·劝学》里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意思是说: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管理学有个名词,叫做:鲶鱼效应。
在挪威,人们都喜食沙丁鱼,但由于沙丁鱼喜好群居、生性懒惰,捕到活鱼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渔民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到渔港,但常常事与愿违。
然而有一条渔船却总是能捕到活鱼,直到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船长每次捕鱼时,都会在鱼槽里放几条生性好动的鲶鱼,沙丁鱼受到影响后便会加速游动,促进了空气的流通,捕到活鱼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人也是如此,天生就有惰性,有的人因为心里有一个明确目标,所以靠自律就戒掉了很多坏习惯。
但有的人变得更好,却是因为经历了一件事,或者遇见了一个优秀的人。
本科四年里,住在一个寝室的6名女生共获得16余万的奖助学金,毕业前,6人全部考研或保研至名校。
大家羡慕地说:选对宿舍很重要,选对室友更重要。
同样登上头条的还有一对博士情侣:余苑和黄沛森同时毕业于清华大学医学院,两人从研一到如今相恋五年,打算下半年结婚。
余苑对着镜头笑着说:“因为彼此陪伴,做科研时才不会枯燥。”
有一个积极上进的人在身边,他会陪伴你走向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广阔的的天地,而那时,你一定会因为有这样的伴侣,而更加努力。
所以,不论是恋人、朋友、同事、家人,真正优秀的人,最终都是彼此成就。
与智者同行,路自然宽;与高人为伍,走得更远;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优秀的人就像太阳一样,为你带来光芒,当你逐渐适应了明亮,就再也不想回到黑暗中去了。
与靠谱的人共事 事半功倍
知乎上有人提问:什么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说:遇到事情靠得住,责任面前有担当,信用永远是第一。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靠谱。
股神巴菲特在一次交流会上讲过一个小测试:他问学生,如果让你选择买进某个同学10%的股份,你会选择谁?
正常情况下,你不一定会选择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精力最充沛的,也不是家庭条件最好的。
但很有可能会是最诚实的,可以实现他人利益的人。
如果让你卖出某个同学的10%,你不一定会选择成绩差的,也不是最穷的。
大多时候,你一定会选择那个过河拆桥、喜欢耍阴谋诡计、毫无诚信的人。
所以能力的强弱、财富的多少、智力的高低等等都不一定是衡量人最重要的标准,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和靠谱的人共事,才能求得安心。
当你落魄之时,他总会倾囊相助;
当你遭人诬陷时,他总是信任你的那一个;
当你遇到突发情况时,他定会陪你一起担当。
不在你盛名时慕名而来,也绝不会在你低谷时转身离开。
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以心换心,必得回报。
网上有句流传已久的话:所谓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成年人的世界,人心深不可测,能遇到一个可靠的朋友实属不易,若有幸相伴一定要珍惜。
与懂你的人相处 不负此生
网上曾有人发起一个投票:不论结婚还是交友,你觉得必要条件是什么?
最终票数最高的是:三观相同,彼此理解。
与一个不懂你的人相处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你说情人节别人能收到玫瑰真幸福,他说送花一点都不实在,还不如吃顿大餐;
你说假期有时间就多去看看世界,他说有花那些闲钱的工夫,还不如在家睡觉;
你说新上映的电影赶紧买票去看,他说电影院人挤人,在家看盗版的不也一样嘛;
你说想学习一些新的事物提升自己,他说都一把年纪了何必再折腾自己。
罗宾威廉姆斯说:
我曾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世间所有的事都可以屈就,唯独感情不能将就。
人生不过短短三万天,不如与一个知你冷暖,懂你悲欢的人在一起,远离那些让你心力交瘁的人。
《知否知否》热播时,网上热议:小公爷的家庭背景如此显赫,而且他那么喜欢盛明兰,婚后也一定会百般宠爱她,为何明兰最后却选择了顾廷烨。
很赞同一个回答:恋爱时有人宠着就足够了,但婚姻要找的是一个“你不说他全都会懂”、“你的想法他会理解并且支持你”的人。
显然明兰没有选错,结局收获美满幸福。
《晚婚》里唱道: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你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没几个人点开看,但你发了一组生活照却收到了无数点赞,其实更多的人只会关心你的外在,而极少有人去在意你的喜好。
而这少部分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正如《刺猬的优雅》里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生命里人来人往,但你总会遇见一个懂你的人,理解你的言不由衷,明白你的悲欢苦乐。
待春去秋来,一生悄悄而过,因为有一个相知的人陪在身边,所有美好往事都有了可以言说的归处。
你的朋友圈 很大程度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有研究表明:你最常接近的几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
和优秀的人一起前行,你会变得更优秀,然后走向更远的地方;和靠谱的人共事,事事都会平稳度过,每一步都会走得踏实有力;和懂你的人共度一生,这一趟人间,所有经历都值得。
你的朋友圈,很大程度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你的人生格局。
很喜欢村上春树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森林,所遇皆良善,所行化坦途。
|
【经济学】第002讲 | 马粪争夺案
第002讲 | 马粪争夺案
讲者 丨 薛兆丰
你好,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大家一般会觉得,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先。它们两个是此消彼长、互相对立的关系。每当我听到有人这么说的时候,就想起一个故事,那就是非常经典的马粪案,那是1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案子。
1.马粪案的故事
这个案子发生在美国,1869年4月6号,案中原告请了两个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晚上6点钟开始干活,干到晚上8点,两个小时。这两个帮工,在马路上堆了18堆的马粪。马粪可是宝贝,堆起来以后,马粪太多拿不动,两个帮工就回去拿车去了。 这18堆马粪也没做任何标志。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18堆马粪,就问巡逻的人这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让别人把这马粪给搬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这马粪是谁的,也没有让别人搬走。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马粪没有主人也没有标志,就把马粪搬回自己家里,撒到自己的田里去了。 到了中午,昨天的那两个帮工带着车过来。看见马粪没有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被告拿走了。双方发生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
2.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志
如果你是法官的话,会把马粪判给谁?要是很较真的话,你当然会说,这马粪真正的主人是马,粪是马拉的,或者第二个主人,就是马的主人。在案子里面,这点确实也是辩论过的。他们双方,原告和被告都认为马粪的第一个主人就是马的主人。但马的主人已经放弃了对马粪的拥有权,他把马粪丢在路上,已经走了。 于是原告说,是他自己派两个帮工把马粪堆起来,付出了劳动,所以马粪应该属于他。但是被告说,不对,这马粪掉到地上,它就属于地上的一部分,这个地是公家的,所以不属于原告。原告让帮工把马粪堆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原来的所有权,所以马粪不归原告所有。 从公平的观念出发,你能说出谁对吗?双方好像都有一点道理。但我们想想,这马粪是经过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堆积起来的,它是财富,那么这财富应该归谁?最重要的是,我们到底要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出标志。 仅仅18堆马粪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判决本身对后代人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3.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我们先把公平放在一边。设想一下,这世界有两个村子发生同样的案子,唯一不同的是,在第一个村子里,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堆积马粪的人。第二个村子把马粪判给那个看见马粪,就把马粪拿走的人。这两个村子,过50年、100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可以设想,在第一个村子里面,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创造财富的人,那么生长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就会有一个预想,凡是聚积了人类劳动的财富,你就不能随便拿走它,你就要设想它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到好东西就拿走。那在这个村子里,人们保护财富所需要的努力就不用很大,就不会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积极地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这个村子里的人就能活下来,而且会活得越来越好。 另一个村子,你只要看见别人的东西没人看管,就可以把它拿走。这时候,在那个村子里面,人们花在保护财富上的努力就很大,大到足以抵消那财富的价值。那么在这个村子里,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去创造和积累财富。或者说他积累的财富也会被他们保护财富的努力所抵消掉。50年、100年后,一个村子能够繁荣,另外一个村子可能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事。
4.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公正。他们没有想到,其实在这公正背后,讨论的是一个效率权衡的问题。 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把一个人投到监狱里面去,除非我们给他一个公正审判。不然的话,它是不公正的。它的含义是什么?不仅是不公正,也是低效率。 如果你能随便把一个人投到监狱里去的话,那人力资本就会受到很大破坏,没有人会有积极性去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所以这是低效率的。当我们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除非你给出补偿,如果不给补偿,这是不公正的。在我们说这话的时候,它背后的含义是说,如果你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去爱护、积累自己的财富,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而花了太多的努力。 我们说一个交通肇事者,他应该负责任,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是说,如果交通肇事者不需要负责任的话,那么马路就会非常混乱,马路的价值就会消失。
【课堂小结】 每当我们在讲公正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这就回到了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问题。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一个例子,看上去是个公正的规则,但它背后其实是有效率的考量的?
|
【一周坚朗】中秋之际,坚朗五金获两项发明专利 |
【坚朗人】一起来看看,她喜欢的诗和词 |
温暖传递 爱心回访 |
【资讯】2019中城联盟供应商大会,坚朗及君和睿通再获荣誉
2019中城联盟供应商大会,坚朗及君和睿通再获荣誉
9月5日,“2019中城联盟供应商大会暨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三周年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坚朗作为中城联盟长期合作伙伴再次受邀出席本次会议,并荣获了“中城联盟最佳合作伙伴”奖项,同时参股公司君和睿通也荣获了“中城联盟新晋合作伙伴”奖项。 本次大会以“绿化供应链,携手可持续”为主题,旨在联合房地产行业及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就房地产绿链行动自2016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及成果进行深入交流和分享,并凝聚行业力量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作为先进人居理念的实践者,绿色地产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中城联盟秉承着“有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原则,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打造宜居的绿色环保生态社区,为成员企业与合作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坚朗作为中国房地产500强首选供应商品牌,多年来,始终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贯彻“绿色发展”原则,从多维度进行严格的管控,实现绿色生产,有力推动房地产行业绿色转变的同时,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房地产行业的绿色转变,任重而道远,未来,坚朗将不忘初心,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更新迭代,恪守品质、深化服务,一步一个脚印,共同推进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THE END --
|
你好,这里是工具产品一部 |
管理学 | 做好这2件事,提高员工敬业度做好这2件事,提高员工敬业度
讲者 | 赵晋 本文优质度:★★★★★+
本文优质度:★★★★★+ 知识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一、变革管理的2大痛点
变革管理,是很多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尤其是本土化的公司,在经历了前一二十年的野蛮生长后,大家现在都开始求新求变。
不论所做出的变化是大是小,大家都很注重一件事,就是——企业如何让看似完美的制度变革,更好地得以落地,内化成员工的行为。
再好的制度流程,如果没有办法转化成行为,那么这场变革也很难产生效果。
1.变革管理的痛点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变革?
变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达成与外部环境的高度一致性。
正是外部环境的改变、经济形势的变化、科技的革新、法律法规的调整、社会的变化,促使企业要不断地调整内部的战略、组织的结构、人员的关系,从而适应一系列的变更。
很多企业也把变革当做一次重塑品牌和重新定位的机会,所以它们会通过变革管理,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重新建设企业文化、调整绩效指标与绩效管理、做一些运营方式上的变化、做一些领导和团队的调整等——
这是很多企业都会做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变革可能已经成为常态。
但是大家再想想,许多轰轰烈烈的企业变革,有多少是成功了的?70%都失败了。
这个数字不是我们估计的,而是一些专业学者通过对管理实战经验的研究,估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变革,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变革的痛点①:忽略了人的因素
传统的变革,强调自上而下的推进,而往往忽略自下而上进行变革管理。
尤其是在变革的过程中,建立双向的沟通渠道,不断倾听、反馈再调整,形成这样一个有机循环,这往往是很多企业都忽略的。
所以我们总结变革失败原因,跟人有关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少数人主导,没有得到广泛大众的认可。这个变革可能是部分高管认可,但领导不认可,员工对此的看法可能也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没有“理性”的变革。变革的方案是否合理、流程制度的优化理论上是否可行、企业有没有对变革很友好的土壤,能够帮助我们把变革更好地落地。
如何创建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何让员工和各层管理者的价值观、文化认知与企业所倡导的变革文化相匹配?这些也都是决定变革结果的重要因素。
第三,只自上而下地推进,而没有关注自下而上,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
理论上的变革,在理论上都是好的、正确的、必要的,并且能让我们的体系制度更加完善,能帮我们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能帮我们提升效率。
但是如果我们不做适当的沟通和宣传,不关注员工的想法,员工就很可能把变革看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错误的。
甚至员工还会认为,这场变革改变了我以往的工作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还会对我的切身利益产生损害。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在变革中不关注人,尤其是人的感性因素的话,很多看似完美的变革,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为什么人的感性因素如此重要,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了变革管理的成败?因为人的判断和决策,只有30%的情况下取决于理性,而70%的情况取决于感性。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库伯勒·罗斯变化曲线,很好地诠释了人在面对重大变革事件时的一些情感变化,成为很多变革管理模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把这个心路变化的历程,放到组织变化当中,时间可短可长,所以我们在变革管理时,设法缩小这个时间范围,要能让员工更快地接受和认可变革。
这就是变革管理的第一个痛点:忽略了人的因素,尤其是忽略了人的感性因素。
变革的痛点②:员工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千禧一代,人口有3.85亿,占全国人口的28.4%。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员工走向劳动力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我们要如何团结他们,让他们成为推动变革的重要力量呢?
这样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前的员工非常在乎自己的薪酬是多少,现在的年轻员工可能更在乎自己的价值有多少,在乎自己的使命是否与所服务的公司相匹配、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能否在公司中实现。
第二,以前的员工都觉得上司就只是我的老板,现在的年轻员工可能就觉得,老板不仅仅是我的上司,还要成为我的教练、我的导师,来帮助我成长;不是只去给我上传下达、发送命令。
第三,以前的员工非常关注评估、考核,但是现在的年轻员工更多是关注如何基于考核结果跟上级展开持续的沟通和对话。
在变革过程中,如何把员工的价值观、文化认知,与企业变革发展的价值观融合到一起,创造一个良性的文化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如何引导员工接纳变革,提升员工对变革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管理者在这方面也要发挥作用。
二、当下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管理变革?
我们强调,自上而下的刚性变革和自下而上的软性落地,应该双管齐下。
传统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刚性变革。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战略目标,能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调整相应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架构,我们就会引进新技术,并购、重组等。这是刚性的变革。
我们还要关注如何更好地让变革软着陆:在变革的大背景下,员工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通过对员工的认知进行盘点,发现员工对变革的看法是怎样的、是否接受变革、能力是否足够支持变革的发展等。
所以在变革中,对员工的能力盘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盘点可以有三个步骤:
1.现状摸底
在开展变革之前,我们先要看员工有没有准备好,以及员工对变革的看法是什么。可采用两种方式:
① 定量的方式
通过对员工的调研问卷,了解员工的看法。
② 定性的方式
开展焦点小组,做对员工的访谈,挖掘员工对现状的感受,并找到现实管理中的重大挑战。
2.缩小差距
变革想要达到的愿景和目标,与我们当前的现状有怎样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缩小这样的差距。
3.落地计划
在计划落地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要从倾听到反馈、从反馈到调整,再倾听、再反馈、再调整,形成有机的循环;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地刚性地推动变革发展。
对此,提升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自身对变革的认同感较高,其直接管理的员工对变革的感受也会比较积极。
第二,整个组织中,不能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变革有很多种方式,但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管齐下,是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因素,关注员工对变革的看法,同时在整个变革过程中倡导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合理沟通渠道——
通过倾听、反馈、再调整,帮助我们的变革更好地软着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
【经济学】 第001讲丨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第001讲丨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文章 | 薛兆丰
你好,今天我来给你讲讲经济学究竟有多大用处。 我们经常听说一种观点:经济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逻辑非常自洽,听上去好像无懈可击,但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毕竟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可咱们中国的市场经济,离完善这两个字,还有相当长的一个距离,所以要解释中国的现象,不能用经济学原理,我们得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能解释。 每当我听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就想跟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推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著名,它名字叫做《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 O. W. Camp ),这篇文章的作者R. A. Radford 是一位经济学者,在二战时,被当作战俘投到德国人的战俘营里面去了。 二战结束被放出来以后,他就写了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战俘营里面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组织和有趣的事情,读起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战俘营肯定不是什么市场经济,但它里面发生的事情,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律,跟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差别呢?里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独特呢? 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首先,作者说战俘营里面的市场行为,是迅速地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关到战俘营里面的人,他们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但是他们马上就会发现,仅仅用爱心是不够的,必须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够互相帮助,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够公平地得到他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我们看看作者的原话:“ 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的。”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平淡无奇。他其实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在战俘营里,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励志故事。 有一位随军牧师,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回来以后,他手里就凭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来手里拿的那一罐奶酪和5根香烟一点没少。这位牧师可不是什么骗子,他是一位增加福利、创造幸福的商人,他手里拿着的那一袋食物,就是他创造幸福的证明。 当然,战俘营里的交易,也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比方说有两种不同的战俘营,一种叫中转营,中转营里面的战俘,都是关3-5天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这样的中转营里面有没有交易呢?也有交易,但是由于战俘只在里面暂时呆着,大家互相不太认识,所以发生的交易比较零星,而且成交价格也比较离散,差距比较大。同样一宗交易,在战俘营里的一头成交价是这样,到另外一头成交价可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外一种营叫固定营。固定营的犯人长期居住在里面,互相认识,交易频繁了,他们就发展起一些交易平台。他们有固定的地方进行交易,而且还会把成交价格写在公告板上。这时候交易价格的差距就会渐渐缩小,基本上,这些交易价格只反映了时间、品质的不同。 而且战俘营里面不仅有商品的交易,还有劳动服务的市场,有人开始给别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方说洗衣服、熨衣服,甚至是画肖像等等。 想想看,我们今天遇到一些贫困地区,说这些贫困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是因为缺乏投资、缺乏资金,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太对。你看集中营里面哪有什么投资,哪有什么资金?但是,只要制度许可,只要人们有那么一点自由,人与人之间就开始服务,市场就会发展起来,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2.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有了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 比方说,在战俘营里面,他们的面包是红十字会提供的,一个礼拜两次,礼拜一和礼拜四早上每人发一份面包。拿了这面包以后,每个人保存着慢慢吃,反正就管三四天。 这时候面包价格有没有变化?肯定有变化!什么时候价格最高?就是发面包之前的那一天晚上,也就是礼拜天、礼拜三的晚上,这时候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面包价格就达到了最高,比平时多一根香烟。这时候如果有人坚持在礼拜天、礼拜三的晚上不吃面包,他就肯定能赚到一根香烟,那天晚上他就一定有香烟抽。 3. 战俘营里的货币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你会问战俘营里面哪会有什么货币啊?有的。那不是传统的货币,他们用香烟来做货币。 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他们用的是香烟,那是用好烟还是坏烟呢?用坏香烟,他们舍不得用那些机器造的烟来做交易。所以他们把烟拆了,重新包装,里面混上一些头发丝,卷得又比机器做的烟细一点,劣币驱逐良币。当然,如果他们卷的烟太细的话,别人也会拒绝接受。 4.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既然有了货币,那么会不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呢?也有。什么时候发生通货紧缩?每当营房周边发生空袭,炮弹就在营房边上爆炸的时候,人们就变得非常沮丧,觉得差一点就没命了,存那么多香烟干嘛?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们就抽起香烟来了。 他们抽的香烟可是货币,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发现整个营房都出现了通货紧缩,原来能卖的价格,现在到不了那个价格了。 既然有通货紧缩,那么有没有通货膨胀?也有通货膨胀。有一天早上有谣言,传说红十字会要送一批香烟过来,香烟可是货币,送一批香烟过来,意味着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这时候,所有物价都上涨了。一份糖浆,从来没卖过两根香烟,那天早上卖到4根香烟,其他好多商品也都涨价了。但是到了早上10点钟,消息被证实是假的,辟谣了。这时候所有的价格又下跌了。那天以后,糖浆再也没卖过两根香烟以上。回过头来看,经济学家就会说,当时那是泡沫,泡沫已经被吹破了。 5. 战俘营里的跨境贸易你肯定想不到的是,在战俘营里面还有跨境贸易。你说战俘营里面怎么可能有跨境贸易,那不是有铁丝网吗? 你想想看,英国人喜欢喝茶,战俘营外面的德国人喜欢喝咖啡,这时候英国人就会把他们分配到的咖啡存起来,偷偷把它运到铁丝网外面去,跨过铁丝网,换外面的茶叶,这叫跨境贸易。 6. 战俘营里的户籍制度更有意思的是,战俘营里面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的,它竟然有户籍制度。在这个战俘营里面,德国人对欧洲人还算是比较友善的,那些来自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南斯拉夫的战俘,他们可以在不同的营房之间走动。德国人最恨英国人和美国人,英国战俘、美国战俘不能到处走动。 这时候,欧洲战俘做生意的机会就更大一点。当然,英国人和美国人如果给点贿赂,也能走动,但毕竟增加了麻烦,增加了障碍。你看,都是不自由的人,但有些人还比别人更不自由。 7. 战俘营里的舆论压力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战俘营里除了这些经济组织和交易以外,竟然还有舆论的压力,人们还会议论纷纷。有一些人就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进行交易,交易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交易当中,经常伴随着虚伪、欺诈,结果有人觉得是交易使人变坏。而且很多人也觉得不应该跟德国人进行交易,跟德国人交易是不道德的。 还有人认为,交易的数量太多了。有些人为了抽烟把食物都卖出去了,结果他们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伤害,受到伤害以后需要住院,住院就会消耗更多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可是属于大家的,也就是说,有的人产生了很强的外部负效应。大家觉得应该抑制这种行为,不能让人们随心所欲地进行交易。 还有很多人认为,物价的波动也不对,物价波动幅度太高了,他们应该实施基准指导价。事实上,他们真的有过这种指导价,并且曾经实施过。但是当条件发生剧烈的变化以后,这个指导价也守不住了。 8. 战俘营中的仇富情绪当然,他们当中还有很强的仇富情绪。他们对中间商普遍存在敌意,他们认为那些中间商自己不劳动,巧取豪夺。人们特别讨厌那种具有垄断色彩的中间商,比方说有一些中间商懂一种独特的语言叫:乌尔都语。这些会讲乌尔都语的人就能够跟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交易。 他们当中保存了很多商业秘密。别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进行交易的,他们也不轻易地告诉别人,就包括这位写文章的作者,他想要去了解,最后也了解不到。大家对这种掌握了不对称信息的中间商,特别记恨,觉得他们压低了收购价,抬高了售出价。其实,每个人都从这些中间商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当然,到后来,1945年4月12号这一天,美军的步兵师进驻了战俘营,大家解放了。这时候物资都运进来了,稀缺的情况一下子就缓解了。于是原来精心设计,精心维护的种种经济组织也就瞬间瓦解了。
所以我们说,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里面的现象的话,它就一定可以解释战俘营外面的经济现象。至于经济学是怎么描述、怎么解释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种种现象的,那就是这个专栏,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说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起作用。现在倒过来,请你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下次再见。
|
【一周坚朗】2019中城联盟供应商大会坚朗及君和睿通再获荣誉 |
用心去讲述坚朗人身边的文化故事 |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致坚朗讲师团 |
【坚朗人】她为团队服务的心一直没变 |
你好,这里是工具产品二部 |
【一周坚朗】2019广东企业500强发布,坚朗五金力拦三大奖项 |
【90后在坚朗】全力以赴、同心协力 |
【商业分析】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这个世界开始悄悄奖励那些诚实的聪明人
作者 | 老喻
- THE END -
|
【职场精选】年轻时为什么要多走弯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年轻时为什么要多走弯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 l 张良计 来源 l 张良计
1 “我太难了”
前两天,我收到过一位读大四朋友的私信,向我表达了找工作的焦虑。与此同时,他给我横向比较了自己同寝室其他同学的状况:
第一位准备出国深造,家里已经打点好了一切,学校也联系的差不多,只等九月飞到大洋彼岸开启崭新人生。
第二位早早签约了北京知名四字互联网公司。虽然加班辛苦,但薪资同样高得让人羡慕。在市区了租一间还不错的单身公寓,每天伴随着阳光和咖啡醒来,走路10分钟就到公司。
最后一位家里有矿,父亲在浙江当地小有名气。毕业后家里安排去国外读个商学院,然后回来准备继承他爸的公司,标准的前程似锦。
其他人都已把出路安排好,只有他,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
一方面家里人催着他回老家考公务员结婚生子,另一方面他又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向往,不想花了这么多钱到北京来读书,最后什么都没干成就回去。
“未来对有些人而言只是ABCD的选择题,对我而言却是最后的大题。”
他的结论透露出伤感和无奈。
和其他人比起来,他没有权利去挑选,每一个渺小的机会都要拼劲全力。
2 真正的强者, 必须学会打“逆风局”
招聘会跑了几十场,简历投了几百次,面试去了七八家,最后有意向聘用他的只有一家创业公司。工资刚够北京的人均水平,还得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我以为他是犹豫着要不要去,于是尝试给他一点建议,给他多一些求职上的干货,告诉他一些方法论,但发现无济于事。
我和他本就位置不对等,无法感知他当下的心里状态,说出来的话也不能和他产生共鸣。并且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他需要的并不是方法,而是倾诉。
因为他听不进任何冷静客观的分析,反而自顾自地诉说,并不断向我寻求安慰和认同。
焦虑从他的第一个字就开始蔓延。
他洋洋洒洒从自己出生开始讲起,一路说到如何从一个四线小城,经历千辛终于来到北京发展,好不容易考上985的学校,毕业后却发现还不如老家做公务员的同学轻松。
我不想继续听下去,于是打断他道: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回老家考个公务员试试呢?”
没想到他斩钉截铁地拒绝道:
“我花了那么大力气来北京拼搏,最后一事无成回去铁定要被亲戚朋友笑话,就算死我也要死在这里。”
可就算死在这里也没用啊。何必跟自己赌气,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呢?这可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什么又叫一事无成呢?谁一毕业不是从最底层开始摸爬滚打做起,谁不是每天挤着地铁公交上班,谁又不是被老板骂着成长起来的?
还没入职就断言自己未来一事无成,未免也太早了点。
退一步讲,既然选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从地狱走向天堂的觉悟,接受社会这个游戏给予你的初始设定。
起点能不能决定终点,取决于你怎么面对起点。对于有的人,起点是助推器;对于另外的人,起点是经验值。
这就像打王者荣耀一样,一开始被对方封野针对了,你就不玩了吗,难道你就站在那里一遍遍大叫着“你们打死我吧”?
还是说非要前期顺得飞起,这游戏你才玩得下去?那就真的太巨婴了。
你还不是要发挥自己的智力和行动力,对方封野我就换路,对方针对我就召唤队友,对方逼团我就偷塔。用战略上的思考弥补战术上的不足,见招拆招罢了。
人生不同样如此吗?
逆风翻盘的关键不是翻盘,而是逆风。翻盘只是给外人看的结果,逆风才是实打实对自我的锤炼。
不知道怎么打逆风局的人,永远做不了生活的强者。
3 对生活可以有不满 但不要陷入无限抱怨的死循环
我有个高中同学,同样是大学毕业只身一人前往北京。
一开始他在一家并不出名的时尚杂志做美妆编辑,每个月的薪水扣去房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可他依然把生活收拾得漂漂亮亮。
那时他和别人合租住的老公房。虽然去之前听他的描述我已经有所准备,但第一次去他住的地方我还是惊呆了。
几平米的的屋子里衣服一件件挂在晾衣架上,悬挂在客厅里。厕所里洗澡只能用桶来浇水,但洗漱用品规规矩矩排列在台子上。卧室的桌子上只能搁一台电脑,其他工作用的化妆品全都整齐摆在床边。
昏暗的屋子里是老房子特有的潮湿气息。窗外楼下时不时传来收破烂的吆喝声。没有空调只有一个破电风扇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缓慢摇摆着。
那个年代没有自如、人才公寓这些机构,这房子就比地下室稍微好一点点。
可他坐在电脑前丝毫不在意,脸上敷着面膜,手上码着第二天要交的稿子,手机还不时回复着忙碌的工作信息,仿佛置身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
你能想象那个情景吗?简直就是大型魔幻主义现场。
那一刻我觉得他以后肯定不简单,后来果然如此。过了8年,他创业开了自己的明星经纪公司,成了我们同学中第一个在北京全款买房的人。
这其中的艰辛当然很多,但我想说的重点是如果比惨,这世界上比你惨的人大有人在。
沉浸在对现状的控诉里并不能帮你找到出路,相反只会让你陷入无限抱怨的死循环。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朋友圈的,更不是过给那些以后和你也许再也不会见面的同学的。
如果你只是为了以后不在同学会上矮人一截,遭人揶揄,那你大可不必去。
如果你并不能从他人的经历中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反而加重了焦虑徒增烦恼,那就赶紧忘掉。
这些人和事,与你的人生毫无关系。它们并不能左右你未来过得好还是不好,也并不会对你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这些身外之物,就让时间把它们冲淡。
这不是逃避,而是要知道生活的重心应该在哪里,目光的焦点应该在哪里。比起八卦别人过得怎样,不如对自己下狠手,去分析问题,总结原因。
出道起点低正常得很,年轻时多走弯路也不可怕。
4 弯路是人生的经验值 年轻时多走弯路并不可怕
我刚毕业的头几年,也过得跟山路十八弯一样。刚工作时摸索了好多方向,吃过许多闷亏,最后才走到现在的道路上。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之前种种失败是浪费时间。
相反,它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其他可能。那些我曾经因为看到一篇采访就梦想去做的,听过一次演讲就迫不及待去转行的,最后统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的事情。
如果不是这些弯路、岔路,我估计到现在都还在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尝试别的选择。
人就是这样贱,永远吃着碗里想着锅里。
我也曾被许多前辈指点过,他们一看就知道我的选择有问题。但架不住我年轻气盛,当你越告诉一个年轻人不要做一件事情,他就越想要尝试。
直到后来被撞得遍体鳞伤才懂。这个世界上很多道理说是没用的,你一定要亲自体会。
而弯路就是你人生的经验值。体会得越多,你的处事方式就会越成熟,思考模式也会越严谨,慢慢才会把路越走越直。
去创业公司也好,去大公司也罢,这都是刚开始。成熟的人选择坚持还是放弃,一定都是充分体验之后的决定。能够分辨出一份工作中自己最需要什么,最看重什么,而不是和别人去比较。
就算你身处在下水道里,也有资格抬头仰望星光。就算你走在满是泥泞的弯路上,也有资格收拾好行装,调整好罗盘,整理好面容,梳理好头发。
这并不会显得可笑,反而会让人不敢小瞧。巴菲特说过,你人生的起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在哪里抵达。
当你将来回顾这些经历,那些起伏曲折的弯路才是你人生最美的图案。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