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期使命: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欢迎来到《自我发展心理学》。
你好,我是陈海贤。
走过建立身份认同的青春期、建立亲密感和职业认同的成年早期、在繁衍和停滞的矛盾中挣扎的中年期,我们终于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期。
在这个阶段,你的儿女通常已经长大成人了。除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你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该卸下的,也都卸下了。衰老和病痛,身边不断去世的朋友,都在不断提醒你终点的临近。
现在,你还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对人生的整合。
整合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整合意味着,你能“接纳自己唯一的生命周期,并将其作为不得不存在,且不允许有任何替代的事物。”
也就是说,无论你一生是否顺利,经历了哪些快乐和痛苦,你都把它作为一段独特的经历接纳下来了。你能接纳自己的生命是完整的、独一无二的。
而如果不能完成整合,个体就会感到生命苦短,因为你还有很多事没有来得及完成。
我们的人生是短暂的。你永远都会错过一些东西、获得一些东西,选择一些东西、失去一些东西。
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永恒的张力,这种张力永远都需要你做出自己的选择。
通过选择,某些可能就变成了现实,另一些可能性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也是通过选择,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着关于自我发展的独特的人生故事。
就像在试卷上写下最后一个答案,铃声将响,交卷的时刻到了,你对自己的答案还满意吗?
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就是整合的过程。
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整合
整合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找出一种意义来源。
就像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所说的:
只有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才显示出它们的意义。
能否顺利整合自己的人生,跟我们前面是否顺利完成了人生的课题,尤其是否获得了繁衍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在成年期找到了足够的繁衍感,你不会那么害怕死亡。因为你知道,你关心的下一代,你自己创立的事业,那些你爱的、把生命寄托在上面的东西,都还会继续。
我外婆是一个农村老太太,没有读过什么书,一生清苦。她生病以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但却对死亡有着一种特别的豁达。
那段时间,她经常说:“我不怕,反正就算死了,我也是死在自己家床上的。”
在她去世的那天晚上,很长时间都在昏睡中,可是睡到午夜的时候忽然醒了,跟陪在身边的子女们说:“不要怕,人都是要死的,慢慢来,不要慌。”
交代完这些话,她就去世了。哪怕是去世之前,她还在想着要安慰女儿们。家就是她最大的人生意义。
除了家庭中的繁衍感,家庭外的繁衍感,也能帮我们完成人生最后阶段的整合。
浙大有个传奇教授,叫陈天洲,36岁就成了浙大计算机学院最年轻的博导。他还是浙大校内很著名的BBS的创办者。
除了学术能力强,他酒量也不错,对学生特别好。而且,他自己一直实践单身主义,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浙大光协”,并自称是“浙大光协最后一位坚守初衷的会员和主席”。
这么一个厉害又有趣的人,却在2011年6月被查出患了胰腺癌。这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癌症。90%的患者生存期都不超过20周。
得知自己生病以后,他没有任何抱怨或者自怜,仍然坚持学术研究,甚至在去世前一周还在参加一个学生的答辩。同时,他还自己查阅医学文献,在顶级的国际医学杂志发表了两篇医学论文。
四年后,他去世了。留下遗嘱,捐赠所有遗产给浙大计算机学院,用来扶助和奖励学生。他是浙大很多学生心中的英雄。他去世后,很多学生都来悼念他。
陈天洲并没有完成建立亲密关系的人生课题。但通过学术研究,以及跟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他有了足够的繁衍感。
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就是他最大的人生意义。这种人生意义也帮助他完成了整合的课题。
整合的第二种含义,就是把自己纳入到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人类演化进程的一部分。
想想你自己,什么才算是你开始的时候呢?
-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 从变成受精卵的那一刻起?
- 从地球诞生人类的那一刻起?
- 还是从地球上诞生有机物那一刻起?
自然以超越自我的方式演化,而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宏大剧目中的一环。这个剧目,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已开始,在我们离开之后,也还会继续。
我们的去世就像一滴水放入大海,你可以说它消失了,也可以说它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就包含了这种整合。
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因此产生了对自我的执着,觉得自己的快乐痛苦需要欲望都是重要的。
而这不过是一种幻觉。自我不过是因缘际会结合的产物,只是一个过程。要解除这种痛苦,佛教就要通过打坐修炼的方式,来参透“无我”的道理。
我觉得,我们前面所讲的人生发展阶段,也是一个走向“无我”的过程。
只不过这个“无我”不是通过打坐冥想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断扩大自我的社交半径,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投入职业、关心下一代,通过把自己交付出去来实现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人生每个阶段最大的难题,就是克服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生活教会我们放手和舍弃。而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课题——整合,就是要克服最后一个自我中心主义,对“自我”本身的执着,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
向死而生
我想,也许你和我一样,很幸运地还没有到需要去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年纪。可是从人生的终点,回过头来思考人生的此时此刻,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这句话既可以让我们陷入可怕的虚无,也可能让我们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变得更有勇气。
前段时间我看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的书,他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他说:我们的房子、财富、社会地位;我们的眼睛、手、身体;我们的亲人、子女、朋友;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
它们只是命运女神借我们暂用一下。
我们要像虔诚的、神圣的保管者那样好好保管它们。但如果命运女神有一天要把它们收回了,我们也绝不会抗命不从,而是满心欢喜、不带怨言地说:
谢谢您让我拥有并保管了这一切。我已悉心保管,现在如数奉还。
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有想象死亡的传统。
在一天开始的时候,他们都会把今天当做是人生的最后一天。如果到了晚上,自己居然平安无事,他们就会感谢上天,觉得自己又赚了一天。第二天重新如此。
据说这种方法,能够让他们获得平静,并对平常的日子充满感恩。
面对挑战时,我自己经常会做这样一个想象练习。你也可以试试:
想象一下。假如你已经垂垂老矣了。你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很完美,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所以在晚年,也获得了你该有的平静。
现在,你开始回忆人生。回忆到你现在所在的这一刻,回忆到你现在面临的人生困境。你觉得,你这个老人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顺序倒过来。
你还处在你现在的年纪,你正被生活中的某个难题困扰。现在,想象一下,你已经垂垂老矣了。你现在怎么做,怎么选择,到那个时候,你才会骄傲地说,我不后悔呢?
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
在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记《故道白云》里,佛陀已经垂垂老矣了。他的皮肤已经有很多皱纹,脚上的肌肉,也松软无力了。那时候佛陀已经决定,在三个月后入灭。
他和侍者阿难陀最后一次爬上了灵鹫山。在山边,望着夕阳缓缓落下,佛陀说:
“阿难陀,你看,这灵鹫山多美!”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它那刻的美。如果说,生命的有限性有什么用处的话,也许就是让你意识到,你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丽。
今天我们讲了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期。我们讲了这个阶段的课题,是完成对人生的整合,也讲了这个阶段该如何面对死亡。
【课后思考】
给你留个思考题:在你心里,你理想的老年生活是怎么样的?为了拥有这样的老年生活,你现在该做些什么准备呢?欢迎留言来跟我们分享。
下一讲,是我们课程的最后一讲,既然整合那么重要,我们也来整合一下我们的课程,说些我最后想跟你说的话。
下节课再见。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