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能过事儿的叫人脉,不能过事儿的只能叫认识。
关于人脉这个话题,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总体而言,人脉圈子就好比耍太极,内功深厚的人方能发挥其威力,如果没有内功,任凭你招式再花哨,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自嗨的表演。
可是,话虽这么说,但你我生而为人,总归还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自然与人际往来脱不了干系。
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人脉即财脉,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可倘若你冷静地想想,即便是你亲生父母,也不可能无缘无故不停地给你钱花,更何况是那些狭路相逢的陌生人。
既然如此,那么人脉的真正作用又是什么呢?
01
获取稀缺信息
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本质是由他所处的信息层决定的。
用斯坦福大学教授Granovetter的话说,那些强者的人脉逻辑,不在于他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从多少不同圈子中获得有效信息。
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那些强者之所以拥有丰富的资源,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节点。
比如曾经有一则关于李嘉诚司机的小故事:
李嘉诚的司机给他开车30多年,准备离职退休。
老板李嘉诚看他兢兢业业干了这么多年,为了表示感激并让他能安度晚年,叫秘书拿了200万的支票给他。
没想到,司机竟委婉拒绝:“谢谢老板,不用了,我一两千万还是拿得出来的。”
李嘉诚很诧异,问:“你每个月也就五六千收入,怎么能存下这么多钱?”
司机笑了笑,回答说:“我在开车的时候,您在后面打电话时说买哪个地方的地皮,我也会跟着买一点;您说要买哪支股票的时候,我也会去买一点股票,所以现在赚了一两千万资产。”
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但却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道理:
很多时候,人脉的真正作用,并不是让你直接得到金钱的帮助,而是让你能获取一种上升通道中的稀缺信息。
这种信息上的互补,往往不是来自于你身边最熟悉的人,而是那些若近若远的“弱关系”。
比如生你养你的父母、朝夕相处的爱人、成天黏在一起的哥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这些人虽然是离你最近的“人脉”,但看到的问题、掌握的信息却与你并无太大差别。
反之,你的“贵人”更可能出现在与你不同的圈子里,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点头之交的陌生人当中。
02
多元化的价值共识
在很多人看来,人脉是精心钻营来的。这一点,我持反对意见。
不信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多数成功者的人脉,是先从“价值共识”开始的。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比如很多牛人的亲密关系,都是从一次“机缘巧合”地邂逅而成为“死党”的。
在这其中,“利益交换”的本质并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
好比15岁的沈南鹏和17岁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识,是在1982年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
这两个懵懂少年哪会意识到17年后,二人能携手创造出一个中国互联网的产业奇迹——携程网。
由此可见,很多人谈及人脉的利益互换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就是对人际关系的价值共识。
要知道,缺少了价值共识的利益索取,就好比无本之木,即便巴菲特是你的好友,他推荐你一支赚钱的股票你依然不会买。
所以,结交人脉的逻辑,首要前提并不应该是别人比你强多少,而应该是基于一种多元化的价值共识。
再比如中国互联网的一对“好基友”——马化腾与丁磊的故事。
1993年,马化腾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润迅通讯做编程工程师,每月工资1100元,一干就是5年。
在润迅工作期间,马化腾业余时间喜欢泡在一个深圳最大的论坛CFido上,并兼职了一个站长的职务。
有一次,浙江宁波的一个网友提出了见面的要求,作为站长的马化腾欣然答应。
而这个网友,就是如今互联网响当当的人物——丁磊,那年他年仅24岁。
丁磊是个酷爱冒险的乐观派,他和马化腾一样,都是CFido的狂热爱好者。
只不过,那一年丁磊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辞去了宁波电信局的工作,跑到广州寻找机会。
在找到新的工作之前,丁磊先见了一票网友,这其中就包括和他同年同月生的深圳青年马化腾。
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虽然当时都只不过是普通的打工仔,也没有什么共同的事业交集,但依然喜欢没事凑在一起喝酒。
1996年,丁磊已经在广州换了两份工作,在第二份工作期间,丁磊利用业余时间用火鸟系统建立了BBS,并在不久后,创办了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第三年开春,丁磊把自己创建的网易邮箱与163.net域名卖给了广州飞华,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
这一次,丁磊的逆袭彻彻底底刺激到了马化腾,于是,他效仿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注册了一个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的自主创业之路。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虽然马化腾在早期创业时好几次找到丁磊帮忙,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并没有直接帮上。
所以,回过头看,丁磊之于马化腾的最大帮助,其实并非是直接的利益互换,而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启蒙。
03
最大的成本不是财富
而是沟通成本
人脉,是特定人群之间的暗号,潜台词是:“我只跟听得懂我话的人玩。”
很多人在寻求人脉时,经常会抱怨,那些层次高的人好像“不平易近人”“有距离感”“有些强势”......
事实上,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不同层次人之间的关系,最大的成本不是财富,而是沟通成本。
比如,同样一条信息,聪明的人秒懂,有些人需要理解好半天;
又如,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之间交流,想问题的层面不同,沟通成本太高;
再如,有的人找别人帮忙,感觉对方唾手可得,但其实远没想象的简单......
换句话说,凡是那些你生命中的贵人,都不是靠索求换来的,而是对方知道,你和他拥有同一种价值共识,你们是在用同一种语义交流。
比如猎豹CEO傅盛曾说,他在生命中有两个贵人,一个是小米的雷军,另一个,则是经纬投资的合伙人张颖。
2008年,傅盛与前老板周鸿祎闹掰离职,第二天,便接到了张颖的电话。
那时经纬刚刚开始在中国的业务,张颖邀请他去经纬,而他却觉得自己更适合创业。
于是,张颖给了他一个折中的建议,让他先到经纬学一学投资,等之后找准了方向再去创业。
要知道,当时的傅盛特别拮据,由于从360出来没有拿到半点股权,存款只剩下小几十万,而且太太没有工作,小孩只有三个月,眼前面临一大堆困难。
后来,傅盛听了张颖的话去了经纬,但仅仅过了11个月,不安躁动的他就又跑出来创办了可牛影像。
再后来,雷军牵线将可牛与金山软件合并,傅盛出任新公司的CEO。
很明显,在张颖与雷军看来,傅盛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前提是得益于他自身的激情与无畏。
正如张颖曾对媒体所说,“从傅盛来经纬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这个人肯定留不住。”
04
人脉是成功的结果
不是前提
有人说,人脉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然而事实上,真正的人脉是一个人成功的结果。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单纯以财富定义的,所以,人脉的成就源自于你能透过自己吸引多少人的认同。
这好比在没有刻意经营的前提下,别人愿不愿意帮你,完全是看你的综合实力。
对于弱者而言,所谓的人脉,看起来非常华丽,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
比如之前看到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的一堂课说,那些能深谙人性,懂得社交关系本质的人,往往都是不怎么擅长社交的内向者,例如做出了Facebook的扎克伯格、做出了QQ的马化腾、做出了微信的张小龙......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可以让人放下防御,使人愿意主动接触。
在我看来,人脉其实也是一种产品,它的最大效果是可以帮助你快速成长,但前提是你要看透它的本质——即准确的传递信息,并与特定人群达成价值共识。
毕竟,人脉能带给你的不只是利益,还有人生的方向,与思想上的启蒙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